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急症护理的检测指标及防范措施
1
作者 孙彦卿 刘璇 刘郁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0期129-130,共2页
神经外科急症病人常伴有病情危重、病情变化急骤以及专科性强等特点,这为神经外科急症病人的护理带来了极大挑战。了解并掌握神经外科急症护理的要点及病情监测指标能够明显提高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质量,同时熟知神经外科急症护理防范措... 神经外科急症病人常伴有病情危重、病情变化急骤以及专科性强等特点,这为神经外科急症病人的护理带来了极大挑战。了解并掌握神经外科急症护理的要点及病情监测指标能够明显提高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质量,同时熟知神经外科急症护理防范措施还能够提高护理效率。本文就神经外科急症护理的检测指标及防范措施浅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急症 神经外科急症 防范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p38MAPK通路对大鼠癫痫发作引起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智良 徐如祥 +4 位作者 尹震 罗成义 戴宜武 杜谋选 邹雨汐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6期3063-3065,i002,共4页
目的:探讨抑制p38MAPK通路对减轻红藻氨酸诱导的颞叶癫痫发作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所造成损害的作用和机制。方法:经侧脑室给予不同剂量(0,0.01,0.1,1μg)SB203580(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预处理,30min后再予红藻氨酸制作大鼠颞叶癫痫持续... 目的:探讨抑制p38MAPK通路对减轻红藻氨酸诱导的颞叶癫痫发作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所造成损害的作用和机制。方法:经侧脑室给予不同剂量(0,0.01,0.1,1μg)SB203580(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预处理,30min后再予红藻氨酸制作大鼠颞叶癫痫持续状态模型。7d后采用Nissl染色方法观察海马各区的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的情况。结果:红藻氨酸注射7d后CA3区可见大量锥体细胞缺失,尚存细胞变性,伴局限性颗粒细胞增多,呈放射状分布。CA1区受累较轻,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细胞脱失。预先给予SB203580(0.1μg以上剂量)处理的动物以上变化明显减轻。假手术大鼠海马各区有大量正常致密锥体细胞,未见细胞脱失。结论:大鼠侧脑室内注射红藻氨酸引起全身痉挛性癫痫持续状态对海马神经元造成损害,而抑制p38MAPK通路,对海马神经元起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疾病 癫痫持续状态 红藻氨酸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35例临床分析
3
作者 黄永安 程钢戈 +4 位作者 张宝国 董连强 周岩 张晖 舒成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自1995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5例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9个月~11年,平均3.7年。本组35例患者术后有...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自1995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5例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9个月~11年,平均3.7年。本组35例患者术后有6例复发(占17.1%),其中4例行二次手术,2例给予伽玛刀放疗。所有病例完全和部分缓解29例(占82.9%),好转3例(占8.6%),稳定2例(占5.7%),进展1例(占2.8%)。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加伽玛刀辅助放疗,目前仍然是治疗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瘤 显微外科 伽玛刀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程钢戈 朴龙松 +7 位作者 董连强 杜庆广 张晖 武琛 刘智良 马宏伟 黄永安 张宝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30-1131,共2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 目的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位、方向、瘤颈、动脉瘤清晰度、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分支的立体解剖图像,将旋转DSA及三维影像与普通二维DSA结果比较。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动脉瘤36个(30例),其中7例动脉瘤的方向及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3例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5例未见明显动脉瘤染色。加摄旋转DSA并行三维重建后,又发现3例微小动脉瘤,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39个(33例),2例仍未见动脉瘤。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宽窄,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清晰显示,避免了因血管重叠而产生的对动脉瘤的遮挡。结论旋转DSA可从270°旋转视角更清晰地连续显示动脉瘤、瘤颈及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加三维重建后,动脉瘤的大小、方向、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的关系呈立体解剖影像,既提高了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的灵敏度,降低了漏诊率,又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的影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颅内动脉瘤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生物活性的高导复合支架材料制备表征及其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岩 程钢戈 +6 位作者 余新光 张庆武 黄永安 董连强 张宝国 张晖 舒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8期1401-1406,共6页
