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双层膜预防腱周粘连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鹏昊 刘舒云 +7 位作者 王亚洁 全琦 王玉 汪爱媛 彭江 许文静 卢世璧 郭全义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7年第4期289-296,共8页
目的探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双层膜的结构、成分、亲水性、组织相容性和细胞毒性,以及该膜对鼠L929成纤维细胞黏附和活性的影响,从而明确该电纺膜在预防肌腱断裂后腱周粘连的可行性。方法制备单纯电纺聚乳酸-羟基... 目的探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双层膜的结构、成分、亲水性、组织相容性和细胞毒性,以及该膜对鼠L929成纤维细胞黏附和活性的影响,从而明确该电纺膜在预防肌腱断裂后腱周粘连的可行性。方法制备单纯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和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双层膜。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接触角检测分析电纺膜的超微结构、成分以及亲水性能;通过溶血试验、热原试验、致敏试验和MTT法验证电纺膜的组织相容性和细胞毒性;将鼠L929细胞种植在单纯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和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双层膜上,体外培养4 d后进行死/活细胞染色,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比较L929细胞在两组膜上的黏附和活性情况。结果两种电纺膜由纳米级-微米级的纤维丝有序排列,形成致密多孔的网状结构。且溶血试验、热原试验、致敏试验结果均呈阴性。MTT检测发现,L929细胞在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双层膜的DMEM浸提液组和正常培养液组中的OD570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活细胞染色提示,鼠L929成纤维细胞在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双层膜的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层上第4天的黏附率和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L929细胞在单纯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的黏附率和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双层膜是由纳米级-微米级有序排列的纤维丝构成的多孔膜片,而且组织相容性良好,无明显细胞毒性。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层可以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的黏附和生存,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层可以促进细胞的黏附和存活。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双层膜对预防肌腱断裂后腱周粘连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粘连 生物相容性材料 胶原I型 肌腱断裂 静电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腱断裂修补术后药物预防腱周粘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鹏昊 刘舒云 郭全义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7年第2期162-165,共4页
肌腱断裂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多是剧烈运动或是长期的慢性劳损所致。其中,中年男性是主要的发病人群。经过正规的手术缝合修复,部分患者会出现感染、腱周粘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运动功能。二次手术也给患者带来巨大... 肌腱断裂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多是剧烈运动或是长期的慢性劳损所致。其中,中年男性是主要的发病人群。经过正规的手术缝合修复,部分患者会出现感染、腱周粘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运动功能。二次手术也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断裂 运动损伤 缝合修复 康复理疗 发病人群 神经损伤 甲氧萘丙酸 预防粘连 腱周组织 PL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螺钉置入固定骨盆耻骨上支骨折的数字解剖学参数 被引量:9
3
作者 孟昊业 汪爱媛 +4 位作者 许文静 王玉 郭全义 彭江 卢世璧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520-522,550,共4页
