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谢加琪 张广奇 +6 位作者 李羽翎 阎玺羽 臧丽鹏 刘庆福 陈丹梅 隋明浈 何跃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7,共9页
为了解喀斯特森林林窗不同特征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子,以评价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状况,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为对象,监测林窗特征(大小、年龄及形成方式),测定林窗内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 为了解喀斯特森林林窗不同特征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子,以评价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状况,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为对象,监测林窗特征(大小、年龄及形成方式),测定林窗内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分析林窗特征、地形和光环境等因子对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变异为中等程度(0.10~1.00)。林窗年龄对SOC、TN及C︰P和N︰P具有显著差异,而大小和形成方式影响不显著。(2)林窗特征、光环境和地形因子的前两个轴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累积解释分别为75.07%和72.80%。地形因子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较大,而林窗特征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和林窗特征都对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影响强烈。其中林窗年龄是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影响因子,可以促进SOC、TN、C︰P、N︰P增加,为研究喀斯特森林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林窗特征 土壤碳氮磷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AR模型的贵州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水资源承载力关系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广奇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42,56,共9页
为探讨林业产业结构与水资源承载力关系,利用2000—2018年贵州省林业产业面板数据,计算贵州省林业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利用2000—2018年贵州省水资源相关面板数据,计算水资源承载力指数、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构造VAR模型... 为探讨林业产业结构与水资源承载力关系,利用2000—2018年贵州省林业产业面板数据,计算贵州省林业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利用2000—2018年贵州省水资源相关面板数据,计算水资源承载力指数、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构造VAR模型,并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只存在林业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对水资源承载力呈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和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对林业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呈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贵州省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提升水资源承载力;同时,水资源生态压力的加大也倒逼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有效地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重要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产业结构 水资源承载力 VAR模型 脉冲响应 方差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森林群落构建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宇航 杨泽宇 +5 位作者 陈世仁 张广奇 刘庆福 陈丹梅 隋明浈 臧丽鹏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3年第2期29-37,共9页
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机制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论题之一,群落构建机制是解释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的重要理论。为探究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及前沿动态,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CiteSpace软件,以“community assembl... 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机制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论题之一,群落构建机制是解释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的重要理论。为探究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及前沿动态,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CiteSpace软件,以“community assembly”为主题,“Forestry”为研究方向,从Web of Science核心库中检索得到476篇相关文献,并从发文作者、机构、国家、作者和文献共被引、关键词等方面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群落构建领域发文量最大的作者为J.Bastow Wilson,发文量最大的机构为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为发文量最大的国家。