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远端骨折37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1
作者 陶宏 张祖根 周焯家 《贵州医药》 CAS 2003年第6期511-512,共2页
股骨远端组成膝关节,有骨皮质薄、髓腔大的解剖特点,骨折后治疗甚为棘手,常因治疗不当发生膝内翻、膝外翻及过伸畸形,产生膝关节僵硬、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关键词 股骨远端骨折 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术 95°髁钢板内固定术 股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术 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重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昱 喻粮校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15期83-85,共3页
目的 :研究用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重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贵州省湄潭县人民医院骨外科收治的60例重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这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 目的 :研究用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重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贵州省湄潭县人民医院骨外科收治的60例重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这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术后钉(针)道感染的发生率、支架松动的发生率、骨不连的发生率及骨折愈合的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其钉(针)道感染的发生率、支架松动的发生率和骨不连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骨折愈合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用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重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显著缩短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降低其术后钉(针)道感染、支架松动和骨不连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术 重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 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融合器在临床骨科中的应用
3
作者 傅堂贤 《贵州医药》 CAS 2012年第4期326-327,共2页
自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变性病、腰椎不稳收到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结合椎间,
关键词 腰椎间融合器 临床骨科 应用 椎弓根内固定系统 2009年 腰椎不稳 临床资料 变性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有限内固定术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探究
4
作者 李昱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7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用有限内固定术联合外固定支架对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4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贵州省湄潭县人民医院接受急诊手术的严重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选取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 目的:探讨用有限内固定术联合外固定支架对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4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贵州省湄潭县人民医院接受急诊手术的严重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选取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术联合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术中的出血量、术后感染及断钉的发生情况、骨折愈合的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其术中的出血量较少,其术后感染及断钉的发生率均较低,其骨折愈合的时间较短,P <0.05。结论:对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术联合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减少其术中的出血量,降低其术后感染及断钉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其骨折愈合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内固定术 外固定支架 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 急诊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外踝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
5
作者 李昱喻粮校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18年第2期00132-00132,134,共2页
观察比较腓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外踝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份二年期间收治的外踝骨折患者,共计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接受腓骨远端解剖型钢板治疗与常规的外踝骨... 观察比较腓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外踝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份二年期间收治的外踝骨折患者,共计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接受腓骨远端解剖型钢板治疗与常规的外踝骨折治疗方法,比较两组外踝骨折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切口一期愈合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腓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所需的手术时间明显更少,其切口一期愈合例数更多,综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外踝骨折患者而言,接受腓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可以使患者的手术时间得到有效缩短,减少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效果显著,具备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骨折 腓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 方法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组织平衡在28例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6
作者 韩伟 田晓滨 +3 位作者 李波 邱冰 周焯家 孙立 《贵州医药》 CAS 2008年第9期802-802,共1页
关键词 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 全膝关节置换术 软组织平衡 软组织松解 屈伸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腘窝囊肿六例原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吴东荣 郭涛 《临床误诊误治》 2019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腘窝囊肿的误诊原因。方法对贵州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误诊为腘窝囊肿6例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例因发现左侧腘窝包块伴近期增大和(或)胀痛入院,2例发现右侧腘窝渐进性增大入院,1例因发现右腘窝... 目的探讨腘窝囊肿的误诊原因。方法对贵州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误诊为腘窝囊肿6例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例因发现左侧腘窝包块伴近期增大和(或)胀痛入院,2例发现右侧腘窝渐进性增大入院,1例因发现右腘窝包块伴右下肢疼痛入院,均误诊为腘窝囊肿,误诊时间1~7 d,予手术治疗,术中、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腱鞘囊肿3例、血管瘤2例、神经鞘瘤1例。6例手术治疗后均获治愈,随访3~6个月未见包块复发,下肢活动、感觉均可。结论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诊断思维局限及缺乏临床诊断经验是导致腘窝囊肿误诊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腱鞘囊肿 血管瘤 神经鞘瘤 误诊 腘窝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腘动脉损伤5例手术治疗体会
8
作者 傅堂贤 《贵州医药》 CAS 2012年第7期643-643,共1页
腘动脉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预后很差。膝关节骨折脱位常合并腘动脉损伤,对其治疗预后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早期复通血管[1]。其预后转归一般为:死亡;截肢;下肢肌肉完全坏死;下肢肌肉部分坏死;功能部分受... 腘动脉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预后很差。膝关节骨折脱位常合并腘动脉损伤,对其治疗预后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早期复通血管[1]。其预后转归一般为:死亡;截肢;下肢肌肉完全坏死;下肢肌肉部分坏死;功能部分受限;正常。作者于2000—2007年收治膝关节骨折脱位并腘动脉损伤5例,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动脉损伤 手术治疗 骨折脱位 早期诊断 治疗预后 下肢肌肉 部分坏死 早期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室护理实践中的风险和法律问题探讨
9
作者 贾燚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1年第11期131-132,共2页
通过近年来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实践,探讨手术室病人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和相关法律问题。从手术室护理常规注意事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操作以及护理过程中的语言禁忌、越职行为等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风险和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对于... 通过近年来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实践,探讨手术室病人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和相关法律问题。从手术室护理常规注意事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操作以及护理过程中的语言禁忌、越职行为等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风险和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或减少护理缺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 护理 风险 法律问题 自我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基化骨髓基质干细胞在骨缺损模型中靶向迁移能力的探讨
10
作者 欧昕 田晓滨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5-81,共7页
目的观察糖基化改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骨缺损模型中的靶向迁移情况。方法首先选用1只新西兰兔,2个月龄,体质量1.5kg,进行BMSCs分离、提取、扩增;脂质体法将α-1,3岩藻糖基转移酶Ⅵ(FUT-6)基因转染BMSCs并筛选建立阳... 目的观察糖基化改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骨缺损模型中的靶向迁移情况。方法首先选用1只新西兰兔,2个月龄,体质量1.5kg,进行BMSCs分离、提取、扩增;脂质体法将α-1,3岩藻糖基转移酶Ⅵ(FUT-6)基因转染BMSCs并筛选建立阳性克隆细胞株;ELISA法检测FUT-6基因转染的FUT-6/BMSCs和BMSCs的FUT-6表达量及唾液酸化路易斯寡糖(sLeX)生成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FUT-6/BMSCs和BMSCs与E、P选择素的结合力;12只新西兰兔骨缺损造模后分为2组(每组6只):采用FUT-6/BMSCs和BMSCs体外eGFP标记后静脉分别回输入两组相同骨缺损动物模型体内,术后6、12、24h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骨缺损处髓腔组织中标记细胞数量,以评估靶向迁移情况。结果BMSCs可体外培养扩增;FUT-6基因转染后的FUT-6/BMSCs高表达FUT-6,上调sLeX的生成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与BMSCs比较,FUT-6/BMSCs与E、P选择素的结合力分别由15.0%、12.7%提高到68.9%、59.7%;术后6、12、24h荧光显微镜观察FUT-6/BMSCs在骨缺损处髓腔组织中的数量较BMSCs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基化改造的BMSCs具有明显靶向迁移至病损部位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创伤与损伤 糖基化 转染 靶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