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腔内血容量指数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在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宋志 赵秀 +1 位作者 侯明晓 高燕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510-513,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在指导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意义,为创伤性休克的早期临床诊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为前瞻性观察研究,对已诊断创伤性休克的患者进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不... 目的:探讨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在指导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意义,为创伤性休克的早期临床诊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为前瞻性观察研究,对已诊断创伤性休克的患者进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不符合传统休克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记录血液生化指标及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数、ICU住院时间数及7d、28d的病死率,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48h后肌酐下降更为明显;治疗后24h实验组较对照组SOFA评分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d病死率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著降低(P<0.05)。结论:通过监测ITBVI及ScvO2能早期发现创伤性休克时机体容量及组织灌注不足状态,从而早期进行液体复苏,降低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创伤性 胸腔内血容量指数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病死率
原文传递
应用三腔营养管对重症创伤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滕玥 潘淑敏 +2 位作者 杨惠文 柳云恩 高燕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讨对重症创伤患者应用三腔营养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后的治疗疗效。方法:将87例重症创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三腔管组和鼻胃管组。三腔管组由床旁纤维胃镜置入三腔空肠营养管,可行鼻肠途径肠内营养;鼻胃管组置入普通鼻... 目的:探讨对重症创伤患者应用三腔营养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后的治疗疗效。方法:将87例重症创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三腔管组和鼻胃管组。三腔管组由床旁纤维胃镜置入三腔空肠营养管,可行鼻肠途径肠内营养;鼻胃管组置入普通鼻胃管,可行鼻胃途径肠内营养。对2组患者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APACHEⅡ)、营养状况、肠内营养后胃肠不耐受发生情况,ICU治疗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三腔管组总的发生胃肠道不耐受情况低于鼻胃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腔管组启动肠内营养时间早于鼻胃管组,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升高值高于鼻胃管组,EICU住院时间短于鼻胃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创伤患者应用三腔营养管能更早启动肠内营养支持,对促进患者营养状况改善,缩短ICU入住时间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腔营养管 重症创伤 肠内营养
原文传递
PICCO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滕玥 潘淑敏 +5 位作者 侯明晓 王旭 葛凤 王静 姜滕轩 高燕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514-517,共4页
目的:探讨PICCO在指导创伤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液体容量管理治疗及判断预后的意义,为创伤性ARDS治疗提供新的监测手段。方法:为前瞻性观察研究,对已诊断创伤性ARDS的患者进行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PICCO在指导创伤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液体容量管理治疗及判断预后的意义,为创伤性ARDS治疗提供新的监测手段。方法:为前瞻性观察研究,对已诊断创伤性ARDS的患者进行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监护及一般治疗。实验组应用PiCCO对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监测并进行早期积极的液体容量管理,对照组给予经验性液体治疗管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ICCO组APPACHⅡ评分在24h和72h时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的变化72h后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EICU时间明显缩短(P<0.01)。但对创伤性ARDS患者的死亡率并无明显影响(P>0.05)。PICCO组中,EVLWI在存活组明显低于死亡组。结论:应用PICCO监测指导创伤性ARDS早期液体治疗,能有效缩短创伤性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EICU时间,EVLWI可有效评估创伤性ARDS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症 急性肺损伤 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原文传递
Clara细胞分泌蛋白对创伤性休克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菲 宋志 +3 位作者 崔岩 金红旭 侯明晓 高燕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522-524,527,共4页
目的:探讨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对创伤性休克大鼠模型继发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CC16处理组。采用创伤性休克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均完成所有手术操作,但不放血和复... 目的:探讨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对创伤性休克大鼠模型继发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CC16处理组。采用创伤性休克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均完成所有手术操作,但不放血和复苏;对照组放血后在液体复苏前雾化吸入与CC16处理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CC16处理组在复苏前给予雾化吸入0.1μg/ml的重组人Clara细胞分泌蛋白(rh-CCSP)。实验结束后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及肺湿/干重比等指标变化,并测定肺组织中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肺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16处理组的pH、PaO2值明显升高,BE值降低(P<0.05),肺湿/干重比减少(P<0.05);CC16处理组与假手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CC16处理组的MDA、MP0含量明显降低,肺组织病理学形态也有明显改善。结论:雾化吸入rh-CCSP可减轻创伤性休克大鼠继发性肺损伤的炎症反应,对肺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RA细胞分泌蛋白 休克 创伤性 肺损伤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