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SK-3β抑制剂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范友羊 刘俊 +2 位作者 周海燕 曾家顺 李龙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997-1003,共7页
目的:观察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抑制剂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与树突状细胞(DC)亚群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取6~8周龄近交系雄性DBA/l小鼠19只,分为正常组(n=5)、模型组(n=7)及治疗组(n=7),模型组与治疗组小鼠制... 目的:观察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抑制剂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与树突状细胞(DC)亚群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取6~8周龄近交系雄性DBA/l小鼠19只,分为正常组(n=5)、模型组(n=7)及治疗组(n=7),模型组与治疗组小鼠制作CIA模型,治疗组小鼠于造模后第22天开始每天予GSK-3β抑制剂(TDZD-8)5 mg/kg,模型组与正常组均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射2周;观察和比较各组小鼠足趾肿胀程度及关节炎指数(AI)评分;第46天脱颈处死各组小鼠后切取右后肢踝关节,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关节的组织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小鼠关节滑膜组织GSK-3β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中淋巴组织驻留型DC(cDC)及其CD8^+cDC、CD4^+CD8^-cDC、CD4^-CD8^-cDC各亚群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踝关节处红肿、出血点等现象明显好转;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AI评分在初次免疫后第33天开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E染色结果显示为关节腔炎症状态明显改善;治疗组小鼠踝关节GSK-3β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小鼠脾脏总cDC、CD4^+cDC比例高于模型组,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小鼠脾脏CD4^-CD8c^-cDC比例低于模型组,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SK-3β抑制剂可通过调节CIA小鼠脾脏cDC数量及各亚群的比例,缓解其关节病变及其病理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小鼠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树突状细胞 脾脏 诱导型关节炎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辅助性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鎛江 周海燕 +3 位作者 胡柏龙 刘俊 范友羊 李龙 《医学综述》 2017年第21期4166-4172,共7页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不可治愈、病因不明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T淋巴细胞介导免疫损伤,它包括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Tfh细胞)和记忆T淋巴细胞(Tm细胞)等多种亚群。Tfh细胞和Tm细胞的生成和分化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表达...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不可治愈、病因不明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T淋巴细胞介导免疫损伤,它包括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Tfh细胞)和记忆T淋巴细胞(Tm细胞)等多种亚群。Tfh细胞和Tm细胞的生成和分化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表达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可诱导共刺激分子、CXC趋化因子受体5等诸多因子是机体发挥正常免疫反应的关键细胞。RA患者体内存在Tfh细胞和Tm细胞的调节异常,这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未来对Tfh细胞和Tm细胞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RA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滤泡辅助性T细胞 记忆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茱萸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烨 朱春玲 +2 位作者 严瑞 刘晓霞 宋文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957-1961,共5页
为评价山茱萸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36只5周龄体重相近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U组)、山茱萸(300 mg/Kg)干预组(D组)。分别于术后第7 d、第14 d处死三组中的6只SD大鼠。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和肾间... 为评价山茱萸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36只5周龄体重相近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U组)、山茱萸(300 mg/Kg)干预组(D组)。分别于术后第7 d、第14 d处死三组中的6只SD大鼠。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YKL-40、β-catenin、Wnt4蛋白表达。结果显示D组各时间点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肾间质纤维化指数、YKL-40、β-catenin均低于同期U组,D14组高于D7组(P<0.05﹚。而D组Wnt4和β-catenin、YKL-40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与U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山茱萸对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KL-40 UUO模型大鼠 肾间质纤维化 山茱萸 干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EB病毒感染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冯琳琳 王欲舟 +2 位作者 刘俊 安坤 蒋红梅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9期674-676,共3页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SLE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5例SLE患者和45例体检健康者血清中EB病毒核抗原(EBNA)Ig G抗体、早期抗原(EA)Ig G抗体、衣壳抗原(VCA)Ig G和Ig M抗体、VCA Ig G亲和力5个指标,分析不同EBV感染类型下抗核抗...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SLE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5例SLE患者和45例体检健康者血清中EB病毒核抗原(EBNA)Ig G抗体、早期抗原(EA)Ig G抗体、衣壳抗原(VCA)Ig G和Ig M抗体、VCA Ig G亲和力5个指标,分析不同EBV感染类型下抗核抗体(ANA)、抗Sm抗体、抗双链DNA(ds DNA)抗体及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的差异。结果 SLE患者血清EA Ig G抗体、EBNA Ig G抗体、VCA Ig G和Ig M抗体相对滴度显著高于体检健康者(P<0.05);两组间VCA Ig G抗体亲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EBV现症感染率显著高于体检健康者(37.8%vs 0.02%,χ2=17.78,P<0.01);既往感染率显著低于体检健康者(57.8%vs 75.6%,χ2=10.33,P<0.01),两组均未检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和原发感染患者。