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血管外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存在的隐患与规避策略
1
作者 杨秀玲 郭红 《中国药业》 CAS 2012年第A01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及策略,有利于优质护理服务顺利实施。方法对实施过程中工作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规避策略。结果护理质量较前明显提高。结论使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和... 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及策略,有利于优质护理服务顺利实施。方法对实施过程中工作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规避策略。结果护理质量较前明显提高。结论使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外科 优质护理服务 隐患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心肌梗死大鼠:高压氧干预促进治疗性血管生成 被引量:7
2
作者 高峰 张近宝 +5 位作者 周凯 欧阳辉 唐柯 邬晓臣 何春阳 刘维永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27期5011-5016,共6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缺血心肌后梗死区周边心肌的缺血、缺氧、炎性反应、细胞凋亡等病理变化严重影响到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而高压氧能显著改善其缺氧状态。目的: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缺血心肌局部移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缺血心肌后梗死区周边心肌的缺血、缺氧、炎性反应、细胞凋亡等病理变化严重影响到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而高压氧能显著改善其缺氧状态。目的: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缺血心肌局部移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对大鼠进行高压氧干预,探讨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所获得的治疗性血管生成效应的影响。方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再移植至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的缺血区组织,移植前细胞行CM-DiI标记。移植后2周每日对大鼠行高压氧治疗干预。移植1个月后行心脏B超测量其左室射血分数,组织化学苏木精-伊红染色和Ⅷ因子染色并评价新生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CM-DiI能有效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率近100%。细胞移植1个月后高压氧干预的大鼠射血分数、再生血管密度较均明显增高(P<0.05)。证实,高压氧干预能显著促进移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心肌梗死大鼠所获得的治疗性血管生成作用,对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缺血心肌 治疗性血管生成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CD34^+细胞移植促进梗死心肌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高文根 张仁福 +3 位作者 王辉山 汪曾炜 马东初 朱洪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5期2839-2841,F003,共4页
目的:研究骨髓CD34+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肌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磁珠法从犬肋骨骨髓分离CD34+细胞并注射到CO2冷冻建立的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区,2,4,8周后取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第八因子的表达,计数血管密度,分别于建立模型... 目的:研究骨髓CD34+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肌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磁珠法从犬肋骨骨髓分离CD34+细胞并注射到CO2冷冻建立的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区,2,4,8周后取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第八因子的表达,计数血管密度,分别于建立模型前、后4周和干细胞移植后8周应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心肌血流灌注进行评价,计算放射性分布缺损计数(F值)。结果:骨髓CD34+细胞移植2,4,8周后梗死区血管密度(200倍视野下数)分别为(3.2±1.2),(8.2±0.8),(12.7±2.2)条/视野,明显高于对照组(t=5.09,14.07,8.67,P均<0.05)。骨髓CD34+细胞移植前、后8周的心肌灌注显像F值分别为5.44±0.70,1.50±0.55,细胞移植后梗死区心肌血流灌注得到明显改善(t=10.84,P均<0.05)。结论:骨髓CD34+细胞梗死心肌移植可明显促进梗死区血管形成,提高梗死区心肌的血流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CD34^+细胞移植 心肌梗死 血管形成 实验 血管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环扩张伴发心房颤动 被引量:12
4
作者 韩劲松 王辉山 +8 位作者 汪曾炜 尹宗涛 韩宏光 金岩 刘宇 赵科研 于岩 赵洋 陈朝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2期8522-8528,共7页
