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频+网络平台联合SP在肺康复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周明 耿雨涵 +2 位作者 刘杨晓雪 李军 黄丽萍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5年第3期134-138,共5页
目的探讨视频+网络平台联合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在肺康复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9—12月及2021年10—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实习学生45名,按照实习年份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1... 目的探讨视频+网络平台联合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在肺康复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9—12月及2021年10—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实习学生45名,按照实习年份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1)。观察组采用视频+网络平台联合标准化病人的教学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结束后进行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学习积极性及沟通与实践操作信心评价。结果2组学生出科时笔试考试及技能考试成绩比较,观察组的理论考试成绩为(90.46±2.09)分、技能考试成绩为(86.13±2.82)分、学习积极性为(3.58±0.51)分,均高于对照组[(86.81±3.17)分、(80.71±4.10)分、(2.81±1.21)分];观察组在团队成员之间沟通信心、与患者沟通信心以及在操作中展现专业行为的信心分别为(3.29±0.55)分、(3.38±0.50)分(3.46±0.51)分,均高于对照组[(2.81±0.75)分、(2.95±0.74)分、(2.86±0.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频+网络平台联合标准化病人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其对知识点的掌握,增强了沟通与实践操作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医学 教学 标准化病人 视频+网络平台 肺康复 医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康复治疗病例报告1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谢惠敏 王娜 +3 位作者 王宁 李军 张树珺 黄丽萍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067-1071,共5页
背景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MI)又称“心形梗死”,在临床中发病率低,但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全程的康复训练对重症BM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例重症... 背景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MI)又称“心形梗死”,在临床中发病率低,但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全程的康复训练对重症BM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例重症BMMI患者进行早期、全程、综合的康复训练,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构音及吞咽训练、呼吸训练、躯干及肢体活动训练等。随访患者至发病后4.5个月,并进行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个人生活能力评分(改良Barthel)、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分(改良Rankin)和膈肌超声评估。结果 该例重症BMMI患者从康复中获益很大,NIHSS评分降低了15分,改良Barthel评分提高了68分,MRS评分降低了3分。膈肌超声提示:治疗前后膈肌增厚比由20%提升至68%,膈肌移动度由21.6 mm提升至28.8 mm。截至随访日期,患者已可以独立坐位并少量辅助下站立。结论 早期、全程、综合的康复训练可能对重症BMMI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康复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心形梗死 Y形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限制训练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3
作者 赵艺扬 王嘉骏 +1 位作者 张美娜 张立宁 《空军航空医学》 2024年第5期454-459,共6页
血流限制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BFRT)是一种新兴的训练方法,通过部分限制动脉血流、完全限制静脉血流,结合较小的训练强度,达到高强度抗阻训练的效果。这种训练方法现已扩展到许多领域,包括力量训练、术后康复和预防肌... 血流限制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BFRT)是一种新兴的训练方法,通过部分限制动脉血流、完全限制静脉血流,结合较小的训练强度,达到高强度抗阻训练的效果。这种训练方法现已扩展到许多领域,包括力量训练、术后康复和预防肌肉萎缩等。BFRT相较于传统康复训练具有运动强度小、安全、无创和易操作性等特点,笔者总结了BFRT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分别从概念、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BFRT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限制训练 运动损伤康复 肌肉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疗法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刚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49-553,共5页
1增生疗法的历史与概念。增生疗法(Prolotherapy),也称为增殖疗法,是一种通过注射刺激性溶液来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的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病变部位注射高渗糖、苯酚、甘油等增生剂,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从而激活体内... 1增生疗法的历史与概念。增生疗法(Prolotherapy),也称为增殖疗法,是一种通过注射刺激性溶液来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的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病变部位注射高渗糖、苯酚、甘油等增生剂,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从而激活体内的修复机制,促进新的胶原组织形成,达到加固和修复受损结构的目的[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疗法 软组织损伤 高渗葡萄糖 再生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化病人在骨科康复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宁 周明 +3 位作者 李军 赵晨钰 孙彤 黄丽萍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年第3期373-375,共3页
