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现状 被引量:4
1
作者 黄静 梁盛 +4 位作者 印显明 朱汉墨 吴羿锦 甘小平 王志坚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68,共5页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风貌原始,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2013年5月和8月,本研究主要采用样线法对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现有两栖动物23种,隶属于6科13属,全为无尾目种类,占贵州省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36.51%...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风貌原始,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2013年5月和8月,本研究主要采用样线法对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现有两栖动物23种,隶属于6科13属,全为无尾目种类,占贵州省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36.51%.区系特点以东洋界成分为主,有21种,占物种总数的91.30%,其中主要以华中区种和华中华南区种为主.生态类型以水栖型为主,占物种总数的56.52%.保护区两栖动物G-F指数为0.03,单型科数占66.67%,单型属数占61.54%,表明属间与属内多样性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 两栖动物 多样性 区系 G-F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宗秀虹 张华雨 +4 位作者 王鑫 李宗峰 吴洪英 梁盛 邓洪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25-1232,共8页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为中生代古老孑遗物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桫椤及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是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面积最广的桫椤林区之一。该文采用植物生态学、区系学等方法...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为中生代古老孑遗物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桫椤及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是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面积最广的桫椤林区之一。该文采用植物生态学、区系学等方法,对保护区内群落及物种多样性、伴生物种区系成分、生活型谱、群落结构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内维管植物共计60科96属122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科14属17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46科80属103种。(2)群落内植物的科、属区系成分类型多样,热带成分占优势,温带成分次之,表现出从热带区系向温带区系过渡的特征。(3)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57.38%),反映出中亚热带森林以高位芽植物为优势的特点。(4)群落垂直分层显著,乔木层树高在4~12m的比例最大为76.64%;灌木层树高在2~3m的比例最大为69.78%;草本层各区间分布较为均匀,但以0~0.2 m的比例较大,群落层次明显。(5)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和桫椤在该地乔木组成中占主导地位;灌木层中,桫椤为最优物种;草本层主要以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为主;物种丰富度分析显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析表明,乔木层为聚集分布、组成较简单,灌木层和草本层为均匀分布,但数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群落 物种多样性 植物区系 生活型 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小灵猫及其潜在啮齿类猎物活动节律的季节适应格局
3
作者 白小节 肖文宏 +3 位作者 张廷跃 刘邦友 肖治术 刘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9-320,共12页
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具有内源性且受外界生态因素(光周期、气候和食物等)影响,是动物生态适应性特征之一。阐明活动节律与气候和捕食者−猎物的关系,对于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指导保护等至关重要。目前通过红外相机技术探究野生动物日活动... 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具有内源性且受外界生态因素(光周期、气候和食物等)影响,是动物生态适应性特征之一。阐明活动节律与气候和捕食者−猎物的关系,对于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指导保护等至关重要。目前通过红外相机技术探究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灵猫科动物是热带和亚热带生境中的重要次级消费者之一,但其野外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基于2016年12月至2022年7月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设置的60个红外相机位点监测影像资料,筛选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及其相应监测位点的潜在啮齿类猎物数据。通过核密度函数比较分析了保护区内、外的小灵猫及其潜在啮齿类猎物在雨季、旱季的日活动节律特征。结果显示,小灵猫有明显的晨昏两个活动高峰,时间分别是03:00—06:00和19:00—24:00。季节比对发现,小灵猫雨季凌晨活动高峰(03:00—05:00)早于旱季(04:00—06:00),活动强度较旱季高且集中;黄昏后的活动较旱季有所延长。进一步分析其活动与潜在的啮齿类猎物的重叠度,结果发现小灵猫与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的重叠度整体较低(雨季,Δ=0.18;旱季,Δ=0.16);与夜行性鼠类的活动节律重叠度高达90%以上,其中旱季的重叠系数(Δ=0.93)高于雨季(Δ=0.90)。