背景:对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需要在行二尖瓣人工瓣环置入治疗时同期处理心房颤动问题,迷宫Ⅲ型手术虽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金标准,但其安全性遭到质疑。目的:评价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环扩张伴发... 背景:对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需要在行二尖瓣人工瓣环置入治疗时同期处理心房颤动问题,迷宫Ⅲ型手术虽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金标准,但其安全性遭到质疑。目的:评价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环扩张伴发心房颤动的安全性。方法:纳入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4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治疗,试验组(n=21)施行二尖瓣成形和迷宫Ⅲ型手术,对照组(n=22)仅施行二尖瓣成形。结果与结论:(1)术中安全性指标:试验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血红蛋白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尿量无差异。(2)术后安全性指标:试验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临时起搏器应用比例和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二次开胸止血率、脑卒中发生率无差异。(3)术后疗效:试验组术后当天与出院时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出院时,两组心功能均恢复为NYHAⅠ级或Ⅱ级,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反流均在微量或轻度以下,三尖瓣均关闭良好,两组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无差异,但试验组跨二尖瓣A峰和跨三尖瓣A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果说明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瓣环扩张伴发心房颤动在围手术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形成术 心脏瓣膜 人工 心房颤动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人工瓣环 器官移植 迷宫手术 安全性 瓣膜重建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兴光 汪钢 +3 位作者 俞世强 张其清 顾春虎 卫向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0期6659-6661,i002,共4页
目的:评价去细胞猪主动脉瓣、胶原-透明质酸钠复合膜、胶原膜、胶原-壳聚糖复合膜的血液相容性,展望其在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材料中的应用前景。方法:进行体外的动态凝血试验、血小板黏附性能试验、溶血试验和体内的犬腹主动脉内移植... 目的:评价去细胞猪主动脉瓣、胶原-透明质酸钠复合膜、胶原膜、胶原-壳聚糖复合膜的血液相容性,展望其在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材料中的应用前景。方法:进行体外的动态凝血试验、血小板黏附性能试验、溶血试验和体内的犬腹主动脉内移植试验的血液相容性评价。结果:4种材料的溶血率均小于5%;前3者的OD-凝血时间曲线下降缓慢且吸光度高,同时血小板黏附少且没有明显变形和伪足。腹主动脉包埋试验大体解剖只有胶原-壳聚糖复合膜形成血栓。结论:前3种材料在血液相容性方面适合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要求;胶原-壳聚糖复合膜需要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相容性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 胶原 支架材料 腹主动脉 血小板黏附 凝血时间 复合膜 壳聚糖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离方法与培养条件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情况比较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文 李静 +2 位作者 王宗仁 张金洲 师长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82-485,489,I0003,共6页
目的:应用贴壁分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以不同培养条件观察纯化过程中对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试图寻找获得高质量、高活性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条件。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部进... 目的:应用贴壁分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以不同培养条件观察纯化过程中对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试图寻找获得高质量、高活性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条件。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部进行。①SPF级雄性Wistar大鼠18只,贴壁分离培养取12只,根据血清和培养基的不同分为4组:进口血清+DMEM组、进口血清+F12-DMEM组、国产血清+DMEM组、国产血清+F12-DMEM组,3只/组。密度梯度离心培养实验取剩余6只,以分离液的不同分为Ficoll分离液组、Percoll分离液组,3只/组。②骨髓取材:各组大鼠断颈处死后,无菌取双下肢,剔除股骨、胫骨周围肌肉组织,剪去骨干的两端,暴露骨髓腔,穿刺两侧骨端取出骨髓。③贴壁分离法:进口血清+DMEM组、进口血清+F12-DMEM组、国产血清+DMEM组、国产血清+F12-DMEM组大鼠分别采用相应的血清和培养基冲洗骨髓,制备单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瓶中,5d后首次更换培养液,弃去未贴壁细胞,此后每3~4d换液1次。④密度梯度离心法:Ficoll分离液组选用的Ficoll分离液密度为1.077;Percoll分离液组将Percoll分离液与0.1mol/L磷酸盐缓冲液按9∶1比例混匀,密度为1.073。将两组大鼠骨髓置入离心管,离心弃上清,轻轻叠加到相同体积的各自对应分离液上,再次离心收集界面层白色混浊液,采用F12-DMEM培养液重悬细胞,按1×109L-1的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培养条件与贴壁分离法相同。⑤指标检测:倒置显微镜下,每天观察贴壁分离、密度梯度离心不同培养条件下细胞的生长情况和活体形态特征。进行锥虫蓝排斥试验,蓝染细胞为死亡细胞,在3min内用计数板分别计数活细胞和死细胞,未被蓝染细胞所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即为初步得到细胞活性的数据。两种分离方法均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胞数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结果:1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形态观察结果:贴壁分离法:采用进口血清培养的两组细胞形态学上都表现为长梭形,细胞活性较高,且给予F12-DMEM培养基的细胞增殖较快,集落融合较早,传代所需时间短;采用国产血清培养的两组细胞中,给予F12-DMEM培养基可以获得梭形细胞,而给予DMEM培养基后则多为类圆形骨髓样细胞,仅见极少梭形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Ficoll分离液组和Percoll分离液组均可培养出梭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活性均高,但集落融合、传代所需的时间均较贴壁分离法长。