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术前规划个性化穿刺方案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琛 李大伟 +4 位作者 马壮田 华堃池 李尧 高雁卿 邱淳烈 《中国骨伤》 2025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探讨运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术前规划个性化穿刺方案在皮经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目的:探讨运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术前规划个性化穿刺方案在皮经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且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69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椎压缩骨折患者,34例运用PACS软件术前规划个性化穿刺方案(观察组),男8例,女26例,年龄(73.30±7.96)岁;35例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男7例,女28例,年龄(77.30±7.84)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弥散情况以及1年内再发骨折情况。术前及术后1 d、1年,测量两组患者伤椎Cobb角、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setry disability indexes,ODI)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对照组发生2例再骨折。观察组手术时间(41.9±11.9)min,少于对照组(52.7±1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少于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分布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伤椎Cobb角及ODI术前及术后1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背痛VAS评分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PACS软件术前规划个性化穿刺方案,能减少手术时间、降低骨水泥渗漏率,提高骨水泥弥散且更久地维持椎体术后形态及保持患者腰背部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穿刺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训练伤伤员团体心理调适技术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毕娜 余兴艳 +1 位作者 韩旭 程霞 《护理管理杂志》 2022年第9期678-681,共4页
目的评价团体心理调适技术在骨科训练伤伤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骨科训练伤伤员105例连续病例,采用历史对照试验设计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团体心理调适技术。分别于伤后2 d、10 ... 目的评价团体心理调适技术在骨科训练伤伤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骨科训练伤伤员105例连续病例,采用历史对照试验设计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团体心理调适技术。分别于伤后2 d、10 d评价焦虑评分、领悟社会支持评分,出院后第8周评价远期心理健康状态、军营生活适应性。结果干预后,试验组训练伤伤员早期焦虑水平降低,社会支持水平、远期心理健康状态、军营生活适应能力提高(P<0.01)。结论团体心理调适技术可有效缓解骨科训练伤伤员早期焦虑心理,改善军营生活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训练伤 团体心理训练 心理健康 骨科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内固定装置应用于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齐远博 李建涛 +3 位作者 刘道宏 陶笙 王道峰 吴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4763-4769,共7页
背景:目前临床上对于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选用仍存在争议,选择提供稳定固定强度的内固定是实现PauwelsⅢ型骨折固定的关键基础。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测试3种类型内固定应用于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强度差异,... 背景:目前临床上对于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选用仍存在争议,选择提供稳定固定强度的内固定是实现PauwelsⅢ型骨折固定的关键基础。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测试3种类型内固定应用于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强度差异,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使用一名健康男性志愿者的左股骨CT数据,在Mimics软件中重建出一个完整的股骨及其骨松质,运用Geomagic studio软件进行逆向建模,并在UG-NX软件中创建出倒三角空心螺钉、动力髋螺钉、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将3种内固定模型分别装配至股骨模型上;通过Hypermesh软件模拟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最后应用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实验分析,分析比较不同内固定系统固定股骨颈骨折所产生的应力分布、应力峰值、应变情况及位移分布。结果与结论:①股骨近端骨块的应力主要分布在骨折端附近股骨颈下方区域,动力髋螺钉组的应力峰值最大,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组最小;②内固定装置的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骨折线附近的螺钉表面,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组的应力峰值最大,动力髋螺钉组最小;③股骨近端骨块的主要应变场分布于骨与螺钉接触的上表面区域,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组的屈服应变最小,倒三角空心螺钉组最大;④内固定装置模型的主要应变场分布于股骨颈螺钉的上表面,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组的屈服应变最小,倒三角空心螺钉组最大;⑤3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模型中的股骨、近端骨块、远端骨块、内固定装置以及内固定与股骨整体的位移分布值均由近端到远端逐渐减小,其中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固定组的位移峰值最大,动力髋螺钉组最小;⑥结果表明,在固定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时,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的应力分布更为均匀、力学传导特性更好,其承受了较低的屈服应变、较高的应力和较高的位移;具有相对更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为骨折的愈合提供优越的力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线性变换算法机器人辅助改良TESSYS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4