SLE患者中血清抗Sm阳性组与抗Sm阴性组间EBNA Ig G抗体相对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EBV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时抗Sm抗体、抗ds DNA阳性率及SLEDA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患者存在EBV的新近感染或有既往感染的病毒活动;EBV感染与SLE疾病的活动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感染类型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清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血清p53和EGFR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何玲 吴红卫 +1 位作者 谭大为 詹云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23期3570-357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血清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Aml患者130例作为Aml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者50名作... 目的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血清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Aml患者130例作为Aml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者50名作为对照组,于患者入院次日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p53和EGFR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Aml组患者血清p53、EGFR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p53在Am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与EGFR呈明显正相关(r=0. 652,P=0. 000); Aml患者中p53和EGFR的阳性表达率与白细胞数目、血红蛋白、FAB分型、临床表现、器官浸润、临床疗效及预后具有密切联系(P <0. 05),而与年龄、性别、家族史、血小板数目无明显相关性(P>0. 05)。结论 Aml患者中p53和EGFR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患者血常规、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同时可作为治疗效果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性白血病 急性 P5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范友羊 刘俊 +2 位作者 周海燕 曾家顺 李龙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993-996,1019,共5页
目的:观察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小鼠病程中脾脏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比例及变化规律。方法:将6~8周龄近交系雄性DBA/l小鼠12只分为对照组(n=6)和模型组(n=6),模型组小鼠参照经典的CIA模型方法制备CIA模型,正常组小鼠同剂量尾根部注射0... 目的:观察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小鼠病程中脾脏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比例及变化规律。方法:将6~8周龄近交系雄性DBA/l小鼠12只分为对照组(n=6)和模型组(n=6),模型组小鼠参照经典的CIA模型方法制备CIA模型,正常组小鼠同剂量尾根部注射0.9%氯化钠溶液;观察两组小鼠关节情况,用关节炎指数(AI)评分衡量关节病变情况,采用HE染色观察关节的组织形态学改变,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经典DC(cDC)及CD8^+cDC、CD4^+CD8^-cDC、CD4^-CD8^-DC各亚群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的关节红肿、行动迟缓等表现,HE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踝关节结构被破坏,关节软骨可见明显坏死脱落、纤维化,并有大量炎细胞浸润,且A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脾脏cDC及CD4^+CD8^-cDC比例降低(P<0.05),CD4^-CD8^-cDC比例升高(P<0.05)。结论:CIA小鼠脾脏DC细胞亚群的变化可能与RA病情的进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 关节炎 小鼠 树突状细胞亚群 脾脏 诱导型关节炎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刘晓霞 朱春玲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9年第5期301-304,共4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治疗以及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取2013-2018年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3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诊治、预后°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隐球菌...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治疗以及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取2013-2018年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3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诊治、预后°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确诊病程长,为2.5周,3例患者均有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病史,为隐球菌性脑膜炎易感因素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颅内高压症状,治疗上予两性霉素+氟康醴联合抗真菌感染,本组3例患者1例治愈,1例死亡,1例放弃。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虽然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治疗疗程长,注意同狼疮性脑病鉴别,尽早行腰椎穿刺术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或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隐球菌性脑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热诊疗规范 被引量:2
8
作者 古洁若 林智明 +5 位作者 王友莲 李龙 杨娉婷 赵岩 代表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肖敏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52-1058,共7页
风湿热是一种因A组链球菌咽部感染后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结缔组织炎症,属自身免疫病。在我国,风湿热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依然落后于其他风湿性疾病。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 风湿热是一种因A组链球菌咽部感染后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结缔组织炎症,属自身免疫病。在我国,风湿热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依然落后于其他风湿性疾病。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风湿热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给予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热 诊断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罕见并发症乳糜腹水并脾梗死1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鎛江 曾家顺 李龙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71-672,共2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弥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皮肤黏膜、心脏、肾脏、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及出现多浆膜腔积液,临床表现多样,但合并乳糜性腹水及脾梗死罕见。现报道1例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提高临床诊治。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 乳糜性腹水 脾梗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