目的对骨盆3D模型进行数字螺钉模拟及置入,以获取逆行螺钉在耻骨联合下角入钉时的最佳通道参数,为临床安全置入螺钉固定骨盆耻骨上支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收集解放军总医院CT室于2016年7月-2017年9月归档的50例非骨盆骨折患者的C... 目的对骨盆3D模型进行数字螺钉模拟及置入,以获取逆行螺钉在耻骨联合下角入钉时的最佳通道参数,为临床安全置入螺钉固定骨盆耻骨上支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收集解放军总医院CT室于2016年7月-2017年9月归档的50例非骨盆骨折患者的CT图像,导入MIMICS软件重建骨盆3D模型。分别用数字螺钉进行模拟置入,从耻骨结合处开始测量逆行钉道的直径和钉道长度以及钉道与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夹角。结果男性最狭窄区平均直径为(7.54±1.02)mm;女性最狭窄区平均直径为(6.23±1.61)mm;以φ4.5 mm数字螺钉模拟置入时,样本中钉道与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截面的平均夹角:男性[(51.10±3.26)°、(8.24±1.33)°、(39.47±2.58)°],女性[(53.44±3.78)°、(8.45±2.15)°、(35.26±4.76)°]。结论根据Nakatani骨折分型,当耻骨上支骨折发生在Ⅰ区时,以耻骨联合下角作为穿针点,参考上述夹角可以获得内侧骨折部分足够的螺钉通道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耻骨上支骨折 逆行螺钉 CT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制备PLGA/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支架材料及其理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彬 沈师 +11 位作者 鲜海 代永静 郭维民 李旭 张学亮 王振勇 李浩江 彭礼庆 罗旭江 刘舒云 鲁晓波 郭全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11-1018,共8页
目的采用低温沉积3D打印技术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支架,复合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decellularized articular cartilage extracellular matrix,DACECM)制备PLGA/DACECM组织工程软骨支架,探讨... 目的采用低温沉积3D打印技术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支架,复合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decellularized articular cartilage extracellular matrix,DACECM)制备PLGA/DACECM组织工程软骨支架,探讨其理化特性。方法利用低温沉积3D打印技术制备PLGA支架。采用改良式物理、化学脱细胞方法制备DACECM混悬液。利用冷冻干燥和物理化学法交联技术制备DACECM取向支架,同法将DACECM混悬液与PLGA支架复合制备PLGA/DACECM取向支架。通过大体观察、扫描电镜观察3种支架宏观、微观结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性分析DACECM取向支架成分,生物力学试验检测3种支架压缩模量。于SD大鼠皮下包埋3种支架,HE染色观察免疫排斥反应。分离培养新西兰大白兔软骨细胞,制备3种细胞-支架复合物,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黏附情况。取鼠L-929成纤维细胞分别于3种支架浸提液进行培养,以DMEM培养液培养细胞作为对照,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大体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示,PLGA支架表面较光滑,可见大孔;DACECM取向支架表面粗糙,为疏松多孔相互连通的三维立体结构;PLGA/DACECM取向支架表面粗糙,大孔与小孔相互连通,具有垂直三维立体结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定性分析显示,DACECM脱细胞完全,保留了软骨基质的糖胺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成分。生物力学检测示,DACECM取向支架压缩模量显著低于其余2种支架(P<0.05),PLGA支架和PLGA/DACECM取向支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大鼠皮下包埋实验示,DACECM取向支架和PLGA/DACECM取向支架的免疫排斥反应明显低于PLGA支架。细胞-支架复合物扫描电镜观察示,软骨细胞在PLGA支架上未见明显黏附,大量软骨细胞在PLGA/DACECM取向支架和DACECM取向支架表面黏附、生长。CCK-8检测示,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细胞数量均呈递增趋势,各时间点组间吸光度(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GA/DACECM取向支架具有无细胞毒性、优良的理化性能,有望成为一种组织工程软骨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组织工程 支架材料 3D打印技术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 理化特性
原文传递
3D打印制备聚己内酯/Ⅰ型胶原组织工程半月板支架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沈师 陈明学 +11 位作者 高爽 郭维民 王振勇 李浩江 李旭 张彬 鲜海 张学亮 刘舒云 郝立波 卓乃强 郭全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05-1210,共6页