作者 孙海朋 王帅 +5 位作者 王存硕 郑华 薛海滨 李力韬 陶笙 罗小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64-1172,共9页
目的:比较直接线性变换(direct linear transformation,DLT)算法机器人辅助改良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手术与常规改良TESSYS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DLT算法机器人辅助改... 目的:比较直接线性变换(direct linear transformation,DLT)算法机器人辅助改良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手术与常规改良TESSYS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DLT算法机器人辅助改良TESSYS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应用机器人辅助和常规改良TESSYS手术治疗的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15~89岁(51.44±19.14岁)。DLT算法机器人辅助改良TESSYS手术15例(机器人组);常规方法行改良TESSYS手术28例(常规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节段、突出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次数、透视次数、关节突成形前时间、成形时间、手术时间,术前、术后1d和末次随访时的下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常规组1例术中硬膜损伤,严密缝合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无明显症状,未出现血肿、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机器人组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复查神经根减压充分。机器人组穿刺次数1.67±0.82次,常规组7.89±1.9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透视次数12.27±1.44次,常规组19.71±1.4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关节突成形前时间6.33±1.50mins,常规组16.21±4.61min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关节突成形时间16.60±2.53mins,常规组20.11±7.21min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手术时间71.27±11.33mins,常规组85.21±19.08min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术前、术后1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6.33±1.05分、2.73±1.39分、1.27±0.46分,常规组分别为6.21±0.96分、2.57±0.63分、1.43±0.57分,两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机器人组术前、术后1d、末次随访时的ODI分别为(39.75±3.95)%、(16.92±5.04)%、(9.72±2.62)%,常规组分别为(41.86±3.74)%、(16.84±2.76)%、(9.21±2.77)%,两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改良Macnab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机器人组93.3%vs常规组92.9%,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改良TESSYS手术,局麻下DLT算法机器人辅助改良TESSYS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减少穿刺次数、透视次数、成形前操作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DLT算法 机器人辅助 椎间孔镜 穿刺 关节突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改良的内固定装置应用于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5
作者 齐远博 徐成 +1 位作者 李建涛 刘道宏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51-551,共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针对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问题,对股骨颈系统(FNS)进行优化改良,提高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减少手术失败及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分析既往临床研究文献,确定FNS失效因素,进行尺寸构造测算,利用NX 10.0... 目的本研究旨在针对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问题,对股骨颈系统(FNS)进行优化改良,提高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减少手术失败及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分析既往临床研究文献,确定FNS失效因素,进行尺寸构造测算,利用NX 10.0软件进行设计改良;对于螺栓与防旋钉间微动问题,将防旋钉螺纹逆向增长与螺栓螺口绞锁,增加螺纹厚度并改变螺纹类型与侧面角。获得改良股骨颈系统(IMP-FNS)模型;再通过有限元实验,与FNS和空心螺钉(CCS)进行生物力学性能比较。结果当2100 N载荷时,IMP-FNS、FNS和CCS三组的von Mises应力峰值为434.51、584.96、457.24 MPa,应变峰值为0.32%、0.46%、0.46%;近端骨块位移峰值为4.2、4.97、4.86 mm;骨折面位移峰值为0.2、0.2、0.3 mm;股骨头骨小梁压缩应力最小值-5.2、-15.92、-8.31 MPa。IMP-FNS的von Mises应力分布更均匀,应变及位移峰值较小。在位移及骨小梁压缩方面表现更稳定,能有效防止螺钉切割,提供更佳的力学条件。结论IMP-FNS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时展现出了更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愈合提供更佳力学条件。IMP-FNS一体化加强结构有望降低手术失败及并发症的风险,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提供可靠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装置 骨折面 计算机辅助设计 螺口 空心螺钉 压缩应力 近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典型强直性脊柱炎误诊原因分析
6