此外,在保护区内的小灵猫凌晨活动高峰结束较保护区外延迟约1 h;黄昏后高峰阶段的活动强度(核密度)峰值明显高于保护区外。少许日间活动也主要出现在保护区内。上述结果表明,小灵猫的昼夜节律既有保守性,也具有一定的季节可塑性。这些特征型表现与季节性猎物分布和环境变化关联,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对充分认识小灵猫生活史特征以及实现物种有效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灵猫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捕食者−猎物关系 季节性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苔藓植物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翁涛 黄文琥 +6 位作者 何琴琴 刘邦友 张廷跃 梁盛 彭涛 杨书林 唐录艳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8年第4期339-344,共6页
对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桫椤植物样方苔藓植物进行采集,共获165份标本。经鉴定分析,有苔藓植物26科37属61种,其中苔类植物8科10属16种,藓类植物18科27属45种;优势科有5个,分别是齿萼苔科、白发藓科、凤尾藓科、毛锦藓科、灰藓科... 对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桫椤植物样方苔藓植物进行采集,共获165份标本。经鉴定分析,有苔藓植物26科37属61种,其中苔类植物8科10属16种,藓类植物18科27属45种;优势科有5个,分别是齿萼苔科、白发藓科、凤尾藓科、毛锦藓科、灰藓科;优势属有5个,分别是白发藓属Leucobryum、梳藓属Ctenidium、曲柄藓属Campylopus、凤尾藓属Fissidens、异萼苔属Heteroscyphus;苔藓植物种类较丰富的样方多位于沟边、沟谷潮湿的地带,在草本、蕨类、小灌木等小型植物少、桫椤植物幼苗少及腐殖质层厚的环境中,苔藓植物分布也较多;生境分析结果显示,石生基质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85.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种类组成 分布 桫椤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猪春季农耕觅食地选择特征初探——以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5
作者 罗晓洪 来楷迪 +3 位作者 梁盛 胡灿实 粟海军 张明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7-161,共5页
为了研究野猪(Sus scrofa)春季农耕觅食地生境选择特征,以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于2015~2016年春季,利用样方调查法在保护区内对野猪危害的农耕地开展实地调查。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共有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 为了研究野猪(Sus scrofa)春季农耕觅食地生境选择特征,以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于2015~2016年春季,利用样方调查法在保护区内对野猪危害的农耕地开展实地调查。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共有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7.56%,包括隐蔽因素、可视度因素、人为干扰因素和农耕地因素。野猪在利用农耕地觅食时,倾向于选择灌木和农作物盖度较大(隐蔽因素)、灌木和乔木较高(可视度因素)以及远离居民点的区域(人为干扰因素),并且,野猪选取的农耕地食物资源较丰富,外形呈狭长型,均分布在林缘附近(农耕地因素)。与林区生境比较,由于农耕地距离人为活动区域较近,安全程度偏低,因此,在农耕地生境内,安全因素是影响野猪觅食地选择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猪 觅食地利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桫椤尺蛾科害虫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何琴琴 杨卫诚 +1 位作者 梁盛 张廷跃 《环保科技》 2019年第3期29-32,40,共5页
在近些年的观察中发现对桫椤造成危害的害虫不止桫椤叶蜂一种,还有一种同样以桫椤为寄主的尺蛾科害虫,其危害程度较桫椤叶蜂而言更胜。现对该尺蛾科害虫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野外观察采样和室内人工饲养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在近些年的观察中发现对桫椤造成危害的害虫不止桫椤叶蜂一种,还有一种同样以桫椤为寄主的尺蛾科害虫,其危害程度较桫椤叶蜂而言更胜。现对该尺蛾科害虫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野外观察采样和室内人工饲养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掌握其适应机制,为以后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基础数据,从而能更好地进行桫椤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 桫椤 尺蛾科: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水自然保护区桫椤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徐德静 郭能彬 +2 位作者 王鹏鹏 何跃军 穆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3-98,共6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丹霞地貌桫椤种群动态与分布格局,根据对桫椤种群的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将桫椤个体依茎干高度分级,编制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危险率函数和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等;运用v/m,k,CA,m*/m和C共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其种群的空... 为了更好地了解丹霞地貌桫椤种群动态与分布格局,根据对桫椤种群的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将桫椤个体依茎干高度分级,编制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危险率函数和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等;运用v/m,k,CA,m*/m和C共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其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结果表明:现阶段桫椤种群结构为衰退型,桫椤种群以中龄林为主,幼株个体数量严重缺失,种群死亡趋势是生长后期高于生长前期,在Ⅵ,Ⅶ龄级阶段出现死亡高峰;种群分布格局近似于随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种群结构 分布格局 丹霞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邱如稚 梁盛 +1 位作者 何琴琴 吴洪英 《环境与发展》 2019年第10期25-26,29,共3页