背景:组织工程新材料必须既能支持组织生长,又能激发理想的细胞反应(如血管发生),而导电性则可促进包括神经在内的组织再生。目的:构建一种新型材料,能将导电性和生物活性有效的结合起来,为组织工程提供一种理想的备选材料。方法:将具... 背景:组织工程新材料必须既能支持组织生长,又能激发理想的细胞反应(如血管发生),而导电性则可促进包括神经在内的组织再生。目的:构建一种新型材料,能将导电性和生物活性有效的结合起来,为组织工程提供一种理想的备选材料。方法:将具有生物活性的透明质酸多糖和导电聚合物聚吡咯进行结合,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果与结论:含有透明质酸多糖的聚吡咯/透明质酸双层膜具有光滑的表面形貌和良好的导电性。体外细胞相容性实验显示这种复合材料可显著促进神经轴突的延伸。体内实验显示该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惰性和促血管生成效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组织工程备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聚合物 聚吡咯 透明质酸 生物材料 血管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1000例藏汉颅骨形态及构成比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永安 肖承志 +4 位作者 尹震 马宏伟 王学凯 黄承良 肖海川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51-54,共4页
目的 :了解藏汉族颅骨形态构成比以及藏汉或男女组之间的差异。方法 :在西藏高原通过对 10 0 0例藏汉头颅CT图象的测量 ,按照颅骨的宽长比值 (宽长比值 =宽 /长 ) ,依据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藏汉族颅骨形态对比... 目的 :了解藏汉族颅骨形态构成比以及藏汉或男女组之间的差异。方法 :在西藏高原通过对 10 0 0例藏汉头颅CT图象的测量 ,按照颅骨的宽长比值 (宽长比值 =宽 /长 ) ,依据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藏汉族颅骨形态对比经t检验 (P >0 .0 5 ) ,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男女组之间颅骨形态经t检验 (P <0 .0 5 ) ,其形态差异有显著性 ;经方差分析 ,四组颅型之间除方型颅与不规则颅型之间其宽长比值无明显差异外 (P>0 .0 5 ) ,长、方和圆形三种类型之间宽长比值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上述材料说明所测定的数据和分类方法基本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藏族 头颅CT扫描 高原地区 颅骨形态 脑内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藏汉颅骨形态变化与内囊倾斜角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永安 王敬武 +4 位作者 马宏伟 肖承志 武琛 陈辉武 肖海川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22-25,共4页
目的 :研究颅骨形态变化与内囊倾斜角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的内囊倾斜角对靶点更正产生的影响 ,以便提供更为精确的靶点的定位数据。方法 :在头颅CT片中直接测量各种颅骨的宽 /长指数并同时测量内囊倾斜角 ,依靠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 目的 :研究颅骨形态变化与内囊倾斜角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的内囊倾斜角对靶点更正产生的影响 ,以便提供更为精确的靶点的定位数据。方法 :在头颅CT片中直接测量各种颅骨的宽 /长指数并同时测量内囊倾斜角 ,依靠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长、方、圆三类颅形之间的内囊倾斜角分别为 37.70 7± 5 .42 5、39.82 1± 4.34 9和 42 .5 0 7± 4.944 ,其内囊倾斜角正切值分别为 0 .784± 0 .15 0、0 .842± 0 .131和 0 .92 9± 0 .16 3。三类颅型之间的内囊倾斜角以及正切值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内囊倾斜角和正切值与头颅宽长比值经直线回归相关分析 ,二者呈完全正相关 (r=0 .30 0 8,P <0 .0 1) ,即颅骨的宽长比值愈大 ,内囊倾斜角也随之增大。在术中靶点更正时每向前或向后移动 1mm ,则靶点接近或远离内囊 0 .84mm。结论 :上述数据可以给术者提供更为精确的影象和手术定位 ,使核团毁损更加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形态变化 内囊倾斜角 高原地区 藏族 汉族 头颅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6例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董连强 张晖 程钢戈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8期1541-1543,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9月至2010年10月经头颅核磁共振和(或)CT确诊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定期观察,未做特殊治疗仅作一般处理;16例经保守治疗;共42例行手术...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9月至2010年10月经头颅核磁共振和(或)CT确诊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定期观察,未做特殊治疗仅作一般处理;16例经保守治疗;共4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1例行囊肿分流手术;17例行脑室镜下囊肿壁切除手术;4例行开颅囊肿壁切除术。【结果】随访6个月至10年经过治疗的患者治疗后,】盎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复查头颅MRI及CT显示手术治疗患者囊肿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未做特殊者症状无明显变化,复查囊肿无明显增大。其中一例为右侧侧脑室枕角囊肿患者,在外院行囊肿切除手术,术后脑积水,来本院行分流手术,术后效果不佳,死亡。【结论】囊肿分流手术和脑室镜手术是治疗蛛网膜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蝶骨嵴锁孔入路的颅外解剖研究