目的采用低温沉积技术3D打印制备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Ⅰ型胶原组织工程半月板支架(以下简称PCL/Ⅰ型胶原半月板支架),探讨其理化特性。方法制备15%PCL/4%Ⅰ型胶原溶液及15%PCL溶液,利用低温沉积技术3D打印制备PCL/Ⅰ型胶原... 目的采用低温沉积技术3D打印制备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Ⅰ型胶原组织工程半月板支架(以下简称PCL/Ⅰ型胶原半月板支架),探讨其理化特性。方法制备15%PCL/4%Ⅰ型胶原溶液及15%PCL溶液,利用低温沉积技术3D打印制备PCL/Ⅰ型胶原半月板支架及PCL半月板支架。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形态及微观结构,生物力学试验测量支架压缩模量及拉伸模量,红外光谱分析支架成分,测量支架表面接触角;将两种支架及其浸提液分别与兔半月板细胞复合培养,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检测细胞增殖,并以正常培养细胞作对照;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细胞复合物中细胞黏附及生长情况。结果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显示,两种支架均具有取向的三维微观结构及孔隙,但PCL/Ⅰ型胶原半月板支架表面更粗糙。生物力学测试,两种支架压缩模量及拉伸模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外光谱分析提示,PCL/Ⅰ型胶原半月板支架中PCL和Ⅰ型胶原成功混合。PCL/Ⅰ型胶原半月板支架表面接触角为(83.19±7.49)°,较PCL半月板支架(111.13±5.70)°显著减小(t=6.638,P=0.000)。CCK-8检测显示,随培养时间延长,两种支架浸提液培养的细胞数量呈递增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细胞复合物扫描电镜观察示,PCL/Ⅰ型胶原半月板支架表面黏附细胞多于PCL半月板支架。结论低温沉积技术3D打印制备的PCL/Ⅰ型胶原半月板支架具有优良的理化学性能,无细胞毒性,有望作为半月板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组织工程 低温沉积技术 3D打印技术 支架材料 理化特性
原文传递
镁合金和PLGA体内降解比较及Micro-CT评价镁合金降解情况的初步研究
6
作者 徐亦驰 尹合勇 +5 位作者 孟昊业 孙振 眭翔 彭江 汪爱媛 卢世璧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85-891,共7页
目的比较镁合金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在体内降解情况,同时采用Micro-CT深入研究镁合金体内降解规律。方法取3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分别于右侧和左侧股骨髁钻孔植入40个表面微弧氧化处理... 目的比较镁合金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在体内降解情况,同时采用Micro-CT深入研究镁合金体内降解规律。方法取3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分别于右侧和左侧股骨髁钻孔植入40个表面微弧氧化处理的AZ31镁合金棒(镁棒)和40个PLGA棒。术后4、8、12、16周各处死10只动物,取出双侧股骨髁,采用Micro-CT扫描及生成数据定量评价植入物降解情况;然后取出植入物清洗、烘干后称重,与术前重量差值作为植入物降解量;HE染色观察局部炎性反应情况。并将镁合金的失重情况与Micro-CT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Micro-CT扫描示,PLGA棒不显影。术后4周镁棒几乎无降解痕迹,有少量腐蚀点;术后8周在4周原有腐蚀点基础上逐步扩大,纵轴与横截面交界边缘变得模糊;至术后16周镁棒表面腐蚀面积更大,边缘已不连续。Micro-CT定量分析示:术后4、8周镁棒体积分数下降缓慢;术后12、16周较术后4、8周降低明显,16周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镁矿物密度持续降低,12~16周降低速度最快,第8周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镁CT图像密度随术后时间延长变化很小(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镁棒表面积与体积比持续增加,术后12、16周明显高于4、8周,且16周高于12周(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镁棒表面腐蚀点越来越多,导致横截面半径减小,即平均骨小梁厚度逐渐降低,8周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重法检测示:术后随时间延长,两种材料降解量均逐渐增加(P〈0.05);术后8、12周,镁棒降解量均显著低于PLGA棒(P〈0.05),但术后16周时镁棒降解量已超过PLGA棒。将各时间点镁棒质量分数与Micro-CT方法得出的体积分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个指标的变化趋势相近,但各时间点镁棒质量分数均低于体积分数,且在第8、12、1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术后4周镁棒周围可见轻度炎性反应,但随时间延长炎性反应逐渐减轻,至16周时已未见炎性反应;而PLGA周围一直无炎性反应。结论采用Micro-CT检测镁合金降解情况具有无创、可活体检测、定量、精确的优势。镁合金和PLGA在体内均随时间推移而逐步腐蚀,经历先缓慢后加速的持续降解过程;PLGA在体内降解则更早、更快,至16周时镁合金降解量已超过PLGA,镁合金密度在降解过程中无明显变化。镁合金在金属与原骨之间产生新生骨桥欠充分,仍缺乏足够的无缝连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T 失重法 镁合金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体内降解
