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BL和TBL联合教学法在口腔正畸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付雪飞 朱铭慧 +1 位作者 张翼 徐卫华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16期181-182,共2页
目的:探讨CBL和TBL联合教学法在口腔正畸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口腔医学系2014级60名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采用CBL和TBL联合教学法,对照组采用CBL教学法,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理论考核成绩、临床病例分... 目的:探讨CBL和TBL联合教学法在口腔正畸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口腔医学系2014级60名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采用CBL和TBL联合教学法,对照组采用CBL教学法,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理论考核成绩、临床病例分析总得分和团队合作得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BL和TBL联合教学法在口腔正畸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L TBL 联合教学 口腔正畸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皮质切开术加速正畸牙移动的发展状况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洁 郑之峻 徐卫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27期12-14,24,共4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形象,接受正畸治疗的成人患者比例也相应增加。传统的正畸牙齿移动速度较慢,通常每个月牙移动约1 mm,矫治往往需要持续2年才能完成。在临床接诊过程中很多错合畸形患者因疗程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形象,接受正畸治疗的成人患者比例也相应增加。传统的正畸牙齿移动速度较慢,通常每个月牙移动约1 mm,矫治往往需要持续2年才能完成。在临床接诊过程中很多错合畸形患者因疗程较长选择放弃。成年患者牙槽骨及牙周组织的改建能力相对青少年患者较弱。如何实现更安全高效牙齿移动,深受广大学者关注。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方法很多,其中骨皮质切开术作为可以有效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辅助手段,其加速效果已得到临床证实。现就骨皮质切开技术的发展史、加速牙齿移动的机制、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皮质切开术 正畸牙齿移动 局部加速现象 牙周加速成骨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成人正畸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的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张翼 朱铭慧 +1 位作者 付雪飞 徐卫华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3期29-30,共2页
目的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的价值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成人正畸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固定... 目的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的价值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成人正畸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固定矫治技术,经过矫治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矫治效果和相关的治疗时间。结果观察组在矫治效果以及矫治时间等相关的治疗指标较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矫治技术的矫治效果较为良好,但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也对正畸患者的矫治治疗产生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 固定矫治技术 矫治价值 成人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生成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正中矢状面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斯维 黎敏 +3 位作者 杨慧芳 赵一姣 王勇 刘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0-335,共6页
目的:比较迭代最近点法(interactive closet point,ICP)、普氏分析法(Procrustes analysis,PA)和点构法在确定大视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正中矢状面(mid-sagittal plane,MSP)的准确性,为大视野锥形束CT空... 目的:比较迭代最近点法(interactive closet point,ICP)、普氏分析法(Procrustes analysis,PA)和点构法在确定大视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正中矢状面(mid-sagittal plane,MSP)的准确性,为大视野锥形束CT空间坐标系的建立和对称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0名面部基本对称正畸患者进行大视野锥形束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输出,在Mimics10.0下完成数据分割获取数字化三维头颅,将所生成数字化头颅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2,对原始数据进行左右镜像,将原始和镜像后的三维头颅数据分别以ICP和PA进行配准,分别求得颅面结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S1、S2。