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空矛盾与场景拓展 被引量:3
1
作者 焦娇 吴凯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2-110,共9页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时代创新发展的实践过程和发展趋势。在时空维度,数字化转型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内涵:在时间上,数字化转型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传播与加速创新;在空间上,数字化转型指向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时代创新发展的实践过程和发展趋势。在时空维度,数字化转型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内涵:在时间上,数字化转型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传播与加速创新;在空间上,数字化转型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跨界融合与全域覆盖;立足时空,数字化转型指向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必要。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遭遇因身体缺场、焦虑情绪、发展不平衡而导致时空矛盾。对此,构建场景以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失调、介入场景以缓冲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冲击、融合场景以弥合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分化,已成为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矛盾的场景拓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化转型 时空矛盾 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前景、潜在风险与规避路径 被引量:9
2
作者 焦娇 吴凯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733-739,共7页
元宇宙是一个多种技术融合而成的虚拟空间,具有虚实融合、数智共生、双线协同、人机交互的特征。元宇宙在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拓展现实等核心技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变革、精准教学、智慧学习、沉浸体验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同... 元宇宙是一个多种技术融合而成的虚拟空间,具有虚实融合、数智共生、双线协同、人机交互的特征。元宇宙在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拓展现实等核心技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变革、精准教学、智慧学习、沉浸体验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同时,还存在数字身份虚化思想政治教育角色、虚实融合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用户生产分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风险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元宇宙潜在风险探索规避路径,塑造双线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形成数智共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筑人机交互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场景 潜在风险 规避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的空间逻辑论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吴凯 郭晓玲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3-118,共6页
话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的空间性是以其空间面向为前提条件的,它标示了话语生产的实践范围,是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社会化象征、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表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破伪呈真的直接传达。空间呈现是对思想政... 话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的空间性是以其空间面向为前提条件的,它标示了话语生产的实践范围,是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社会化象征、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表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破伪呈真的直接传达。空间呈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在功能阐释、理解框架和竞争产物三个方面的本质规定,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空间转向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的结构转向,是基于关系重塑、场景革命、传播生态的三维展开。空间改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的全局性改造,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在知识、价值、制度空间的再生产与再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生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功能·理路: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三维探析
4
作者 王小叶 吴凯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6,共6页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图像,并由图像进入视觉传播时代。视觉传播是数字技术时代的产物,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载体。视觉交互以共情传播、显隐转换以同频传播、抽象具体化以形神传播,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展演方式。思想...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图像,并由图像进入视觉传播时代。视觉传播是数字技术时代的产物,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载体。视觉交互以共情传播、显隐转换以同频传播、抽象具体化以形神传播,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展演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视觉传播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性认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领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利用视觉传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可以从以视觉表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容、以视觉修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传达、以视觉美学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美感体验等三个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视觉传播 视觉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及能力提升探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丽美 《教育文化论坛》 2023年第2期58-63,共6页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新时代教师应坚定政治信仰,厚植文化自信,增强国际视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需要科学建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完善基础知识培训,运用网络辅助教学,从而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新时代教师应坚定政治信仰,厚植文化自信,增强国际视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需要科学建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完善基础知识培训,运用网络辅助教学,从而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两张皮”“孤岛化”问题,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教学意识 教学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舆论的资本批判与价值重塑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凯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82,共7页
资本批判面临三重网络舆论难题:在何种意义上才能区分哪种“自我实现”是真正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个人如何利用资本去建构平衡的网络舆论生态、属人的世界同资本统治之间的生活张力。网络舆论资本批判需要遵循一定的合... 资本批判面临三重网络舆论难题:在何种意义上才能区分哪种“自我实现”是真正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个人如何利用资本去建构平衡的网络舆论生态、属人的世界同资本统治之间的生活张力。网络舆论资本批判需要遵循一定的合理依据与基本路由,除要破解网络舆论难题,拨开资本的意识形态迷雾之外,还要促成平衡的网络舆论生态的建立,并使其成为网络舆论价值本性的体现。以网络舆论价值的普遍转化完成其相对价值的满足、以善的超功利和超工具性完成对网络舆论的生态定位、以“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确立网络舆论的生态目标,是基于价值重塑的网络舆论生态建构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生态 资本批判 价值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的“另类面孔”:民粹主义的价值偏向及其中国应对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凯 焦娇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61,共7页
民粹主义是一种假借“人民”名义谋取自身私利的社会思潮,它在解读“人民”时存在制造抽象概念以解读“人民”含义、强调政治对立以解读“人民”矛盾、模糊理性因素以解读“人民”作用的价值偏向。中国共产党人民观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 民粹主义是一种假借“人民”名义谋取自身私利的社会思潮,它在解读“人民”时存在制造抽象概念以解读“人民”含义、强调政治对立以解读“人民”矛盾、模糊理性因素以解读“人民”作用的价值偏向。中国共产党人民观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两个结合”的文化逻辑、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实践逻辑三个维度,实现了对民粹主义误读“人民”的超越。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对我们应对民粹主义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坚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以引领社会思潮、建立预警机制以防范民粹主义变异、客观认识现实诱因以提升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 民粹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民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的语境、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琴 吴凯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52-59,共8页
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仍具有深刻的育人价值。新时代对弘扬革命文化提供了新的语境,要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多维分析... 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仍具有深刻的育人价值。新时代对弘扬革命文化提供了新的语境,要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多维分析,系统研究革命文化的精神作用。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短板,革命文化认知基础不稳、革命文化情感化育不深、革命文化意志支撑不强、革命文化时代践行不充分,制约了现实个人的政治实践,削弱了革命文化的育人效果。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需要从构建革命文化理论体系、革命文化情感机制、革命意志培塑机制、革命文化融通机制开展,在知、情、意、行四个层面做到融会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化 革命精神 语境 困境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困境与路径探论
9
作者 杨正军 黄金峰 周悦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8-11,共4页
民族地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是民族院校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是促进民族地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时代诉求。充分发挥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提高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 民族地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是民族院校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是促进民族地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时代诉求。充分发挥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提高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专业素质、合力塑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良好环境等途径,对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