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脉冲磁疗配合康复训练对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的22例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患者,随机分为磁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康复计划行肩关节康复训练,磁...目的观察脉冲磁疗配合康复训练对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的22例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患者,随机分为磁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康复计划行肩关节康复训练,磁疗组在每次训练后加用脉冲磁疗法。于术后1个月、3个月和5个月采用VAS评分法对患者肩关节疼痛进行评定,使用UCLA肩关节评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法对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随时间显著降低,Constant-Murley评分和UCLA评分显著升高;各个时间点VAS评分磁疗组均低于对照组(术后5个月:0.67±0.87 vs 2.57±1.13),Constant-Murley评分磁疗组均高于对照组(术后5个月:87.56±7.14 vs 74.86±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UCLA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脉冲磁疗配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减轻肩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疼痛,有助于患者肩关节康复训练,提高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内热针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就诊的Ficat分期为Ⅰ期和Ⅱ期的接受内热针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内热针针刺部位为臀部和腹股沟,每个部...目的观察内热针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就诊的Ficat分期为Ⅰ期和Ⅱ期的接受内热针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内热针针刺部位为臀部和腹股沟,每个部位治疗1次,间隔5 d,针刺后加热针体至43℃。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12个月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结果2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32.1(21~46)岁,Ficat分期Ⅰ期8例,Ⅱ期13例。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7±1.2、1.9±1.5、2.3±1.1,HHS总评分分别为50.6±13.8、73.7±8.6、69.7±13.3,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的VAS评分及HHS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SS评分中疼痛(19.05±8.3 vs 30.8±9.2)、髋关节功能(27.2±6.3 vs 32.9±7.0)、关节活动度(2.1±0.6 vs 3.0±1.1)三个子项目评分治疗后12个月较治疗前均显著提升,结果与总评分趋势一致(P均<0.01)。结论内热针疗法可改善Ficat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疼痛和下肢功能状态。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伴肌筋膜疼痛患者的效果及表面肌电图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6-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30例,男6例,女24例,年龄...目的探讨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伴肌筋膜疼痛患者的效果及表面肌电图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6-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30例,男6例,女24例,年龄16~65(27.0±11.4)岁。采用软组织松动术、关节松动术治疗5次,比较治疗前后的最大张口度(maximum active mouth opening,MMO)、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以及咬肌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结果经过5次手法治疗,30例患者的MMO、VAS疼痛评分、sEMG测试平均值均有改善。治疗后的MMO明显优于治疗前[(38.37±5.20) mm vs (31.23±7.77) mm,P <0.001],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93±1.53) vs(3.70±1.57),P <0.001]。患者治疗后下颌姿势位咬肌sEMG测试平均值均低于治疗前[右(2.40±1.36)μV vs (4.45±2.79)μV;左(2.65±1.09)μV vs (5.16±4.62)μV,P均<0.05];紧咬棉棒sEMG测试平均值均高于治疗前[右(135.83±38.90)μV vs (90.53±20.55)μV;左(136.97±42.77)μV vs (89.74±21.03)μV,P均<0.05];牙间交错位最大自主紧咬s EMG测试平均值均高于治疗前[右(184.92±34.45)μV vs (134.13±33.69)μV;左(191.72±38.51)μV vs (138.34±42.62)μV,P均<0.05]。结论手法治疗可以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的疼痛以及张口受限。展开更多
背景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项脑卒中后失语治疗的新技术,但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神经影像导航下重复经颅磁刺激已应用于临床,但对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疗效尚未见研究报道。目的分析...背景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项脑卒中后失语治疗的新技术,但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神经影像导航下重复经颅磁刺激已应用于临床,但对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疗效尚未见研究报道。目的分析评价神经影像导航定位引导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亚急性脑卒中非流利性失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前瞻性临床试验。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4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导航rTMS组(neuronavigational rTMS,nTMS)和传统的国际10-20脑电系统定位组(conventional TMS,cTMS),两组均行右半球额下回三角部(pars triangularis,PTr)低频rTMS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0 d后,通过不良事件评分量表评价治疗的安全性,以中文语失语症评分(aphasia battery of Chinese,ABC)评价和比较组内和组间的言语功能。结果nTMS组15例,rTMS组1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前,两组复述、命名、听理解、阅读等言语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nTMS组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空间与结构、运用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S组听理解、命名、阅读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导航rTMS组复述、命名功能较传统定位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航下右侧额下回三角部低频rTMS治疗相比传统定位组可更显著改善亚急性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的命名、复述功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脉冲磁疗配合康复训练对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的22例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患者,随机分为磁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康复计划行肩关节康复训练,磁疗组在每次训练后加用脉冲磁疗法。于术后1个月、3个月和5个月采用VAS评分法对患者肩关节疼痛进行评定,使用UCLA肩关节评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法对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随时间显著降低,Constant-Murley评分和UCLA评分显著升高;各个时间点VAS评分磁疗组均低于对照组(术后5个月:0.67±0.87 vs 2.57±1.13),Constant-Murley评分磁疗组均高于对照组(术后5个月:87.56±7.14 vs 74.86±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UCLA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脉冲磁疗配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减轻肩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疼痛,有助于患者肩关节康复训练,提高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
文摘目的观察内热针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就诊的Ficat分期为Ⅰ期和Ⅱ期的接受内热针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内热针针刺部位为臀部和腹股沟,每个部位治疗1次,间隔5 d,针刺后加热针体至43℃。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12个月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结果2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32.1(21~46)岁,Ficat分期Ⅰ期8例,Ⅱ期13例。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7±1.2、1.9±1.5、2.3±1.1,HHS总评分分别为50.6±13.8、73.7±8.6、69.7±13.3,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的VAS评分及HHS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SS评分中疼痛(19.05±8.3 vs 30.8±9.2)、髋关节功能(27.2±6.3 vs 32.9±7.0)、关节活动度(2.1±0.6 vs 3.0±1.1)三个子项目评分治疗后12个月较治疗前均显著提升,结果与总评分趋势一致(P均<0.01)。结论内热针疗法可改善Ficat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疼痛和下肢功能状态。
文摘目的探讨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伴肌筋膜疼痛患者的效果及表面肌电图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6-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30例,男6例,女24例,年龄16~65(27.0±11.4)岁。采用软组织松动术、关节松动术治疗5次,比较治疗前后的最大张口度(maximum active mouth opening,MMO)、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以及咬肌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结果经过5次手法治疗,30例患者的MMO、VAS疼痛评分、sEMG测试平均值均有改善。治疗后的MMO明显优于治疗前[(38.37±5.20) mm vs (31.23±7.77) mm,P <0.001],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93±1.53) vs(3.70±1.57),P <0.001]。患者治疗后下颌姿势位咬肌sEMG测试平均值均低于治疗前[右(2.40±1.36)μV vs (4.45±2.79)μV;左(2.65±1.09)μV vs (5.16±4.62)μV,P均<0.05];紧咬棉棒sEMG测试平均值均高于治疗前[右(135.83±38.90)μV vs (90.53±20.55)μV;左(136.97±42.77)μV vs (89.74±21.03)μV,P均<0.05];牙间交错位最大自主紧咬s EMG测试平均值均高于治疗前[右(184.92±34.45)μV vs (134.13±33.69)μV;左(191.72±38.51)μV vs (138.34±42.62)μV,P均<0.05]。结论手法治疗可以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的疼痛以及张口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