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变化与效果的关系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斌 史建刚 +6 位作者 史国栋 刘洋 郑冰 孔庆捷 王海波 孙璟川 王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1-516,共6页
背景: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颈椎椎间孔狭窄通常需要手术方式治疗,其方式主要包括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以及颈后路椎间孔减压,何种为最佳的方式仍未有定论,随着融合器技术革新,使得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成为目前... 背景: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颈椎椎间孔狭窄通常需要手术方式治疗,其方式主要包括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以及颈后路椎间孔减压,何种为最佳的方式仍未有定论,随着融合器技术革新,使得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成为目前的主流治疗方式。目的:确定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经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后疗效与椎间孔相关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采用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132例,评价治疗前后颈部疼痛和臂部疼痛的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患者影像学变化。结果与结论:132例治疗后获得平均25(4-2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椎间盘前端高度、椎间盘后端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前后径、椎间孔面积、融合节段的Cobb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间盘后端的高度与椎间孔的面积正相关(r=0.427,P=0.000),而融合节段Cobb角的增加则与椎间孔的大小负相关(r=-0.273,P=0.003)。椎间孔的面积与臂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负相关(r=-0.502,P=0.000)。提示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通过椎间融合器的植入能够使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显著变大,并获得良好的疗效。椎间孔的大小与轴性疼痛负相关。椎间盘高度的重建对扩大椎间孔十分必要,然而融合节段曲度的增加对扩大椎间孔并无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器 椎间盘 脊柱融合术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颈椎病 内固定 椎间孔 疗效 融合节段 融合器 轴性疼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敏性壳聚糖止血膜的止血作用及体内降解吸收 被引量:7
2
作者 尹刚 陈汇浩 +2 位作者 郭兴锋 魏长征 侯春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4期5461-5465,共5页
背景:尽管温敏性壳聚糖是壳聚糖的一种,但其止血效果、组织相容性及体内代谢吸收情况还需要验证。目的:探讨温敏性壳聚糖止血膜的止血作用、体内降解和组织相容性。方法:取SD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4组,同时进行两种实验:1制作肝脏创面出... 背景:尽管温敏性壳聚糖是壳聚糖的一种,但其止血效果、组织相容性及体内代谢吸收情况还需要验证。目的:探讨温敏性壳聚糖止血膜的止血作用、体内降解和组织相容性。方法:取SD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4组,同时进行两种实验:1制作肝脏创面出血模型,其中3组分别采用温敏性壳聚糖止血膜、纤维素止血棉和明胶海绵止血材料贴敷大鼠肝创面止血,以不做任何处理的为空白对照。记录出血时间及出血量。2在上述3组大鼠的股四头肌内分别再植入对应的止血材料,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1,2,3,4,6周取两处创面行大体观察,术后4周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温敏性壳聚糖组、纤维素组止血时间和出血量少于空白对照组、明胶海绵组(P<0.05)。温敏性壳聚糖止血膜于术后6周完全降解,纤维素止血棉于术后3周完全降解,明胶海绵于术后2周完全降解。温敏性壳聚糖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结构基本正常,肿胀轻,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轻,电镜显示整个肝细胞外形结构清楚,细胞核无破损,细胞器良好;肌肉纤维结构完整,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轻,电镜显示肌纤维走向整齐,肌细胞核形态正常,细胞器良好。可见温敏性壳聚糖止血膜具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和组织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缓释材料 温敏性壳聚糖 药物控释材料 纤维素 明胶海绵 降解 组织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中的微小RNA及Wnt通路 被引量:9
3
作者 邹翰林 郭永飞 刘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1896-1900,共5页
背景:有差异性表达的微小RNA在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发挥广泛而又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作用靶点还不甚清楚,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的:对微小RNA通过Wnt信号通路调节成骨分化方面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 背景:有差异性表达的微小RNA在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发挥广泛而又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作用靶点还不甚清楚,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的:对微小RNA通过Wnt信号通路调节成骨分化方面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CNKI和PubMed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MicroRNA,Wnt通路,成骨分化"或"MicroRNA,Wnt pathway,osteogenesi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微小RNA经典Wnt通路促进成骨分化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章。