本文采用国内外常用的三种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对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评价,并对三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2010年七部门联合工作采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赋分表》更适用于快速评价和多个保护区... 本文采用国内外常用的三种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对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评价,并对三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2010年七部门联合工作采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赋分表》更适用于快速评价和多个保护区横向比较;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技术规范》对自然保护区现状的评价综合而细致,贴近中国的实际管理现状;而世界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发的《保护地区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强调与周边宏观生态环境的关联与保护区的持续变化,因此适用于对保护区的长期持续监督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管理有效性评价 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MET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霞地貌习水自然保护区木本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徐德静 王鹏鹏 +5 位作者 何跃军 郭能彬 张仁波 吴长榜 穆军 李崇清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23,共5页
为了解丹霞地貌植物区系地域分异特征和森林植物群系特性,揭示古地理环境与植被性质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习水植物区系的深入研究积累理论资料,同时为"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对习水自然保护区木本植... 为了解丹霞地貌植物区系地域分异特征和森林植物群系特性,揭示古地理环境与植被性质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习水植物区系的深入研究积累理论资料,同时为"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对习水自然保护区木本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习水自然保护区木本植物共有103科307属910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4属19种;被子植物95科292属890种,含双子叶植物92科280属853种,单子叶植物3科12属37种;蕨类植物1科1属1种。少种科和少种属在植物区系组成中所占比例较大,植物区系组成中最大科是蔷薇科,最大属是悬钩子属;科的分布区类型中,热带分布和温带分布分别占总科数的57.47%和39.08%;属的分布区类型中,热带分布和温带分布分别占总属数的51.67%和44.33%。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具有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性质,区系中包含国家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木本植物15种,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 植物区系 丹霞地貌 习水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指数的赤水桫椤保护区保护成效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翁涛 黄文琥 +5 位作者 张静 朱自娟 荣月静 曹彦荣 王伟 马立广 《环保科技》 2018年第5期11-16,29,共7页
基于赤水桫椤保护区保护成效的需求,本研究应用遥感解译技术对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至2015年之间的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进行分析研究。本项研究首先建立保护成效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地表覆被、植被指数和水体指数指标表征生态... 基于赤水桫椤保护区保护成效的需求,本研究应用遥感解译技术对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至2015年之间的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进行分析研究。本项研究首先建立保护成效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地表覆被、植被指数和水体指数指标表征生态系统变化。研究采用1993年和2015年的Landsat数据,对其进行分类解译处理,分析保护区地表覆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变化情况,分析保护区的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近几年地表覆被变化总体呈现良性态势,农田裸地转换为森林的面积逐步增加,保护区西部植被覆盖率与水体指数明显增强,保护区的保护成效整体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 生态系统 保护成效评估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桫椤保护区桫椤种群分布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7
11
作者 何琴琴 《绿色科技》 2011年第5期40-41,共2页
