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46
1
作者 徐云钦 李强 +7 位作者 申屠刚 苏佩华 王刚 姚有榕 邓盼 罗正理 魏强强 汤勇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1期65-70,共6页
目的:探讨闭合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最佳手术时机与手术入路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分别采用膝前外侧单切口单钢板法(A组,22例)、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法(B组,36例)、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法(C组,37例)治疗Schatz... 目的:探讨闭合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最佳手术时机与手术入路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分别采用膝前外侧单切口单钢板法(A组,22例)、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法(B组,36例)、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法(C组,37例)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95例,其中男56例,女39例;年龄19~57岁,平均36.3岁。左侧50例,右侧45例。按Schatzker分型:Ⅴ型51例,Ⅵ型44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伤口深浅部感染、切口坏死、切口愈合不良、骨折塌陷、内固定松动、断裂失效等)、骨折愈合情况(连续骨痂形成时间)及术后下肢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前外侧单切口单钢板组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0.05);膝前外侧单切口单钢板组关节面再塌陷发生率及内固定失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3组术后1年Merchant评分: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组与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组在日常活动功能、步态、活动范围及总分方面均明显优于膝前外侧单切口单钢板组(P<0.05)。下肢功能评定结果:膝前外侧单切口单钢板组,优10例,良5例,可4例,差3例;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组:优21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组,优23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结论:膝前外侧单切口单钢板法术中出血量最少,但无法满意显露骨折断端与关节面,无法提供坚强的固定效果,远期疗效差;对于累及双髁及移位明显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仍建议行双切口或膝前单切口双钢板法治疗,有利于关节面的复位及骨折的坚强固定、早期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外科手术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周围创伤伴腘窝血管伤的早期诊断与救治 被引量:7
2
作者 徐云钦 李强 +9 位作者 申屠刚 苏佩华 王刚 姚有榕 邓盼 罗正理 魏强强 邱成斌 陈伟 沈海强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3期260-264,共5页
目的 :探讨膝关节周围创伤伴腘窝血管伤的早期诊断与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15例膝关节周围骨折、脱位伴腘窝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6~62岁,平均39.2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运用血氧饱和... 目的 :探讨膝关节周围创伤伴腘窝血管伤的早期诊断与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15例膝关节周围骨折、脱位伴腘窝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6~62岁,平均39.2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运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彩色超声、DSA介入造影及手术探查等方法明确血管损伤,分别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钢板螺钉股骨髁逆行交锁钉内固定骨折及膝关节脱位,并根据具体情况对损伤血管进行取栓、修补、自体静脉移植重建血循环,分析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保肢指数、输血量、医疗费用及感染发生情况,明确早期诊断及有效救治的作用。结果:本组患者死亡1例,截肢8例,6例手术成功修复腘动脉、胫前及胫后动脉。6例肢体存活患者随访12~60个月,平均28.3个月。保肢成功且关节功能优良4例。结论:膝关节周围创伤伴腘窝血管伤具有伤情复杂且严重、易误漏诊、预后差、保肢风险高等特点,应结合患者的创伤机制、损伤部位局部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及适当的辅助检查来把握膝关节周围创伤伴腘窝血管伤的早期诊断,掌握合适的保肢与截肢指征以高效救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折 脱位 腘窝血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针定位双外侧入路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跟痛症 被引量:3
3
作者 徐云钦 王刚 +7 位作者 邓盼 姚有榕 罗正理 魏强强 邱成斌 陈伟 沈海强 吴旭威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2期33-36,共4页
目的观察导针定位、双外侧入路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跟痛症的可行性及手术疗效。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7例跟痛症患者,其中10例患者接受了导针定位、经足双外侧入路关节镜下射频消融肥厚/增生的跖筋膜、刨削器清除足底增生滑... 目的观察导针定位、双外侧入路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跟痛症的可行性及手术疗效。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7例跟痛症患者,其中10例患者接受了导针定位、经足双外侧入路关节镜下射频消融肥厚/增生的跖筋膜、刨削器清除足底增生滑膜囊、带鞘磨钻切除痛性跟骨骨刺等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足部疼痛情况,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估足部功能。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8.2个月。术后未发生切口深浅部感染,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VAS评分为(1.33±0.82)分显著低于术前的(7.67±0.82)分(P<0.01);术后Maryland评分(88.67±5.54)分,非常显著高于术前的(33.33±8.33)分(P<0.01)。结论导针定位双外侧入路关节镜微创治疗跟痛症临床操作可行、有效,并能有效避免术中多次"C"型臂机定位造成的放射损害,外侧入路还可避免足底血管神经束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跟痛症 射频消融 刨削器 磨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徐云钦 李强 +9 位作者 申屠刚 苏佩华 王刚 姚有榕 邓盼 罗正理 魏强强 邱成斌 陈伟 沈海强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4期19-24,共6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后并发膝关节僵硬的各种高危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90例Schatzker Ⅴ~Ⅵ型的骨折患者,其中40例(21.1%)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硬.采用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后并发膝关节僵硬的各种高危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90例Schatzker Ⅴ~Ⅵ型的骨折患者,其中40例(21.1%)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硬.采用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术中、术后共22个临床因素.对上述有意义的影响因素(P<0.05)再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因素为:合并膝关节周围损伤、高能量伤、过度肥胖、关节面恢复质量欠佳、石膏制动时间、伤口感染、软组织缺损、关节异位骨化、规范康复指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将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检验项目为:合并膝关节周围多处损伤、关节面恢复质量差、术后长时间石膏制动、术后缺乏规范化的康复指导、膝关节周围异常骨化、皮肤软组织广泛缺损等.结论 术中、术后影响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膝关节僵硬的因素远远多于术前,特别是关节面恢复质量欠佳、长时间石膏制动、膝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及缺乏积极主动功能锻炼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关节僵硬 高危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