作者 李祎 李奎蒙 冯会成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1期1-5,共5页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ridylitis,AS)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热(rheumatic fever,RF)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21至2023年收治的AS误诊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RF 1例的病例资料。结果1例为31岁男性,因腰背部及...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ridylitis,AS)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热(rheumatic fever,RF)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21至2023年收治的AS误诊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RF 1例的病例资料。结果1例为31岁男性,因腰背部及右下肢疼痛伴晨僵3个月就诊,腰椎间盘CT检查示L_(4~5)椎间盘轻度突出,初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出现低热,查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人白细胞抗原B27阳性,骶髂关节CT示双侧骶髂关节面有虫噬样改变,诊断为AS。1例为16岁青少年,因双踝双膝关节肿痛1年余、加重1月余就诊,因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合并有多关节疼痛症状,诊断为RF,予苄星青霉素注射后症状好转停用后再发,后行骶髂关节MRI检查示双侧骶髂关节面局部融合,ESR与CRP升高,综合以上排除RF后诊断AS。误诊时间3个月、14个月。2例确诊后均予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等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1~2年病情平稳。结论部分AS患者初期表现不典型,易误诊;加强对AS及相关疾病的认识、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仔细采集病史,认真查体,早期行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及人白细胞抗原B27检测,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病情,可避免本病误诊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误诊 椎间盘突出 风湿热 HLA-B27 红细胞沉降率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双侧膝骨关节炎合并先天髌骨脱位1例
7
作者 谢鸿斌 谢聪钦 +1 位作者 刘宇博 余方圆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1025-1029,共5页
患者,女,64岁,自诉幼年时行走不如常人,但能正常行走,无须拄拐。10多年前无诱因出现双膝关节疼痛,可行走,须口服止痛药物;7年前双膝疼痛加重,跛行,须拄拐,行走500 m左右;2021年1月,摔倒,未予治疗,遂不能行走,须卧床或乘轮椅出行。2021年... 患者,女,64岁,自诉幼年时行走不如常人,但能正常行走,无须拄拐。10多年前无诱因出现双膝关节疼痛,可行走,须口服止痛药物;7年前双膝疼痛加重,跛行,须拄拐,行走500 m左右;2021年1月,摔倒,未予治疗,遂不能行走,须卧床或乘轮椅出行。2021年5月,因双膝关节持续疼痛,影响生活而来就诊。体格检查:乘轮椅就诊,双膝严重屈曲外翻畸形,双侧髌骨外侧脱位,不能回复,能主动屈膝,不能主动伸膝,左膝被动活动度0°~50°,外翻50°,右膝被动活动度0°~100°,外翻40°,踝关节及足发育畸形。内外侧应力试验显示内侧副韧带明显松弛,外侧副韧带无明显松弛。前后抽屉试验阳性,股四头肌肌力5级。左膝可以触及股骨内侧髁的异常活动和骨擦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脱位 膝骨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道下后方经椎间孔入路行病灶清除联合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薛海滨 罗小波 +2 位作者 孙飞 简伟 李金龙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57-462,共6页
目的探讨在通道下后方经椎间孔入路行病灶清除联合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采用通道下后方经椎间孔入路行病灶清除联合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 目的探讨在通道下后方经椎间孔入路行病灶清除联合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采用通道下后方经椎间孔入路行病灶清除联合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56例腰椎结核患者。患者病程2~6个月,平均(3.4±1.1)个月;均为1个椎间盘及对应椎体受累。通过对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腰椎矢状位曲度(即病变部位前凸角度)变化、术后植骨融合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56例患者随访18~48个月,平均(21.5±5.8)个月;手术时间90~180min,平均手术时间(124.5±26.2)min;术中出血量150~400ml,平均出血量(248.4±46.7)ml。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2例术后1~2个月出现切口处窦道形成,经换药后愈合。至抗结核治疗结束时,56例患者ESR及CRP均恢复正常。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病灶均治愈,无复发患者;VAS评分、ODI、病变部位前凸角度分别为(0.68±0.15)分、(9.45±1.72)%和(5.40±1.40)°,较术前的(7.46±1.45)分、(75.84±9.61)%和(2.80±0.60)°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05,P<0.001;t=50.889,P<0.001;t=-12.774,P<0.001)。4例ASIA分级为D级的截瘫者恢复至E级。56例患者术后6~10个月[平均(7.5±1.2)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通道下后方经椎间孔入路行病灶清除联合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疗效确切,是一种治疗腰椎结核微创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腰椎 病灶清除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体强化术后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特点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大伟 乔娟 +1 位作者 唐国柯 马远征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383-388,共6页
