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面修复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丁华 罗光恒 +5 位作者 罗蕾 曹颖 唐小虎 柳浩 杨秀书 孙兆林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464-468,共5页
目的建立2μm激光犬经膀胱前列腺汽化切除术模型,探讨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的修复机制。方法对15只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行2μm激光经膀胱前列腺汽化切除术,于术后3d、1、2、3及4周行膀胱镜镜检观察前列腺部尿道的修复情况。对创面进... 目的建立2μm激光犬经膀胱前列腺汽化切除术模型,探讨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的修复机制。方法对15只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行2μm激光经膀胱前列腺汽化切除术,于术后3d、1、2、3及4周行膀胱镜镜检观察前列腺部尿道的修复情况。对创面进行序贯取材,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创面细胞integrinα2β1、CD133、CD44和Sca-1的表达,电镜下观察再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膀胱镜检显示术后1周可见少量再生上皮,未发现膀胱颈尿路上皮与尿道创缘呈爬行生长的现象。术后2周再生上皮逐步增多,至术后3~4周创面被其覆盖。HE染色可见创面坏死组织下前列腺上皮增殖、迁移和分化,将创面覆盖。术后4周创面再上皮化完成,整个修复过程未观察到创面两端正常上皮向创面爬行生长。免疫组化提示创面下增生细胞不表达integrin α_2β_1、CD133、CD44和Sca-1。术后2、3周透视电镜下增生细胞核仁显著,胞质内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未见前列腺小体及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 2μm激光犬经膀胱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再上皮化很可能是由创面下残余的前列腺组织完成,而其中的基底细胞可能是再上皮化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再上皮化 基底细胞 前列腺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促进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 被引量:14
2
作者 雷琳 安凌悦 +2 位作者 罗光恒 孙兆林 郝佳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422-426,共5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间62例接受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不同分为ERAS...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间62例接受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不同分为ERAS管理组和常规管理组,两组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治疗组医师完成。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患者主观感觉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ERAS管理组和常规管理组的手术时间分别是(297.930±31.030)min和(350.340±24.940)min,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分别是(2.730±0.640)d和(4.500±0.620)d,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分别是(3.100±0.880)d和(7.250±0.620)d,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RAS管理组和常规管理组患者的VAS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5.670±0.880)分和(8.780±0.940)分,QoL舒适度评分分别是(21.700±2.380)分和(38.060±3.030)分,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AS理念能促进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S 腹腔镜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快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培养下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及尿液对尿路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珩 罗光恒 +5 位作者 田野 曹颖 罗蕾 唐小虎 杨秀书 孙兆林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572-575,共4页
目的研究前列腺增生细胞及尿液对尿路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前列腺部尿道术后的修复机制。方法采集10例需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前1d,术后6h、术后2d及术后5d尿液标本,通过ELISA法测定标本中TGF-β_1含量;分别使用不同浓... 目的研究前列腺增生细胞及尿液对尿路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前列腺部尿道术后的修复机制。方法采集10例需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前1d,术后6h、术后2d及术后5d尿液标本,通过ELISA法测定标本中TGF-β_1含量;分别使用不同浓度人天然尿液刺激HUC细胞24h后,通过CCK8检测HUC细胞增殖情况;使用Transwell实验检测BPH细胞及尿液对HUC细胞的增殖影响。