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与心血管疾病
1
作者 王娜 杨丽霞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6期356-359,共4页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单通道跨膜糖蛋白受体,表达于正常及炎症组织中,在生理及病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EMMPRIN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肌再灌注损伤等心血管疾病中表达水平增加...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单通道跨膜糖蛋白受体,表达于正常及炎症组织中,在生理及病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EMMPRIN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肌再灌注损伤等心血管疾病中表达水平增加,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着重要作用,EMMPRIN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没有标准可改变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冠状动脉疾病人群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锡聪 郭瑞威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457-460,共4页
标准可改变心血管危险因素(SMuRFs)是指吸烟状况、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识别和管理SMuRFs可很大程度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目前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最近的研究发现没有标准可改变心血管危险因素(SMuRFs-le... 标准可改变心血管危险因素(SMuRFs)是指吸烟状况、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识别和管理SMuRFs可很大程度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目前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最近的研究发现没有标准可改变心血管危险因素(SMuRFs-less)在冠状动脉疾病人群中普遍存在,且比例逐年增加。SMuRFs-less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在临床很容易受到忽视。近期研究表明SMuRFs-less相比SMuRFs的冠状动脉患者有更高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因此,早期识别以及诊治这部分患者至关重要。本文就目前SMuRFs-less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增加对SMuRFs-less的认识,更好地为SMuRFs-less人群提供综合全面的评估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可改变心血管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hs-cTnI、MMP-9、sST2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3
作者 蔡春燕 杜雳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737-741,共5页
目的探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hs-cTnI)、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基质溶素-2(sST2)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2017年5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作为... 目的探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hs-cTnI)、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基质溶素-2(sST2)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2017年5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作为观察组,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其中Ⅱ级32例,Ⅲ级34例,Ⅳ级34例;另选取该院同期体检的心功能正常且无心脏病的老年人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清hs-cTnI、MMP-9、sST2水平,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影响因素,评价血清hs-cTnI、MMP-9、sST2水平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并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病人血清hs-cTnI、MMP-9、sST2水平。结果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吸烟史、高血压及糖尿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脑钠肽(BNP)(535.63±60.87)ng/L水平高于对照组(78.62±25.41)ng/L,左室射血分数(LVEF)(49.83±5.47)%低于对照组(56.74±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hs-cTnI水平(0.59±0.24)ng/L、MMP-9水平(452.39±35.84)ng/L、sST2水平(62.85±24.29)μg/L高于对照组(0.18±0.08)ng/L、(137.69±21.59)ng/L、(32.49±14.2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调整BNP、LVEF等混杂因素后,hs-cTnI、MMP-9、sST2均仍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独立相关(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hs-cTnI、MMP-9、sST2水平联合诊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AUC为0.91,较各原始因子单独诊断价值明显提高;Spearman相关性模型分析可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hs-cTnI、MMP-9、sST2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hs-cTnI、MMP-9、sST2水平明显升高,且均与心功能分级明显相关,临床可检测其水平,明确诊断疾病,掌握病人病情程度,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高敏肌钙蛋白T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可溶性基质溶素-2 心功能分级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彭倬 杨丽霞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3期141-144,共4页
胸痛中心的建立规范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流程,提高了救治效率。借鉴国外胸痛中心建设理念,我国胸痛中心建设体系也不断发展完善,缩短了急性心肌患者梗死院前及院内救治时间。然而,居民健康意识、基层医疗水平、院前及院内的衔接等... 胸痛中心的建立规范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流程,提高了救治效率。借鉴国外胸痛中心建设理念,我国胸痛中心建设体系也不断发展完善,缩短了急性心肌患者梗死院前及院内救治时间。然而,居民健康意识、基层医疗水平、院前及院内的衔接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 急性心肌梗死 入门-球囊扩张时间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区域协同救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年全因死亡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测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杜雳 蔡春燕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10期920-925,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影响PCI术后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心内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1180例行PCI术的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通过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影响PCI术后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心内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1180例行PCI术的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术后1年全因死亡发生率,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及病历资料,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S患者PCI术后1年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ROC下面积(AUC)分析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对ACS患者PCI术后1年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1170例患者最终完成随访或达到终点事件,全因死亡率11.11%(130/1170),其余1040例患者中再发心肌梗死33.33%(390/1170),血运重建17.52%(205/1170),支架内血栓8.12%(95/1170);心功能分级Ⅲ~Ⅳ级、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计数升高、颈动脉斑块逆转面积<5 mm^(2)、术后SYNTAX积分≥23分是ACS患者PCI术后1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良好二级预防依从性是其保护因素(P<0.05);对ACS患者PCI术后1年全因死亡影响最大因素依次为颈动脉斑块逆转面积<5 mm^(2)、术后SYNTAX积分≥23分、白细胞计数升高、心功能分级Ⅲ~Ⅳ;颈动脉斑块逆转面积联合术后SYNTAX积分预测ACS患者PCI术后1年全因死亡的敏感度为88.0%,特异度为89.42%。结论ACS患者PCI术后1年存在死亡风险,且心功能分级Ⅲ和Ⅳ级、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计数升高、颈动脉斑块逆转面积<5 mm^(2)、SYNTAX积分≥23分是其危险因素,并可通过颈动脉斑块逆转面积联合SYNTAX积分对预后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全因死亡 影响因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同救治模式下转运距离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或直接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陈伟杰 杨智华 +5 位作者 石燕昆 常乐 樊君 陈长征 彭倬 杨丽霞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2年第12期890-897,共8页