初检得到205篇文献,最终选择3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微小RNA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小RNA作用于经典Wnt信号通路在成骨分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了解微小RNA在成骨分化中的调控机制是骨组织工程化培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微小RNA的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干细胞综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WNT信号通路 MicroRNA 成骨分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7共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剑 袁文 +3 位作者 宋滇文 胡凯猛 范立星 刘厚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9期9139-9145,共7页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最主要的作用是诱导骨形成,但因提取困难、代谢速度快、难以准确控制其使用浓度、价格昂贵等限制了其在体外和体内相关研究中的应用。目的:构建含特异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2,7的腺病毒载体,观察骨形态发...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最主要的作用是诱导骨形成,但因提取困难、代谢速度快、难以准确控制其使用浓度、价格昂贵等限制了其在体外和体内相关研究中的应用。目的:构建含特异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2,7的腺病毒载体,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共转染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方法:将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得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分为5组,空白组和常规诱导组分别以常规培养基和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基培养;骨形态发生蛋白2,7腺病毒转染组:分别单独以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形态发生蛋白7腺病毒进行转染;联合转染组:以2种骨形态发生蛋白腺病毒联合转染。结果与结论:转染第7天,联合转染组成骨相关基因Runx-2、Osx、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mRNA表达均较其他各组增高(P<0.05);骨形态发生蛋白2,7腺病毒转染组上述指标较空白组和常规诱导组增高(P<0.05)。转染第14天,联合转染组4个指标均较其他各组明显增高(P<0.05);同时,4个指标表达均高于第7天(P<0.05)。病毒转染后第7天,联合转染组Ⅰ型胶原和骨钙素蛋白表达均较其他组明显增高(P<0.05)。提示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腺病毒共转染后,较单基因转染和成骨诱导液诱导更能促进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 腺病毒 骨形态发生蛋白2 骨形态发生蛋白7 Ⅰ型胶原 共转染 成骨诱导 成骨活性 成骨蛋白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黄韧带骨化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董兴成 贾连顺 陈雄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3期4970-4978,共9页
背景:目前对脊柱黄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任何单一的因素都无法充分地解释黄韧带骨化症的发生,很多现象无法得到满意的解释。目的:综述脊柱黄韧带骨化的发病机制。方法:以"黄韧带骨化,基础研究,发病机制,基因,... 背景:目前对脊柱黄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任何单一的因素都无法充分地解释黄韧带骨化症的发生,很多现象无法得到满意的解释。目的:综述脊柱黄韧带骨化的发病机制。方法:以"黄韧带骨化,基础研究,发病机制,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骨桥蛋白"为中文捡索词,以"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flavum,basic research,pathogenesis,gene,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osteopontin"为英文检索词,在重庆维普网、CNKI(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 ed数据库检索199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有关于黄韧带骨化发病机制的文献。去除重复性和陈旧性的研究,最终将63篇文献纳入研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的研究表明黄韧带骨化症是一种基于多基因与环境等其他因素相关的复杂疾病。脊柱黄韧带骨化症是引起椎管狭窄导致脊髓受压主要原因之一,解剖结构、局部生物力学、分子与遗传、内分泌、微量元素及血管炎症等因素均与脊柱黄韧带骨化症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韧带骨化 解剖 遗传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黄韧带 骨化 机制 基因 骨形态发生蛋白 骨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变向锁钉掌侧钢板DVR^(TM)在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蒙德鹏 刘岩 +3 位作者 苟三怀 郭永飞 陈爱民 张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9期7327-7330,共4页
背景:用锁定钉的最终固定依赖于钢板的放置,为避免螺钉锁入关节,要求在放入螺钉前反复确认骨折块的复位及钢板位置的放置,无疑增加了操作繁琐及螺钉进入关节的风险。目的:观察新型带变向螺钉的解剖型掌侧锁定钢板DVRTM治疗不稳定桡骨远... 背景:用锁定钉的最终固定依赖于钢板的放置,为避免螺钉锁入关节,要求在放入螺钉前反复确认骨折块的复位及钢板位置的放置,无疑增加了操作繁琐及螺钉进入关节的风险。目的:观察新型带变向螺钉的解剖型掌侧锁定钢板DVRTM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1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AO分型A3型3例,B2型3例,B3型2例,C1型3例,C2型5例,C3型5例。受伤后0~12d采用带变向螺钉的解剖型掌侧锁定钢板DVRTM治疗。结果与结论:随访至24周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软组织并发症,无螺钉移位及钢板断裂,影像学及功能评估满意。据此得出,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这种固定方式能提供解剖复位、固定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钉板之间能更灵活、弹性的搭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变向螺钉 掌侧入路 锁定钢板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中国成年人相当于全膝关节置换胫骨近端截骨部位的形态学测量 被引量:4