目的分析胸腰椎结核已行椎体强化术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收治的11例经骨水泥强化术后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操作中是... 目的分析胸腰椎结核已行椎体强化术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收治的11例经骨水泥强化术后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操作中是否取出骨水泥团块分组:经胸腰椎后路骨水泥团块取出+减压+植骨融合术5例(A组);经胸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6例(B组)。根据MTB对药物的敏感程度行抗结核药物治疗18~24个月,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影像学检查等结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并且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结果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及肢体疼痛VAS不同程度改善,术后3个月ESR、CRP均降至正常范围。A组与B组组内术前ESR、CRP检测结果分别为(44.40±9.45)mm/1h、(19.80±2.59)mg/L与(44.17±14.22)mm/1h、(19.17±8.70)mg/L;术后3个月分别为(12.40±3.21)mm/1h、(3.00±1.58)mg/L与(12.00±2.45)mm/1h、(3.33±1.21)mg/L;末次随访分别为(12.00±2.65)mm/1h、(2.80±0.84)mg/L与(12.17±3.31)mm/1h、(3.00±0.89)mg/L,两组术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170、12.382、5.461、4.417,P值均=0.000);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15、-0.250、0.101、-0.538,P值分别为0.835、0.809、0.922、0.602)。X线摄影和CT扫描检查提示病椎愈合良好,末次随访ASIA神经功能完全恢复8例,部分恢复3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治疗前分别为(39.21±11.73)分、(40.32±10.16)分;末次随访分别为(91.31±7.74)分、(89.45±8.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90,9.076,P值均=0.000);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5,P>0.05)。结论两组患者再次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胸腰椎结核已行椎体强化术的外科治疗宜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能强化物质 椎体成形术 结核 脊柱 复发 再手术 方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群定量CT(QCT)脊柱骨密度正常参考值的建立和骨质疏松症QCT诊断标准的验证 被引量:71
10
作者 李凯 陈捷 +18 位作者 赵林芬 陈义忠 周军 邵继满 曲海波 郝晓光 姜永宏 吴艳 张郡 汤光宇 张雪芹 张伟 李小荣 王玲 王亮 刘世炜 吴静 马远征 程晓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57-1262,1272,共7页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验证国际定量CT脊柱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人群。方法本研究采用了3个人群:①全国多中心20~40岁正常青年人群1584例;②年龄40~83岁,总共3420例社区健康人群...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验证国际定量CT脊柱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人群。方法本研究采用了3个人群:①全国多中心20~40岁正常青年人群1584例;②年龄40~83岁,总共3420例社区健康人群;③因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而就诊的432例骨折人群。腰椎骨密度采用美国Mindways的定量CT系统,测量腰椎第1~2椎体骨密度(如果有骨折椎体则测量临近的一个椎体),取平均值。采用国际定量CT腰椎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即腰椎骨密度>120mg/cm^3为正常,80~120mg/cm^3为低骨量,<80mg/cm^3为骨质疏松症。社区健康人群采用脊柱侧位定位像,由有经验的骨放射医师根据Genant椎体骨折半定量分析法对胸4~腰4每个椎体分别判断为正常(0),轻度(1),中度(2)和重度(3)骨折。每个个体只要有一个椎体≥1,判断为骨折,每个个体椎体骨折的最高值作为该个体的骨折严重程度。脊柱骨折人群均有X线,CT和/或MR检查至少有一个椎体明确骨折。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如果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20~40岁正常青年人的腰椎骨密度男性为(163.26±28.82)mg/cm^3,比女性(174.45±29.24)mg/cm^3低,P<0.001。50岁开始,一直到80岁,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P<0.05)。40~83岁正常社区人群以国际骨质疏松症定量CT诊断标准,人群33.2%为骨密度正常(>120mg/cm^3),38.3%为低骨量(80~120mg/cm^3),28.5%为骨质疏松(<80mg/cm^3)。其椎体骨折的患病率分别为7.14%,14.6%和30.63%,呈倍比关系。432例确诊的脊柱骨折患者,86%脊柱定量CT骨密度低于80mg/cm3,其余14%骨密度在低骨量范围。结论建立了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为定量CT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定量CT腰椎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适合中国人群,可以用于中国人群的定量CT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定量CT 骨密度 骨折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可降解支架负载刃厚皮联合VSD治疗创伤后四肢骨或肌腱外露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罗小波 刘道宏 +2 位作者 罗展鹏 胡明 隰建成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第10期738-741,共4页
目的探讨一期可降解支架负载刃厚皮联合负压创面治技术治疗创伤后四肢骨或肌腱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9月—2018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骨科收治四肢创伤后肌腱或骨外露患者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分期组(15例)与一期组(15例... 目的探讨一期可降解支架负载刃厚皮联合负压创面治技术治疗创伤后四肢骨或肌腱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9月—2018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骨科收治四肢创伤后肌腱或骨外露患者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分期组(15例)与一期组(15例)。分期组采用分期可降解支架(皮耐克,日本Gunze Limited公司)负载刃厚皮覆盖治疗,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25~72岁,平均67.6岁;道路交通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击打伤5例。一期组采用可降解支架和刃厚皮联合覆盖创面,并同时进行负压创面治疗,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25~71岁,平均66.7岁;道路交通伤5例,高处坠落伤6例,击打伤4例。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效果、移植次数、间隔时间、种植表皮存活情况、温哥华瘢痕(VSS)评分。