9
作者 张晖 胡国汉 +1 位作者 廖建春 卢亦成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07-509,共3页
目的研究经蝶骨嵴锁孔入路的颅外解剖特点,探讨该入路的可行性及安全的切口长度。方法对14例(28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模拟蝶骨嵴锁孔入路,分别观察长度为4cm、5cm切口对颞浅动脉、面神经的损伤情况。结果切口为4cm时,颞浅动... 目的研究经蝶骨嵴锁孔入路的颅外解剖特点,探讨该入路的可行性及安全的切口长度。方法对14例(28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模拟蝶骨嵴锁孔入路,分别观察长度为4cm、5cm切口对颞浅动脉、面神经的损伤情况。结果切口为4cm时,颞浅动脉额支及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32.1%(9侧)及7.1%(2侧);切口为5cm时,损伤发生率则分别提高到82.1%(23侧)及42.9%(12侧)。所定翼点为一凹陷区,钻孔后证实为蝶骨嵴外侧端。结论蝶骨嵴锁孔入路手术切口为4cm左右时,对颞浅动脉、面神经损伤小,可显著降低损伤发生率,且能有效显露翼点,通过翼点钻孔可完成对外侧裂的有效显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孔入路 蝶骨嵴 神经解剖学 面神经损伤 颞浅动脉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n Hippel-Lindau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0
作者 黄永安 张晖 +3 位作者 马宏伟 程钢戈 张宝国 董连强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8期48-49,52,共3页
目的探讨Von Hippel-Lindau(VHL)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1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伴有小脑多发肿瘤和左肾上腺肿瘤患者,脊髓血管母细胞瘤行椎管探查肿瘤切除术,小脑多发性肿瘤行伽玛刀治疗,左肾上腺肿瘤待二期手术。结果随... 目的探讨Von Hippel-Lindau(VHL)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1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伴有小脑多发肿瘤和左肾上腺肿瘤患者,脊髓血管母细胞瘤行椎管探查肿瘤切除术,小脑多发性肿瘤行伽玛刀治疗,左肾上腺肿瘤待二期手术。结果随访9个月,双下肢及鞍区感觉障碍明显恢复,双下肢肌力恢复正常。复查头部及脊髓MRI均提示:脊髓肿瘤完全消失,小脑多发性肿瘤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手术切除加伽玛刀辅助治疗VHL病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n HIPPEL Lindau病 伽玛刀治疗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囊腔穿刺纵裂池分流治疗透明隔囊肿
11
作者 黄永安 尹震 +6 位作者 马宏伟 程钢戈 胡泽勇 董连强 李博 武琛 尹欣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94-95,共2页
关键词 透明隔囊肿 立体定向 纵裂池分流 囊腔穿刺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教育对脑出血患者焦虑状态及希望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彦卿 匡雯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进行心理教育后的焦虑状态和希望水平变化。方法:在本院脑出血的患者中选择120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脑出血的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教育。对比两组汉密...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进行心理教育后的焦虑状态和希望水平变化。方法:在本院脑出血的患者中选择120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脑出血的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教育。对比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赫氏希望量表(HHI)、医学应对方式调查表(MCMQ)。结果:心理教育后,研究组HAMA和HAMD分别为(15.62±3.02)、(17.13±3.13);对照组的HAMA和HAMD分别为(22.14±3.31)、(24.67±3.55),与研究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714,-12.3404;P〈0.001)。两组T、P、I进行单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比两组的HHS总分,对照组HHS总分(27.31±10.37),明显低于研究组总分(35.40±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13,P〈0.001)。研究组面对得分(22.45±3.26),明显高于对照组面对得分(16.13±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966,P〈0.001)。对照组回避和屈服得分为(15.01±3.37)、(9.43±3.30);研究组回避和屈服得分为(12.85±3.44)、(7.21±3.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88,t=-3.6903;P〈0.01)。结论: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心理教育,可有效改善其焦虑情绪和希望水平,进而促进患者心理趋于健康状态发展,有助于患者依从性的提高,促进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教育 脑出血 焦虑状态 希望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部无外伤史,老人缘何硬膜下血肿?