点构法是在In Vivo Dental 5.0软件下以蝶鞍点(sella,S)、鼻根点(nasion,N)、颅底点(basion,Ba)3点确定正中矢状参考平面S3,分别测量计算9对对称解剖标志点到上述3个参考平面的距离差值的绝对值,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种方法生成正中矢状面的差异,并以LSD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在正位截图下观察,3种方法生成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均可用于临床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种生成正中矢状参考平面的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32,P=0.001),LSD检验显示迭代最近点算法与点构法生成M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普氏分析算法与点构法生成M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基于迭代最近点算法和普式分析算法计算可构建三维头颅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对于面部基本对称个体,迭代最近点算法与传统点构法所生成正中矢状参考平面无明显差异,具有临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矢状面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唇腭裂错与骨性Ⅰ类个别正常牙合的横向比较
5
作者 张翼 付雪飞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347-352,共6页
目的探讨唇腭裂错患者牙弓与基骨弓的横向关系和特征。方法选取30例唇腭裂错畸形患者作为实验组,30例骨性Ⅰ类个别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拍摄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测量上下颌基骨弓宽度、比较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石膏... 目的探讨唇腭裂错患者牙弓与基骨弓的横向关系和特征。方法选取30例唇腭裂错畸形患者作为实验组,30例骨性Ⅰ类个别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拍摄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测量上下颌基骨弓宽度、比较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石膏模型上测量牙弓宽度,分析唇腭裂患者横向不调问题。结果实验组上颌牙弓、基骨弓及下颌牙弓宽度的差异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下颌尖牙区基骨弓宽度、上、下颌基骨弓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女性患者牙弓及基骨弓宽度小于男性(P<0.05)。结论唇腭裂错组存在明显上下颌横向不调且有牙齿代偿表现,治疗设计前应予以准确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 横向不调 唇腭裂错 牙弓 基骨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2分类错上前牙冠根形态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黎敏 王斯维 +1 位作者 赵一姣 刘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分别选取诊断为安...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分别选取诊断为安氏Ⅱ类2分类错、安氏Ⅰ类错者各18例(以下简称为Ⅱ类2组、Ⅰ类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均拍摄了CBCT影像,在Invivo Dental 5.0图像处理软件中利用多平面重建方法截取上前牙唇舌向最大截面图,在此截图上从冠根角、面轴角两方面分析研究两组间上前牙的冠根形态差异。所得数据输入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Ⅰ类组及Ⅱ类2组冠根角、面轴角差异,以及Ⅱ类2组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的差异,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Ⅰ类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9.08°±3.31°、176.55°±2.77°和184.20°±2.51°,面轴角分别为21.00°±2.63°、19.63°±2.35°和19.36°±2.30°;Ⅱ类2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6.80°±2.62°、174.13°±3.28°和181.79°±2.88°,面轴角分别为23.20°±2.95°、22.29°±2.19°和20.61°±2.34°,除尖牙面轴角外,与Ⅰ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类2组各上前牙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这些牙的牙冠长轴和牙根长轴不都在同一直线上,存在冠根成角的现象。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上前牙具有更特殊的冠根形态,即牙冠长轴与牙根长轴明显成角,上切牙牙冠相对牙根明显舌倾,牙冠唇面形态有别于安氏Ⅰ类错畸形的患者,这对治疗后牙根位置和转矩表达都会有影响,提示治疗此类患者需要考虑其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上前牙移动的理想位置应由牙根而不是牙冠的位置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Ⅱ类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冠根角 面轴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牙合体分段长轴倾斜方向的一致性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娟 贾莹 +1 位作者 杨桦 张军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5-170,共6页