指出了桫椤科桫椤属桫椤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桫椤天然集中分布区之一,现幸存有21 459株桫椤,群落的组成成分为南亚热带沟谷雨林层次,最大的高达7.5m,地径达33cm,整个桫椤种群内幼体多,老年个体少,为了更... 指出了桫椤科桫椤属桫椤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桫椤天然集中分布区之一,现幸存有21 459株桫椤,群落的组成成分为南亚热带沟谷雨林层次,最大的高达7.5m,地径达33cm,整个桫椤种群内幼体多,老年个体少,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濒危孑遗植物,对桫椤分布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保护性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种群 分布现状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区系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彭涛 李飞 +4 位作者 梁盛 何琴琴 张廷跃 张潮 麻俊虎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7541-7549,共9页
通过对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的标本采集及鉴定分析,该区共有藓类植物26科69属175种;灰藓科(Hypnaceae)、凤尾藓科(Fissidentaceae)、真藓科(Bryaceae)、曲尾藓科(Dicranaceae)、丛藓科(Pottiaceae)、羽藓科(Thuidiaceae... 通过对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的标本采集及鉴定分析,该区共有藓类植物26科69属175种;灰藓科(Hypnaceae)、凤尾藓科(Fissidentaceae)、真藓科(Bryaceae)、曲尾藓科(Dicranaceae)、丛藓科(Pottiaceae)、羽藓科(Thuidi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为该区的优势科;凤尾藓属(Fissidens)、羽藓属(Thuidium)、真藓属(Bryum)、灰藓属(Hypnum)、曲柄藓属(Campylopus)、美喙藓属(Eurhynchium)、毛口藓属(Trichostomum)为该区的优势属;该区区系成分复杂,可划分为16种类型,优势成分为东亚分布成分,占总种数的27.59%,其次是北温带成分,占17.82%,中国特有成分也占有一定比例,占9.20%;生境类型以石生基质种类最多,占到了所有种类的90.86%,其次为土生基质,分布的种类占所有种类的52.00%,树生基质的藓类植物占有一定比例,为10.28%,腐殖质基质的藓类植物种类不多,仅占4.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植物 区系成分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丞 周大庆 +3 位作者 梁盛 粟海军 胡灿实 张明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47-1152,共6页
红外相机监测是了解野生动物多样性和威胁因素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网格法和分层抽样调查法,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20个监测位点布设红外相机,对区内鸟兽物种多样性进行监测。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红外相机累计工作6,... 红外相机监测是了解野生动物多样性和威胁因素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网格法和分层抽样调查法,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20个监测位点布设红外相机,对区内鸟兽物种多样性进行监测。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红外相机累计工作6,370个工作日,共拍摄45,953张照片,独立有效照片1,936张。准确鉴定出兽类4目8科19种,鸟类4目11科28种,其中,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相对丰富度指数(RAI)排前五位的兽类依次是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鼬獾(Melogale moschata)、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野猪(Sus scrofa);鸟类依次是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黑喉噪鹛(Garrulax chinensis)和棕颈钩嘴鹛(Pomatorhinus ruficollis)。物种积累曲线结果表明,兽类稀疏化曲线在300天后趋于稳定,表明监测取样已较充分,而鸟类监测物种数随时间积累依旧保持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赤水保护区 红外相机 物种积累曲线
原文传递
赤水桫椤群落乔木层优势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研究 被引量:52
14
作者 李丘霖 宗秀虹 +4 位作者 邓洪平 万海霞 吴洪英 梁盛 刘邦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22-1428,共7页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桫椤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该研究在对保护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群落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基于2×2联列表的方差比率法(VR)、卡方(χ2)检验、联结系数(AC)等方...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桫椤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该研究在对保护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群落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基于2×2联列表的方差比率法(VR)、卡方(χ2)检验、联结系数(AC)等方法,分析了群落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桫椤和毛桐(Mallotus barbatus)。