结果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第2天尿液中TGF-β_1含量较术前有所增高[(1.208±0.018)ng/L],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尿液对于HUC促增殖作用在尿液稀释浓度为1∶2及1∶4具有统计学意义(A值分别为1.138±0.027和1.171±0.029,P<0.05),其他浓度则无统计学意义,且最适刺激浓度为1∶4;共培养组及含尿液共培养组细胞增殖都比对照组明显,且含尿液共培养组比单纯共培养组增殖的更加明显(A值分别为0.499±0.005和0.516±0.005,P<0.05)。结论患者术后尿液中TGF-β_1含量较术前有所增高,尿液及BPH细胞对于HUC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并且两者同时影响HUC细胞时促增殖现象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尿液 共培养 上皮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增生术后尿道狭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超 徐述雄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8期1577-1581,共5页
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疾病最常见的病因,以尿频、排尿分叉、夜尿增多、进行性排尿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外科手术仍是前列腺增生患者临床治疗的首选,而尿道狭窄已成为影响前列腺增生患者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影响前列腺... 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疾病最常见的病因,以尿频、排尿分叉、夜尿增多、进行性排尿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外科手术仍是前列腺增生患者临床治疗的首选,而尿道狭窄已成为影响前列腺增生患者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影响前列腺增生术后尿道狭窄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相关因素、疾病相关因素、手术相关因素等。深入研究前列腺增生术后尿道狭窄的影响因素,对于指导临床干预方案的制订、保证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尿道狭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斑蛋白Ⅲ在SD大鼠前列腺各叶的表达及意义
5
作者 安凌悦 张珩 +2 位作者 罗光恒 田野 孙兆林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96-400,共5页
目的探索老年雄性SD大鼠前列腺导管内皮尿斑蛋白Ⅲ(UPⅢ)的表达情况。方法随机取5只SD大鼠,予水合氯醛麻醉后取膀胱、前列腺部尿道及前列腺组织行病理连续切片完成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检测其中尿路上皮和UPⅢ的表达。... 目的探索老年雄性SD大鼠前列腺导管内皮尿斑蛋白Ⅲ(UPⅢ)的表达情况。方法随机取5只SD大鼠,予水合氯醛麻醉后取膀胱、前列腺部尿道及前列腺组织行病理连续切片完成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检测其中尿路上皮和UPⅢ的表达。另10只SD大鼠同法取膀胱、前列腺腹侧叶和侧叶3个部位组织,随机均分2组,分别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B)和实时定量荧光酶联聚合反应(RT-PCR)检测3个部位中UPⅢ的表达。结果 HE结果显示:膀胱和前列腺部尿道内可见尿路上皮细胞,呈极性排列;前列腺导管尿道开口处也可见尿路上皮细胞,未呈极性排列,其尿路上皮细胞随着前列腺导管向腺泡腔底部延伸,数量逐渐减少,细胞排列由极性转变为非极性,直至转化为单层极性排列的腺上皮细胞。免疫组化显示UPⅢ在膀胱、前列腺部尿道和前列腺导管内皮均有阳性表达,前列腺导管内皮的阳性表达随着导管向腺泡腔底部延伸而逐渐转为阴性。WB结果显示膀胱、前列腺腹侧叶和侧叶UPⅢ的表达量分别为2 277.20±95.90、1 665.00±78.36和27.40±10.29(P<0.05);RT-PCR结果显示UPⅢ在3个部位的表达量分别为26.60(26.48~26.88)、31.87(31.23~32.24)和0.00(0.00~17.00)(P<0.05)。结论老年雄性SD大鼠前列腺导管内皮表达一定量的UPⅢ,说明前列腺导管内存在尿路上皮,将为研究前列腺切除术后创面修复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导管 尿斑蛋白Ⅲ 前列腺切除术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期原位皮瓣尿道成型治疗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26例体会
6
作者 游万祥 王蔚 +6 位作者 钱琦 王政强 吴广 高方军 冉光波 华叶龙 覃智民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7年第4期456-458,共3页
目的探讨Ⅱ期原位皮瓣尿道成型术治疗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的临床疗效,提高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的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6例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患者采取Ⅰ期阴茎伸直,包皮行阴茎腹侧皮瓣转移,6个月后行Ⅱ期原位... 目的探讨Ⅱ期原位皮瓣尿道成型术治疗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的临床疗效,提高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的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6例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患者采取Ⅰ期阴茎伸直,包皮行阴茎腹侧皮瓣转移,6个月后行Ⅱ期原位皮瓣尿道成型术治疗尿道下裂。结果 26例患者中2例出现尿道狭窄,经规律尿道扩张后排尿症状改善;1例出现吻合口尿瘘,6个月后修补成功;所有病例均随访2~3年,排尿通畅,疗效满意。结论原位皮瓣尿道成形,保证了成形尿道血供,降低了吻合口张力,具有损伤小,术后水肿轻,尿瘘、尿道狭窄发生率较低等优点,可有效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皮瓣 尿道成型 尿道下裂 阴茎阴囊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切除术后创面修复细胞来源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丁华 罗光恒 孙兆林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288-290,共3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面修复的细胞来源。