②细胞活性检测结果:贴壁分离法:进口血清+DMEM组、进口血清+F12-DMEM组、国产血清+DMEM组、国产血清+F12-DMEM组的活细胞率分别为98.3%,98.7%,97.1%,97.7%,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054~0.620,P均>0.05)。密度梯度离心法:Ficoll分离液组活细胞率与Percoll分离液组相似(96.9%,97.1%,t=1.066,P>0.05)。③第3代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结果:不同培养条件下各组第3代细胞生长曲线基本相似,在培养1d时,细胞量稍有减少;4d后细胞数均迅速增长;8d进入平台期,细胞增殖减慢。结论:采用全骨髓贴壁分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只要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均可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但选用进口胎牛血清、F12-DMEM培养基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骨髓细胞 培养基 条件性 细胞培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ET及SPECT评价干细胞心肌移植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被引量:4
7
作者 高文根 张仁福 +2 位作者 王辉山 汪曾炜 朱洪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1期4226-4227,i001,共3页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评价干细胞心肌移植模型稳定性和可靠性。方法:12只杂种犬分两组,在全麻下左侧开胸建立前降支根部结扎和心尖区CO2冷冻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于建立模型前、后4,...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评价干细胞心肌移植模型稳定性和可靠性。方法:12只杂种犬分两组,在全麻下左侧开胸建立前降支根部结扎和心尖区CO2冷冻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于建立模型前、后4,8周应用18F-FDG心肌代谢PET(代谢显像)和99TCm-MIBI心肌SPECT(灌注显像)对两种模型进行评价,计数显像减低总节段数及心肌灌注与代谢的匹配关系,计算放射性分布缺损计数(F值)。结果:12只犬无1例死亡,正常心肌PET,SPECT显像清晰,F值接近零,结扎组术后8周心肌灌注F值(6.67±1.03),糖代谢F值(5.83±0.75)与术后4周(10.47±0.51,10.33±0.66)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冰冻组术后4,8周心肌灌注F值(5.67±0.82,5.17±0.98),糖代谢F值(5.50±1.31,5.00±1.5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灌注减低区,结扎组术后4周梗死心肌占41.9%,8周占70%,冰冻组术后4周梗死心肌占91.7%,8周几乎占100%。结论:犬CO2冷冻慢性心肌梗死模型较结扎模型稳定,不受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干扰,适宜进行犬慢性心肌梗死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 SPECT 心肌干细胞移植 动物模型 稳定性 可靠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31)P磁共振波谱对心肌梗死后能量代谢变化的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单飞 蔡振杰 +3 位作者 张卫达 王晓武 张维 张卓立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636-638,共3页
目的 探讨3 1磷磁共振波谱 (3 1PMRS)在心肌梗死临床应用价值 ,评价心肌活力 ,为心肌梗死治疗方案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健康志愿者 12例行3 1PMRS和共振成像 (MRI)检查 ,结果作为正常对照组。选择 10例心肌梗死病人 ,进行MRI和3 1PMRS... 目的 探讨3 1磷磁共振波谱 (3 1PMRS)在心肌梗死临床应用价值 ,评价心肌活力 ,为心肌梗死治疗方案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健康志愿者 12例行3 1PMRS和共振成像 (MRI)检查 ,结果作为正常对照组。选择 10例心肌梗死病人 ,进行MRI和3 1PMRS检查 ,所有病人经冠脉造影等检查证实。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患者存活心肌PCr/ATP比值无显著差异 ;病变区无活力心肌r-ATP -SNR(thesignaltonoiseratio)与对照组和存活心肌比较明显降低。结论 ①3 1PMRS可以提供存活心肌和梗死 (无活力 )心肌能量代谢变化特征 ,为3 1PMRS评价心肌活力的临床应用提供方法论。②顿抑心肌状态 ,高能磷酸盐代谢变化不是心肌顿抑心功能异常的直接病因。③3 1PMRS显示人心肌梗死能量代谢的变化 ,用3 1PMRS可以预测血管重建后心功能恢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P 磁共振波谱 心肌梗死 能量代谢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下心房间隔修补术(摘要) 被引量:1
9
作者 程云阁 蔡振杰 +5 位作者 俞世强 康云帆 陈立军 段大为 白小光 邵继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9-169,共1页
关键词 心房间隔缺损 内窥镜 心房间隔修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氮胞苷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实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辉 汪曾炜 +2 位作者 王辉山 朱洪玉 宋恒昌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5期8-11,共4页
