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外固定器结合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 被引量:2
1
作者 冯云波 侯小华 +2 位作者 赵海勇 殷胜春 张伟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51-1152,共2页
关键词 肱骨干骨折 不愈合 外固定器 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
2
作者 刘勇 吴叶 +1 位作者 曹峥 高二龙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32期139-140,共2页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骨科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38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多节段截骨组行多节段楔形截骨,单椎体截骨组行稚弓根V型截骨,术后随诊1~3年,观察所有患者的近期疗...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骨科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38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多节段截骨组行多节段楔形截骨,单椎体截骨组行稚弓根V型截骨,术后随诊1~3年,观察所有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 多节段截骨组平均增高(7.4±1.2)cm,手术时间平均(4.2±0.5)h,术中出血平均(2108±106)mL,明显优于单椎体截骨组;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无一例感染、瘫痪、死亡等.结论 多节段截骨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畸形 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疾病的长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商卫林 黄伟 +2 位作者 曹峥 吴闻文 侯树勋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第8期683-687,共5页
目的评估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长期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自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于本院实施Dynesys系统植入术患者共43例,男18例,女25例,年龄35~70岁,平均52.2岁,其中单纯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者21例,腰椎管狭窄并椎间... 目的评估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长期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自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于本院实施Dynesys系统植入术患者共43例,男18例,女25例,年龄35~70岁,平均52.2岁,其中单纯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者21例,腰椎管狭窄并椎间盘突出者15例,腰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滑脱(Ⅰ度滑脱)者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者2例,均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于我院植入Dynesys系统。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进行疗效评估;采用NASS指数评估患者满意度;观察患者行走距离、术后固定及邻近节段退变、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27~54个月,平均39.5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67分、6.77分、60.58分下降到2.93分、2.32分、26.02分(P<0.01);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9.73 mm升高到12.50 mm(P<0.01);步行距离由术前的10~1 000 m升高到均大于1 000 m;ROM值由术前的7.80°下降到5.26°(P<0.01)。术后随访期间各时间点之间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椎间隙高度、ROM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CLA系统评价显示术后及随访期间固定节段及相邻节段未出现进一步退变。术中、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Dynesys系统对腰椎退变性患者具有良好的长期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esys系统 腰椎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颈椎长节段严重后凸畸形手术方案的个体化选择 被引量:2
4
作者 黄伟 王华东 +3 位作者 郭继东 商卫林 吴闻文 侯树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3期156-158,共3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颈椎长节段严重后凸畸形的颈椎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分析手术治疗此类疾病的个体化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青少年颈椎长节段严重后凸畸形患者18例的临... 目的探讨青少年颈椎长节段严重后凸畸形的颈椎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分析手术治疗此类疾病的个体化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青少年颈椎长节段严重后凸畸形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术前、术后情况评价及手术方式选择的指标。结果根据对每例患者特点的具体分析采用针对性的手术入路。前方入路3例,后方入路3例,后方入路联合前方入路11例,一期前-后-前入路1例。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73°矫正至平均15°。随访3个月~6年,1例在融合固定的下端发生新的成角和节段性不稳,其余11例矫正度无明显丢失。3例瘫痪者均恢复正常神经功能。颈椎MRI检查表现高信号的18例患者中,没有发现颈椎后凸畸形和颈椎不稳,术后MRI信号变为正常。结论不同病因、不同畸形程度和不同继发性病理改变的青少年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应采用合理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才能有效地矫正畸形和解除脊髓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颈椎 长节段 后凸畸形 手术方案 个体化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2
5
作者 黄伟 商卫林 +2 位作者 李振宙 吴闻文 侯树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8期22-24,共3页
目的:评价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 目的:评价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采用症状视觉模拟评估量表(VAS)、医学结局研究简化量表-36(SF-36)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15±24)min,出血量(550±235)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0.9)年。术前患者平均Cobb角(24.3±10.4)°,腰椎前凸角(22.7±11.3)°,矢状面轴向垂线(SVA)(7.8±6.6)cm,骶正中线(CSVL)(7.0±5.9)cm,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平均Cobb角(10.6±8.5)°、(8.9±5.3)°,腰椎前凸角(25.6±14.3)°、(31.8±13.4),SVA(0.5+3.4)、(-1.2±2.7)cm,CSVL(2.9±1.4)、(1.7±1.2)cm,较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矫正丢失,无一例发生椎间隙塌陷、神经损伤、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脊柱侧凸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腰椎滑脱脊柱序列功能重建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伟 王华东 +2 位作者 商卫林 吴闻文 侯树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33期45-46,共2页