方法:12只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对照组仅膀胱切开后缝合。于术后3 d、1周和2周处死动物留取前列腺部尿道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前列腺部... 目的:探讨前列腺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面修复的细胞来源。方法:12只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对照组仅膀胱切开后缝合。于术后3 d、1周和2周处死动物留取前列腺部尿道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前列腺部尿道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CK34、PSA表达。结果:HE染色示术后1周散在新生上皮形成,术后2周时基本覆盖创面。免疫组化显示术后3 d前列腺部尿道创面未见CK34、PSA表达;术后1周创面出现新生散在、岛状分布的CK34阳性细胞,未见PSA阳性细胞;术后2周新生上皮覆盖创面,CK34表达阳性,与正常尿道上皮相延续,但仍未见新生PSA阳性细胞。结论:创面下残余前列腺组织是前列腺切除术后修复来源,基底层CK34阳性细胞是参与该修复的细胞来源,而PSA细胞未直接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再上皮化 基底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效果研究
8
作者 杨明喜 徐述雄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7年第7期00051-00051,共1页
分析膀胱癌患者通过尿道切除膀胱肿瘤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72例膀胱癌患者,在2016年07月-2017年07月间入我院并接受治疗,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平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6例。研究组患者通过尿道切除膀胱肿瘤,常规... 分析膀胱癌患者通过尿道切除膀胱肿瘤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72例膀胱癌患者,在2016年07月-2017年07月间入我院并接受治疗,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平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6例。研究组患者通过尿道切除膀胱肿瘤,常规组患者则实施膀胱部分切除术来治疗膀胱癌。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长、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以及导尿管留置时间,明显低于或短于常规组,组间结果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现研究组少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能够获得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低,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 膀胱肿瘤切除术 膀胱癌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内分泌治疗改善前列腺癌患者下尿路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杨兵 刘大钰 +3 位作者 田野 罗光恒 王波 孙兆林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2期3298-3302,共5页
目的观察分析前列腺癌合并下尿路症状患者经药物内分泌治疗后下尿路症状改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诊断并接受药物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伴有下尿路症状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目的观察分析前列腺癌合并下尿路症状患者经药物内分泌治疗后下尿路症状改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诊断并接受药物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伴有下尿路症状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其内分泌治疗的用药方式、用药时间及其治疗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 2)、生活质量评分(QOL2).观察经过内分泌治疗后IPS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该变化与年龄、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肿瘤分期、Gleason评分、症状严重程度、用药方式、用药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治疗前后的IPSS、QO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检验显示,药物内分泌治疗的有效率与年龄(χ^2=0.800;P=0.371)、肿瘤分期(χ^2=0.094;P=0.759)、PSA(χ^2=0.651;P=0.420)、前列腺体积(χ^2=0.216;P=0.642),Gleason评分(χ^2=0.157;P=0.692)、症状严重程度(χ^2=0.457;P=0.499)、用药方式(χ^2=2.910;P=0.233)、用药时间(χ^2=4.159;P=0.385)均无明显相关性;方差分析显示,患者的前列腺体积与症状严重程度与下尿路症状改善显著相关.结论药物内分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并且患者的前列腺体积越大,症状严重程度越重,下尿路症状改善越明显.