(2)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与油桐(Vernicia fordi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芭蕉(Musa basjoo)与陀螺果(Melliodendron xylocarpum)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3)14个乔木层优势物种间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卡方检验表明桫椤与其他种群之间联结性均不显著,群落中90.10%种对的联结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只有极少数种对存在显著关联;大部分种对的AC、Ochai指数(OI)、Jaccard指数(JI)值都不高,种对间相关性较弱,独立性相对较强,且群落负联结的种对多于正联结,处于动态演替不稳定阶段。(4)物种之间的联结性与相应的生态位重叠结合分析表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表现为种间正联结越强,生态位重叠越大,负联结越强,生态位重叠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群落 乔木层 生态位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赤水桫椤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幼虫种群发生现状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东山 杨卫诚 +3 位作者 翁涛 何琴琴 梁盛 张廷跃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8-227,共10页
桫椤叶蜂Rhoptroceros cyatheae(Wei et Wang,1995)是目前已知取食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 Hook.)Tryon的食叶害虫,对桫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人工饲养观察和野外调查相结合,对桫椤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 桫椤叶蜂Rhoptroceros cyatheae(Wei et Wang,1995)是目前已知取食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 Hook.)Tryon的食叶害虫,对桫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人工饲养观察和野外调查相结合,对桫椤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桫椤叶蜂在赤水一年发生四代,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期长达5个月,翌年4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于卷曲叶或是刚舒展的嫩叶表面,幼虫主要取食桫椤嫩叶,第一、二代幼虫种群数量较大;幼虫只蜕四次皮,虫龄为五龄。调查发现了桫椤叶蜂幼虫不只取食桫椤还可取食小黑桫椤Alsophila metteniana叶片,还确定了长角髭寄蝇Vibrissina turrita为桫椤叶蜂的寄生天敌。闷头溪、金沙站、佛光岩和大水沟1四个采集点的幼虫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其他采集点,且种群动态较为稳定,可作为桫椤虫害防控的重要监测区域。本文进一步明确了桫椤叶蜂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为后期的调查研究和虫害防控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桫椤叶蜂 生物学特性 发生动态 寄生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桫椤叶蜂对2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与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佳兴 杨卫诚 +4 位作者 张冰晨 何琴琴 孔令雄 白小节 江昱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1,共7页
采用养虫笼产卵法、叶碟法测定了桫椤叶蜂对不同植物的寄主选择性,观察幼虫取食不同嫩叶的生长发育情况,分析桫椤叶蜂与不同寄主植物的关系。结果表明:桫椤叶蜂成虫对小黑桫椤表现出显著的产卵选择性,在桫椤和小黑桫椤上的产卵量分别为(... 采用养虫笼产卵法、叶碟法测定了桫椤叶蜂对不同植物的寄主选择性,观察幼虫取食不同嫩叶的生长发育情况,分析桫椤叶蜂与不同寄主植物的关系。结果表明:桫椤叶蜂成虫对小黑桫椤表现出显著的产卵选择性,在桫椤和小黑桫椤上的产卵量分别为(38.25±8.27)粒和(67.38±7.11)粒,2~5龄幼虫也均表现出显著偏好取食小黑桫椤。以2种植物为食的幼虫发育期、羽化率、成虫寿命无显著性差异,而以桫椤为食的比以小黑桫椤为食的老熟幼虫期、蛹期显著延长,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则显著降低。由此表明桫椤叶蜂在寄主植物间具有不同的选择性,成虫的产卵选择性与幼虫的取食选择性一致,与桫椤相比,小黑桫椤对桫椤叶蜂具有较高的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桫椤 桫椤叶蜂 寄主 偏好性 适合度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群落种间关系的桫椤植物保护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何琴琴 翁涛 +5 位作者 刘邦友 罗晓洪 穆君 陈进 安明态 严令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53-762,共10页
桫椤科(Cyatheaceae)植物是古老的孑遗植物,现存的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天然群落极为罕见,桫椤科植物分布于高温潮湿、光斑直射的生境,常以斑块状分布于常绿阔叶林林缘。现阶段,桫椤科植物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旅游、毁林开荒... 桫椤科(Cyatheaceae)植物是古老的孑遗植物,现存的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天然群落极为罕见,桫椤科植物分布于高温潮湿、光斑直射的生境,常以斑块状分布于常绿阔叶林林缘。现阶段,桫椤科植物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旅游、毁林开荒、环境污染、药材的违法采摘和挖掘等,这导致桫椤科植物的生境遭受干扰和破碎,桫椤科植株数量下降。对桫椤科植物的保护方式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桫椤科植物繁育中应用逐渐增加。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制约着桫椤科植物的分布和多样性,其中,生物因素特别是种间关系对桫椤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从种间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桫椤科植物的保护或许不失为新时代桫椤科植物保护的有效方式。讨论了桫椤科植物相关的种间关系:桫椤科植物-微生物互作、桫椤科植物-其他植物互作、桫椤科植物-动物互作,探讨了桫椤科植物面临灭绝的因素以及近年来桫椤科植物相关的保护策略及成效,为桫椤科植物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桫椤科 生物保护 共生 生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寄主植物对桫椤叶蜂的生长发育及其肠道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冰晨 杨卫诚 +4 位作者 肖佳兴 何琴琴 白小节 陈航丹 车冰洁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6-896,共11页
