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溶洼地在喀斯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分析--以开阳县鹿角坝水库为例
1
作者 高成城 龚记熠 +5 位作者 黄雪勇 杨胜天 吴位钊 潘子豪 周家伟 吴剑 《生态文明新时代》 2023年第6期56-60,共5页
岩溶洼地是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区域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功能。本文以贵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为导向,总结了岩溶洼地具有雨热资源充沛、生物多样性丰富和区域地形特点突出等生态价值,针对石漠化现象频发、... 岩溶洼地是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区域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功能。本文以贵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为导向,总结了岩溶洼地具有雨热资源充沛、生物多样性丰富和区域地形特点突出等生态价值,针对石漠化现象频发、土地耕作效益不佳、水资源调配失衡等痛点,以开阳县鹿角坝水库为例,剖析鹿角岩溶坝洼地封堵成库后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示范意义,提出岩溶洼地封堵成库的发展思路,为充分发挥岩溶洼地在喀斯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提供借鉴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岩溶洼地 生态文明 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均一化序列的贵州高原1960-2018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志龙 罗娅 +4 位作者 杨胜天 余军林 刘洋 石春茂 徐雪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89,共9页
基于均一化处理后的1960-2018年贵州高原34个气象站的日均气温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启发式分割算法、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ESMD)等方法对贵州高原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气温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8年贵州高原气温显著... 基于均一化处理后的1960-2018年贵州高原34个气象站的日均气温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启发式分割算法、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ESMD)等方法对贵州高原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气温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8年贵州高原气温显著升高,呈现“非线性、非平稳、跳跃式”的上升特征,气温倾向率为0.1710℃/10a,并在1997年发生突变;1998-2012年出现与全球增温“停滞”相一致的升温减缓现象;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均检测到突变,秋冬季气温对全年升温的贡献最大,夏季最小;空间上呈现全域升温的态势,其中第Ⅱ阶梯对整个区域的贡献率最大;四季气温变化的分布与全年类似,除春季外的季节均呈自西向东3级阶梯升温倾向率减小的格局。研究结果对于贵州高原提高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可为该地区合理利用水热资源、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时空变化 均一性 启发式分割算法 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ESMD) 贵州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空间分布及潜力区筛选建议
3
作者 刘茂 徐雪 +4 位作者 罗娅 杨胜天 石春茂 赵爽 廖梦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95-1511,共17页
世界自然遗产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然而,当前世界自然遗产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与差距仍不明晰。为此,该文分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和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识别了当前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重要分布区中的保... 世界自然遗产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然而,当前世界自然遗产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与差距仍不明晰。为此,该文分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和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识别了当前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重要分布区中的保护空缺,旨在为未来筛选世界自然遗产地潜力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截至2021年7月,世界自然遗产地共257项,有189项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被列入到名录中,占总数的73.54%。(2)在189项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世界遗产地中,有80项分布在16个生物多样性超级丰富的国家;89项分布在全球30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内;134项分布在全球关键生物多样性区;170项分布在12个植被生物群落中。(3)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的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4)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存在空缺。未来可从3个方向考虑世界遗产地的申报,即列入类别上可扩展不可再生地质类遗址与生物多样性世界遗产地的名单,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对未受到保护的优先区予以重视并增强有效性保护,地理分布上加强代表性不足的遗址分布数量。以上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探寻那些具有独特生物多样价值但还尚未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区域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自然遗产地 自然保护地 生物多样性 潜力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区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石春茂 罗娅 +3 位作者 杨胜天 周秋文 余军林 刘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52-1362,共11页
研究干热河谷地区土壤水分在降雨过程中的短时动态变化,有助于揭示该地区的土壤水文功能。本研究选取贵州花江干热河谷作为研究区,运用原位监测法,获取不同坡位的高频土壤水分监测数据,分析土壤水分对降雨的短时动态响应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干热河谷地区土壤水分在降雨过程中的短时动态变化,有助于揭示该地区的土壤水文功能。本研究选取贵州花江干热河谷作为研究区,运用原位监测法,获取不同坡位的高频土壤水分监测数据,分析土壤水分对降雨的短时动态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个监测期间,无论是坡上还是坡中,研究区各层土壤水分均为中等变异水平(15.2%≤变异系数CV≤29.7%),坡上土壤水分的波动幅度(CV=21.1%)大于坡中(CV=19.1%),0~5 cm土层(CV=26.2%)大于20~40 cm土层(CV=16.5%)。与坡中相比,坡上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速度更快,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给量大、补给速率快;坡上的土壤水分补给速率与消退速率之差(2.3%·h^(-1))大于坡中(1.8%·h^(-1))。随土层深度增加,下层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早于或同步于上层,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给量减少、补给速率减慢,土壤水分的消退速率也减慢。与坡中相比,坡上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更强,保水能力更优。干热河谷的微观环境和小气候影响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特征,而岩-土界面优先流的快速补给则会加快下层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速度,使得该地区的坡面更容易形成混合产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降雨 坡位 干热河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