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皮神经营养血管组织瓣的临床应用原则与命名
被引量:
23
1
作者
张世民
侯春林
+1 位作者
刘大雄
张连生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0年第4期195-198,共4页
目的 探讨度神经营养血管组织瓣的临床应用原则,并提出新的命名方法.方法 总结皮神经营养血管组织瓣的解剖研究和临床经验.结果 皮神经多与皮静脉伴行,在其周围均存在丰富的链式吻合血管丛,显著增加了这类组织瓣的血供.临床以远端(31例...
目的 探讨度神经营养血管组织瓣的临床应用原则,并提出新的命名方法.方法 总结皮神经营养血管组织瓣的解剖研究和临床经验.结果 皮神经多与皮静脉伴行,在其周围均存在丰富的链式吻合血管丛,显著增加了这类组织瓣的血供.临床以远端(31例)或近端(3例)为蒂,在前臂(26例)和小腿(8例)切取带皮神经和皮静脉营养血管的岛状筋膜皮瓣(20例)和筋膜皮下组织瓣(14例)共34例,长宽比例2.7~5.1:1,平均3.5:1,完全成活.结论带皮神经营养血管的组织瓣是传统筋膜皮瓣和筋膜皮下组织瓣的特殊范例,临床应用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筋膜皮下组织瓣
带皮神经营养血管
筋膜皮瓣
吻合血管
血供
前臂
原则
增加
目的
全文增补中
带皮神经血管丛的小腿筋膜皮下组织瓣
被引量:
30
2
作者
张世民
张连生
刘大雄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84-285,共2页
带皮神经血管丛的小腿筋膜皮下组织瓣张世民,张连生,刘大雄足部复杂创面的修复困难,常需用皮瓣覆盖。1992年以来,我们应用带皮神经血管丛的小腿筋膜皮下组织瓣修复足部创面,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例,男性,年龄...
带皮神经血管丛的小腿筋膜皮下组织瓣张世民,张连生,刘大雄足部复杂创面的修复困难,常需用皮瓣覆盖。1992年以来,我们应用带皮神经血管丛的小腿筋膜皮下组织瓣修复足部创面,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例,男性,年龄14~7J岁。均为足背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筋膜
皮下组织瓣
带皮神经血管丛
原文传递
投弹致肱骨螺旋骨折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力学意义
被引量:
19
3
作者
张世民
刘大雄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研究士兵投弹所致的肱骨螺旋骨折的X线特征。方法分析46例肱骨投弹骨折X片,测量骨折部位、长度、斜面角度和骨折的螺旋弧度等形态指标。结果46例骨折均发生于肱骨中下段。远近段骨折线均为螺旋形,具有对称性。骨折长度均在30mm以上,...
目的研究士兵投弹所致的肱骨螺旋骨折的X线特征。方法分析46例肱骨投弹骨折X片,测量骨折部位、长度、斜面角度和骨折的螺旋弧度等形态指标。结果46例骨折均发生于肱骨中下段。远近段骨折线均为螺旋形,具有对称性。骨折长度均在30mm以上,以51mm~90mm最多,共31例(67.4%)。骨折端斜面角度均≤45°,其中40°~45°42例(91.3%)。骨折螺旋角度在285°~326°,平均305.5°(0.85个圆周)。4例在骨折端内侧有一螺旋蝶形骨片。结论投弹骨折按形态特征分为3种类型,主要发生于上臂加速期,由扭转暴力和纵轴压缩力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螺旋骨折
投弹骨折
X线特征
生物力学
形态学
投弹训练
原文传递
颈髓损伤四肢瘫的手功能重建
被引量:
4
4
作者
张世民
侯春林
+1 位作者
刘大雄
张连生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介绍重建颈髓损伤四肢瘫患者手功能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 5例颈髓损伤伴手部功能障碍者 ,利用其残留的有功能的前臂肌肉进行肌腱转位术 ,重建拇指的侧捏和手指的抓握功能。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1.5年 ,5例患者的手功能明显改善 ,...
