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再生医学相关技术在皮肤科学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扬 梁晓博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7期170-173,共4页
人表皮干细胞主要来源于表皮,尤其在皮肤创伤后修复和再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皮肤再生医学是再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皮肤科学与再生医学的交叉学科,是两者的完美结合。作为皮肤再生医学的主要特色,表皮干细胞相关技术... 人表皮干细胞主要来源于表皮,尤其在皮肤创伤后修复和再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皮肤再生医学是再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皮肤科学与再生医学的交叉学科,是两者的完美结合。作为皮肤再生医学的主要特色,表皮干细胞相关技术、基因治疗及3D生物打印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解决了当前和未来皮肤科学治疗领域,尤其在重症皮肤疾病和严重皮肤创伤等治疗方面的局限与不足,它们也是皮肤科治疗领域发展最有潜力的治疗技术。虽然皮肤再生医学仍会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其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再生医学 表皮干细胞 基因治疗 3D生物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泊三醇及复方制剂在皮肤科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杨扬 林碧雯 +1 位作者 王睿 李承新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0年第4期220-223,共4页
卡泊三醇作为维生素D3衍生物,是皮肤科临床十分重要的常规外用药物,目前已成熟地应用于一些常见皮肤病,如寻常性银屑病和白癜风等的相关治疗。不仅如此,该药还可用于治疗皮肤科其他相关疾病,其复方制剂也被应用于皮肤科临床,应用前景广... 卡泊三醇作为维生素D3衍生物,是皮肤科临床十分重要的常规外用药物,目前已成熟地应用于一些常见皮肤病,如寻常性银屑病和白癜风等的相关治疗。不仅如此,该药还可用于治疗皮肤科其他相关疾病,其复方制剂也被应用于皮肤科临床,应用前景广阔。该文就卡泊三醇及其复方制剂在皮肤科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科 卡泊三醇 复方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调控Rab23表达及影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MicroRNA筛选与验证分析
3
作者 杨扬 李昆 +3 位作者 孙卫国 胡永亮 史阅韩 李廷慧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33-138,共6页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调控Rab23表达以及影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预后相关的MicroiRNA(miRNA)并验证,为进一步探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侵袭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方法依据miRWalk数据库筛选调控Rab23表达的潜在miRNA...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调控Rab23表达以及影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预后相关的MicroiRNA(miRNA)并验证,为进一步探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侵袭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方法依据miRWalk数据库筛选调控Rab23表达的潜在miRNA,根据TCGA公共数据库和miRWalk数据库筛选影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生存期的差异表达miRNA,双重筛选交集后确定调控Rab23表达及影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预后相关的miRNA分子,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免疫印迹和双荧光素酶实验进行结果验证。结果筛选出250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8个是潜在调控Rab23表达的miRNA。hsa-miR-363-3p是既能调控Rab23表达,又可显著影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预后的miRNA。RT-qPCR、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证实hsa-miR-363-3p与Rab23在肿瘤细胞和转染细胞模型中呈负调控;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hsa-miR-363-3p能够靶向作用于Rab23基因。结论hsa-miR-363-3p参与靶向调控Rab23表达,可能参与了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侵袭和转移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生物信息学 hsa-miR-363-3p Rab23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前静脉作为移植物的大鼠颈总动脉动静脉端端吻合模型建立
4
作者 肖宗宇 汪继 +2 位作者 胡蓉 佘孙菊 潘琪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3期9-12,共4页