目的:研究重度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脊柱序列功能重建的方法,并进行前瞻性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3月~2008年5月收治的重度腰椎滑脱患者31例,椎管减压后,植入螺钉,双侧椎间隙交替缓慢撬拨,达到椎体复位后固定,重建... 目的:研究重度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脊柱序列功能重建的方法,并进行前瞻性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3月~2008年5月收治的重度腰椎滑脱患者31例,椎管减压后,植入螺钉,双侧椎间隙交替缓慢撬拨,达到椎体复位后固定,重建脊柱序列,椎间隙植入cage。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疼痛情况,影像检查,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改变(PT)。结果:本组31例患者中,26例完成解剖复位,5例由Ⅳ度滑脱复位至Ⅰ度。全部患者术后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神根性疼痛,术后随访1例患者出现螺钉断裂。全部患者术后1、2、3年疼痛评分[(0.8±0.2)、(0.9±0.1)、(1.0±0.1)分]较术前[(7.8±0.5)分]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7,P〈0.05),全部患者术后LL[(58.2±10.6)°]、SS[(43.8±6.0)°]、PT[(11.9±3.2)°]均较术前[(72.5±13.7)°,(55.1±3.9)°,(16.8±2.7)°]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5、8.37、9.13,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器械复位治疗重度腰椎滑脱,恢复脊柱序列,效果较好;腰椎骨盆各角度恢复情况与术后转归有密切关系,应注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腰椎滑脱 脊柱序列重建 器械复位 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消毒液对外固定器术后针道消毒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刘亭茹 李文锋 《航空航天医药》 2010年第11期2093-2094,共2页
目的:比较外固定器术后使用碘伏与使用酒精消毒针道后,针孔感染、针道细菌培养结果情况。方法:随机选择四肢骨折应用外固定器固定患者共60例,30例用0.5%碘伏每日消毒针道周围皮肤,另外30例用75%酒精每日消毒针道周围皮肤,进行连续性观... 目的:比较外固定器术后使用碘伏与使用酒精消毒针道后,针孔感染、针道细菌培养结果情况。方法:随机选择四肢骨折应用外固定器固定患者共60例,30例用0.5%碘伏每日消毒针道周围皮肤,另外30例用75%酒精每日消毒针道周围皮肤,进行连续性观察,于术后2、8周及去除固定针时行针道细菌培养。对其针孔感染(感染分类按Checketts-Otterburns分级系统),细菌培养以及疼痛等一些并发症等进行评价。结果:1度感染发生率碘伏组为8.2%,酒精组为9.4%。2~3度感染发生率碘伏组为4.7%,酒精组为12.9%。细菌培养致病菌(金葡菌、大肠杆菌)检出率,碘伏组为3.5%,酒精组为9.4%。结论:外固定器术后针道的清洁消毒效果,碘伏组优于酒精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器 针道感染 消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臀肌挛缩症的护理
8
作者 刘亭茹 《航空航天医药》 2009年第12期126-127,共2页
成人臀肌挛缩症一般症状较重。手术主要是彻底松解挛缩筋膜及臀肌。本组对24例手术患者进行了6个月~5年随访,效果满意。有效的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对于取得满意效果至关重要。
关键词 成人臀肌挛缩 功能锻炼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口内应用氨甲环酸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失血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卜国云 吴叶 +4 位作者 邓树才 杜区成 朱加亮 崔成亮 侯树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637-1641,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切口内应用氨甲环酸对术后失血的影响及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初次行腰椎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267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在手...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切口内应用氨甲环酸对术后失血的影响及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初次行腰椎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267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在手术缝合深筋膜后向A组患者切口内注射氨甲环酸10 ml(1 g),B组向切口内注射生理盐水10 ml作为对照,并夹闭引流管1 h。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血液学指标、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术后引流时间、第一个24 h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术后血D-二聚体浓度、术后输血例数及输血量。分别比较A、B两组中单、双节段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检查双下肢血管超声,观察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A组患者133例,B组患者134例。术前A、B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中失血及输血量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拔管时蛋白浓度A组为(113.6±13.0)g/L,B组为(105.1±14.4)g/L,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术后平均拔管时间A组为(2.1±0.4)d,B组为(2.8±0.8)d,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平均引流总量A组患者为(272±124)ml,B组患者为(412±189)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输血5例,B组术后输血15例,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A组患者平均输血(400±100)ml;B组患者平均输血(503±179)ml,两组患者术后输血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及3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切口内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术后伤口失血量、缩短拔管时间、不增加局部血肿压迫神经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了术后失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引流量 术后失血
原文传递
微创TLIF术中不同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振宙 吴闻文 +2 位作者 宋科冉 商卫林 侯树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926-1930,共5页