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群落构建(community assembly)、多样性(diversity)、格局(pattern)等,而响应机制的研究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群落构建领域的研究热点由早期对相关概念的梳理逐步转为对不同生态过程的量化以及对生物多样性格局的解释。研究方法从基于系统发育信号的验证到植物功能性状视角,发展到谱系结合植物功能性状的手段进行相关生态过程的解译。总体上看,森林群落构建的研究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群落构建 森林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米槁愈伤组织诱导、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刘济明 张兰 +4 位作者 武梦瑶 彭靓 吴婷婷 田秀 廖小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19,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种类及质量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药用植物米槁愈伤组织诱导、组培苗生根的影响,寻找最适宜米槁愈伤组织诱导和组培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米槁大量繁殖提供技术支撑,加速米槁苗木生产,丰富米槁的无性繁殖体系。【方... 【目的】探究不同种类及质量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药用植物米槁愈伤组织诱导、组培苗生根的影响,寻找最适宜米槁愈伤组织诱导和组培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米槁大量繁殖提供技术支撑,加速米槁苗木生产,丰富米槁的无性繁殖体系。【方法】以米槁叶片和不定芽为外植体,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种类及质量浓度组合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米槁愈伤组织诱导和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结果】MS培养基适合米槁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不同质量浓度的2,4-D和6-BA均对米槁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有显著影响,NAA的质量浓度无显著影响,2,4-D和6-BA是影响愈伤组织诱导的两个主要因素,当2,4-D质量浓度为1.0 mg/L、6-BA质量浓度为2.0 mg/L、NAA质量浓度为0.3 mg/L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到了81.25%。1/2 MS培养基适合米槁不定芽组培苗生根,不同质量浓度的IBA和AC(活性炭)均对米槁不定芽组培苗生根有显著影响,NAA的质量浓度无显著影响,IBA和AC是影响组培苗生根的主要因素,当IBA质量浓度为0.1 mg/L、NAA质量浓度为0.5 mg/L、AC质量浓度为0.2 g/L时,组培苗生根率最高,达到了72.38%,且根系生长状况最好,生根较早,根系繁密,有须根,根长较长。【结论】米槁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培养基+2,4-D 1.0 mg/L+6-BA 2.0 mg/L+NAA 0.3 mg/L+琼脂6.5 g/L+蔗糖30 g/L,2,4-D和6-BA比NAA更适合米槁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米槁不定芽组培苗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 MS+NAA 0.5 mg/L+IBA 0.1 mg/L+AC 0.2 g/L+琼脂7 g/L+蔗糖30 g/L,IBA和AC比NAA更适合米槁不定芽组培苗生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槁 植物生长调节剂 愈伤组织诱导 组培苗生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沉降对米槁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济明 唐子燕 +2 位作者 李佳 陈梦 刘欢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1期102-108,117,共8页
【目的】探究米槁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养分对氮沉降的响应.【方法】于贵州省罗甸县祥林村进行野外氮沉降模拟试验,以NH_(4)NO_(3)为供施氮源,设置低氮(N_(1))、中氮(N_(2))、高氮(N_(3))和对照(CK)4个处理,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 【目的】探究米槁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养分对氮沉降的响应.【方法】于贵州省罗甸县祥林村进行野外氮沉降模拟试验,以NH_(4)NO_(3)为供施氮源,设置低氮(N_(1))、中氮(N_(2))、高氮(N_(3))和对照(CK)4个处理,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施氮组有机质含量比对照组高且差异显著;施氮组土壤全氮含量比对照组含量高,但没有显著差异;对比低氮、中氮和高氮3组,中氮组的水解氮含量比低氮组和高氮组的水解氮含量高;施氮处理对土壤全磷含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高浓度下抑制作用最强;土壤有效磷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后减;土壤全钾含量随时间不断减少,但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施氮处理对有效钾的含量整体表现为下降状态,且高氮组表现出显著性下降.【结论】氮沉降对土壤全氮、全钾含量无明显的影响,对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含量有促进作用,对全磷、有效钾含量有抑制作用,对土壤有效磷含量表现出低浓度促进而高浓度抑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米槁 土壤养分 凋落叶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槁群落主要物种资源利用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济明 刘欢 李丽霞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0-386,共7页