7
作者 谢庆云 李晓华 +1 位作者 符培亮 吴海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9期7226-7229,共4页
背景: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胫骨近端截骨后常出现胫骨截骨面与进口假体覆盖无法令人满意的结果。除了手术技术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根据西方人群解剖学特征设计的胫骨金属假体与国人胫骨近端截骨面在形态学上存在差异。目的:对正常... 背景: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胫骨近端截骨后常出现胫骨截骨面与进口假体覆盖无法令人满意的结果。除了手术技术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根据西方人群解剖学特征设计的胫骨金属假体与国人胫骨近端截骨面在形态学上存在差异。目的:对正常中国成年人膝关节胫骨近端截骨面进行形态学测量,分析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相关的截骨面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选取90例单侧膝关节疾患的正常中国成年人,按身高分为151~160cm组、161~170cm组、171~180cm组,对双膝关节进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CT断层图像上测量健侧胫骨近端截骨面的前后径、左右径、前后径/左右径值,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比较胫骨近端截骨面前后径/左右径值与常用进口假体金属托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与结论:随着身高的增加,男女性胫骨近端截骨面的前后径、左右径也相应增加,但其比值相应减小。胫骨近端截骨面前后径与左右径呈直线正相关,前后径/左右径值与左右径呈直线负相关。国人胫骨近端截骨面前后径/左右径值较目前常用进口假体胫骨托前后径/左右径比值大。提示国人胫骨近端截骨面形态上具有其自身特点,设计符合国人解剖特征的胫骨假体时,应适当增大前后径/左右径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截骨面 形态 计算机断层扫描 匹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生长纳米羟基磷灰石晶须增强β-磷酸三钙多孔支架的生物安全性 被引量:3
8
作者 胡红涛 许国华 +4 位作者 刘继春 蒋玉权 唐德志 昝青峰 叶晓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1期9575-9578,共4页
背景:通过纳米羟基磷灰石原位生长明显提高了磷酸钙支架的强度与韧性。目的:体外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晶须/β-磷酸三钙(nHAW/β-TCP)作为人工骨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急性全身毒性试验:3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静脉实验组,腹腔实验组和... 背景:通过纳米羟基磷灰石原位生长明显提高了磷酸钙支架的强度与韧性。目的:体外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晶须/β-磷酸三钙(nHAW/β-TCP)作为人工骨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急性全身毒性试验:3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静脉实验组,腹腔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注射浸提液及生理盐水,24,472h观察动物的一般状态。溶血试验:材料浸提液与稀释人鲜血混合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545nm下检测A值计算溶率;致敏试验:16只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每只豚鼠脊柱两侧皮内注射等体积nHAW/β-TCP架材料浸提液、生理盐水及二硝基氟苯。于注射后即刻和24,48,72h观察局部皮肤反应。细胞毒性试验:材料浸提液养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大体观察,采用CCK-8法观察细胞活性。结果与结论:急性全身毒性试验:人工骨浸提液静脉及腹腔注射后不引起小鼠呼吸、进食改变或死亡,体质量稳定。溶试验:nHAW/β-TCP的溶血率小于ISO规定的5%,可认为这种材料无溶血作用。致敏试验:豚鼠皮内注射后未出现过反应。细胞毒性试验:CCK-8细胞毒性试验显示不同浓度人工骨浸提液的细胞毒性为0级。提示nHAW/β-TCP复合支架引起全身毒性反应、溶血反应和过敏反应,且无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良好,符合组织工程人工骨支架材料的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须 羟基磷灰石 磷酸三钙 人工骨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骨组织工程学的理想种子细胞?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琪 苟三怀 陈华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29-1332,共4页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学研究的种子细胞的可行性和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0-01/2005-12和Embase 1980-01/2005-12期间的有关的文献,检索词“umbilical cord blood,mesenchymal stem cell,bone tis...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学研究的种子细胞的可行性和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0-01/2005-12和Embase 1980-01/2005-12期间的有关的文献,检索词“umbilical cord blood,mesenchymal stem cell,bone tissue engineering”,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CBMdisc数据库1990-01/2004-04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学的相关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脐血/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骨组织工程学”。资料选择:选取试验包括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和骨组织工程学发展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①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鉴定相关的基础研究。