目的探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在骨科康复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来自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长治医学院等院校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康复专业培训的本科实... 目的探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在骨科康复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来自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长治医学院等院校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康复专业培训的本科实习生共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4例和SP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SP组采用传统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的教学方式。教学结束后进行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及主观教学满意度评价。结果两组学生的客观笔试考试成绩比较,SP组的理论考试成绩及技能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SP组在提高学习兴趣、方法易于接受、有利于提高临床沟通能力、有利于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对抽象问题的理解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引入标准化病人有助于提升骨科康复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医学 教学 标准化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磁疗配合康复训练辅助肩袖损伤患者关节镜术后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圣节 张旭 +3 位作者 赵晨钰 刘树妍 王宁 贾子善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0期947-949,953,共4页
目的观察脉冲磁疗配合康复训练对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的22例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患者,随机分为磁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康复计划行肩关节康复训练,磁... 目的观察脉冲磁疗配合康复训练对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的22例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患者,随机分为磁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康复计划行肩关节康复训练,磁疗组在每次训练后加用脉冲磁疗法。于术后1个月、3个月和5个月采用VAS评分法对患者肩关节疼痛进行评定,使用UCLA肩关节评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法对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随时间显著降低,Constant-Murley评分和UCLA评分显著升高;各个时间点VAS评分磁疗组均低于对照组(术后5个月:0.67±0.87 vs 2.57±1.13),Constant-Murley评分磁疗组均高于对照组(术后5个月:87.56±7.14 vs 74.86±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UCLA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脉冲磁疗配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减轻肩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疼痛,有助于患者肩关节康复训练,提高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磁疗 康复 肩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骨骼肌肉疾病致中枢神经重塑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谢惠敏 杨作辉 +4 位作者 李滨 常祺 刘昕怡 张科学 张立宁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799-804,共6页
外周骨骼肌肉疾病是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涉及全身或局部的骨骼、肌肉或结缔组织,常引起局部疼痛、酸胀或运动障碍。感觉输入异常或运动模式改变,均会引起中枢神经的适应性改变,发生中枢神经重塑,而中枢神经重塑又可能进一步造成运动系统... 外周骨骼肌肉疾病是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涉及全身或局部的骨骼、肌肉或结缔组织,常引起局部疼痛、酸胀或运动障碍。感觉输入异常或运动模式改变,均会引起中枢神经的适应性改变,发生中枢神经重塑,而中枢神经重塑又可能进一步造成运动系统适应性不良和感觉异常。现有研究通过多模态神经影像学、脑电图、脑磁图、功能近红外血氧分析等方法,发现外周骨骼肌肉疾病患者的疼痛/情绪调节相关脑区或通路、运动感觉皮质、平衡相关脑区、任务执行网络、默认网络等发生了重塑改变;也有学者分析了细胞层面的重塑机制,认为可能是突触数量或突触连接的改变造成了重塑。本文重点介绍外周骨骼肌肉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中枢神经重塑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肉疾病 神经重塑 中枢神经 神经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臀肌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8
作者 张立宁 陈燕 +1 位作者 李春宝 常祺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388-393,共6页
深部臀肌综合征(DGS)是一种非盘源性坐骨神经痛,常由骶髂区和臀区的创伤引起,是坐骨神经穿过深部臀肌间隙时神经干被周围的肌肉卡压引起臀部和髋关节后方疼痛,久坐或长期行走加重,包括梨状肌综合征、闭孔内隐窝综合征、坐骨股骨头撞击... 深部臀肌综合征(DGS)是一种非盘源性坐骨神经痛,常由骶髂区和臀区的创伤引起,是坐骨神经穿过深部臀肌间隙时神经干被周围的肌肉卡压引起臀部和髋关节后方疼痛,久坐或长期行走加重,包括梨状肌综合征、闭孔内隐窝综合征、坐骨股骨头撞击综合征和近端腘绳肌综合征等亚型。正确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激惹试验、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避免激惹疼痛的活动、药物、注射和物理治疗等多学科治疗,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后持续症状或顽固疼痛的患者进行内窥镜或切开手术治疗。本研究总结了DGS的流行病学、解剖、发病机制、分型、临床症状、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为DGS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臀肌综合征 坐骨神经痛 臀部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过度使用性肌腱病损伤的多模态特征分析
9
作者 刘杨晓雪 赵天舒 +6 位作者 周明 张攻孜 张佳丽 耿雨涵 王文欣 辛敏 黄丽萍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84-89,共6页
背景过度使用性肌腱病是部队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其特征尚不明确,动物实验有助于了解其发病机制和特点。目的从行为学、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因子水平的角度分析过度使用导致的大鼠肌腱损伤特征。方法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 背景过度使用性肌腱病是部队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其特征尚不明确,动物实验有助于了解其发病机制和特点。目的从行为学、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因子水平的角度分析过度使用导致的大鼠肌腱损伤特征。方法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损伤组,每组8只。损伤组利用跑台构建大鼠过度使用性跟腱病模型,跑步方案为10°倾斜角上坡、17 m/min、运动频率1 h/d,5 d/周,持续8周;正常组大鼠笼中饲养,自由活动。跑台训练8周后采用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评估大鼠运动功能,高频超声活体观察跟腱周围炎症水肿浸润情况,病理染色观察肌腱组织学改变,ELISA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的浓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损伤组大鼠支撑相缩短(P<0.001),步长缩短(P=0.03),足印面积减小(P<0.001),摆动速度增加(P<0.001)。超声图像显示,损伤组跟腱周围存在炎症和水肿浸润的低回声。病理染色显示,损伤组肌腱细胞形态改变,局部可见胶原纤维破坏、血管异常聚集和蛋白聚糖沉积。与正常组相比,损伤组Bonar评分增加(P<0.001)、血清IL-1β表达水平升高(P=0.03);损伤组TGF-β1表达水平存在高于正常组的差异趋势(P=0.09)。结论过度使用导致肌腱组织病理结构改变,表现为肌腱周围炎症水肿浸润和步态异常,炎症细胞因子和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的上调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使用性肌腱病 行为学 超声影像学 病理学 运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事训练疲劳评估与恢复专家共识计划书(2024年版)