为明确桫椤叶蜂Rhoptroceros cyatheae幼虫取食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及小黑桫椤Gymnosphaera metteniana var.subglabra两种寄主植物后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及取食两种寄主植物上的平均发育历期,利用Illumina HiSeq技术对取... 为明确桫椤叶蜂Rhoptroceros cyatheae幼虫取食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及小黑桫椤Gymnosphaera metteniana var.subglabra两种寄主植物后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及取食两种寄主植物上的平均发育历期,利用Illumina HiSeq技术对取食两种寄主植物后的桫椤叶蜂幼虫肠道细菌的16S rDNA的V3~V4区域进行测序与分析,并记录在寄主植物上的平均发育历期。结果显示:(1)取食小黑桫椤的叶蜂卵历期、老熟幼虫期、蛹期(4.07±0.80 d、9.15±1.36 d和3.82±1.11 d)相比取食桫椤的(4.57±0.65 d、10.75±1.73 d和4.73±0.86 d)显著缩短,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2)取食桫椤的幼虫肠道注释到细菌4门6纲17目26科37属,取食小黑桫椤的桫椤叶蜂幼虫肠道注释到细菌12门17纲32目44科58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3.68%±3.74%、81.18%±0.75%)是两组肠道的优势菌门;肠杆菌属Enterobacter(61.98%±10.64%、30.25%±1.75%)为两组的优势菌属。α多样性分析表明取食小黑桫椤的叶蜂幼虫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略高于取食桫椤的叶蜂幼虫,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取食小黑桫椤的叶蜂幼虫肠道微生物群落更稳定。KEGG功能预测分析显示取食桫椤和小黑桫椤的叶蜂肠道细菌群落功能无差异,肠道细菌主要参与宿主的营养代谢。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影响桫椤叶蜂肠道细菌变化的因素,以及后续研究肠道细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叶蜂 生长发育 寄主植物 肠道细菌 1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桫椤群丛的种间关系与群落稳定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熳 袁冬梅 +4 位作者 严令斌 喻理飞 安明态 何琴琴 穆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9-356,共8页
种间关系是植物群落重要的数量与结构特征之一,直接影响群落的稳定性,探究种间关系与群落稳定性对于植物种群的保护和稳定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桫椤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桫椤(Alsophila spi... 种间关系是植物群落重要的数量与结构特征之一,直接影响群落的稳定性,探究种间关系与群落稳定性对于植物种群的保护和稳定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桫椤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群落进行调查,分析植物总体关联性、种间相关性并计算群落的稳定性系数。结果表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毛竹与桫椤的种间关系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桫椤在发育前期受到物种间的影响较大,而在发育的后期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与物种间的关系表现为弱相关或不相关,受到物种间的影响较小;贡献定律法分析表明毛竹-桫椤群落的稳定性系数为21/79,说明金沙沟区域的毛竹-桫椤群落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桫椤群丛 种间关系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桫椤叶蜂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20
作者 陈航丹 杨卫诚 +3 位作者 张冰晨 周梦青 何琴琴 梁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4-160,共7页
为确定桫椤叶蜂(Rhoptroceros cyatheae)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类型和分布,利用扫描电镜对桫椤叶蜂成虫触角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桫椤叶蜂成虫触角呈线状,主要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有7小节,雌蜂的触角长度明显大于雄... 为确定桫椤叶蜂(Rhoptroceros cyatheae)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类型和分布,利用扫描电镜对桫椤叶蜂成虫触角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桫椤叶蜂成虫触角呈线状,主要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有7小节,雌蜂的触角长度明显大于雄蜂;雌、雄蜂触角上共发现表皮孔和10种感器,包括毛形感器、锥形感器、B9hm氏鬃毛、刺形感器、槽纹感器和钟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有2种亚型,锥形感器有3种亚型;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在桫椤叶蜂触角上分布广、数量多,表明其在寄主选择和感受性信息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叶蜂 桫椤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