②骨组织工程学进展相关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检索到47篇关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组织工程学的实验或文献综述,30个实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7篇为因重复的研究。资料综合:在特定条件培养基作用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可以分化为成骨、成软骨、成脂肪各种类型的细胞,而且可以向神经细胞、肝细胞及骨骼肌细胞等方向转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易于取材、多向分化潜能、遗传背景稳定、植入体内安全、高增殖的特性,符合骨组织工程学研究种子细胞的要求。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凭借其独特的优点,有望成为未来骨组织工程学的理想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间充质干细胞 骨组织工程 种子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改良及其成骨分化能力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琪 苟三怀 +5 位作者 刘岩 欧阳跃平 席焱海 韩庆林 邹世恩 汤亭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2806-2809,共4页
目的:采用两种改良方法体外分离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并观察其成骨分化能力。方法:实验于2006-05/09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与关节中心细胞实验室完成。①所用28份脐血标本由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提供,取自足... 目的:采用两种改良方法体外分离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并观察其成骨分化能力。方法:实验于2006-05/09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与关节中心细胞实验室完成。①所用28份脐血标本由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提供,取自足月健康顺产新生儿,产妇和家属均书面同意,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采集28份脐血标本,50~90mL/份,枸橼酸抗凝。采集后12h内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接种于100mm×20mm培养皿中,细胞浓度为1×1010L-1,置于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中原代培养,5~7d后半量换液,后每隔3~4d全量换液一次。③细胞贴壁后,分两组予以改良培养。改良1组10份,当培养皿底圆形巨核细胞融合、梭形成纤维样细胞脱落时将细胞悬液移入新的培养皿中培养;改良2组18份,待培养皿底圆形巨核细胞渐渐占据优势时,将培养基更换为含体积分数为0.15小牛血清的α-MEM,当圆形巨核细胞大部脱落后换回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成纤维样细胞融合至80%~90%时胰酶消化,按1∶2或1∶3传代培养。④显微镜下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取第5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免疫表型,以碱性磷酸酶法检测成骨分化能力。结果:①28份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中,共20份原代培养中出现贴壁细胞(改良1组6份,改良2组14份),其中13份培养出能融合且可稳定传代的成纤维样细胞(改良1组4份,改良2组9份),成功率46.4%。②原代培养5~7d后贴壁细胞呈梭形成纤维样细胞和圆形巨核细胞。改良1组与2组于原代培养5周可见成纤维样细胞集落,细胞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呈较均一的长梭形,传至22代形态无明显变化。③可强烈表达CD29、CD105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而不表达CD34、CD45和CD106等造血干细胞和内皮细胞标志。④成骨诱导1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结论:脐血中存在的单个核细胞经过改良培养后,可提高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成功率。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其他来源的单个核细胞类似的表型及成骨分化潜能,且易于体外扩增、传代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技术 骨生成 胎血 间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X-2抑制剂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镇痛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阳 钱齐荣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320-323,共4页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影响术后功能锻炼和患者康复,围术期镇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是新型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一个分类,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镇痛治疗可获得显著疗效。大量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在全膝关节...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影响术后功能锻炼和患者康复,围术期镇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是新型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一个分类,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镇痛治疗可获得显著疗效。大量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镇痛消炎安全有效,能够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减少阿片类药物相关副作用,提高患者镇痛满意度,有利于TKA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及康复。另外,选择性COX-2抑制剂并不增加TKA术后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环氧化酶-2抑制剂 非甾体类抗炎药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纳米脱钙骨基质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安全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房雷 陈雄生 +5 位作者 黄凯 周盛源 朱巍 王辉 邵将 贾连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8期6701-6708,共8页