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PSA、Gleason评分、用药时间及方式与下尿路症状改善的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内分泌治疗 IPSS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与开放性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延东 王振兴 +4 位作者 许美 徐元高 熊敏 舒芸 石华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851-854,859,共5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RC)与开放性根治性膀胱切除术(ORC)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围手术期临床效果。方法:52例MIBC患者分为LRC组及ORC组,分别接受LRC和ORC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患者数量、术中输液量... 目的:比较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RC)与开放性根治性膀胱切除术(ORC)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围手术期临床效果。方法:52例MIBC患者分为LRC组及ORC组,分别接受LRC和ORC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患者数量、术中输液量、血气分析、尿流改道类型、病例分期、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检测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与肌酐水平,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LRC组接受输血的患者人数、术中总液体入量显著少于ORC组(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恢复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ORC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ORC组(P<0.05);两组术中血气分析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两组MIBC患者术前、术后及出院前红细胞压积与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IBC患者尿流改道类型和术后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RC治疗MIBC较ORC具有出血少、输血及输液量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肌层浸润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腹腔镜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CS6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程天飞 饶浩富 +1 位作者 苏嘉明 朱建国 《现代医药卫生》 2017年第11期1653-1656,共4页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由生长因子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不同的细胞进程,包括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周期进程和基因表达。生长...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由生长因子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不同的细胞进程,包括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周期进程和基因表达。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通过其相应的受体,与生长因子结合形成二聚体,从而被激活而自身磷酸化。然而异常而持续地激活生长因子受体信号将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 肿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窦脂肪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附1例报道)
12
作者 饶浩富 程天飞 +6 位作者 袁东波 陈卫红 单刚 王元林 刘军 孙兆林 朱建国 《贵州医药》 CAS 2017年第6期655-656,共2页
肾窦脂肪增多症,即肾替代性脂肪瘤病(RRL),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肾脏相关良性疾病,其病理表现为以肾窦、肾门为中心的脂肪组织及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其病因多为肾结石、肾盂肾炎及肾结核等引起的慢性肾脏感染。由于文献报道较少,临床工作中... 肾窦脂肪增多症,即肾替代性脂肪瘤病(RRL),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肾脏相关良性疾病,其病理表现为以肾窦、肾门为中心的脂肪组织及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其病因多为肾结石、肾盂肾炎及肾结核等引起的慢性肾脏感染。由于文献报道较少,临床工作中往往认识不足,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我院于2010年9月收治肾窦脂肪增多症1例,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替代性脂肪瘤病 肾窦脂肪增多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研究进展探讨
13
作者 杨超 徐述雄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2年第S01期0887-0887,共1页