目的建立面前静脉作为自体移植物的大鼠颈总动脉(CCA)动静脉端端吻合训练模型。方法选取24只SD大鼠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经典CCA端端吻合(n=12)及面前静脉作为自体移植物的CCA动静脉端端吻合(n=12)。所有吻合均以间断吻合方式进行,建... 目的建立面前静脉作为自体移植物的大鼠颈总动脉(CCA)动静脉端端吻合训练模型。方法选取24只SD大鼠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经典CCA端端吻合(n=12)及面前静脉作为自体移植物的CCA动静脉端端吻合(n=12)。所有吻合均以间断吻合方式进行,建立CCA动静脉端端吻合模型。结果大鼠CCA直径为1.0~1.2 mm,面前静脉直径为0.8~1.0 mm。经典CCA端端吻合约需8~10针,平均吻合时间为(22.75±1.66)min。将面前静脉作为自体移植的CCA动静脉端端吻合组中,每只大鼠需进行2个端端吻合,总吻合时间为(49.42±2.47)min,每个吻合口需8~10针,耗时(24.71±1.65)min。所有吻合口即时通畅率及30 min后通畅率均为100%。结论面前静脉作为自体移植物进行大鼠CCA动静脉微血管端端吻合练习,可模拟血管直径及血管壁厚度均不匹配的端端吻合,该模型为经典CCA端端吻合训练模型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吻合 端端吻合 大鼠 颈总动脉 面前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hBCG对重组巨细胞病毒糖蛋白B及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免疫原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廷慧 李彬钰 +1 位作者 马锡惠 何秀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74-1180,共7页
目的探讨含角鲨烯的水包油纳米乳剂-热灭活卡介苗(SE-hBCG)对重组巨细胞病毒糖蛋白B(CgB)及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Rab)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45只SPF级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进行以下实验。实验1:取25只小鼠,分成SE组、SE-hBCG组、Cg... 目的探讨含角鲨烯的水包油纳米乳剂-热灭活卡介苗(SE-hBCG)对重组巨细胞病毒糖蛋白B(CgB)及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Rab)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45只SPF级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进行以下实验。实验1:取25只小鼠,分成SE组、SE-hBCG组、CgB组、SE+CgB组、SE-hBCG+CgB组等5组,每组5只;于实验开始第0、2、4周分别给每只小鼠肌内注射SE、SE-hBCG、CgB、SE+CgB、SE-hBCG+CgB各0.2 ml,末次免疫后2周解剖小鼠。实验2:取120只小鼠,分成PBS组、Rab组、SE+Rab组、SE-hBCG+Rab组等4组,每组30只;于实验开始第0周及第1周每只小鼠分别腹腔注射PBS、Rab、SE+Rab、SE-hBCG+Rab各0.2 ml,于初免后第4、8、10、12、14、35天各解剖5只小鼠。无菌摘取小鼠脾脏,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采用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LISPOT)检测抗原特异的IFN-γ或IL-4的斑点形成细胞数(IFN-γ-SFC或IL-4-SFC);取小鼠眼球血,离心后收集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原特异的IgG水平。结果SE-hBCG组诱导小鼠产生CgB特异的IFN-γ-SFC(266.0±87.9)高于SE组(104.5±28.8,P<0.05);SE-hBCG+CgB组诱导小鼠产生抗-CgB IgG抗体滴度(18800.0±2396.0)及CgB特异的IFN-γ-SFC(440.5±38.4)高于CgB组(抗体滴度为3333.0±737.9,IFN-γ-SFC为189.2±21.4,P<0.05)。SE+Rab或SE-hBCG+Rab初免后第4天可诱导低水平抗-Rab IgG抗体(OD450≤0.2);Rab、SE+Rab及SE-hBCG+Rab组抗-Rab IgG抗体均于初免后第12天达到峰值;SE-hBCG+Rab组于初免后第8、10、14及35天检测的抗-Rab IgG抗体(分别为1700.0±200.0、19400.0±1661.3、23000±358.9、23600.0±6038.2)均高于Rab组(分别为310.0±97.9、6730.0±1655.4、6000.0±1655.6、4400.0±1655.5,P<0.05)。SE-hBCG+Rab组初免后第4、8、14及35天检测的Rab特异IFN-γ-SFC(分别为110.8±52.5、213.0±29.7、105.2±33.7、80.4±36.8)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4±3.5、32.2±12.9、11.4±5.1、4.4±2.5,P<0.05)。结论SE-hBCG可增强CgB及Rab的免疫原性,是一种较好的免疫增强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油纳米乳剂 卡介苗 巨细胞病毒糖蛋白B 狂犬病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级纤毛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扬 杨京润 +2 位作者 黄敏 卫萱瑾 李承新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0年第2期106-110,共5页
初级纤毛(primary cilium,PC)作为一种突出于人体几乎所有细胞表面的特殊细胞器,其重要结构和功能在维持正常生理稳态和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初级纤毛内部诸多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激活及相关功能性蛋白异常表达与来源于皮... 初级纤毛(primary cilium,PC)作为一种突出于人体几乎所有细胞表面的特殊细胞器,其重要结构和功能在维持正常生理稳态和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初级纤毛内部诸多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激活及相关功能性蛋白异常表达与来源于皮肤的基底细胞癌、恶性黑素瘤以及来源于其他系统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腺癌、胰腺导管腺癌、乳腺癌、透明细胞肾癌、胶质母细胞瘤、骨肉瘤和软骨肉瘤等密切相关,并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这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因此,进一步研究初级纤毛和恶性肿瘤的相互关系对于肿瘤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纤毛 肿瘤 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洗液联合联苯苄唑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7