开展米槁群落物种生态位研究,可了解米槁群落物种对资源的利用特征,为米槁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贵州省米槁天然林群落的实际调查数据,通过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该群落主要物种的资源利用特征。群落中米槁(Cinnamom... 开展米槁群落物种生态位研究,可了解米槁群落物种对资源的利用特征,为米槁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贵州省米槁天然林群落的实际调查数据,通过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该群落主要物种的资源利用特征。群落中米槁(Cinnamomum migao)、杜茎山(Maesa japonica)、菝葜(Smilax china)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在群落中处于明显优势地位,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资源利用能力;生态位宽度越大的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越大,但在相同或相似环境条件下,生态位宽度值小的种对也会拥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米槁群落主要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偏低,说明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相似性较低,物种的生态位分化明显,竞争不激烈,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物种间能够较好地相互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槁 资源利用 重要值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质地对米槁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济明 梁格林 +3 位作者 高攀 刘欢 唐子燕 李如琪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1年第9期23-28,共6页
目的:探究适合米槁幼苗生长发育的土壤质地。方法:选取我国西南地区药用植物米槁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土壤质地(砂土、壤土、黏土)对米槁幼苗生长节律、构件、生物量等的影响。结果:(1)米槁幼苗苗高和地径的Logistic方程拟合效果极显著(... 目的:探究适合米槁幼苗生长发育的土壤质地。方法:选取我国西南地区药用植物米槁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土壤质地(砂土、壤土、黏土)对米槁幼苗生长节律、构件、生物量等的影响。结果:(1)米槁幼苗苗高和地径的Logistic方程拟合效果极显著(RH2和RD2分别达到0.990以上和0.987以上,P<0.001),均符合“S”型生长曲线。速生期内壤土处理下苗高和地径的净生长量及占总生长量的比例最高,苗高累计生长分别为36.153 cm(砂土)、52.226 cm(壤土)、31.798 cm(黏土),分别占观察期苗高总生长量的58.63%、63.51%、59.92%;地径累计生长分别为0.802(砂土)、1.062(壤土)、0.750(黏土),分别占观察期地径总生长量的60.30%、61.71%、59.52%。(2)壤土质地上培育的米槁幼苗的分枝数、叶片数、叶面积、主根长均高于砂土和黏土质地,较构件生长最差的黏土处理组分别高27.6%、43.5%、47.9%、38.6%,其中侧根长较砂土处理组高41.1%。砂土和黏土处理的米槁幼苗差异不显著,壤土处理上的米槁幼苗显示出显著差异。(3)米槁幼苗的地上部分干重均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总体呈现壤土质地最大,砂土居中,黏土最小。结论:壤土拥有良好的透气透水性和较强的保水保肥能力,对米槁幼苗的生长发育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地 米槁 生长特性 生长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中度石漠化不同小生境的植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程晶 刘济明 +3 位作者 熊华 王灯 李丽霞 王姝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2-279,共8页
【目的】了解喀斯特中度石漠化不同小生境的植物群落特征,为中度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方法】以贵州毕节鸭池中度石漠化生境为研究区,采用野外样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内典型小生境植物群落结构... 【目的】了解喀斯特中度石漠化不同小生境的植物群落特征,为中度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方法】以贵州毕节鸭池中度石漠化生境为研究区,采用野外样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内典型小生境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物种组成及对小生境的资源利用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区主要有石面、石沟、石隙、石台、石洞、土面6种小生境类型,植物群落以灌木类占绝对优势,草本、乔木类次之,金花小檗、五节芒和铁仔等作为优势种存在。物种多样性从土面到石洞小生境逐渐趋于简单化,不同小生境下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特征呈显著差异(P<0.05),植物群落综合利用生境程度受各生境土壤容重及厚度、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影响,不同小生境中物种多样性与植株生长特性受土壤容重、厚度、有机质和有效氮影响显著,与速效磷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研究区内土面与石沟小生境在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可作为首选生境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石漠化 小生境 物种多样性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对紫茎泽兰和黄花蒿地上地下养分分配的竞争调控策略 被引量:3