[目的]前瞻性对照研究不同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在微创TLIF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结果。[方法]2008年4月~2010年4月采用微创TLIF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50例。其中经可扩张手术通道、传统椎弓根螺钉徒手置入技术(mini-TLIF)治疗17例... [目的]前瞻性对照研究不同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在微创TLIF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结果。[方法]2008年4月~2010年4月采用微创TLIF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50例。其中经可扩张手术通道、传统椎弓根螺钉徒手置入技术(mini-TLIF)治疗1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及8例单节段盘源性腰痛病人,同期采用经皮X线透视引导下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p-TLIF)治疗根据疾病种类及病变节段严格配对的25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暴露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镇痛所需吗啡用量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记录术后1周,6、12及24个月时腰腿痛的疼痛评分(VAS)及术后24个月时腰椎功能评分(MacNab评分)。[结果]mini-TLIF组和p-TLIF组术后1周、6、12及24个月时的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术后24个月腰椎MacNab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mini-TLIF组在射线暴露时间和手术时间较p-TLIF组明显减少(P<0.01);两组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TLIF组有2例遗留慢性腰痛,内窥镜下探查显示椎弓根螺钉尾部嵌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该神经后腰痛缓解。[结论]2年随访结果显示mini-TLIF和p-TLIF手术疗效相似。mini-TLIF手术既具有p-TLIF对入路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手术部位疼痛轻的优点,又明显减少了术中射线暴露时间及手术时间。但远期疗效的差别仍需要长期临床随访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盘源性腰痛 经皮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 微创技术
原文传递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μ-Calpa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
11
作者 卜国云 杜区成 +3 位作者 吴叶 邓树才 朱加亮 商卫林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945-948,共4页
目的探讨钙调蛋白μ-Calpain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成年SD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Western-blot技术检测模型建立后2 h、6 h、12 h、24 h、48 h及72 hμ-Calpa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 目的探讨钙调蛋白μ-Calpain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成年SD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Western-blot技术检测模型建立后2 h、6 h、12 h、24 h、48 h及72 hμ-Calpa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μ-Calpain特异性底物α-II Spectrin的降解,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后2 h,损伤段脊髓μ-Calpain mRNA的表达开始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 h后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达峰值(P<0.001),72 h后仍有μ-Calpain mRNA的表达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建立后2 h损伤段脊髓μ-Calpain蛋白增高,48 h达峰值(P<0.001),72 h后μ-Calpain蛋白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II Spectrin降解在模型建立后2 h即出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 h后有少量α-ⅡSpectrin残留。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后,μ-Calpain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对其特异性底物α-II Specrin进行降解,参与了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配因 缩蛋白 再灌注损伤 脊髓损伤
原文传递
个体化膀胱安全容量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何晓庆 马燕兰 +5 位作者 唐金树 石秀秀 原艳丽 巨宝兰 张铁松 陈巧灵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年第32期4103-4106,共4页
目的 探讨依据膀胱安全容量指导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脊柱康复科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定时... 目的 探讨依据膀胱安全容量指导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脊柱康复科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定时间歇导尿,干预组采用膀胱容量扫描仪指导间歇导尿.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结果 本研究第4周时,干预组9例建立反射性膀胱,对照组4例建立反射性膀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18例建立反射性膀胱,对照组14例建立反射性膀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残余尿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膀胱顺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66次泌尿系统感染,干预组发生35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首次反射排尿时间和膀胱功能重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据个体化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可有效缩短首次反射排尿时间和膀胱功能重建时间,减少残余尿,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护理 间歇导尿 安全容量
原文传递
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影响因素的调查 被引量:7
13
作者 何晓庆 马燕兰 +4 位作者 唐金树 唐家广 石秀秀 原艳丽 巨宝兰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3期280-283,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影响因素,为最大限度降低泌尿系统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3例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影响因素,为最大限度降低泌尿系统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3例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因素。结果损伤程度、损伤部位、排尿方式、病程是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是否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损伤程度、损伤部位、排尿方式、病程是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是否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影响因素,随着病程的推移,需根据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情况,选择间歇导尿作为排尿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泌尿系统感染 间歇导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