背景: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但有关纳米脱钙骨基质的研究较少,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在前期实验制备人纳米脱钙骨基质的基础上加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分析人纳米脱钙骨基质复合重... 背景: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但有关纳米脱钙骨基质的研究较少,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在前期实验制备人纳米脱钙骨基质的基础上加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分析人纳米脱钙骨基质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改良Urist法制备人脱钙骨基质,并进行纳米化处理,再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其按特定比例混合,冻干塑型行以下实验:①热源实验:将材料浸提液经耳静脉注入兔体内。②毒性实验:将材料浸提液与生理盐水分别经尾静脉注入小白鼠体内。③植入实验:在兔两侧后肢肌肉内分别植入实验材料和β-磷酸三钙。结果与结论:冻干塑型后,纳米人脱钙骨基质材料表面致密,孔隙直径100-400μm,孔隙分布欠均匀,孔隙率小于30%,以碳、氧和氮为主要元素组成。人纳米脱钙骨基质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材料无热源效应,注射后未见兔体温有明显波动。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人纳米脱钙骨基质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注射后未见小鼠出现明显毒性反应。人纳米脱钙骨基质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材料植入兔体内的炎症反应明显轻于β-磷酸三钙植入后的反应。结果表明人纳米脱钙骨基质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是一种无毒、组织相容性好、生物利用度高、炎症反应轻的纳米同种异体骨移植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骨材料 纳米 脱钙骨基质 异体移植 骨形态发生蛋白2 磷酸三钙 组织相容性 省级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干韧带脱细胞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优势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辉 陈雄生 +2 位作者 周盛源 黄俊俊 蔡弢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5334-5338,共5页
背景:韧带脱细胞基质是通过各种脱细胞方法将韧带组织内的细胞成分清除,降低免疫原性,同时对纤维支架结构破坏轻微,保留了细胞外基质的机械性能。目的:评价冻干兔髌韧带脱细胞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优势。方法:取兔髌韧带,利用1%脱氧胆酸... 背景:韧带脱细胞基质是通过各种脱细胞方法将韧带组织内的细胞成分清除,降低免疫原性,同时对纤维支架结构破坏轻微,保留了细胞外基质的机械性能。目的:评价冻干兔髌韧带脱细胞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优势。方法:取兔髌韧带,利用1%脱氧胆酸钠行脱细胞处理,制备冻干和未冻干脱细胞韧带支架。结果与结论:冻干韧带脱细胞支架保持了冻干前的胶原结构与力学特征,无细胞残留,其浸提液对细胞生长无抑制作用,无全身急性毒性反应,无热原存在,且原发刺激指数为0分,皮内刺激实验阴性。体内埋植实验显示冻干韧带脱细胞支架表现为免疫原性小,炎症反应轻的特点。说明冻干韧带脱细胞支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制作简单,便于消毒、包装、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韧带脱细胞支架 韧带 脱细胞 冻干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泼尼龙在脊柱围手术期中的预防性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高忠 朱光辉 +1 位作者 滕红林 肖建如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69-372,共4页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MP)在脊髓减压手术围手术期的预防性应用价值及其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96例患者,包括脊髓型颈椎病40例,脊柱椎管内肿瘤27例,颈胸椎的韧带骨化29例。患者根据不同剂量和用法分为4组,A组:术前0.5h应用M...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MP)在脊髓减压手术围手术期的预防性应用价值及其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96例患者,包括脊髓型颈椎病40例,脊柱椎管内肿瘤27例,颈胸椎的韧带骨化29例。患者根据不同剂量和用法分为4组,A组:术前0.5h应用MP;B组:术中减压开始后应用MP;C组:患者回病房后开始应用MP;D组:术中、术后均未应用MP,使用常规甘露醇脱水。结果A、B组与D组相比,神经功能恢复有显著性差异;C组与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创口感染、肺部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结论术前和术中应用MP能明显提高脊髓型颈椎病、脊柱椎管内肿瘤和韧带骨化性疾病等脊髓减压手术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率和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泼尼龙 脊柱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退化分子机制研究:现状和展望
15
作者 张斌 史建刚 +6 位作者 史国栋 刘洋 郑冰 孔庆捷 王海波 孙璟川 王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4-260,共7页