肾结石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多发性泌尿系统疾病,如不能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能导致泌尿路感染,进而引发尿路阻塞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肾实质萎缩, 最终对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临床中对肾结石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合理的手术治疗... 肾结石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多发性泌尿系统疾病,如不能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能导致泌尿路感染,进而引发尿路阻塞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肾实质萎缩, 最终对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临床中对肾结石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是改善患者机体状态及预后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各类微创手术被广泛应用于相应疾病治疗中,使得经皮肾镜取石术也随之被广泛应用于肾结石手术治疗中,且效果显著,当前已在泌尿系统结石手术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下,本项研究针对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研究进展实施综述,以此为临床相关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肾镜取石术 肾结石 体位选择 医学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致接受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患者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分析
14
作者 焦珂 朱建国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15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导致接受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的患者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接受PCNL的329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329例患者均进行单侧PCNL。然后,对这些患者的... 目的:探讨导致接受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的患者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接受PCNL的329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329例患者均进行单侧PCNL。然后,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逻辑回归分析,从中找出导致接受PCNL的患者术后发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患者尿培养结果呈阳性、术前白蛋白的水平偏低、进行手术的用时长、术前血红蛋白的水平偏低、术前尿素氮的水平偏高、结石负荷偏低、肾盂内有结石、有进行经皮肾镜取石术史等因素均是导致接受PCNL的患者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尿培养结果呈阳性和结石负荷偏低是导致接受PCNL的患者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术后发热 相关危险因素 独立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 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后尿道再上皮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5
作者 唐小虎 李帅杰 +6 位作者 柳浩 王振 高振宇 胡建新 曹颖 杨秀书 罗光恒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建立2 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再上皮化动物模型。 方法2016年3—4月选取未去势雄性中华田园犬15只,年龄(6.3±0.6)岁,范围5~7岁。体重(20.5±1.3)kg,范围18~22 kg。经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后,... 目的建立2 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再上皮化动物模型。 方法2016年3—4月选取未去势雄性中华田园犬15只,年龄(6.3±0.6)岁,范围5~7岁。体重(20.5±1.3)kg,范围18~22 kg。经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后,行经膀胱2 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术中见前列腺凸向尿道,前列腺部尿道变窄。记录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存活率、初次饮水时间、初次进食时间、初次站立时间、初次排便时间、膀胱冲洗液清亮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3 d及术后1、2、3、4周分别随机选择3只犬进行观察。沿原手术路径在膀胱镜下观察前列腺部尿道创面的修复情况,观察结束立即取膀胱、前列腺及前列腺远端部分尿道的连续组织行病理检查,分别观察大体标本,以及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 结果本组15只犬的手术时间为(70.5±18.3)min,范围50~90 min。麻醉苏醒时间为(120.1±21.1)min,范围95~145 min。15只犬术后均存活。术后初次饮水时间为(6.5±1.8)h,范围4.5~9.0 h;初次进食时间为(10.3±2.1)h,范围8.0~13.0 h;初次站立时间为(23.7±5.6)h,范围18.0~30.0 h;初次排便时间为(26.3±3.1)h,范围23.0~30.0 h。术后膀胱冲洗液清亮时间为(5.2±1.6)d,范围4~7 d。切口愈合时间为(8.7±1.5)d,范围6~11 d。膀胱镜观察,术后3 d和1周时创面被苍白坏死组织覆盖;2周时创面被覆上皮;3周时创面被覆上皮组织更厚;4周时前列腺部被覆上皮组织,与正常尿路上皮颜色接近。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3 d时创面未见上皮被覆;1周时少数创面已有点片状单层或2~3层立方再生上皮被覆;2周时创面均见被覆上皮覆盖,上皮为2~3层,缺乏极性;3周时创面被覆上皮细胞增厚至5~6层,表面可见少数伞细胞,极性排列;4周时创面被覆上皮为5~6层,表面见较多伞细胞,呈极性排列。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术后3 d及1、2周时创面或被覆上皮尿斑蛋白(-);3周时创面部分被覆上皮尿斑蛋白(+);4周时创面被覆上皮尿斑蛋白(+)。 结论对中华田园犬行2 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能成功建立前列腺部尿道再上皮化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前列腺汽化切除术 再上皮化