目的 介绍重建颈髓损伤四肢瘫患者手功能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 5例颈髓损伤伴手部功能障碍者 ,利用其残留的有功能的前臂肌肉进行肌腱转位术 ,重建拇指的侧捏和手指的抓握功能。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1.5年 ,5例患者的手功能明显改善 ,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并恢复了部分工作自立能力 ,如操作电脑 ,经营小杂货店等。结论 颈髓损伤伴手部功能障碍患者 ,后期施行手功能重建是有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四肢瘫痪
手功能重建
腱转移术
原文传递
投弹的运动学分析和投弹骨折的预防
被引量:
14
5
作者
刘大雄
黄诚
+4 位作者
孙荣华
吴晓峰
忻鼎亮
张世民
张连生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5-458,共4页
目的从运动学角度分析投弹运动的基本规律,探讨发生肱骨螺旋形骨折的力学机制和预防要点。方法训练现场测试采用常速摄像机定点、定焦,正侧面拍摄30名士兵的投弹动作,采用爱捷人体解析系统处理;6名士兵在肢体14个相关点贴敷反光标记,在...
目的从运动学角度分析投弹运动的基本规律,探讨发生肱骨螺旋形骨折的力学机制和预防要点。方法训练现场测试采用常速摄像机定点、定焦,正侧面拍摄30名士兵的投弹动作,采用爱捷人体解析系统处理;6名士兵在肢体14个相关点贴敷反光标记,在实验室进一步测试,采用运动分析仪测定投弹运动全过程的姿态及各关节点速度峰值时的手臂角、肩臂角、躯干上臂夹角等,数据处理用Kintrak软件完成。结果30名士兵弹体最大和最小出手速度分别为14.776~9.285m/s[(12.23±1.36)m/s];并给出了肩、肘、腕速度峰值的两类情况。记录了从引臂-加速-投弹出手的运动全过程,腕关节加速度最大时和前臂与X方向夹角加速度最大时,躯干上臂夹角均值分别为90.2°、99.1°,而此时手臂角均值分别为80.2°、95.2°,肩臂角均在160°。结论投弹应以肩关节为主要转动中心,上臂带动前臂从肩上方运动,速度由肩-肘-腕依次达到最大值,既可得到最大出手速度,也可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投掷臂从肩侧“撇弹”是易发肱骨骨折的危险动作,应特别强调加以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学分析
投弹骨折
预防
螺旋形骨折
基本规律
角度分析
力学机制
现场测试
方法训练
数据处理
角加速度
转动中心
危险动作
肱骨骨折
角均值
摄像机
士兵
光标记
实验室
分析仪
上臂
腕关节
肩关节
最大值
手臂
峰值
原文传递
蒂部潜移法增加V-Y筋膜皮瓣的推进距离
6
作者
张世民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1996年第A00期13-15,共3页
目的:为修复上肢中小创面提供一种V-Y推进皮瓣。方法:在邻近创面的健康皮肤,依纵行的筋膜皮下血管丛方向设计V-Y筋膜皮瓣,通过对蒂部在深筋膜下间隙及皮下疏松组织中不同层次的潜行分离,既增加了皮瓣的推进距离,又不影响皮瓣的血供基础...