背景:椎间盘退化是古老而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受到环境和基因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发病的机制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以往研究对于椎间盘退化分子机制的探讨仍然不够深入,而近年来分子机制研究的有了长足的... 背景:椎间盘退化是古老而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受到环境和基因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发病的机制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以往研究对于椎间盘退化分子机制的探讨仍然不够深入,而近年来分子机制研究的有了长足的发展。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分析总结并讨论椎间盘退化的分子机制,为其有效治疗提供基础。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Medline数据库,检索时间:2005年至2015年,检索词分别为"椎间盘、退化、分子机制、环境因素、基因、基质、降解酶、炎症因子、生化环境、治疗"和"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molecular mechanism,environmental factors,Genes,matrix,degradation enzyme,inflammatory factor,biological environment,treatment",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围绕椎间盘退化的机制,从基因、细胞衰老与凋亡、降解酶与基质和炎性细胞因子等方面进行总结,探讨椎间盘退化的发生机制以及可能的有效方式。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153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52篇文章。结果表明独特的结构和生化特性使得椎间盘易于发生退化。传统的观念认为环境因素(如职业、吸烟)是诱发椎间盘退化的主要因素,而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基因对椎间盘退化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细胞外基质生成减少,降解酶增加,炎症因子的过表达共同造成椎间盘整体结构的破坏,加速椎间盘退化进程。椎间盘退化的有效治疗需要对其分子机制有详细的理解。尽管目前对于椎间盘退化的分子媒介有了进一步认识,椎间盘内复杂的生化环境对治疗仍是巨大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椎间盘退化 危险因素 基因 酶类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退化 分子机制 环境因素 基质 降解酶 炎症因子 生化环境 治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钙材料在骨软骨缺损修复支架中的应用
16
作者 蔡筑韵 彭帆 +2 位作者 訾云鹏 吴海山 钱齐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3期7017-7022,共6页
背景:磷酸钙材料与天然骨矿物质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骨传导性和可降解性,在金属植入物涂层及骨缺损修复材料中已有大量研究与应用。目的:综述不同物相磷酸钙材料的特点及在骨软骨支架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数据库... 背景:磷酸钙材料与天然骨矿物质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骨传导性和可降解性,在金属植入物涂层及骨缺损修复材料中已有大量研究与应用。目的:综述不同物相磷酸钙材料的特点及在骨软骨支架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维普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5年2月的有关文章,中文检索词为"骨软骨,磷酸钙(包括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等),组织工程",英文检索词为"osteochondral;calcium phosphate;tissue engineering"。结果与结论:由于磷酸钙具有多种物相和晶型,通过不同工艺方法调控磷酸钙的结构尺寸可以得到丰富的材料体系,如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聚磷酸钙、无定形磷酸钙等,其生物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均有所差异,其中以羟基磷灰石的应用最为广泛。将磷酸钙与其他材料复合制备多层的复合支架是骨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一个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类 组织工程 综述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磷酸钙 骨软骨损伤 关节损伤 无机材料 修复 组织构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良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
17
作者 刘继春 胡红涛 +3 位作者 许国华 蒋玉权 徐宁 叶晓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5期8394-8397,共4页
背景:分离培养鼠、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科研实践较多,而组织工程临床实践大多以同种属种子细胞的科研为基础。目的:建立一种稳定、高效,满足临床和实验室需要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使用骨穿针于人髂前上棘处抽取骨... 背景:分离培养鼠、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科研实践较多,而组织工程临床实践大多以同种属种子细胞的科研为基础。目的:建立一种稳定、高效,满足临床和实验室需要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使用骨穿针于人髂前上棘处抽取骨髓和松质骨,用15mL培养体系冲洗松质骨并收集冲洗液,采用直接培养法,利用细胞贴壁性能初筛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29、CD34、CD44、CD45、CD105),分别进行成骨、成脂肪诱导分化,在诱导过程中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对干细胞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与结论:松质骨冲洗液直接培养法在培养第5天的时候出现细胞集落,细胞稳定表达CD29、CD44、CD105,不表达CD34、CD45。成骨诱导20d后出现明显钙结节,茜素红染色呈红色结节。成脂诱导7d后脂滴明显形成,油红素O染色见大量脂质沉淀。结果可见采用松质骨冲洗液直接培养法可以从人松质骨中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间充质干细胞,其具有良好的细胞形态,稳定表达的细胞抗原及成骨、成脂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离培养 直接培养法 改良 分离培养方法 细胞表面抗原 成骨诱导 科研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与骨整合
18
作者 徐立璋 叶晓健 +7 位作者 李恺 郑学斌 唐峰 许鹏 席焱海 许国华 侯春林 余将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04-1710,共7页