目的:观察5-氮胞苷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情况及GATA-4和Nkx2.5基因的表达,从而确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心肌样细胞的条件、规律及转化细胞的特点。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5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 目的:观察5-氮胞苷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情况及GATA-4和Nkx2.5基因的表达,从而确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心肌样细胞的条件、规律及转化细胞的特点。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5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和中国医科大学实验技术中心一部完成。取非血液疾病的5例胸科手术患者术中已切除掉的肋骨,抽取骨髓。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行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差异贴壁法进行分离、提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培养扩增。用流式细胞仪对第2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测定。应用10μmol/L5-氮胞苷对第2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24h,于诱导后1,2,3,4周,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ATA-4和Nkx2.5基因表达。结果:①3份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样本重复测定,表达CD29,CD44,不表达CD34,CD45。②以5-氮胞苷诱导培养24h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和排列方式发生明显变化,诱导1周后,细胞体积增大,多呈长梭行,平行排列;诱导2周后,细胞变为短柱状,突起位于两端,相邻细胞的突起紧密接触;诱导3周后,短柱状细胞的突起相互连接,部分细胞可见类肌管样结构;诱导4周后,细胞体积变小,可见由几个细胞连接形成的多核肌管样结构。③诱导组细胞GATA-4和Nkx2.5的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凝胶电泳呈阳性,对照组为阴性,诱导组基因表达量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结论:5-氮胞苷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转化,其处于祖心肌细胞和分化的心肌细胞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质干细胞 阿扎胞苷 心肌/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低温体外循环时脑海马神经元凋亡和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帅 李彤 +5 位作者 蔡振杰 段大为 赵荣 赵升涛 庄晓飞 张仁腾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1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时,不同体外循环方法对海马CA3区神经元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5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实验室完成。健康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常温体外循环组,深低温停循...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时,不同体外循环方法对海马CA3区神经元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5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实验室完成。健康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常温体外循环组,深低温停循环组,间断深低温停循环组,每组6只。按临床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常温体外循环组不降温,不阻闭主动脉及腔静脉,转机流量70-80 mL/(kg·min),维持120min,其余两组转机10 min后,阻闭升主动脉,主动脉根部灌注冷停跳液15 mL/kg,鼻咽温降至18℃时深低温停循环组停循环90 min,间断深低温停循环组停循环,阻断降主动脉,每停循环15 min,再灌注1 min, 流量25 mL/(kg·min),总停循环时间维持90 min,复温30 min至鼻咽温 36℃。造模结束后,取各组大鼠海马头部,经病理常规处理后,切片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缺口标记法观察海马 CA3区神经元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各组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18只实验犬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缺口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常温体外循环组比较,深低温停循环组、间断深低温停循环组海马CA3区凋亡细胞数及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6.83±1.02,22.17±1.47),(24.5±0.77,37.13±2.16), (12.07±1.12,29.93±1.51),(P<0.01-0.05)],与间断深低温停循环组比较, 深低温停循环组海马CA3区凋亡细胞数及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0.05)。结论:间断深低温停循环脑保护效果优于深低温停循环,神经生长因子可能参与了深低温停循环脑缺血缺氧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再灌注 细胞凋亡 神经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手术患者的无痛护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苏洁 张俊 +1 位作者 薛卫斌 刘力功 《护理学报》 2007年第7期72-73,共2页
在心脏手术患者中开展无痛护理,对128例心脏手术患者实施疼痛宣教、疼痛评估、疼痛监测、疼痛护理等规范化疼痛管理,改变患者有疼痛主诉时方给予止痛处理的被动疼痛护理常规,确立护理人员在疼痛护理中的主导地位。结果显示患者疼痛级别... 在心脏手术患者中开展无痛护理,对128例心脏手术患者实施疼痛宣教、疼痛评估、疼痛监测、疼痛护理等规范化疼痛管理,改变患者有疼痛主诉时方给予止痛处理的被动疼痛护理常规,确立护理人员在疼痛护理中的主导地位。结果显示患者疼痛级别明显降低,康复计划完成良好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疼痛监测 无痛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P对兔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狭窄的预防作用
13
作者 朱海龙 张卫达 +2 位作者 杨景学 崔勤 陈文生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33-335,共3页