作者 朱红梅 梁晓博 +1 位作者 温海 李斌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5期277-279,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洗液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方法将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分为3组,A组:中药安舒液外洗+1%联苯苄唑乳膏外涂组;B组:中药皮肤康洗液+1%联苯苄唑乳膏外涂组;C组:1%联苯苄唑乳膏外涂组。每日1次,疗程均为4... 目的观察中药洗液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方法将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分为3组,A组:中药安舒液外洗+1%联苯苄唑乳膏外涂组;B组:中药皮肤康洗液+1%联苯苄唑乳膏外涂组;C组:1%联苯苄唑乳膏外涂组。每日1次,疗程均为4周。结果A组有效率为75.00%;B组有效率为78.95%;C组有效率为56.52%;A组、B组有效率均高于C组,差异有显著统计意义。结论安舒液、皮肤康等中药洗液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可显著提高疗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安舒液 皮肤康洗液 联苯苄唑 马拉色菌毛囊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扬 柏佳 +2 位作者 郑艺 赵梓纲 李承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57-559,共3页
1病历摘要患者男,41岁。因左上肢无痛性皮肤结节2年于2017年10月12日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上肢出现一皮肤结节,约绿豆大,无明显自觉症状。随后缓慢增大,表面无破溃、出血等。曾就诊于当地医院皮肤科,诊断为"表... 1病历摘要患者男,41岁。因左上肢无痛性皮肤结节2年于2017年10月12日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上肢出现一皮肤结节,约绿豆大,无明显自觉症状。随后缓慢增大,表面无破溃、出血等。曾就诊于当地医院皮肤科,诊断为"表皮囊肿?",未予组织病理检查及治疗。患者既往体健。否认特殊接触史、外伤史及虫咬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组织细胞瘤 动脉瘤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D联合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多黏菌素B软膏治疗老年难治性皮肤溃疡的疗效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廷慧 常春娟 秦梓源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164-168,共5页
目的观察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红光联合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治疗老年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老年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 目的观察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红光联合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治疗老年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老年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外科清创换药,喷洒外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后,外敷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早期换药频率为2~3次/d,创面好转后,换药频次改为间隔2~3 d换药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LED照射,波长(633±10)nm,功率密度80~100 mW/cm^(2),照射时间20 min,照射频次与换药频次同步,早期频率为2~3次/d,创面好转后,改为间隔2~3 d照射1次,共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治疗后1周,测量两组患者溃疡面积大小,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判定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溃疡面积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试验组患者溃疡面积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溃疡面积及生活质量评分虽然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LED红光联合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治疗老年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红光 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 难治性皮肤溃疡 老年患者
原文传递