结果一期组与分期组比较,移植1次概率为80.0%vs.66.7%,移植2次概率为20.0%vs.33.3%,治疗总时间为(19.3±6.7)d vs.(24.5±5.1)d,种植表皮存活情况为(96.2±5.4)%vs.(93.3±5.3)%,VSS评分为(4.0±1.8)分vs.(5.6±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后四肢骨或肌腱外露治疗中,一期可降解支架负载刃厚皮联合VSD技术的修复效果显著,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支架 刃厚皮片 肌腱外露 V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的CT征象表现、miR-27b表达和鉴别效能研究及与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娅丽 罗小波 +1 位作者 代鹏 洪剑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5期157-159,163,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CT征象表现、miR-27b表达和鉴别效能及与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61例脊柱结核患者,均行CT检查,根据临床病理分期分为活动期组(n=38)、稳定期组(n=23)。比较两组CT征象表现、miR-...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CT征象表现、miR-27b表达和鉴别效能及与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61例脊柱结核患者,均行CT检查,根据临床病理分期分为活动期组(n=38)、稳定期组(n=23)。比较两组CT征象表现、miR-27b表达,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CT征象表现、miR-27b与脊柱结核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采用ROC-AUC分析CT征象表现、miR-27b评估脊柱结核不同临床病理分期的价值。结果脊柱结核活动期患者病灶内死骨、椎间盘受累、椎旁肿块钙化患者占比高于稳定期患者,miR-27b表达低于稳定期患者(P<0.05);病灶内死骨、椎间盘受累、椎旁肿块钙化、miR-27b与脊柱结核活动期有关(P<0.05);CT征象表现、miR-27b联合鉴别脊柱结核活动期的AUC大于任一单一指标,为0.884。结论CT征象表现、miR-27b表达在脊柱结核活动期、稳定期患者中存在差异,利于二者诊断与鉴别,为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CT征象 微小RNA-27b 鉴别效能 病理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专家共识 被引量:56
13
作者 康鹏德 黄泽宇 +20 位作者 李庭 罗芳 鲍红光 许鹏 陈继营 林进 田华 杨静 周勇刚 陈绍辉 韩永台 何农 金群华 廉永云 林鹏 吕松岑 马远征 孙天胜 吴新宝 邱贵兴 裴福兴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1期8-16,共9页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目前,国内外医师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临床实践环境、镇痛药物种类/使用经验/了解程度、医保药品收录均有差异,故有效、规范化的慢性疼痛管理显得尤为必要。因此,亟待制定完善的、基于生物-...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目前,国内外医师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临床实践环境、镇痛药物种类/使用经验/了解程度、医保药品收录均有差异,故有效、规范化的慢性疼痛管理显得尤为必要。因此,亟待制定完善的、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等因素的跨学科慢性疼痛管理共识,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与重视、规范指导慢性疼痛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消除患者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在治疗患者原发疾病的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功能需求。通过查阅文献,本共识专家组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反复讨论和通信修改,对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达成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骨骼系统 慢性疼痛 加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uve-Kapandji手术于青壮年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晓勇 赵东升 +2 位作者 余清文 马远征 马忠立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6期55-57,61,共4页
目的探讨Sauve-Kapandji手术治疗青壮年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Sauve-Kapandji手术治疗的7例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青壮年患者,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指标... 目的探讨Sauve-Kapandji手术治疗青壮年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Sauve-Kapandji手术治疗的7例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青壮年患者,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指标包括腕关节疼痛程度、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评价,腕关节功能评定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70个月,平均(27.5±3.7)个月。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术前腕关节VAS疼痛评分为(4.8±1.7)分,术后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分为(2.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背伸活动度术前为(15.3±2.1)°,术后为(26.9±1.7)°;掌屈活动度术前为(18.5±2.7)°,术后为(45.1±3.2)°;前臂旋前活动度术前为(35.7±2.8)°,术后为(71.3±2.1)°;前臂旋后活动度术前为(16.5±2.5)°,术后为(41.3±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示尺骨远端的正性变异均矫正为无变异,下尺桡关节融合牢固,尺骨远端假关节内无新骨形成。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优3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达85.71%。