9
作者 谭淇毓 吴长榜 +7 位作者 何跃军 欧静 申开平 亢丽玲 夏婷婷 方正圆 韩勖 徐鑫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804-5813,共10页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入侵喀斯特生态系统导致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降低是该区域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通过根系外延菌丝互联不同物种个体影响植物养分竞争,但如何调控入侵种与乡土种地上...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入侵喀斯特生态系统导致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降低是该区域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通过根系外延菌丝互联不同物种个体影响植物养分竞争,但如何调控入侵种与乡土种地上地下资源竞争分配尚不清楚。以入侵种紫茎泽兰和乡土种黄花蒿(Artemisia annua)为研究对象,使用由1个竞争室和2个种植室所组成的微生态系装置。针对两物种对竞争室养分资源利用,采用20μm和0.45μm尼龙网设置共同竞争(CC)、单一利用(SU)和对照(CK)处理,并对上述处理进行AM真菌接种(M+)与不接种(M-),分析不同处理下紫茎泽兰与黄花蒿地下地上生物量及氮磷养分分配。结果表明:就地上部分而言,比较M+与M-,三种竞争方式的紫茎泽兰磷吸收量均显著表现为M+>M-,但黄花蒿在M+与M-间无显著差异;比较3种竞争方式,M+下紫茎泽兰氮吸收量和黄花蒿生物量及氮磷吸收量表现为SU>CK,黄花蒿地上生物量、氮磷吸收量则表现为CC<SU,而紫茎泽兰磷吸收量表现为CC>SU;M+下CC处理紫茎泽兰地上氮吸收量显著高于黄花蒿;M-下黄花蒿氮磷吸收量显著表现为CC和SU>CK,但紫茎泽兰在CC、SU和CK间无显著差异。就地下部分而言,三种竞争方式的紫茎泽兰地下生物量、氮磷吸收量显著表现为M+>M-,但黄花蒿在M+与M-间无显著差异;比较三种竞争方式,M+下紫茎泽兰氮吸收量在CC与SU间无显著差异,但SU>CK;比较植物间,M+条件下,CC和SU处理的紫茎泽兰氮磷吸收量均显著高于黄花蒿,而M-条件下紫茎泽兰与黄花蒿生物量和氮磷吸收量在三种竞争方式间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AM真菌通过菌根网络调控入侵种和乡土种的竞争能力,影响公用土壤养分资源在植株地上地下的资源分配并提高入侵植物从菌根共生体中获得收益促进其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丛枝菌根 入侵植物 乡土植物 竞争 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物自毒作用对米槁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子燕 陈敬忠 +1 位作者 刘济明 廖小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5-74,共10页
【目的】从自毒角度出发,探讨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物种樟科植物米槁天然更新不良的原因,为解决米槁天然更新困难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种群保育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米槁主要凋落物组分(叶片、果皮、种子、细枝)处理其盆栽幼苗,... 【目的】从自毒角度出发,探讨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物种樟科植物米槁天然更新不良的原因,为解决米槁天然更新困难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种群保育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米槁主要凋落物组分(叶片、果皮、种子、细枝)处理其盆栽幼苗,测定在不同凋落物组分与浸提液处理下幼苗的生长情况、土壤微生物组成、土壤营养元素(N、P、K)含量、土壤酶活性4方面的差异,从自毒角度揭示米槁种群天然更新障碍的原因。【结果】在试验浓度范围内,米槁叶片凋落物对米槁幼苗的苗高、生物量、叶面积均有负面影响;相反,在0.03、0.04 g·mL^(-1)浓度处理组中,果皮、种子、细枝凋落物对幼苗苗高、生物量、叶面积均有显著增加作用。各处理下土壤脲酶活性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逐步升高,叶片处理下酸性磷酸酶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余处理下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蔗糖均没有明显变化规律。速效K、P的变化随着处理浓度升高逐步上升,速效N在叶片处理中亦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不同凋落物组分处理对土壤真菌的影响在组间具有明显差异,组内具有一定相似性,但细菌的组成在组间和组内相似性均较低。【结论】米槁叶片凋落物是米槁自毒物质的主要来源,其自毒作用机制可能是微生物、土壤酶与凋落物中自毒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槁凋落物 土壤微生物 自毒 土壤酶 生长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特有植物罗甸小米核桃响应土壤水分的表型可塑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晶 刘济明 +5 位作者 王姝 王灯 李丽霞 徐国瑞 陈梦 黄路婷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9-269,共11页