目的:为修复上肢中小创面提供一种V-Y推进皮瓣。方法:在邻近创面的健康皮肤,依纵行的筋膜皮下血管丛方向设计V-Y筋膜皮瓣,通过对蒂部在深筋膜下间隙及皮下疏松组织中不同层次的潜行分离,既增加了皮瓣的推进距离,又不影响皮瓣的血供基础。结果:临床修复上肢创面6例,皮瓣面积为3cm×4cm^5cm×8cm,推进距离2.5cm^5.0cm,均完全成活。结论:皮瓣蒂部潜移法能安全有效地增加V-Y筋膜皮瓣的推进距离,是修复中小面积创面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筋膜皮瓣
推进皮瓣
原文传递
题名
皮神经营养血管组织瓣的临床应用原则与命名
被引量:
23
1
作者
张世民
侯春林
刘大雄
张连生
机构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
医院
骨科
解放军第八十五医院骨科
出处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0年第4期195-198,共4页
文摘
目的 探讨度神经营养血管组织瓣的临床应用原则,并提出新的命名方法.方法 总结皮神经营养血管组织瓣的解剖研究和临床经验.结果 皮神经多与皮静脉伴行,在其周围均存在丰富的链式吻合血管丛,显著增加了这类组织瓣的血供.临床以远端(31例)或近端(3例)为蒂,在前臂(26例)和小腿(8例)切取带皮神经和皮静脉营养血管的岛状筋膜皮瓣(20例)和筋膜皮下组织瓣(14例)共34例,长宽比例2.7~5.1:1,平均3.5:1,完全成活.结论带皮神经营养血管的组织瓣是传统筋膜皮瓣和筋膜皮下组织瓣的特殊范例,临床应用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关键词
临床应用
筋膜皮下组织瓣
带皮神经营养血管
筋膜皮瓣
吻合血管
血供
前臂
原则
增加
目的
Keywords
Surgical flap Fasciocutaneous flap Adipofascial flap Distally-based flap Cutaneous nerve Cutaneous vein
分类号
R622 [医药卫生—整形外科]
R322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全文增补中
题名
带皮神经血管丛的小腿筋膜皮下组织瓣
被引量:
30
2
作者
张世民
张连生
刘大雄
机构
上海中国人民
解放军第八十五医院骨科
出处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84-285,共2页
文摘
带皮神经血管丛的小腿筋膜皮下组织瓣张世民,张连生,刘大雄足部复杂创面的修复困难,常需用皮瓣覆盖。1992年以来,我们应用带皮神经血管丛的小腿筋膜皮下组织瓣修复足部创面,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例,男性,年龄14~7J岁。均为足背软组织缺损,...
关键词
小腿筋膜
皮下组织瓣
带皮神经血管丛
分类号
R658.3 [医药卫生—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投弹致肱骨螺旋骨折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力学意义
被引量:
19
3
作者
张世民
刘大雄
机构
复旦大学华山
医院
手外科
解放军第八十五医院骨科
出处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7-109,共3页
基金
全军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1MA034)
文摘
目的研究士兵投弹所致的肱骨螺旋骨折的X线特征。方法分析46例肱骨投弹骨折X片,测量骨折部位、长度、斜面角度和骨折的螺旋弧度等形态指标。结果46例骨折均发生于肱骨中下段。远近段骨折线均为螺旋形,具有对称性。骨折长度均在30mm以上,以51mm~90mm最多,共31例(67.4%)。骨折端斜面角度均≤45°,其中40°~45°42例(91.3%)。骨折螺旋角度在285°~326°,平均305.5°(0.85个圆周)。4例在骨折端内侧有一螺旋蝶形骨片。结论投弹骨折按形态特征分为3种类型,主要发生于上臂加速期,由扭转暴力和纵轴压缩力引起。
关键词
肱骨螺旋骨折
投弹骨折
X线特征
生物力学
形态学
投弹训练
Keywords
Humerus
Throwing fracture
Spiral fracture
分类号
R82 [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颈髓损伤四肢瘫的手功能重建
被引量:
4
4
作者
张世民
侯春林
刘大雄
张连生
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
医院
骨科
解放军第八十五医院骨科
出处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1期27-29,共3页
文摘
目的 介绍重建颈髓损伤四肢瘫患者手功能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 5例颈髓损伤伴手部功能障碍者 ,利用其残留的有功能的前臂肌肉进行肌腱转位术 ,重建拇指的侧捏和手指的抓握功能。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1.5年 ,5例患者的手功能明显改善 ,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并恢复了部分工作自立能力 ,如操作电脑 ,经营小杂货店等。结论 颈髓损伤伴手部功能障碍患者 ,后期施行手功能重建是有效的 。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四肢瘫痪