10
作者 刘昕怡 李佳航 +5 位作者 陈丹阳 吴宗泽 张立宁 常祺 叶超群 刘玉杰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714-717,共4页
军事训练或军事作业负荷大、时间长、模式多,易导致疲劳,若无法及时恢复,容易造成新的损伤或慢性疲劳。为应对我军军事训练疲劳发生率较高的问题,及时帮助基层部队发现训练疲劳并进行干预、提高部队战斗力,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 军事训练或军事作业负荷大、时间长、模式多,易导致疲劳,若无法及时恢复,容易造成新的损伤或慢性疲劳。为应对我军军事训练疲劳发生率较高的问题,及时帮助基层部队发现训练疲劳并进行干预、提高部队战斗力,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全军军事训练伤防治与研究中心共同牵头,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制订了《军事训练疲劳评估与恢复专家共识》。本计划书介绍了专家共识的具体制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训练疲劳 疲劳评估 疲劳恢复 专家共识 计划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在肌肉骨骼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刘昕怡 马莹 +2 位作者 李滨 谢惠敏 张立宁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8-73,共6页
肌肉骨骼疾病在临床中十分常见,患者出现疼痛、运动受限等症状,常规X线、CT、超声和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方法可以对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进行评估。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肌肉骨骼疾病患者长期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常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重塑。功能性近... 肌肉骨骼疾病在临床中十分常见,患者出现疼痛、运动受限等症状,常规X线、CT、超声和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方法可以对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进行评估。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肌肉骨骼疾病患者长期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常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重塑。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是一种利用近红外光探测大脑表现的非侵入性的成像模式,是一种较新的功能神经影像学成像方式,目前其在肌肉骨骼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本文总结了功能性近红外光谱在不同肌肉骨骼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骨骼疾病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中枢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物理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2
作者 孙彤 贾子善 +1 位作者 戈含笑 于增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97-505,共9页
通过检索中国医院知识总库和PubMed 2011年以来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物理治疗的有关文献,从病理机制、检查方法、物理治疗策略及各种物理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物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因子疗法、运动疗法和手法治疗。临床上还需要合理... 通过检索中国医院知识总库和PubMed 2011年以来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物理治疗的有关文献,从病理机制、检查方法、物理治疗策略及各种物理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物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因子疗法、运动疗法和手法治疗。临床上还需要合理优化物理治疗方案,以提高康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肢体 偏瘫 脑卒中 物理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挛缩病变及发生挛缩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立宁 谢惠敏 +5 位作者 樊文萍 王瑞 李圣节 解涛 左秀芹 贾子善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0-503,519,共5页
背景肩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影响日常活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损伤情况及发生肩关节挛缩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科收治的偏瘫肩痛(hem... 背景肩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影响日常活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损伤情况及发生肩关节挛缩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科收治的偏瘫肩痛(hemiplegic shoulder pain,HSP)患者66例,男46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28±12.08)岁。对患者患侧肩行MRI扫描,记录患侧肩关节磁共振结果和各项临床指标。根据是否存在关节挛缩,将患者分为关节挛缩组(35例)和非关节挛缩组(31例),比较两组各项指标差异。结果 66例中肩胛下滑囊炎/关节腔积液59例(89.39%),冈上肌肌腱损伤54例(81.82%),肱二头肌肌腱炎54例(81.82%),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炎50例(75.76%),喙突下滑囊炎57例(86.36%)。关节挛缩组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炎、盂唇损伤率较非关节挛缩组高(85.71%vs 64.51%,P=0.050;62.86%vs 35.48%,P=0.026),两组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肩胛下滑囊炎/关节腔积液、冈上肌肌腱损伤、肱二头肌肌腱炎是HSP患者最常见的MRI改变;肩关节挛缩患者更容易发生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炎及盂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卒中 偏瘫 肩痛 肩关节挛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4