原文传递
尿液对犬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丁华 罗光恒 +5 位作者 曹颖 罗蕾 唐小虎 柳浩 杨秀书 孙兆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6-379,共4页
目的探讨尿液对前列腺切除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的影响。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分为两组,每组9只。实验组接受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输尿管皮肤造瘘术+膀胱造瘘术,对照组仅行经... 目的探讨尿液对前列腺切除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的影响。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分为两组,每组9只。实验组接受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输尿管皮肤造瘘术+膀胱造瘘术,对照组仅行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每组分别于术后1、3、4周处死3只并留取前列腺部尿道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的情况。结果术后1周,对照组再上皮化开始,出现新生细胞向创面生长形成少量再生上皮;实验组创面未见再生上皮,仅见残余前列腺组织增生并部分鳞化。术后3周,对照组创面完全覆盖5~6层再生上皮,表面见伞细胞,细胞开始呈极性排列;实验组可见到部分新生上皮与创缘下增生前列腺上皮细胞团相延续。术后4周,对照组创面完全覆盖5—6层再生上皮,细胞极性排列,创面下前列腺增生细胞团减少;实验组仍有多灶创面未见再生上皮覆盖,可见新生上皮与创缘下增生前列腺上皮细胞团相延续现象。结论尿液可以促进前列腺切除术后犬前列腺部尿道创面的再上皮化过程,但尿液的种子细胞作为创面再上皮化来源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尿液 再上皮化
原文传递
磁共振T2弛豫时间和表观弥散系数对孤肾猪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病理过程的监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述雄 储铸钢 +6 位作者 王元林 曹颖 赵朝祥 徐元高 石华 孙兆林 夏术阶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3-456,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DT2弛豫时间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在无创性监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2头猪按照是否接受肾动脉主干阻断(MRAC)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Control组)和MRAC组,每组6头。麻醉后切除右肾,制造... 目的探讨磁共振(MRDT2弛豫时间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在无创性监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2头猪按照是否接受肾动脉主干阻断(MRAC)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Control组)和MRAC组,每组6头。麻醉后切除右肾,制造孤肾模型。再取左侧与腰骶肌平行切口,Control组仅分离而不夹闭左侧肾动脉主干,MRAC组夹闭左侧肾动脉主干,60min后去除血管夹。于术前及术后1、7、28、90d进行MRI扫描,检测T2弛豫时间和ADC值;术后第1、90天每组处死3头猪,取左肾行病理观察。结果Control组术后各时间点左肾T2弛豫时间和ADC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AC术后第1、7、28天,MRAC组他弛豫时间分别为(45.83±2.06)、(52.33±2.37)和(40.87±1.79)ms,均显著性高于Control组的(36.13±1.86)、(36.30±1.86)和(35.30±1.82)ms(P〈0.05);MRAC组ADC值分别为(2.34±0.07)×10、(2.07±0.09)×10^-3和(2.40±0.08)×10^-3mm^2/s,均显著性低于Control组的(2.59±0.05)×10^-3、(2.67±0.06)×10^-3和(2.58±0.07)×10^-3mm^2/s(P〈0.05)。术后第90天,两组间12弛豫时间和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术后第1、90天声。降小球、肾小管及肾间质均未见异常;MRAC组术后第1天左肾广泛性肾小管水样变性,第90天左肾少数肾小管轻度水样变性,肾小球均未见特殊改变,肾间质均未见纤维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1、2弛豫时间和ADC可以无创性监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病理过程的变化,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弛豫时间 表观弥散系数 弥散加权成像 缺血再灌注损伤 水肿
原文传递
单极电凝免缝合技术在猪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元高 裴军 +6 位作者 宋赏 冯梅 李凯 徐述雄 罗光恒 王元林 石华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7-109,共3页