13
作者 周岩 《医师在线》 2017年第19期23-24,共2页
病例回顾 64岁男性患者,因头痛1个月就诊据家属述,患者1个月前开始出现左侧头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经休息不能缓解,随后疼痛症状逐渐加重,自服止痛药可以稍改善最近一周来,患者出现右手活动不灵活,右下肢无力,行走抬腿迈步吃... 病例回顾 64岁男性患者,因头痛1个月就诊据家属述,患者1个月前开始出现左侧头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经休息不能缓解,随后疼痛症状逐渐加重,自服止痛药可以稍改善最近一周来,患者出现右手活动不灵活,右下肢无力,行走抬腿迈步吃力,遂到镇卫生所就诊、发病以来,无呕吐、无抽搐,无意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血肿 无外伤史 头部 老人 男性患者 疼痛症状 持续性钝痛 无意识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脊髓组织移植合用神经生长因子对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振宇 段国升 柳川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81-82,共2页
将14~15天的胚胎脊髓组织移植到成年Wistar大鼠半横断脊髓损伤腔,术后1~6个月,通过爬坡、网格板走步、Tarlov运动分级和电生理的检查,评价损伤脊髓的功能恢复程度。在移植组动物,术后可见后肢运动功能逐渐恢复... 将14~15天的胚胎脊髓组织移植到成年Wistar大鼠半横断脊髓损伤腔,术后1~6个月,通过爬坡、网格板走步、Tarlov运动分级和电生理的检查,评价损伤脊髓的功能恢复程度。在移植组动物,术后可见后肢运动功能逐渐恢复。6个月时,恢复的程度接近正常水平。对照组运动功能检查未见明显的改善。结果提示,胚胎脊髓组织移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损伤脊髓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胚胎脊髓 组织移植 修复术
原文传递
胚胎脊髓组织移植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损伤脊髓再生修复的形态学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振宇 段国升 +1 位作者 柳川 张绩隆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SCD 1994年第3期109-111,共3页
选择胎龄为14~15天的大鼠胚胎脊髓植入成年大鼠半横断的脊髓损伤腔,同时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术后2~8个月,用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辣根过氧化酶示踪及超微结构的检查方法证实,移植组织在宿主脊髓内的存活率为90%,并... 选择胎龄为14~15天的大鼠胚胎脊髓植入成年大鼠半横断的脊髓损伤腔,同时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术后2~8个月,用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辣根过氧化酶示踪及超微结构的检查方法证实,移植组织在宿主脊髓内的存活率为90%,并且分化成熟,具有正常的神经组织结构特征,大多数移植物充满损伤腔,与宿主脊髓形成良好的融合,移植组织与宿主组织出现新的纤维联系,使脊髓损伤的两端恢复了解剖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移植 神经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人类GAD67基因转染骨髓基质源性神经干细胞及初步检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宏伟 徐如祥 +9 位作者 姜晓丹 刘智良 张雪 陈镇洲 郭爱林 苏健 王娆 张冉 黄伟 黄永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28-232,共5页
目的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人类谷氨酸脱羧酶(GAD)67基因转染骨髓基质源性神经干细胞仍MSCs-D-NSCs),获得GAD67修饰的成体专能干细胞。方法以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pEGFP-C2-GAD67和pcDNA3.1-GAD67重组子;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 目的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人类谷氨酸脱羧酶(GAD)67基因转染骨髓基质源性神经干细胞仍MSCs-D-NSCs),获得GAD67修饰的成体专能干细胞。方法以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pEGFP-C2-GAD67和pcDNA3.1-GAD67重组子;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促其向NSCs方向分化,将编码人类GAD67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C2-GAD67及pcDNA3.1-GAD67分别转染BMSCs-D-NSCs,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结果pEGFP-C2-GAD67及pcDNA3.1-GAD6,均可扩增出约1800bp目的条带,经双酶切和基因测序证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绿色荧光细胞,两种载体转染效率分别为39.3%和40.5%。结论pEGFP-C2-GAD67及pcDNA3.1-GAD67真核表达载体重组正确,利用脂质体介导人类GAD6,基因能有效转染BMSCs-D-NSCs,为进一步观察其GAD67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提供了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脱羧酶67 转染 骨髓基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