PD-1/PD-L1抑制剂对肺鳞状细胞癌患者调节性T细胞及其亚型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廷慧 刘芳 +1 位作者 任志鹏 侯晓彬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14期2678-2681,2699,共5页
目的:探讨PD-1/PD-L1抑制剂对肺鳞状细胞癌(鳞癌)患者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及其亚型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肺鳞癌初诊患者纳入本项研究;患者均接受Nivolumab治疗,根据治疗效果不同,将患者... 目的:探讨PD-1/PD-L1抑制剂对肺鳞状细胞癌(鳞癌)患者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及其亚型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肺鳞癌初诊患者纳入本项研究;患者均接受Nivolumab治疗,根据治疗效果不同,将患者分为缓解组(n=20)和无效组(n=20);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总Treg细胞、PD-1+Treg细胞、CD150+Treg细胞、CTLA-4+Treg细胞、LAG-3+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缓解组外周血总Treg细胞、CTLA-4+Treg细胞和LAG-3+Treg细胞的比例分别为4.052±0.231%、1.616±0.099%和0.328±0.021%,无效组的比例分别为5.532±0.395%、3.277±0.224%和0.857±0.108%,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3.239,P=0.009;t=6.776,P<0.001;t=4.807,P<0.001);缓解组外周血PD-1+Treg细胞和CD150+Treg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195±0.016%和1.530±0.113%,无效组的比例分别为0.203±0.018%和1.787±0.157%,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318,P=0.757;t=1.329,P=0.214)。结论:PD-1/PD-L1抑制剂治疗无效的肺鳞癌患者外周血总Treg细胞、CTLA-4+Treg细胞和LAG-3+Treg细胞的比例均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鳞癌 调节性T细胞 免疫治疗 PD-1
原文传递
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PD-L1蛋白及相关miRNA表达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廷慧 刘芳 +1 位作者 任志鹏 侯晓彬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13期2495-2498,共4页
目的:探讨肺鳞状细胞癌(鳞癌)和腺癌PD-L1蛋白及相关mi RNA表达的差异。方法: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初治患者纳入本项研究;按照病理类型,将患者分为腺癌组和鳞癌组;H&E染色检测免疫细胞数量;免疫组化检测PD... 目的:探讨肺鳞状细胞癌(鳞癌)和腺癌PD-L1蛋白及相关mi RNA表达的差异。方法: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初治患者纳入本项研究;按照病理类型,将患者分为腺癌组和鳞癌组;H&E染色检测免疫细胞数量;免疫组化检测PD-L1、ki-67、PD-1、CTLA-4和LAG-3的表达;mi RNA测序筛选鳞癌和腺癌间差异表达的mi RNA。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鳞癌组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数量为86.86±8.96个/高倍视野(HPF),腺癌组的数量为26.29±3.99个/HPF(t=6.173,P<0.001);肺鳞癌组微环境免疫细胞PD-1、CTLA-4和LAG-3阳性表达的比例分别为53.71±6.88%、35.29±3.25%和34.43±3.29%,腺癌组阳性表达的比例分别为22.29±3.80%、13.43±2.32%和24.00±1.98%(t=3.997,P=0.002;t=5.476,P<0.001;t=2.719,P=0.019);肺鳞癌组患者PD-L1蛋白阳性表达的比例为76.67%,腺癌组的比例为36.67%(P=0.001);肺鳞癌PD-L1(mi R-135、mi R-24和mi R-30b等)和PD-1(mi R-802、mi R-155和mi R-3127-5p等)相关mi 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腺癌。结论:肺鳞癌PD-L1蛋白及相关mi RNA的表达、微环境免疫细胞PD-1、CTLA-4和LAG-3阳性比例均显著高于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鳞癌 腺癌 PD-L1 MIRNA
原文传递
成人Still病1例并文献复习
12
作者 杨扬 王睿 +2 位作者 齐婧 林碧雯 李承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07-1309,共3页
患者女,23岁,全身红斑伴瘙痒、发热2个月。皮损表现不典型,呈较为持久的红斑、斑丘疹。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表皮轻度增生,基底细胞空泡变性,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密集细胞浸润。诊断:成人Still病。给予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 患者女,23岁,全身红斑伴瘙痒、发热2个月。皮损表现不典型,呈较为持久的红斑、斑丘疹。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表皮轻度增生,基底细胞空泡变性,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密集细胞浸润。诊断:成人Still病。给予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病情好转,但易反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LL病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