目的通过分段测量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牙列牙弓内所有牙齿(除第三磨牙)的轴倾角和转矩角,评价牙冠、牙根及全牙位置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9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拍摄CBCT并收集其Dicom数据,利用Invivo5.1... 目的通过分段测量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牙列牙弓内所有牙齿(除第三磨牙)的轴倾角和转矩角,评价牙冠、牙根及全牙位置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9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拍摄CBCT并收集其Dicom数据,利用Invivo5.1软件对上、下颌各牙的牙冠、牙根、全牙的转矩角和轴倾角进行测量。结果 (1)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牙列冠、根及全牙轴倾角一致性较好,两两比较,P>0.05。(2)骨性III类错牙合,在全牙列的转矩角中,上牙列冠、根及全牙的一致性较好,两两比较,P>0.05,而下牙列除磨牙外所有牙齿冠、根倾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牙根与牙体长轴方向及程度较一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骨性Ⅲ类错牙合牙冠的倾斜角度与牙根或全牙的倾斜角度的一致性不高,可能存在牙体位置判别误差;(2)牙根倾斜程度与全牙倾斜程度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 上颌 下颌 轴倾角 转矩角 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前导后大鼠髁突软骨Runx_2的表达研究
8
作者 秦波 王小玲 徐卫华 《贵州医药》 CAS 2016年第12期1252-1254,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下颌持续功能前导后髁突软骨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_2)的表达,探讨Runx_2在大鼠下颌前导后髁突软骨不同部位改建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 40只35D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为20只,实验组大鼠24h戴自制功能... 目的观察大鼠下颌持续功能前导后髁突软骨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_2)的表达,探讨Runx_2在大鼠下颌前导后髁突软骨不同部位改建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 40只35D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为20只,实验组大鼠24h戴自制功能性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对照组不做处理,在试验后第3、7、14、28天时每组处死大鼠5只,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髁突软骨中Runx_2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Runx_2的表达在实验后第7、14、28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髁突后部区域Runx_2的表达与前部和中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unx_2可能参与了下颌骨髁状突骨改建过程;下颌前导后髁突软骨不同部位软骨的改建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软骨 下颌前导 Runt相关转录因子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槽隐形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谢慧 王碧超 +1 位作者 樊佳兵 张军梅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12期30-31,共2页
目的观察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釉质脱矿情况。方法收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进行无托槽隐形矫治并完成治疗的青少年患者25例(男9例、女16例)共579颗牙,分析釉质脱矿情况(脱矿率脱矿度脱矿牙位)。结果 8例患者(1... 目的观察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釉质脱矿情况。方法收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进行无托槽隐形矫治并完成治疗的青少年患者25例(男9例、女16例)共579颗牙,分析釉质脱矿情况(脱矿率脱矿度脱矿牙位)。结果 8例患者(19颗牙)出现白垩色脱矿斑,发病率和脱矿率分别为32%和3.28%。上前牙的发病率和脱矿率分别为12%和3.03%。性别对釉质脱矿无统计学差异(P>0.05)。粘接附件的牙齿脱矿率高于未粘接附件的牙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发生脱矿风险相对较低,但需同样重视对釉质脱矿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牙釉质脱矿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性压应力对成骨细胞增殖及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碧超 付雪飞 +3 位作者 朱铭慧 王薮馨 谢慧 张军梅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30-33,66,共5页