目的建立单极电凝免缝合技术在猪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动物模型。方法选取6头贵州小型猪,行与腰骶肌平行切口,暴露一侧肾脏,在不阻断肾动脉的情况下于中极剪下约2 cm×2 cm×2 cm肾脏组织,单极电钩电凝止血,不缝合肾脏创... 目的建立单极电凝免缝合技术在猪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动物模型。方法选取6头贵州小型猪,行与腰骶肌平行切口,暴露一侧肾脏,在不阻断肾动脉的情况下于中极剪下约2 cm×2 cm×2 cm肾脏组织,单极电钩电凝止血,不缝合肾脏创面。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及肾脏出血量。术后3只猪饲养1个月,观察尿液颜色、毛色、行动反应能力等变化。3只猪于术后第7天处死,取术肾观察手术创面病理改变。结果6头猪手术均安全顺利进行,单极电凝功率越大,止血效果越好,调试到100 W时电钩呈喷凝状态,所有创面出血完全停止。术中平均手术时间60 min(30~90 min)、平均出血量约42 ml(30~60 ml)。术后3头猪观察1个月,均存活。尿槽均未见肉眼血尿,毛色有光泽,反应敏捷,无明显失血性表现。术后第7天,3头猪取术肾,肾周无血肿,术肾创面无血凝块;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示:创面从外至内分为凝固层、坏死层和水肿层。结论以小型猪为实验对象,在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中应用单极电凝免缝合技术,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部分切除术 零缺血 免缝合 电凝
原文传递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刚 王坤利 +2 位作者 田野 储铸钢 罗光恒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5-78,共4页
确诊醛固酮腺瘤和单侧肾上腺增生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肾上腺醛固酮高分泌组织, 改善预后, 选择肾上腺全切术还是部分切除术, 尚存争议。本文对不同术式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疗效、安全性、... 确诊醛固酮腺瘤和单侧肾上腺增生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肾上腺醛固酮高分泌组织, 改善预后, 选择肾上腺全切术还是部分切除术, 尚存争议。本文对不同术式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疗效、安全性、术后皮质醇水平、术后复发及手术技术等情况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 手术 复发 疗效
原文传递
常压高浓度吸氧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裴军 宋赏 +9 位作者 余丹丹 杨超 徐元高 李凯 罗光恒 王元林 孙发 石华 冯梅 徐述雄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72-1276,共5页
目的探讨常压高浓度吸氧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19年6月至2019年8月,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购自辽宁长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8只,均予切除左侧肾脏建立孤肾模型,1周后数字随机分配到3个组中,每组6只,分别为假手... 目的探讨常压高浓度吸氧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19年6月至2019年8月,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购自辽宁长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8只,均予切除左侧肾脏建立孤肾模型,1周后数字随机分配到3个组中,每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E组)。S组仅钝性分离右肾肾蒂,但不予缺血处理;C组和E组均以动脉夹夹闭肾蒂致右肾缺血40 min。24 h后3组均置于密闭氧舱中,S组和C组吸入常规浓度氧气(21%),E组吸入高浓度氧气(50%~55%),每天1次,每次2 h,持续7 d。缺血前及缺血后第2、4、6、8天,取大鼠尾静脉血测量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水平;术后第8天测量大鼠体重,并取右侧肾脏行病理检查。苏木精-伊红(HE)染色,以肾小管损伤评分评估肾损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吸光度(A)值评估血红素氧化酶-1(HO-1)表达水平。BUN和Cr统计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缺血前3组大鼠BUN及Cr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体重、肾小管损伤评分、吸光度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缺血前3组大鼠BUN及Cr水平未见明显差异,其中BUN分别为(8.99±0.35)、(8.87±0.28)、(9.07±0.78)mmol/L(F=0.259,P>0.05);Cr分别为(63.02±1.67)、(64.28±2.01)、(65.56±3.07)μmol/L(F=0.195,P>0.05)。术后第2、4、6、8天,S组大鼠BUN[(9.65±0.60)、(9.02±0.67)、(8.18±0.43)、(8.12±0.66)mmol/L]及Cr[(64.25±2.63)、(62.50±2.84)、(60.60±1.83)、(56.40±3.21)μmol/L]无明显变化;C组大鼠BUN[(24.47±2.06)、(52.91±1.38)、(32.69±1.76)、(13.99±1.38)mmol/L]及Cr[(215.16±3.63)、(265.16±5.25)、(208.69±6.18)、(157.02±6.83)μmol/L]与E组大鼠BUN[(15.65±1.19)、(35.64±2.13)、(16.36±0.55)、(10.72±1.37)mmol/L]及Cr[(164.98±2.88)、(214.40±3.55)、(123.45±3.85)、(100.80±3.92)μmol/L]逐渐升高,于第4天达高峰,后逐渐下降;其中,C组与E组大鼠BUN及Cr在上述时间点均显著高于S组,而E组大鼠BUN及Cr在上述时间点均显著低于C组(F=315.569、2298.200,P<0.05)。术后第8日,S组大鼠体重为(224.33±5.43)g,C组[(209.50±4.09)g]与E组[(221.00±2.53)g]大鼠体重均较其轻,但E组大鼠体重比C组重(F=22.447,P<0.05)。镜下观察,S组大鼠肾小管损伤评分为(7.50±2.25)分,C组[(74.33±5.16)分]和E组[(40.83±5.04)分]大鼠肾小管损伤评分均较其高,但E组大鼠比C组大鼠低(F=385.282,P<0.05)。S组肾脏皮质中HO-1吸光度值为12.17±3.24,C组(20.21±2.45)和E组(31.37±2.87)均较其高,而E组明显高于C组(F=40.951,P<0.05)。结论常压高浓度吸氧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肾脏组织中HO-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高浓度吸氧 血红素氧化酶-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