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栓研究现状 被引量:8
1
作者 饶萌萌 赵蓓 王守力 《医学综述》 2017年第5期847-851,共5页
血栓形成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主要原因。基因调控及炎症因素贯穿血栓形成的整个过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血栓抽吸旨在清除冠状动脉血栓,使体外研究冠状动脉内血栓成为现实,同时为冠状动脉内... 血栓形成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主要原因。基因调控及炎症因素贯穿血栓形成的整个过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血栓抽吸旨在清除冠状动脉血栓,使体外研究冠状动脉内血栓成为现实,同时为冠状动脉内联合用药治疗血栓提供了平台。冠状动脉内血栓组分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同时也决定了冠状动脉内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血栓组分指导术中冠状动脉内用药改善STEMI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栓形成 预后 抗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1年随访LDL-C控制及他汀使用情况:与新指南的距离 被引量:8
2
作者 赵蓓 刘利峰 +5 位作者 刘瑛琪 刘莉 赵京涛 周莉 夏会会 王守力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4年第5期577-579,583,共4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1年随访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及他汀使用情况,并与新指南对照。方法入选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〇六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539例,随访1年,收集复查资料,包括LDL-C...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1年随访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及他汀使用情况,并与新指南对照。方法入选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〇六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539例,随访1年,收集复查资料,包括LDL-C水平及生化指标以及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按2004年ACC/AHA血脂指南LDL-C水平,达标373例(69.2%),未达标166例(30.8%)。按2013年ACC/AHA新指南评价,LDL-C水平达标195例(36.1%),未达标344例(63.9%)。两种标准评价是否一致Kappa值为-0.047,P=0.178,两种标准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阿托伐他汀(n=247,10 mg^80 mg)和瑞舒伐他汀(n=147,5 mg^20 mg)为主,其他还包括辛伐他汀(n=139,25.7%,10 mg^40 mg),氟伐他汀(n=2,40 mg),普伐他汀(n=4,40mg)。根据新指南中他汀类药物治疗强度,本研究中低强度降脂治疗21例(4.0%),中等强度512例(94.9%),高强度6例(1.1%),43例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结论按2013年新指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他汀治疗1年,随访时多数患者LDL-C不达标,新指南是否适合中国人群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支架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再灌注时间延迟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蓓 刘佩林 +9 位作者 陈辉 冯雪瑶 赵京涛 刘莉 宋洪勇 毛帅 刘利峰 刘瑛琪 高铁山 王守力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10-513,共4页
目的本研究分析不同的转运方式的STEMI患者以首次医疗接触至再灌注时间(FMC-to-B)为基础的各救治时间段,探讨与指南的差距。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解放军第三〇六医院急诊就诊的315例STEMI患者,按不同转运方式分为急救体系(EMS... 目的本研究分析不同的转运方式的STEMI患者以首次医疗接触至再灌注时间(FMC-to-B)为基础的各救治时间段,探讨与指南的差距。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解放军第三〇六医院急诊就诊的315例STEMI患者,按不同转运方式分为急救体系(EMS)转运组及非EMS转运组,分析各急救时间,包括发病至FMC时间(SO-to-FMC)、转运时间、FMC-to-B、导管室启动延迟时间、介入操作延迟时间、急诊至球囊扩张血管再通时间(D-to-B)。结果两组患者SO-to-FMC、转运时间及FMC-to-B比较,EMS组明显低于非E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急救时间,EMS组为91 min,明显低于非EMS组的14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to-B时间及院内急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EMS系统转运方式可以有效的缩短院前急救时间,从而缩短总缺血时间。我院院前急救时间与指南标准比较,还有很大差距,有必要建立有效的急救体系来缩短缺血时间并提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 入门-球囊扩张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延迟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张中 赵蓓 +10 位作者 魏腾飞 刘佩林 冯雪瑶 时全星 刘莉 赵京涛 宋洪勇 刘利峰 刘瑛琪 饶萌萌 王守力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05-509,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再灌注延迟时间分布,探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5年10月急诊收治并符合入选标准的STEMI患者309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年龄≥75岁组(n=32)、60~74岁组(n=...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再灌注延迟时间分布,探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5年10月急诊收治并符合入选标准的STEMI患者309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年龄≥75岁组(n=32)、60~74岁组(n=118)与年龄≤59岁组(n=159),分析各急救时间分布,包括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O-to-FMC)、转运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再灌注(FMC-to-B)、导管室启动延迟时间、介入操作延迟时间、急诊至球囊扩张血管再通时间(D-to-B),并观察其临床预后。结果年龄≥75岁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多支病变者及高Killip分级者比例较高;与年龄≤59岁组比较,年龄≥75岁组STEMI患者30 d和1年内的死亡率和总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组与年龄≤59岁组比较,在转运延迟时间上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75岁高龄患者合并症多、临床预后差,年龄因素可能是影响院前延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年龄 院前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