目的:研究周期性压应力对成骨细胞增殖及活性的影响。方法:提取24 h新生SD大鼠成骨细胞并培养至第三代,鉴定后接种于六孔板,采用E1级饼形实验砝码加压(分别为0、1.42、2.83、4.25和5.66 g/cm2),压应力以加压30 min再停止加压30 min的方... 目的:研究周期性压应力对成骨细胞增殖及活性的影响。方法:提取24 h新生SD大鼠成骨细胞并培养至第三代,鉴定后接种于六孔板,采用E1级饼形实验砝码加压(分别为0、1.42、2.83、4.25和5.66 g/cm2),压应力以加压30 min再停止加压30 min的方式循环进行,作用时间分别为3、6、9、12和24 h,设0 g/cm2压应力为对照组,1.42、2.83、4.25和5.66 g/cm2压应力为实验组;采用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试剂盒)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不同周期性压应力对成骨细胞生长增殖数目和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经鉴定,原代培养细胞符合成骨细胞特性;周期性压应力作用6 h,1.42和2.83 g/cm2实验组成骨细胞OD值大于较对照组(P<0.05),但作用12和24 h时,前两者细胞OD值小于对照组(P<0.05);周期性压应力作用3 h,2.83 g/cm2实验组成骨细胞ALP活性较对照组及其他实验组高(P<0.05);作用9、12和24 h,各实验组成骨细胞的ALP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各时间点,4.25和5.66 g/cm2实验组的成骨细胞OD值及ALP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及其他实验组(P<0.05)。结论:短时间内0~2.83 g/cm2的周期性压应力促进成骨细胞生长,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及活性受到抑制;2.83~4.25 g/cm2的周期性压应力对成骨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4.25 g/cm2周期性压应力能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及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周期性压应力 细胞增殖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正畸患者首次治疗后24h正畸疼痛评分与咬合功能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任云丹 刘娟 +2 位作者 贾莹 张军梅 陈波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3641-3643,共3页
目的探讨固定正畸患者首次治疗后24h正畸疼痛评分与咬合功能相关性。方法选取自愿受试者78例,统一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分别计测粘戴固定矫治器前(T0)与粘戴24h后(T1)静息牙痛视觉模拟评分(SO-VAS)和用力紧咬时的咬合牙痛视觉模... 目的探讨固定正畸患者首次治疗后24h正畸疼痛评分与咬合功能相关性。方法选取自愿受试者78例,统一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分别计测粘戴固定矫治器前(T0)与粘戴24h后(T1)静息牙痛视觉模拟评分(SO-VAS)和用力紧咬时的咬合牙痛视觉模拟评分(BO-VAS)、咀嚼效能(ME)、咀嚼次数(MT)、最大咬合力(MF)及咬合速率(SO),观察矫治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并探讨指标间相关性。结果 (1)固定正畸24h后患者BO-VAS和SO-VAS均上升,且BO-VAS[(59.49±19.06)mm]明显高于SO-VAS[(23.21±20.80)mm]。固定矫治24h后,患者出现咬合功能障碍,表现为ME、MT、MF及SO与T0比较均降低(P<0.05)。(2)BO-VAS与ME、MT、MF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SO-VAS与咬合功能障碍之间未表现相关关系。结论固定正畸后首日,咬合功能障碍分级与疼痛分级之间无明显量级对应关系,VAS分级尚不能完全代表咬合功能障碍等级,但用BO-VAS反映患者咬合功能障碍程度的可信度高于SO-V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学 矫正 疼痛测量 视觉模拟评分法 咬合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女性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形态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樊佳兵 张军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77-1183,共7页
背景:错牙合畸形以AngleⅠ类检出率最高,但安氏分类受限于没有考虑到牙、颌、面结构在长、宽、高三维方向形成错牙合畸形的综合机制,且下颌骨的位置及面部骨骼对一个人的外貌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在正畸矫治前应当充分考虑下颌骨及颏部... 背景:错牙合畸形以AngleⅠ类检出率最高,但安氏分类受限于没有考虑到牙、颌、面结构在长、宽、高三维方向形成错牙合畸形的综合机制,且下颌骨的位置及面部骨骼对一个人的外貌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在正畸矫治前应当充分考虑下颌骨及颏部的形态特征。目的:通过锥形束CT多平面重建测量成年女性骨性Ⅰ类不同垂直骨面型颏部及下颌骨三维形态,比较其三维形态在不同垂直骨面型存在的异同。方法:根据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的夹角(SN-MP角),将86例18-35岁骨性Ⅰ类女性患者治疗前的锥形束CT导入MIMCS 19.0进行多平面重建,划分为低于29°(低角,30例)、29°-39°(均角,30例)、大于39°(高角,26例)3组,进行下颌骨线距及角度测量,以及对下颌轮廓进行三维重建测量。结果与结论: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下颌骨形态趋于:①下颌升支变短,下颌骨体部增长;②下颌角切迹逐渐加深,下颌角相对颅颌开张度增加;③颏部牙槽骨较长,颏部突度降低;④颏部发生逆时针旋转;下前牙代偿性舌倾。结果表明,成年女性骨性Ⅰ类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及颏部形态不同,下颌平面角与下颌骨及颏部形态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女性 垂直骨面型 锥形束CT 下颌骨 骨性Ⅰ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平面重建颧骨上颌骨复合体部软硬组织结构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慧 秦波 +2 位作者 王薮馨 莫朝伦 张军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1期4945-4949,共5页