手功能重建
腱转移术
Keywords
Spinal cord injuries
Tetraplegia
Hand
Tendon transfer
分类号
R683.2 [医药卫生—骨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投弹的运动学分析和投弹骨折的预防
被引量:
14
5
作者
刘大雄
黄诚
孙荣华
吴晓峰
忻鼎亮
张世民
张连生
机构
解放军第八十五医院骨科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
出处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5-458,共4页
基金
全军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资助课题(01MA034)
文摘
目的从运动学角度分析投弹运动的基本规律,探讨发生肱骨螺旋形骨折的力学机制和预防要点。方法训练现场测试采用常速摄像机定点、定焦,正侧面拍摄30名士兵的投弹动作,采用爱捷人体解析系统处理;6名士兵在肢体14个相关点贴敷反光标记,在实验室进一步测试,采用运动分析仪测定投弹运动全过程的姿态及各关节点速度峰值时的手臂角、肩臂角、躯干上臂夹角等,数据处理用Kintrak软件完成。结果30名士兵弹体最大和最小出手速度分别为14.776~9.285m/s[(12.23±1.36)m/s];并给出了肩、肘、腕速度峰值的两类情况。记录了从引臂-加速-投弹出手的运动全过程,腕关节加速度最大时和前臂与X方向夹角加速度最大时,躯干上臂夹角均值分别为90.2°、99.1°,而此时手臂角均值分别为80.2°、95.2°,肩臂角均在160°。结论投弹应以肩关节为主要转动中心,上臂带动前臂从肩上方运动,速度由肩-肘-腕依次达到最大值,既可得到最大出手速度,也可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投掷臂从肩侧“撇弹”是易发肱骨骨折的危险动作,应特别强调加以避免。
关键词
运动学分析
投弹骨折
预防
螺旋形骨折
基本规律
角度分析
力学机制
现场测试
方法训练
数据处理
角加速度
转动中心
危险动作
肱骨骨折
角均值
摄像机
士兵
光标记
实验室
分析仪
上臂
腕关节
肩关节
最大值
手臂
峰值
Keywords
Humeral fractures
Kinematics
Throwing fractures
分类号
R82 [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蒂部潜移法增加V-Y筋膜皮瓣的推进距离
6
作者
张世民
机构
上海
解放军第八十五医院骨科
出处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1996年第A00期13-15,共3页
文摘
目的:为修复上肢中小创面提供一种V-Y推进皮瓣。方法:在邻近创面的健康皮肤,依纵行的筋膜皮下血管丛方向设计V-Y筋膜皮瓣,通过对蒂部在深筋膜下间隙及皮下疏松组织中不同层次的潜行分离,既增加了皮瓣的推进距离,又不影响皮瓣的血供基础。结果:临床修复上肢创面6例,皮瓣面积为3cm×4cm^5cm×8cm,推进距离2.5cm^5.0cm,均完全成活。结论:皮瓣蒂部潜移法能安全有效地增加V-Y筋膜皮瓣的推进距离,是修复中小面积创面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筋膜皮瓣
推进皮瓣
Keywords
Surgical flap Fascial flap Advancing flap
分类号
R622.1 [医药卫生—整形外科]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皮神经营养血管组织瓣的临床应用原则与命名
张世民
侯春林
刘大雄
张连生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0
23
全文增补中
2
带皮神经血管丛的小腿筋膜皮下组织瓣
张世民
张连生
刘大雄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
30
原文传递
3
投弹致肱骨螺旋骨折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力学意义
张世民
刘大雄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2
19
原文传递
4
颈髓损伤四肢瘫的手功能重建
张世民
侯春林
刘大雄
张连生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0
4
原文传递
5
投弹的运动学分析和投弹骨折的预防
刘大雄
黄诚
孙荣华
吴晓峰
忻鼎亮
张世民
张连生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14
原文传递
6
蒂部潜移法增加V-Y筋膜皮瓣的推进距离
张世民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1996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