目的探究区域协同救治模式下转运距离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后或直接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通过区域协同救治模式经网络医院溶栓治疗后或直接转运至中国人... 目的探究区域协同救治模式下转运距离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后或直接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通过区域协同救治模式经网络医院溶栓治疗后或直接转运至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的STEMI患者477例,根据转运距离和再灌注方式分为A组(转运距离≥60 km溶栓治疗后转运PCI组)、B组(转运距离≥60 km直接转运PCI组)和C组(转运距离<60 km直接转运PCI组)。比较3组临床基线资料、时间节点、介入相关资料、院内用药资料,观察终点为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和心功能。结果477例患者平均年龄(60.6±12.4)岁,男性占77.1%。根据转运距离和再灌注方式分为3组:A组159例(33.3%),B组177例(37.1%),C组141例(29.6%)。A组较B组入门至出门(DIDO)时间[125(82,190)min比68(43,130)min,P<0.001]和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288(210,371)min比196(149,315)min,P<0.001]延长,B组较C组发病至球囊扩张(S2B)时间[478(278,899)min比385(258,640)min,P=0.009]和FMC2B时间[196(149,315)min比189(135,247)min,P=0.048]延长,A组较C组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170(80,320)min比165(75,330)min,P=0.005]、DIDO时间[125(82,190)min比73(45,122)min,P<0.001]和FMC2B时间[288(210,371)min比189(135,247)min,P<0.001]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和A组相比较,B组术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0(0,3)级比3(0,3)级,P<0.001]和C组术前TIMI血流分级[0(0,3)级比3(0,3)级,P<0.001]均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较B组全因死亡率(8.2%比17.5%,P=0.011)和心原性死亡率(5.7%比15.8%,P=0.003)降低,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7.4±6.1)mm比(48.9±6.0)mm,P=0.021]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0±8.4)%比(47.5±7.2)%,P=0.005]升高;B组较C组全因死亡率(17.5%比7.1%,P=0.006)和心原性死亡率(15.8%比5.7%,P=0.005)升高,术后1年LVEDd[(48.9±6.0)mm比(46.1±6.4)mm,P<0.001]增大、LVEF[(47.5±7.2)%比(49.4±8.0)%,P=0.038]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溶栓治疗(OR0.488,95%CI0.247~0.962,P=0.038)是转运距离≥60 km的STEMI患者溶栓治疗或直接转运PCI术后1年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转运距离是影响STEMI患者溶栓治疗后或直接转运PCI预后的重要因素,当转运距离≥60 km时应首选溶栓治疗后转运PCI,而转运距离<60 km可以直接转运PCI,从而使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早期再灌注治疗,降低远期临床不良事件及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胸痛中心 转运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急性心肌梗死病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宏娅 郭瑞威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9期2394-2398,共5页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是一种复杂的心血管性疾病,通常由多种原因引起,目前对于MINOCA的治疗方案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进一步明确MINOCA的发病机制,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是指导临床医生对MINOCA进行早期干预,...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是一种复杂的心血管性疾病,通常由多种原因引起,目前对于MINOCA的治疗方案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进一步明确MINOCA的发病机制,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是指导临床医生对MINOCA进行早期干预,并针对病因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MINOCA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的重要方法。本文对MINOCA病因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增加临床医生对MINOCA的认识,为防治MINOCA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 病因 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影响
8
作者 彭倬 杨丽霞 +3 位作者 石燕昆 陈宇 陈长征 杨梅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2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疫情防控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诊疗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5月25日就诊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心内科并成功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8...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疫情防控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诊疗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5月25日就诊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心内科并成功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80例患者为研究组,选取2019年同期行PPCI的STEMI患者13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胸痛中心急诊手术再灌注时间点、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198.5(134.25,314.00)min比161.5(101.80,228.50)min,P=0.022]、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281.5(90.25,1010.50)min比240.0(80.00,526.25)min,P=0.049]、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600.5(318.25,1293.75)min比401.5(237.25,794.00)min,P=0.019]均延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30 d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卒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术后30 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7.66±5.52)mm比(46.15±5.15)mm,P=0.046]、MACCE发生率(10.0%比5.4%,P<0.001)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43.89±6.55)%比(45.66±4.97)%,P=0.029]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受COVID-19疫情的影响,STEMI患者发病就诊时间明显延迟,首次医疗接触到术前的时间延长,术后30 d的MACCE发生率增高,心功能下降,患者预后较常规时期差。应在防控疫情的同时,进一步优化STEMI就诊流程,减少院前及院内时间的延迟,使胸痛中心如常态化高效、有序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胸痛中心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