原文传递
组织工程骨软骨一体化多相支架的制备与体外检测评估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建伟 张学亮 +7 位作者 郭全义 张景春 曹艳杰 张新国 黄建军 王琪 刘小刚 郝春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4-440,共7页
目的制备骨软骨一体化多相支架并进行相关力学性能检测与生物学性能评估,为骨软骨缺损修复提供一种新技术与方法。方法以猪源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纳米级羟基磷灰石和海藻酸钠为原材料,按不同成分比例混合,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和物理化... 目的制备骨软骨一体化多相支架并进行相关力学性能检测与生物学性能评估,为骨软骨缺损修复提供一种新技术与方法。方法以猪源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纳米级羟基磷灰石和海藻酸钠为原材料,按不同成分比例混合,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和物理化学法交联,制备以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为软骨层,海藻酸钠和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为中间层,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海藻酸钠和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为骨层的骨软骨一体化多相支架。通过大体观察、扫描电镜观察、Micro-CT观察、支架孔隙率和孔径测定、支架吸水能力测定、力学检测(压缩模量、界面间黏附强度)、生物相容性检测[MTT法检测鼠L929成纤维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情况以及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的大鼠BMSC_s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对骨软骨一体化多相支架进行力学与生物学性能评价。结果大体观察及Micro-CT观察均显示支架各层间结合紧密,未出现明显不连续和相互分离。扫描电镜观察示,骨层结构相对致密,中间层与软骨层结构则比较疏松,各层内的孔隙结构相互连通且均具有立体多维性。支架软骨层、中间层、骨层孔隙率分别为93.55%±2.90%、93.55%±4.10%、50.28%±3.20%,骨层显著低于软骨层和中间层(P<0.05),软骨层与中间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孔径分别为(239.66±35.28)、(153.24±19.78)、(82.72±16.94)μm,各层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软骨层、中间层、骨层亲水性分别为(15.14±3.15)、(13.65±2.98)、(5.32±1.87)m L/g,骨层显著低于软骨层和中间层(P<0.05),软骨层与中间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缩模量分别为(51.36±13.25)、(47.93±12.74)、(155.18±19.62)k Pa,骨层显著高于软骨层和中间层(P<0.05),软骨层与中间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软骨一体化多相支架每两层间结合紧密,其中软骨层与中间层的界面黏附强度为(18.21±5.16)k Pa,骨层与中间层的界面黏附强度则为(16.73±6.38)k 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7,P=0.537)。MTT法检测显示鼠L929成纤维细胞在支架上生长良好,GFP标记的大鼠BMSC_s在支架上生长分布均匀,显示支架材料无细胞毒性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骨软骨一体化多相支架各层间的性能各有侧重,实现了对正常骨软骨组织成分上与结构上的双重仿生,为进一步动物体内实验奠定了基础,有望成为骨软骨缺损修复与再生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软骨 组织工程 多相支架 细胞外基质 力学性能 生物相容性
原文传递
静电纺丝聚己内酯/Ⅰ型胶原纳米纤维取向性补片用于肩袖修复 被引量:6
8
作者 高超 李超明 +10 位作者 徐玉龙 王振勇 李浩江 罗旭江 彭礼庆 张彬 沈师 刘舒云 眭翔 郭全义 杨建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28-633,共6页