背景:研究表明骨性Ⅲ类错畸形涉及到患者整个颅颌面部的软硬组织异常,严重者需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于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患者常伴有面中部组织的塌陷,颧上颌复合体作为面中部的重要骨性支撑影响面部外形,因此正畸或正颌治... 背景:研究表明骨性Ⅲ类错畸形涉及到患者整个颅颌面部的软硬组织异常,严重者需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于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患者常伴有面中部组织的塌陷,颧上颌复合体作为面中部的重要骨性支撑影响面部外形,因此正畸或正颌治疗设计需将该部分的软硬组织形态特征作为重要参考。目的:通过锥形束CT多平面重建视野测量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人群颧上颌复合体部软硬组织形态差异。方法:选择30例上颌发育不足骨性Ⅲ类患者为试验组,另取30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锥形束CT图像,所得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MIMCS19.0进行多平面重建,确定参考平面后,定义矢状向水平向共6个测量平面,其并与颧上颌复合体前表面相交于8点,在水平位图像上测量各点处的软硬组织厚度、在轴向和矢状向测量角度。结果与结论:(1)试验组颧上颌复合体表面各测量位点硬组织厚度小于正常对照组(P <0.05),软组织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试验组S2,S3,I1处测量角度矢状向上颌角、矢状向颧突角小于对照组,而IMTA大于对照组(P <0.05);(3)伴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患者颧骨上颌骨复合体各测量位点处硬组织矢状向发育不足,表面软组织厚度两组间差异不显著,因此推测伴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患者颧上颌部外观可能更显平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骨性Ⅲ类 上颌发育不足 颧上颌复合体 正畸 骨面型 多平面重建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错[牙合]颅-舌骨的平面投影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志会 贾莹 丁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垂直骨面型对颅-舌骨的平面位置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共计186名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影像数据,利用winceph8.0软件进行舌骨的相关数据测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学... 目的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垂直骨面型对颅-舌骨的平面位置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共计186名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影像数据,利用winceph8.0软件进行舌骨的相关数据测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Ⅲ类错[牙合]畸形舌骨水平距离:低角>均角>高角;Ⅲ类错[牙合]畸形舌骨垂直距离:高角>均角>低角;横纵斜率高角明显小于均角和低角,且后二者相近。垂直距离中,12岁以下组与其他年龄组的患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大,12岁以后舌骨水平和垂直位置均趋于恒定。4个年龄组之间的水平距离与斜率的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4岁以后人群,未表现舌骨的水平距离差异。垂直距离有少许生长变化,高峰期前逐渐增加至12岁左右,以后也不再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化。(2)当垂直骨面型为高角时,舌骨的垂直距离较高,下颌平面越低,水平距离呈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骨 骨性Ⅲ类 垂直骨面型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骨面型成年人上颌窦形态与颅颌面骨骼形态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铭慧 邹贤玉 +1 位作者 樊佳兵 徐卫华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1175-1182,共8页
目的 分析不同骨面型成年人上颌窦形态差异,探讨其与颅颌面骨骼形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180例成人根据矢状骨面型分为骨性Ⅰ类、骨性Ⅱ类以及骨性Ⅲ类3组,再根据垂直骨面型将每组患者分为低角、均角以及高角3个亚组,所有患者均拍摄头... 目的 分析不同骨面型成年人上颌窦形态差异,探讨其与颅颌面骨骼形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180例成人根据矢状骨面型分为骨性Ⅰ类、骨性Ⅱ类以及骨性Ⅲ类3组,再根据垂直骨面型将每组患者分为低角、均角以及高角3个亚组,所有患者均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BCT),测量并比较各组双侧上颌窦长度、宽度、高度以及体积,并对上颌窦大小(长、宽、高)、体积与颅颌面骨骼形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间及亚组间患者的上颌窦长度、宽度、高度以及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上颌窦长度与前颅底长(S-N)、上颌基骨长(Ptm-A)、面中长度(Co-A)、U1-NA距、上面高(N-ANS)呈正相关(P <0.05);上颌窦宽度与后颅底长(Ar-S)、Ptm-A、Co-A、N-ANS、全面高(N-Me)呈正相关,与S-Ptm呈负相关(P <0.05);上颌窦高度与SN-MP、下颌平面角(FH-MP)、Ar-S、Ptm-A、牙合平面角(OP-FH)、U1-ANS、U1-PP、U6-PP、N-ANS、下面高(ANS-Me)、N-Me、后面高(S-Go)、下颌升支高度(Go-Co)呈正相关,与S-Ptm呈负相关(P <0.05);上颌窦体积与S-N、Ar-S、Ptm-A、Co-A、U1-ANS、U1-PP、U6-PP、N-ANS、ANS-Me、N-Me、S-Go、Go-Co呈正相关,与S-Ptm呈负相关(P <0.05)。结论 不同骨面型成年人的上颌窦长度、宽度、高度以及体积无明显差异,上颌窦的大小、体积与颅底形态、垂直骨面型、上颌骨长度、下颌升支高度、上切牙和上磨牙的高度、面高均有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 头颅侧位片 头影测量 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BCT) 垂直骨面型 矢状骨面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安氏Ⅱ类亚类错颞下颌关节结构及髁突位置对称性的CBCT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梦莹 张翼 徐卫华 《贵州医药》 CAS 2017年第10期1079-1081,共3页