结论尺骨短缩、下尺桡关节融合术是治疗青壮年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手术既保留了腕关节的尺侧支撑,维持了下尺桡关节的稳定,又缓解了腕关节的疼痛并改善了前臂旋转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下尺桡关节 脱位 腕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壤塘地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大骨节病性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彭伟 谢聪钦 +3 位作者 徐洪伟 袁胜军 孙佳培 黄迅悟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393-397,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壤塘地区膝关节大骨节病(KBD)患者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至2019-09四川省壤塘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膝关节大骨节病患者88例,男32例,女56例,年龄34~67岁,平均(53.57±10.40)岁.Ⅰ期3... 目的探讨采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壤塘地区膝关节大骨节病(KBD)患者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至2019-09四川省壤塘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膝关节大骨节病患者88例,男32例,女56例,年龄34~67岁,平均(53.57±10.40)岁.Ⅰ期35例,Ⅱ期53例.全部膝关节大骨节病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3、6、12、3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膝关节疼痛严重程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评估生活质量,测量膝关节活动度(ROM),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拍摄双下肢负重全长X光片测量髋-膝-踝角及胫股角评估下肢力线情况.结果随访36~54个月,平均随访(39.85±6.89)个月.VAS疼痛评分、H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SF-36评分、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得到明显改善(P<0.05).下肢力线髋膝踝角(HKA)、ROM得到改善(P<0.05).结论高原地区膝关节大骨节病Ⅰ期、Ⅱ期患者行首次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能矫正下肢力线,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地区 全膝关节置换术 大骨节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创面疗法治疗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余清文 罗小波 刘道宏 《中国临床医学》 2019年第6期946-950,共5页
负压创面疗法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创面的有效性已在临床上得到验证,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不但有助于改进其设计和功能,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本文就近年来负压创面疗法治疗铜绿假单胞菌... 负压创面疗法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创面的有效性已在临床上得到验证,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不但有助于改进其设计和功能,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本文就近年来负压创面疗法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创面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具体包括:细菌数量变化、生物膜结构改变、细菌毒力减弱、炎症反应调控等机制以及辅助其他抗菌治疗方法提升杀菌效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创面疗法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rbert钉内固定与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7
作者 彭伟 王文桥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8期579-582,共4页
目的比较Herbert钉内固定与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骨科2008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42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Herbert组(21例)和关节镜组(21例)。He... 目的比较Herbert钉内固定与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骨科2008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42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Herbert组(21例)和关节镜组(21例)。Herbert组采用Herbert钉内固定,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27~78岁,平均51. 3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例,摔伤18例。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男性5例,女性16例;年龄24~79岁,平均46. 3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例,摔伤19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肩关节评分系统(Constant)评分和末次随访肩关节活动度。结果 42例患者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3. 9个月。Herbert组与关节镜组出血量[(125. 7±36. 1) m L vs.(22. 2±9. 1) m L]、手术时间[(75. 1±19. 9) min vs.(64. 7±14. 3) min]、切口长度[(5. 1±0. 7) cm vs.(3. 0±0. 9) cm]、住院时间[(8. 4±2. 3) d vs.(4. 3±1. 5) d]、骨折愈合时间[(37. 7±8. 6) d vs.(31. 0±6. 3) d]、VAS评分[(1. 9±0. 9)分vs.(1. 3±0. 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Herbert组ASES评分(71. 6±12. 5)分、Constant评分(68. 4±13. 6)分低于关节镜组(80. 5±10. 2)分、(79. 7±12. 5)分(P <0. 05),Herbert组并发症发生率14. 2%高于关节镜组4. 7%,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117. 0±21. 3)°、外展(76. 4±11. 0)°、外旋(34. 1±7. 8)°、内旋(68. 7±8. 4)°、后伸(31. 1±7. 8)°,均明显优于Herbert组(100. 9±18. 1)°、(69. 9±6. 8)°、(27. 0±9. 0)°、(59. 2±13. 4)°、(27. 6±8. 5)°(P <0. 05)。结论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治疗效果好,与Herbert钉治疗相比,具有安全性好、出血量小、手术时间短、切口小、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大结节骨折 内固定 缝线桥技术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时机修补急性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的疗效分析