目的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Ⅰ型胶原纳米纤维取向性补片,对其进行理化表征和生物性能评价,探讨其作为肩袖修复人工合成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使用质量比10%PCL静电纺丝溶液制备单纯PCL... 目的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Ⅰ型胶原纳米纤维取向性补片,对其进行理化表征和生物性能评价,探讨其作为肩袖修复人工合成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使用质量比10%PCL静电纺丝溶液制备单纯PCL纳米纤维补片(对照组),以及含25%Ⅰ型胶原的PCL混合静电纺丝溶液制备PCL/Ⅰ型胶原纳米纤维补片(实验组)。取两种补片行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形态及微观结构并测量纤维直径和孔隙率,行单轴拉伸试验检测补片的力学性能,使用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对补片成分进行分析,测量补片表面接触角。将两种补片浸提液与第3代兔肌腱干细胞复合培养,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法检测材料毒性和细胞增殖情况,以正常培养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将兔肌腱干细胞复合于两种补片上,体外培养3 d后进行死/活细胞染色,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补片上的黏附和活性。结果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示,两种补片纤维均呈取向性排列,实验组补片纤维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t=26.907,P=0.000),孔隙率显著大于对照组(t=2.506,P=0.032)。实验组补片的纤维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5,P=0.029;t=4.064,P=0.034)。红外光谱分析示,实验组补片中PCL和Ⅰ型胶原成功混合。实验组补片表面接触角为(73.88±4.97)°,为亲水的;而对照组补片表面接触角为(128.46±5.10)°,为疏水的;两组表面接触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05,P=0.002)。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细胞吸光度(A)值均逐渐增加,各时间点实验组和对照组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示,培养3 d,兔肌腱干细胞在两种补片表面均可黏附、生长,实验组补片表面黏附的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且活性更好。结论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PCL/Ⅰ型胶原纳米纤维取向性补片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及细胞黏附性能,无细胞毒性,未来可作为肩袖修复理想的组织工程补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肩袖补片 肌腱组织工程 聚己内酯 Ⅰ型胶原
原文传递
Micro-CT评价镁合金材料置入物周围成骨
9
作者 徐亦驰 尹合勇 +7 位作者 孙振 孟昊业 肖波 余晓明 苑志国 汪爱媛 彭江 卢世璧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2077-2082,共6页
[目的]通过Micro-CT图像和其数值数据评价并对比镁合金与PLGA在兔股骨髁内对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取体重2.2 kg、3个月龄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表面微弧氧化处理的AZ31镁合金棒材(以下简称“镁棒”)30个... [目的]通过Micro-CT图像和其数值数据评价并对比镁合金与PLGA在兔股骨髁内对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取体重2.2 kg、3个月龄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表面微弧氧化处理的AZ31镁合金棒材(以下简称“镁棒”)30个和PLGA棒材30个分别置入到30只兔子的右、左侧股骨髁。置入后4、8、12周,3个时间点依次取出3组兔子的双侧股骨髁,利用Micro-CT扫描图像以及生成数据定量对镁合金和PLGA置入部位周围新骨生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在4周以前,骨生成活动并不十分活跃,两种材料置入周围的新骨骨体积分数无明显差异;在第8-12周,两组的新骨生成速度加快,尤其是AZ31组新生骨体积分数增长更为明显,且AZ31组的新骨骨体积分数明显高于PLGA组(P〈0.05)。新生骨表面积与其体积之比(BS/BV)随着实验进展持续降低,在第8-12周时降低速度最快,且在第12周时AZ31周围新生骨BS/BV低于PLGA组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置入物的降解,两组新生骨均出现骨小梁厚度增加,数目增多,而间距减少,同样在第8-12周,AZ31组骨小梁厚度和数目的增长明显高于PLGA组(P〈0.05),且3个时间点的AZ31镁合金组和PLGA组骨小梁间距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过程中不仅骨量增加,新生骨组织矿物密度随着实验进展也在持续增加,但不同材料的两组间并无明显差异。[结论]AZ31镁合金在体内对新生骨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PLGA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T 镁合金 PLGA 骨生成 体内实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