为了解喀斯特特有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可塑性差异及适应能力,以1年生罗甸小米核桃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水分条件[(100±5)%、(80±5)%、(60±5)%、(40±5)%],探讨罗甸小米核桃幼苗形态、生物量分配和生理特征的... 为了解喀斯特特有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可塑性差异及适应能力,以1年生罗甸小米核桃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水分条件[(100±5)%、(80±5)%、(60±5)%、(40±5)%],探讨罗甸小米核桃幼苗形态、生物量分配和生理特征的可塑性差异。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罗甸小米核桃幼苗在高水与低水胁迫下的苗高、地径生长量均降低,根长、叶面积与比叶面积下降,叶片肉质化程度显著下降,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在中度低水(40±5)%下升高;总生物量下降,茎叶生物分配量均降低,在中度低水胁迫下其根部资源投入增多,根冠比增加;净光合速率(P_n)和蒸腾速率(T_r)均降低,气孔导度(G_s)在轻度高水(100±5)%下略微升高,胞间CO_2浓度(C_i)基本稳定。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仅在轻度高水下升高。综合罗甸小米核桃幼苗在不同水分条件的可塑性指标(范围为0.02~0.50),净光合速率最高0.50,其次为叶面积和茎生物量,叶绿素a可塑性最低0.02。罗甸小米核桃幼苗对水分可塑响应的敏感程度及调控机制存在明显差异,主要通过塑造叶面积、茎生物量、净光合速率等性状协同调控。在正常供水(80±5)%和轻度高水胁迫(100±5)%下可以满足罗甸小米核桃幼苗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特有植物 罗甸小米核桃 土壤水分 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槁组织培养不定芽发生与继代增殖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格林 刘济明 +2 位作者 武梦瑶 刘欢 唐子燕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52-1558,共7页
该研究以米槁的带腋芽茎段为实验材料,建立米槁不定芽诱导及增殖培养体系,探究不同消毒时间、取材时间及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条件对米槁带芽茎段不定芽诱导及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植体最适消毒方式为75%酒精30 s+0.1%HgCl26.5 ... 该研究以米槁的带腋芽茎段为实验材料,建立米槁不定芽诱导及增殖培养体系,探究不同消毒时间、取材时间及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条件对米槁带芽茎段不定芽诱导及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植体最适消毒方式为75%酒精30 s+0.1%HgCl26.5 min,11月为外植体取材进行消毒的最佳时期。(2)最适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3.0 mg/L 6-BA+0.3 mg/L IBA+6.5 g/L琼脂+30 g/L蔗糖,不定芽诱导率可达到81.24%;6-BA和NAA均能促进米槁不定芽的增殖,且NAA是不定芽增殖的主要影响因素。(3)最适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0.1 mg/L 6-BA+1.0 mg/L NAA+0.3 g/L AC+6.5 g/L琼脂+30 g/L蔗糖,不定芽平均增殖系数达到2.79。该研究基本建立了米槁不定芽诱导及增殖培养体系,为其深层次的资源开发、利用及快速繁殖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槁 组织培养 不定芽 诱导与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霞地貌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及有机质的垂直分异 被引量:5
13
作者 蒋长洪 漆基海 +6 位作者 翁涛 穆君 白小节 高露 胡小润 臧丽鹏 何跃军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1年第4期12-17,共6页
黔北丹霞地貌是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种群集中分布区,不同物种组成的桫椤群落在土壤养分是如何随土层深度垂直分布的特征缺乏关注。探索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对深入探索桫椤种群濒危机制及保育技术... 黔北丹霞地貌是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种群集中分布区,不同物种组成的桫椤群落在土壤养分是如何随土层深度垂直分布的特征缺乏关注。探索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对深入探索桫椤种群濒危机制及保育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择贵州赤水和习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丹霞地貌4个典型桫椤群落样地进行样方调查,并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分析不同群落样地和不同土层深度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桫椤群落类型和土层深度共同影响土壤全氮和有效态氮、磷、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且二者交互作用对有效态养分和有机质显著影响;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N/P、N/K、P/K比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速效磷则是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趋势。研究表明,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随群落物种组成和土层深度变化而垂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土壤养分 有机质 垂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F接菌量对米槁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14
作者 刘欢 刘济明 +2 位作者 管睿婷 梁格林 唐子燕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2-99,共8页
在盆栽条件下,对米槁幼苗分别接种不同接菌剂量的层状球囊霉(Glomus lamellosum)和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菌剂,观察模拟自然干旱胁迫后幼苗的生理反应.结果表明:40 g的层状球囊霉和幼套球囊霉接菌量显著增强了米槁幼苗的抗旱性... 在盆栽条件下,对米槁幼苗分别接种不同接菌剂量的层状球囊霉(Glomus lamellosum)和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菌剂,观察模拟自然干旱胁迫后幼苗的生理反应.结果表明:40 g的层状球囊霉和幼套球囊霉接菌量显著增强了米槁幼苗的抗旱性.经过15 d的干旱处理,层状球囊霉和幼套球囊霉在米槁幼苗根部的定殖降低了MDA的积累,并增加了幼苗中的酶活性和渗透物质含量,提升了水分利用效率.该研究结果发现,接种AMF是提高米槁幼苗抗旱性的有效手段,可为西南干旱地区发展人工种植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米槁 接菌剂量 抗旱性 隶属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地和外来草本物种对水分条件时间异质性的可塑响应