背景:前期实验在钛基材表面制备了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抗菌性能。目的:进一步观察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对骨整合的影响。方法:将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钛片(实验组)、硅酸钙陶瓷涂层钛片(对照组)及纯钛片(空白... 背景:前期实验在钛基材表面制备了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抗菌性能。目的:进一步观察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对骨整合的影响。方法:将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钛片(实验组)、硅酸钙陶瓷涂层钛片(对照组)及纯钛片(空白对照组)分别与前成骨细胞MC3T3-E1共同培养,检测细胞的黏附、增殖、钙化及Ⅰ型胶原和骨钙素表达。将上述3组材料分别置入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内,置入后1.5个月观察骨质增生及植入体与宿主骨整合情况。结果与结论:(1)体外实验:培养12 h,实验组黏附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培养14 d,实验组细胞增殖活性、钙结节形成能力强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培养21 d,3组细胞Ⅰ型胶原表达无差异,但实验组骨钙素表达高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2)体内实验:实验组骨质增生明显,涂层材料与骨界面直接接触,界面间可见新骨生成,纤维组织分隔较少;对照组可见少量骨质增生,空白对照组几乎不见骨质增生,且两组植入体表面小部分区域与宿主骨接触,大部分区域与周围的骨小梁之间有纤维组织分隔。(3)结果表明,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可促进钛种植体与宿主骨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整合 成骨细胞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锌修饰硅酸钙陶瓷 涂层 MC3T3-E1细胞 成骨分化 矿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骨肉瘤切除后对骨重建方式和材料的选择
19
作者 彭锦辉 刘宁 +4 位作者 徐炜 周嵘 张灏 王智巍 钱齐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3期7630-7635,共6页
背景:软骨肉瘤的预后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切除方式及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目的:通过对软骨肉瘤不同切除方式的回顾性分析,探讨软骨肉瘤性病变骨缺损的重建材料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0年1月解放军第二军医... 背景:软骨肉瘤的预后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切除方式及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目的:通过对软骨肉瘤不同切除方式的回顾性分析,探讨软骨肉瘤性病变骨缺损的重建材料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0年1月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采用切除治疗的82例软骨肉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后经病理证实均为软骨肉瘤。其中男51例,女31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39.8岁。发生于骨盆26例,脊柱19例,股骨19例,胫腓骨8例,肩部(包括肱骨)12例。治疗前均摄X射线片、磁共振成像或CT,并进行ECT检查,对软骨肉瘤的患者临床资料、切除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可能的软骨肉瘤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对于软骨肉瘤,不同的切除方式,切除后的复发率、转移率及死亡率差异较大。初次切除采用界限外切除,可以明显降低其复发率、转移率及死亡率。自体骨、异体骨、人工假体都是有效的重建材料,对于功能重建由于使用的材料和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自体骨移植因其来源有限及供体部位并发症受到限制,异体骨移植和人工假体是重建骨缺损的有效方法,现有软骨肉瘤切除后修复重建中,限于为数不多的临床病例报道尚难断定不同重建材料的优劣,是否需要重建,取决于缺损的位置及大小,重建方式决定于切除类型,尽可能兼顾缺损区域外形和功能的修复和重建,软骨肉瘤类型和患者的要求是选择重建材料的重要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间质性 肿瘤 结缔和软组织 骨移植 预后 人工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素蛋白对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生长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宁 陈玉云 +2 位作者 钟建 许国华 叶晓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期418-418,418,共1页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丝素蛋白含量对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性能与结构有一定影响。目的:观察丝素蛋白含量对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生长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制备出含0,10%,20%,30%,40%丝素蛋白的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丝素蛋白含量对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性能与结构有一定影响。目的:观察丝素蛋白含量对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生长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制备出含0,10%,20%,30%,40%丝素蛋白的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物,通过热重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分析丝素蛋白含量对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生长的调控作用。结果与结论:丝素蛋白的加入对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的成核和生长具有明显调控作用:在纳米羟基磷灰石晶粒沿c轴高度择优生长,长径比增大,形貌由短棒状调控为针状。丝素蛋白含量对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的成核和生长影响微弱,但对晶粒在丝素蛋白基质的有序排布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当丝素含量为10%和20%时,纳米羟基磷灰石晶粒呈放射状有序排布;丝素含量为30%和40%时,纳米羟基磷灰石晶粒无序团聚,说明30%含量是丝素蛋白与纳米羟基磷灰石的饱和吸附临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 调控作用 晶体生长 丝素蛋白 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 胶原纤维 生物矿化过程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