18
作者 彭伟 王文桥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915-918,共4页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手术时机修补急性膝关节后内侧角(PMC)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PMC损伤患者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9~46岁,平均30.1岁。按手术时机不同分为早期手术组和延...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手术时机修补急性膝关节后内侧角(PMC)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PMC损伤患者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9~46岁,平均30.1岁。按手术时机不同分为早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各5例。早期手术组于患者平均受伤(3.4±1.6)d行手术治疗,延期手术组于患者平均受伤(29.0±5.7)d行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Lyshlo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早期手术组IKDC评分(81.8±6.6)分,Lyshlom评分(85.2±8.9)分,与延期手术组(72.8±6.1)分、(73.4±4.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周早期手术组膝关节活动度(81.0±11.3)°、(115.0±15.8)°、(122.2±10.3)°,延期手术组(53.6±13.6)°、(83.4±19.3)°、(106.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早期修补急性PMC损伤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损伤 后内侧角 手术时机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R危机管理快速康复模式在老年脊柱结核术后并发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9
作者 艾雅娟 韩旭 +2 位作者 毕娜 薛海滨 任银萍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8期860-864,共5页
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骨科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28例老年脊柱结核手术患者。其中,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就诊的68例患者术后实施的是常规护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的60例患者术后实施的是基于4R危机管理快速康复... 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骨科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28例老年脊柱结核手术患者。其中,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就诊的68例患者术后实施的是常规护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的60例患者术后实施的是基于4R危机管理快速康复模式。通过随机抽签法,从两组中各抽取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术后无突发事件和术后并发症,对照组术后4例(10.0%)发生不良事件,6例(15.0%)出现并发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11,P=0.040;χ^(2)=6.486,P=0.001)。观察组术后第3天、术后第1周、术后第2周的认知功能障碍评分为(26.90±0.58)分、(26.72±0.55)分和(26.57±0.54)分,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7.12±0.60)分、(27.02±0.57)分和(26.95±0.5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02,P=0.047;t=2.441,P=0.008;t=3.221,P<0.001)。术后第2周观察组躯体活动具有独立步行能力者29例(72.5%),多于对照组的19例(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67,P=0.014)。术后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4.55±0.67)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5.02±0.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6,P=0.003)。研究认为,对于脊柱结核术后伴认知障碍的老年患者,实施4R危机管理快速康复模式可提高临床护理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认知障碍 康复 护理评价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心肌群激活骨科训练伤预防操应用效果研究
20
作者 毕娜 李翔 +3 位作者 刘道宏 孙荣距 张燕 宋鹏祥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核心肌群激活的骨科训练伤预防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地区691名参加2021年秋季新训人员为A组,另选取北京地区372名参加2022年秋季新训人员为B组。A组采用常规热身运动方法,B组采用基于核心肌群激活的骨科训练伤预防操... 目的探讨基于核心肌群激活的骨科训练伤预防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地区691名参加2021年秋季新训人员为A组,另选取北京地区372名参加2022年秋季新训人员为B组。A组采用常规热身运动方法,B组采用基于核心肌群激活的骨科训练伤预防操。记录并比较两组新训人员骨科训练伤发生情况、骨科训练伤预防宣教情况、体能考核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新训人员骨科训练伤的相关因素。结果B组骨科训练伤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训练后身体完全恢复率与训练伤防治掌握率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对准备活动、训练后放松、缓解不适、心理调节方法掌握率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仰卧起坐成绩优良、及格和不及格比例,以及3000 m跑成绩优良、及格和不及格比例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训练期间身体未完全恢复、单杠引体向上成绩是上肢训练伤的危险因素(P<0.05);仰卧起坐成绩差、3000 m跑成绩差、训练期间身体未完全恢复、单杠引体向上成绩是下肢训练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基于核心肌群激活的训练伤预防操可以降低骨科训练伤的发生率,对下肢骨科训练伤的效果尤其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训练伤 核心肌群激活 肌骨训练伤 训练伤预防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