原文传递
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17
作者 杨炯达 孙之洞 张勣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0-12,75+86,共5页
作者报道3例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3例病人均在发病后2~5.5个月进行手术,采用翼点额颞开颅入路夹闭动脉瘤,手术效果满意。术后5个月~3年随访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
关键词 基底动脉 动脉瘤 显微外科 手术
原文传递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董连强 朴龙松 +4 位作者 程钢戈 齐自荣 武琛 黄永安 张宝国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05-307,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20例疑有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旋转DSA检查.并行三维重建,再与常规DSA检查比较.得到关于动脉瘤的定位、动脉瘤清晰度、瘤颈及血管分支的... 目的探讨三维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20例疑有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旋转DSA检查.并行三维重建,再与常规DSA检查比较.得到关于动脉瘤的定位、动脉瘤清晰度、瘤颈及血管分支的解剖图像。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16例16个动脉瘤.其中3例3个动脉瘤的方向和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1例1个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4例阴性。加摄旋转DSA检查并行三维重建后,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的18例18个.2例未见动脉瘤;且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与结构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显示清晰.避免了因血管重叠而产生的对动脉瘤的遮挡。结论旋转DSA可更好、更清晰的连续显示动脉瘤的颈部及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加三维重建后动脉瘤的大小、方向、与载瘤动脉周围血管的关系成立体解剖结构.即提高了动脉瘤的血管造影诊断准确性.又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颅内动脉瘤
原文传递
枕叶下经小脑幕切开入路切除桥小角区大型肿瘤 被引量:1
19
作者 尹震 程钢戈 +6 位作者 董连强 黄永安 胡泽勇 李博 刘智良 武琛 马宏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94-395,共2页
关键词 桥小脑角 脑肿瘤 小脑幕 显微神经外科 肿瘤切除
原文传递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脑室内出血
20
作者 张宝国 尹震 +5 位作者 马宏伟 程钢戈 黄永安 刘智良 董连强 武琛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10-413,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脑室内给药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自2005年11月至2007年10月收入我院的10例脑室出血患者CT确诊后,进行(单侧或双侧1脑室穿刺置管,4-6h后经引流管缓慢注入rt-PA4~8mg,1... 目的探讨利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脑室内给药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自2005年11月至2007年10月收入我院的10例脑室出血患者CT确诊后,进行(单侧或双侧1脑室穿刺置管,4-6h后经引流管缓慢注入rt-PA4~8mg,12-24h重复1次,每2牛48小时复查CT了解脑室内血肿清除情况,直至头颅CT扫描显示脑室内高密度影像消失。于脑室出血后30d时对患者情况利用GO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每个患者应用rt-PA总剂量为13-24mg,30d后GOS评分为良好4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无患者死亡,无出血、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未发生引流管被血块堵塞情况。结论选择适宜剂量和方法的rt-PA脑室内给药能够加速脑室内血块溶解.保持脑室引流管通畅,减少血块占位效应,该方法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内出血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注射 脑室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