作者 周明 彭楠 +6 位作者 曹梦宇 戈含笑 张攻孜 祁晓磊 黄丽萍 高谦 王宁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793-795,共3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12月-2019年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门诊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8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理疗(如电刺激、热疗、...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12月-2019年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门诊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8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理疗(如电刺激、热疗、超声波治疗等),每天1次,连续2周;试验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压力为2~2.5 bar,频率8 Hz,冲击2000次),隔天1次,共5次。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4例脱落。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ODI评分实验组显著劣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试验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低能量、短疗程的冲击波治疗可减轻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腰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慢性腰痛 VAS评分 ODI评分 康复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热针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5
作者 黄丽萍 王刚 +3 位作者 高谦 方壮巍 苏新玲 周明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1202-1205,1221,共5页
目的观察内热针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就诊的Ficat分期为Ⅰ期和Ⅱ期的接受内热针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内热针针刺部位为臀部和腹股沟,每个部... 目的观察内热针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就诊的Ficat分期为Ⅰ期和Ⅱ期的接受内热针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内热针针刺部位为臀部和腹股沟,每个部位治疗1次,间隔5 d,针刺后加热针体至43℃。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12个月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结果2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32.1(21~46)岁,Ficat分期Ⅰ期8例,Ⅱ期13例。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7±1.2、1.9±1.5、2.3±1.1,HHS总评分分别为50.6±13.8、73.7±8.6、69.7±13.3,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的VAS评分及HHS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SS评分中疼痛(19.05±8.3 vs 30.8±9.2)、髋关节功能(27.2±6.3 vs 32.9±7.0)、关节活动度(2.1±0.6 vs 3.0±1.1)三个子项目评分治疗后12个月较治疗前均显著提升,结果与总评分趋势一致(P均<0.01)。结论内热针疗法可改善Ficat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疼痛和下肢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热针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瞬时受体电位 疼痛 髋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髋关节疼痛患者的功能障碍及相关心理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晓倓 李军 +6 位作者 张玲玲 谢惠敏 孙丽君 潘昱 李春宝 贾子善 张立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84-1488,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髋关节疼痛患者功能障碍的特点,阐明其功能障碍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55例慢性髋关节疼痛患者(患者组),34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患者一般人口学信息和... 目的分析慢性髋关节疼痛患者功能障碍的特点,阐明其功能障碍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55例慢性髋关节疼痛患者(患者组),34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患者一般人口学信息和临床资料。采用髋关节日常生活能力评分(HOSADL)、髋关节运动能力评分(HOS-SSS)、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HHS)、12项健康调查简表(SF-12)、视觉模拟评分(VA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分为HADS:A和HADS:D)、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疼痛灾难化量表(PCS)、Pittsburgh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价,并分析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mHHS、HOS-ADL、HOS-SSS、SF-12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Z|>6.251,P<0.001)。mHHS、HOS-ADL、HOS-SSS、SF-12评分均与PCS评分呈负相关(|r|>0.480,P<0.01)。PCS的影响因素为HADS:A,HADS:D和HOS-ADL。结论慢性髋关节疼痛患者功能水平与疼痛灾难化密切相关,而疼痛灾难化影响因素为焦虑、抑郁、髋关节日常生活所需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髋关节疼痛 功能障碍 疼痛灾难化量表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联合热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效果 被引量:8
17
作者 周萍 黄丽萍 +5 位作者 王刚 方壮巍 赵丹 于楚晗 王智勇 邢贞通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5期1183-1186,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热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体外冲击波联合热磁治疗,对照组使用热磁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热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体外冲击波联合热磁治疗,对照组使用热磁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颈部残损指数量表(ND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2周,VAS和NDI评分均改善(P<0.05),但治疗组VAS和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改善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VAS和N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2周对比(P>0.05);而对照组VAS和N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2周对比(P<0.05);且治疗组VAS和NDI评分的改善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热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临床疗效优于热磁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 体外冲击波 热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去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明 赵晨钰 +5 位作者 高谦 张雷英 方壮巍 左秀芹 王宁 贾子善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757-759,763,共4页