为观察不同剂量32 P照射对兔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狭窄的预防作用 ,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和透射电镜等观察自体移植静脉在32 P(每平方厘米 2、4、8、1 6 μCi)照射下内膜面积、平滑肌... 为观察不同剂量32 P照射对兔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狭窄的预防作用 ,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和透射电镜等观察自体移植静脉在32 P(每平方厘米 2、4、8、1 6 μCi)照射下内膜面积、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管腔相对丧失率。结果发现 ,1 6 μCi照射组无明显新生内膜形成 ,但细胞大量坏死 ,血管壁结构破坏严重 ;8μCi照射组少量新生内膜形成 ,血管壁结构完整 ,内膜面积、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和管腔相对丧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4 μCi照射组和 2 μCi照射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果提示低剂量32 P照射可有效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狭窄 ,本模型的适宜剂量为 8μCi c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医学 ^32P照射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狭窄的预防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内皮 血管 平滑 血管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程序中心肌环磷酸腺苷含量及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活性的变化
14
作者 韩宏光 汪曾炜 +3 位作者 张南滨 朱洪玉 王辉山 姜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9期5725-5728,共4页
目的:制备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预处理程序中心肌环磷酸腺苷含量及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活性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10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和全军心血管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用健... 目的:制备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预处理程序中心肌环磷酸腺苷含量及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活性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10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和全军心血管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用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根据预适应程序分为第1,2,3次缺血,第1,2,3次再灌注,每一时间点6只大鼠。实验过程:用手术套管法造成左冠状动脉主干缺血及再灌注。所有实验动物在实验程序结束后,取出心脏迅速置液氮保存备用。实验评估:用放射免疫法测环磷酸腺苷水平,生化法测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活性变化。结果:3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环磷酸腺苷含量:第1次再灌注组低于第1次缺血组[(0.325±0.015),(0.395±0.024)pmol/g,t=6.06,P<0.001],第2次再灌注组低于第2次缺血组[(0.523±0.017),(0.708±0.067)pmol/g,t=6.56,P<0.001],第3次再灌注组低于第3次缺血组[(0.567±0.031),(0.712±0.038)pmol/g,t=7.24,P<0.001]。②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活性:第1次再灌注组低于第1次缺血组[(10.115±1.000),(16.351±0.849)pkat/g,t=11.12,P<0.001],第2次再灌注组低于第2次缺血组[(11.877±2.213),(14.869±0.619)pkat/g,t=3.31,P<0.01],第3次再灌注组低于第3次缺血组[(11.745±0.987),(14.766±0.329)pkat/g,t=7.09,P<0.001]。③缺血预处理程序中心肌环磷酸腺苷含量及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活性随缺血及再灌注呈周期性波动。在5min缺血预处理时表现为明显增高,而在间隔的再灌注程序中恰呈相反改变,有明显下降的趋势。结论:环磷酸腺苷及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的周期性波动变化可能是激发心肌缺血预处理的机制之一,环磷酸腺苷可能在预处理保护作用中起一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环磷酸腺苷 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肌细胞心脏移植的方法学研究
15
作者 赵科研 蔡振杰 +3 位作者 俞世强 刘笑余 吴铁军 胡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9期1658-1659,共2页
目的:建立成肌细胞与心肌细胞体外联合培养的模型,并研究其合胞体的形成。 方法:取1-3日龄新生大鼠,在体外分别分离提纯成肌细胞和心肌细胞,以1:1细胞数混合(浓度均为1×10~8 L^(-1))接种于培养板中,在联合培养的第4天收集细胞做电... 目的:建立成肌细胞与心肌细胞体外联合培养的模型,并研究其合胞体的形成。 方法:取1-3日龄新生大鼠,在体外分别分离提纯成肌细胞和心肌细胞,以1:1细胞数混合(浓度均为1×10~8 L^(-1))接种于培养板中,在联合培养的第4天收集细胞做电镜观察,活细胞玻片做微注射活化生物素,以德科萨斯红标记的卵白素作为二抗标记,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成肌细胞有约95%的细胞抗α-肌动蛋白,结蛋白染色阳性,在透射电镜观察成肌细胞与心肌细胞联合培养的细胞超微结构,发现了两种细胞能够形成桥粒连接,未见到间隙连接,而细胞微注射则显示活化生物素可以通过两种细胞形成的连接,即间隙连接。 结论:在体外,两种细胞联合培养可以形成桥粒连接和间隙连接,即电机械连接,为成肌细胞的心脏内移植可能形成合胞体提供了一个研究方法和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肌细胞 心脏移植 方法学 心肌细胞 细胞超微结构 体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血CD133^+和CD133^-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柴文祥 易定华 +1 位作者 刘金成 赵荣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0-111,F003,共3页