错畸形所伴随的异常咬往往会破坏口颌系统各结构之间的形态及功能的协调与平衡,Solberget[1]研究人颅骨标本后发现TMJ形态特征与错类型显著相关。安氏Ⅱ类亚类错双侧咬合不对称,常伴有中线偏斜及颌骨发育不一致,病因复杂,包括... 错畸形所伴随的异常咬往往会破坏口颌系统各结构之间的形态及功能的协调与平衡,Solberget[1]研究人颅骨标本后发现TMJ形态特征与错类型显著相关。安氏Ⅱ类亚类错双侧咬合不对称,常伴有中线偏斜及颌骨发育不一致,病因复杂,包括牙性、骨性及功能性因素等,诊断与矫治具有一定难度;有学者针对98名安氏Ⅱ类亚类错患者TMJ的影像学研究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 CBCT 颞下颌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附件的发展及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凤丹 张军梅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6年第15期12-14,16,共4页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个矫治体系中,又离不开附件的辅助作用,因此附件充当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保证了矫治器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同时也让牙齿的精准三维移动得以实现。如今,随着隐形矫治器的不断发展,附件...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个矫治体系中,又离不开附件的辅助作用,因此附件充当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保证了矫治器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同时也让牙齿的精准三维移动得以实现。如今,随着隐形矫治器的不断发展,附件也跟着不断更新。本文简述了附件的发展历史,简要说明了附件的类型及其作用。了解各种附件的作用,可以帮助医师实现更优化,更合理的矫治设计及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附件 发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快速扩弓对儿童鼻部形态变化的影响
18
作者 梁欢欢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4期35-35,共1页
目的探讨上颌快速扩弓对儿童鼻部软组织的影响。方法观察组患儿进行矫治前期的上颌快速扩弓矫治,对照组未进行上颌快速扩弓治疗,采集两组患儿鼻部宽度、鼻部高度及鼻部厚度的变化数值。结果矫治前(T1)到快速扩弓结束(T2),观察组患儿的... 目的探讨上颌快速扩弓对儿童鼻部软组织的影响。方法观察组患儿进行矫治前期的上颌快速扩弓矫治,对照组未进行上颌快速扩弓治疗,采集两组患儿鼻部宽度、鼻部高度及鼻部厚度的变化数值。结果矫治前(T1)到快速扩弓结束(T2),观察组患儿的鼻背宽度数值治疗前后有显著变化,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结论上颌快速扩弓治疗会对儿童鼻部软组织形态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否为暂时的,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快速扩弓 儿童 鼻部软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偏斜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柳 徐卫华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3期15-15,21,共2页
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口腔颌面部健康的维护意识和美观需求也逐渐提高,下颌偏斜是临床较常见的错颌畸形,现阶段对其诊断并无统一的标准。本文将从下颌偏斜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 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口腔颌面部健康的维护意识和美观需求也逐渐提高,下颌偏斜是临床较常见的错颌畸形,现阶段对其诊断并无统一的标准。本文将从下颌偏斜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对下颌偏斜的临床诊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偏斜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贾莹 杨远芳 +1 位作者 刘娟 陈波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9期5-9,共5页
目的总结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TM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RCT),系统评价咬合板治疗TMD的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目的总结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TM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RCT),系统评价咬合板治疗TMD的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3月31日。收集咬合板治疗TM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2位评价者独立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提取数据。运用Revman 5.3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940例患者。(1)从整体效果来看,咬合板能有效缓解TMD患者疼痛(P=0.01<0.05);(2)合板治疗对关节(肌)触压痛改善效果欠佳(P>0.05);(3)咬合板能有效减低关节弹响频率(P=0.01<0.05);(4)咬合板对于开口受限改善有限,与对照组相比时无统计学意义(P=0.69>0.05)。结论在抑制疼痛及弹响控制方面,咬合板效果确切,较其他等效方法(BF/SM、咀嚼肌训练)可能更便捷、安全,易于被患者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板 颞下颌关节紊乱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