15
作者 陈家兴 王姝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80-2289,共10页
极端气候导致的干旱和水淹事件频发,影响了外来植物和本地植物的生长。为了解外来种和本地种植物对干旱和水淹事件发生顺序的响应,探讨草本植物适应水分时间异质性的策略,该文以美国蒙大拿州西部4种本地植物和4种外来植物为研究对象,将... 极端气候导致的干旱和水淹事件频发,影响了外来植物和本地植物的生长。为了解外来种和本地种植物对干旱和水淹事件发生顺序的响应,探讨草本植物适应水分时间异质性的策略,该文以美国蒙大拿州西部4种本地植物和4种外来植物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植物分别进行持续湿润(对照,CK)、水淹-干旱(I-D)和干旱-水淹(D-I)处理,并观测一系列形态和生物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CK相比,D-I和I-D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外来种的总生物量(P<0.05)。(2)D-I显著降低了本地种早期总生物量、后期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但显著提高了其后期的相对生长(P<0.05)。(3)D-I处理显著降低了所有植物的地下-地上生物量关系的异速指数,外来种异速指数显著高于本地种(P<0.05)。综上认为,极端事件(水淹和干旱)的发生顺序能改变外来植物和本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早期干旱比后期干旱更容易减少植物生物量的积累,但能促进本地种后期的生长;本地种在环境胁迫下不被降低的总生物量表现说明维持表型稳定的能力较强;D-I处理下本地种和外来种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关系的分配方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时间异质性 干旱 水淹 外来种 本地种 表型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不同生活史阶段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群落构建
16
作者 赵勇强 阎玺羽 +6 位作者 谢加琪 侯梦婷 陈丹梅 臧丽鹏 刘庆福 隋明浈 张广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9,共12页
正确认识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构建变化规律是区域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关于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多基于地带性植被类型开展,而针对喀斯特森林这类特殊植被的研究涉及很少,这极... 正确认识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构建变化规律是区域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关于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多基于地带性植被类型开展,而针对喀斯特森林这类特殊植被的研究涉及很少,这极大地限制了区域生态恢复及森林经营。本文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退化喀斯特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不同自然恢复阶段固定样地,对比分析不同自然恢复阶段幼苗、幼树和成树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差异,探索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与群落构建机制。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幼苗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而成树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自然恢复早期的幼苗、幼树和成树物种组成逐渐趋同于老龄林成树,表明该区域退化森林的自然恢复具有一定方向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物种组成变化一定程度上受确定性过程影响,为人工促进森林恢复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同时对喀斯特森林经营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喀斯特 生活史 自然恢复
原文传递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下木本植物多样性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羽翎 张广奇 +1 位作者 杨婷婷 戚玉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4-453,共10页
喀斯特森林中的林窗多为中小尺度干扰形成的,是木本植物更新的重要场所,探索林窗下木本植物多样性维持及其驱动力对喀斯特退化森林更新及恢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窗为对象,监测林窗特征,分... 喀斯特森林中的林窗多为中小尺度干扰形成的,是木本植物更新的重要场所,探索林窗下木本植物多样性维持及其驱动力对喀斯特退化森林更新及恢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窗为对象,监测林窗特征,分析林窗下木本植物重要值、α多样性指数,明确林窗特征与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生境因子对林窗下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解释程度。结果表明:对林窗有正向更新反应的树种——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与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为优势种;面积较大、处于中年期的林窗有更高的植物多样性;RDA分析结果显示,林窗特征、地形因子、喀斯特小生境对林窗下木本植物多样性影响的总解释率为66.6%,其中,林窗特征的解释率为36%(林窗大小单独解释率达28.2%),地形因子的解释率为23.3%,喀斯特小生境的解释率为1.9%,说明林窗特征是林窗下木本植物多样性维持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可以通过在喀斯特森林人为形成不同大小的林窗促进喀斯特森林的更新。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喀斯特退化森林天然更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林窗特征 地形因子 喀斯特小生境 木本植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林窗定义及林窗特征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羽翎 张广奇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63,共6页