目的评价自体去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行PRP注射的早期(Keligren-Lawrence分期Ⅰ~Ⅲ期)膝骨关节炎患者共17... 目的评价自体去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行PRP注射的早期(Keligren-Lawrence分期Ⅰ~Ⅲ期)膝骨关节炎患者共17例(21膝),提取PRP后,每侧患膝关节注入3 ml PRP,每周注射1次,共注射3次。注射前、注射结束后3 d、1个月、3个月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17例膝骨关节炎患者(21膝),年龄22~66(46.8±15.7)岁。治疗前、治疗后3 d、 1个月、 3个月后VAS评分分别为5.2±1.8、 2.8±1.3、 2.3±1.3、2.4±1.2;WOMAC评分分别为30.8±15.4、14.9±6.1、14.5±6.5、13.9±5.8;治疗后VAS评分及WOMAC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3个月的随访中无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结论去白细胞PR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安全、有效,注射后3 d即可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富血小板血浆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及表面肌电图变化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飞 任月 +1 位作者 王瑞 李圣节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676-678,共3页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伴肌筋膜疼痛患者的效果及表面肌电图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6-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30例,男6例,女24例,年龄...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伴肌筋膜疼痛患者的效果及表面肌电图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6-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30例,男6例,女24例,年龄16~65(27.0±11.4)岁。采用软组织松动术、关节松动术治疗5次,比较治疗前后的最大张口度(maximum active mouth opening,MMO)、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以及咬肌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结果经过5次手法治疗,30例患者的MMO、VAS疼痛评分、sEMG测试平均值均有改善。治疗后的MMO明显优于治疗前[(38.37±5.20) mm vs (31.23±7.77) mm,P <0.001],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93±1.53) vs(3.70±1.57),P <0.001]。患者治疗后下颌姿势位咬肌sEMG测试平均值均低于治疗前[右(2.40±1.36)μV vs (4.45±2.79)μV;左(2.65±1.09)μV vs (5.16±4.62)μV,P均<0.05];紧咬棉棒sEMG测试平均值均高于治疗前[右(135.83±38.90)μV vs (90.53±20.55)μV;左(136.97±42.77)μV vs (89.74±21.03)μV,P均<0.05];牙间交错位最大自主紧咬s EMG测试平均值均高于治疗前[右(184.92±34.45)μV vs (134.13±33.69)μV;左(191.72±38.51)μV vs (138.34±42.62)μV,P均<0.05]。结论手法治疗可以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的疼痛以及张口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肌筋膜疼痛 表面肌电图 手法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航下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亚急性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莹 周明 +4 位作者 李世俊 苏新玲 耿雨涵 周美齐 黄丽萍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39-844,共6页
背景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项脑卒中后失语治疗的新技术,但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神经影像导航下重复经颅磁刺激已应用于临床,但对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疗效尚未见研究报道。目的分析... 背景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项脑卒中后失语治疗的新技术,但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神经影像导航下重复经颅磁刺激已应用于临床,但对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疗效尚未见研究报道。目的分析评价神经影像导航定位引导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亚急性脑卒中非流利性失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前瞻性临床试验。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4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导航rTMS组(neuronavigational rTMS,nTMS)和传统的国际10-20脑电系统定位组(conventional TMS,cTMS),两组均行右半球额下回三角部(pars triangularis,PTr)低频rTMS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0 d后,通过不良事件评分量表评价治疗的安全性,以中文语失语症评分(aphasia battery of Chinese,ABC)评价和比较组内和组间的言语功能。结果nTMS组15例,rTMS组1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前,两组复述、命名、听理解、阅读等言语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nTMS组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空间与结构、运用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S组听理解、命名、阅读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导航rTMS组复述、命名功能较传统定位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航下右侧额下回三角部低频rTMS治疗相比传统定位组可更显著改善亚急性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的命名、复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流利性失语 脑卒中 神经导航 经颅磁刺激 命名障碍 复述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