目的:从人脐血中分离鉴定、培养和诱导分化人脐血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建立一种能够方便获得高纯度人脐血CD133细胞的方法,同时在体外诱导该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进一步明确CD133+细胞与CD133-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新鲜脐血中纯化... 目的:从人脐血中分离鉴定、培养和诱导分化人脐血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建立一种能够方便获得高纯度人脐血CD133细胞的方法,同时在体外诱导该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进一步明确CD133+细胞与CD133-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新鲜脐血中纯化的CD133+和CD133-接种于添加了干细胞因子(stemcellfactor,SCF),IL-3,IL-6的Sigma无血清培养液中,检测CD133+细胞抗原标志,观察梭形贴壁细胞的出现时间和特异性细胞标志。结果:免疫磁珠法分离的CD133+细胞数为(6.08~6.80)×105,CD133+细胞的纯度96.18±1.83)%。CD133-细胞0.02±0.01)%。培((养3~5d可观察到梭形贴壁细胞,15d左右可形成索条状结构,贴壁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血管内皮钙黏蛋白,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UEA-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2,VEGFR-2)。结论:采用先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离心后再用免疫磁珠分选的方法来分离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分离到的细胞纯度高,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分化为内皮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细胞分化 内皮/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6
17
作者 金屏 刘洋 +4 位作者 鼋氧臻 杨秀玲 李红玲 杨剑 俞世强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7年第10期583-586,共4页
目的 对比研究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17例,同期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11例.比较两种方法围手术期死亡比例、并发症以及... 目的 对比研究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17例,同期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11例.比较两种方法围手术期死亡比例、并发症以及术后残余分流等指标,术后随访1~36个月.结果 介入封堵组全组技术成功比例100%,外科手术组院内死亡2例(18%).介入封堵组较外科手术组,手术时间较短[(84 ±36)min对(358 ±88)min](P〈0.01);住院时间较短[(11.9 ± 12.1)天对(38.1 ±42.2)天](P〈0.05);输血量较少[(1029 ±455)ml对(1438 ±908)ml](P〈0.05).介入封堵组全组无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无 ICU 停留.介入封堵术后,残余瓣周漏8例(47%),但残余分流量均减少至小量以内(1.6 ±1.7)ml,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外科手术组术后残余瓣周漏1例(9%).随访中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对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治疗,介入封堵术较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治疗费用低等优点.通过改进手术技巧、个性化选择封堵器、早期治疗溶血并发症等方法能够提高介入治疗成功比例及长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周漏 瓣膜置换术 介入封堵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强度的临床观察
18
作者 徐博 刘金成 +3 位作者 俞世强 王欣荣 马燕燕 易定华 《中国综合临床》 2012年第12期1317-1319,共3页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MVR)和双瓣置换术(DVR)后华法林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适宜范围。方法对1592例我院MVR和DVR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研究,收集记录患者的入院信息,华法林剂量和INR值等资料,观...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MVR)和双瓣置换术(DVR)后华法林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适宜范围。方法对1592例我院MVR和DVR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研究,收集记录患者的入院信息,华法林剂量和INR值等资料,观察出血、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将入选患者按照瓣膜置换位置不同分为MVR和DVR,然后再将MVR和DVR分为A组(283例)、A1组(229例)(INR=1.4~1.7),B组(299例)、B1组(255例)(INR=1.7—2.0),C组(186例)、c1组(159例)(INR=2.0~2.3),D组(95例)、D1组(86例)(INR=2.3~2.6)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出血事件发生率分析:MVR四个不同范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85,P〈0.01)。A组、B组、C组与D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值分别为17.991、13.436、7.186,P均〈0.01)。DVR四个不同范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9.067,P〈0.01)。D1组出血事件发生率较其他3组均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736、10.486、7.773,P均〈0.01)。MVR和DVR在INR=1.4—2.3范围内出血事件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VR,DVR在术后抗凝治疗强度方面可以等同,两者控制在INR=1.4—2.3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抗凝治疗 国际化标准比值 华法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