林窗形成导致环境资源再分配,进而影响物种入侵、种子萌发、幼苗更新和幼树存活;林窗改变了森林空间结构和植物群落组成,增加了群落异质性,这为保持森林群落相对稳定奠定了基础,也为多种生物共存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目前,关于林窗对... 林窗形成导致环境资源再分配,进而影响物种入侵、种子萌发、幼苗更新和幼树存活;林窗改变了森林空间结构和植物群落组成,增加了群落异质性,这为保持森林群落相对稳定奠定了基础,也为多种生物共存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目前,关于林窗对植被更新、植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较多,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客观量化林窗定义的方法,导致研究者采用的林窗识别标准不同,无法对现有林窗研究进行有效比较,且林窗特征测定方法也尚未完善。文中对林窗的概念形成、定义发展及林窗特征(形状、大小、形成、年龄及边缘木)测定方法进行梳理,探讨目前林窗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林窗干扰相关研究提供历史脉络与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定义 林窗大小 林窗形状 林窗年龄 林窗形成 林窗边缘木 测量方法
原文传递
不同养分条件下喀斯特适生物种植物间相互作用诱导的形态可塑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林丽 王姝 +3 位作者 陈家兴 尹任娅 侯夏丽 杨庆祝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3-782,共10页
研究非生物环境条件如何影响植物间相互作用及其诱导的形态可塑性,有利于揭示喀斯特适生植物物种同时应对多种环境因素变异的策略。本研究以鬼针草(Bidens pilosa)和大叶醉鱼草(Buddleja davidii)为对象,分别在养分施加和不施加两种处理... 研究非生物环境条件如何影响植物间相互作用及其诱导的形态可塑性,有利于揭示喀斯特适生植物物种同时应对多种环境因素变异的策略。本研究以鬼针草(Bidens pilosa)和大叶醉鱼草(Buddleja davidii)为对象,分别在养分施加和不施加两种处理下,对植物进行单独生长(对照)、种内和种间相互作用3种处理,探讨养分可用性对种内、种间相互作用诱导的生物量和形态特征可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加养分处理中,鬼针草和大叶醉鱼草种内相互作用下的总生物量分别减少9.2%和14.4%,主要导致竞争效应,种间竞争不显著;加养分处理中种内促进作用占主导,二者分别增加35.1%和41.3%,大叶醉鱼草表现为种间促进作用,增加34.6%,鬼针草不显著。与对照相比,种内相互作用不加养分处理降低大叶醉鱼草根生物量和鬼针草的叶生物量,养分增加时提高大叶醉鱼草茎生物量,降低鬼针草比叶面积;种间相互作用不加养分处理提高大叶醉鱼草根冠比等特征,降低茎、叶生物量,增加鬼针草的茎生物量并减少其根生物量,加养时提高大叶醉鱼草根冠比和根生物量以及鬼针草的地径。这些结果说明,非生物环境条件可以通过影响种内与种间相互作用的强度而作用于植物的可塑响应。种内与种间相互作用诱导的可塑性之间的鲜明反差反映了两个物种生长和适应策略的显著差异:大叶醉鱼草和鬼针草分别是地下生长和地上生长占优势,种内相互作用分别导致更剧烈的地下竞争和地上竞争,而种间相互作用下二者可以避开各自的生长优势,实现资源利用的互补,因此竞争减弱,促进作用增强。这种策略有利于喀斯特生境适生植物物种在应对非生物环境挑战中更好地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竞争 地下竞争 促进作用 表型可塑性 植物间相互作用 适应策略
原文传递
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优势木本植物的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蒋长洪 陈茗杨 +4 位作者 漆基海 徐德静 吴邦利 郭云 何跃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4-120,共7页
【目的】探索黔北丹霞地貌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群落优势木本植物的种间联结性。【方法】采用方差比率(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方法,对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 【目的】探索黔北丹霞地貌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群落优势木本植物的种间联结性。【方法】采用方差比率(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方法,对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内15个优势木本植物构成的105个种对进行种间联结性定量分析。【结果】VR分析发现15个优势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总体上表现为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负关联关系,且负关联种对数多于正关联种对数。χ^(2)检验、AC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发现负关联种对分别占全部种对数的52.38%,52.38%,62.86%和55.24%;正关联种对较少分别占全部种对数的45.71%,45.71%,36.19%和42.86%;而PC分析则显示正关联种对数多于负关联种对数。105个种对总体上表现为负关联种对数占优势,正关联种对数次之。【结论】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优势木本植物的种间联结性较为松散,种间关系趋于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种间联结性 种间关系 种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