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策略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董智 董俊 +1 位作者 刘洋 侯志研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5-26,共2页
玉米是辽宁省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目前辽宁玉米平均单产一直在低水平徘徊,长期重用轻养的耕种方式限制了玉米产能的进一步提升。本文简要总结该地区玉米保护性耕作的现状和应用困境,进而提出推进辽宁省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的发展政策建议。
关键词 玉米 保护性耕作 辽宁 应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地区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董智 董俊 +4 位作者 张晓红 刘洋 苏建党 侯志研 张旭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2年第3期4-6,共3页
以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土壤含水量、玉米产量、效益及水肥利用率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传统旋耕、少耕、免耕3种耕作方式对辽西地区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少免耕可显著增加播前耕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底层土壤紧实... 以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土壤含水量、玉米产量、效益及水肥利用率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传统旋耕、少耕、免耕3种耕作方式对辽西地区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少免耕可显著增加播前耕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底层土壤紧实度,提高玉米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免耕 少耕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间作体系控制作物病虫害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马晓慧 冯晨 +4 位作者 张悦 向午燕 杨姝 白伟 董智 《辽宁农业科学》 2022年第3期50-54,共5页
间作是合理利用农田生态系统光热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栽培手段。围绕玉米间作体系控制作物病虫害作用,从玉米间作体系控制作物病害效果、控制作物虫害效果及对天敌的影响等方面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玉米间作体... 间作是合理利用农田生态系统光热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栽培手段。围绕玉米间作体系控制作物病虫害作用,从玉米间作体系控制作物病害效果、控制作物虫害效果及对天敌的影响等方面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玉米间作体系控制作物病害(影响寄主作物抗病性、影响病原菌功能、影响生态环境)与虫害(植物多样性、天敌多样性、生境多样性)的机理,并认为合理的玉米间作体系能够有效的控制或减轻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间作 控制 病害 虫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董智 侯志研 +5 位作者 张晓红 苏建党 董俊 刘洋 白伟 冯良山 《辽宁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1-5,共5页
在辽西地区推广以玉米秸秆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须趋势。本研究以秸秆全覆盖免耕定位示范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全机械条件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秸秆全覆盖免耕相较于传统耕作,可有效提高玉米抗... 在辽西地区推广以玉米秸秆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须趋势。本研究以秸秆全覆盖免耕定位示范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全机械条件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秸秆全覆盖免耕相较于传统耕作,可有效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玉米增产10.66%以上,种植纯效益每hm^(2)提高3635元,化肥和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8.10%和10.76%,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11.60%、全生育期减排22.10%。该技术模式在辽西地区能够实现玉米增产、农民增收和环境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覆盖 免耕 二比空 温室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半干旱区秸秆全量翻耕还田技术模式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洋 滕云鹏 +6 位作者 董智 蔡广兴 董俊 张晓鹏 杨志会 邓林军 侯志研 《辽宁农业科学》 2020年第6期33-35,共3页
以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秸秆全量翻耕还田技术模式的育土丰产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全量翻耕还田技术模式玉米叶面积指数、产量、土壤水分利用率及综合收益等指标均高于传统种植技术模式,特别是配施氮肥效果更佳。该模式实现了玉米丰... 以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秸秆全量翻耕还田技术模式的育土丰产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全量翻耕还田技术模式玉米叶面积指数、产量、土壤水分利用率及综合收益等指标均高于传统种植技术模式,特别是配施氮肥效果更佳。该模式实现了玉米丰产、增收及保育土壤的多重目标,可以在辽西半干旱地区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翻耕 辽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量和秸秆还田量对玉米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向午燕 董智 +2 位作者 王美文 蔡倩 冯晨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3年第1期4-5,8,共3页
通过对玉米根系总根长、根表面积、平均根直径、根干重及玉米产量分析,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研究两种灌水量3个秸秆还田量对玉米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和秸秆还田均利于玉米根系生长与产量形成,成熟期根系总根长、根表面... 通过对玉米根系总根长、根表面积、平均根直径、根干重及玉米产量分析,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研究两种灌水量3个秸秆还田量对玉米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和秸秆还田均利于玉米根系生长与产量形成,成熟期根系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干重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长;350 mm灌水量处理下秸秆还田3000 kg/hm^(2),450 mm灌水量处理下秸秆还田6000 kg/hm^(2)玉米产量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灌水量 秸秆还田 根系特性 产量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衣剂和微肥对玉米茎腐病发生危害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董智 王丽娟 +3 位作者 刘可杰 董怀玉 侯志研 张海东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1-155,共5页
选用8个玉米种衣剂和硫酸锌、氯化钾等两种微肥对玉米茎腐病发生危害的影响进行相关研究。选用适宜的玉米种衣剂品种包衣处理玉米种子,可对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危害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茎腐病发病率最高可降低52.83%;合理增施锌、钾等适宜... 选用8个玉米种衣剂和硫酸锌、氯化钾等两种微肥对玉米茎腐病发生危害的影响进行相关研究。选用适宜的玉米种衣剂品种包衣处理玉米种子,可对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危害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茎腐病发病率最高可降低52.83%;合理增施锌、钾等适宜微肥可有效改善玉米植株自身对病害的抵抗能力,玉米茎腐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最高可降低56.06%;种衣剂与微肥协同处理对玉米茎腐病的抑制作用总体呈现出效果叠加作用,发病率可减轻63.57%。推荐应用4.23%甲霜·种菌唑微乳剂、450 g/L种菌唑悬浮剂、400 g/L萎锈·福美双悬浮剂等对玉米茎腐病发生危害抑制效果较理想的种衣剂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衣剂 微肥 茎腐病
原文传递
不同秸秆还田量和氮肥配施对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武开阔 张哲 +5 位作者 武志杰 冯良山 宫平 白伟 冯晨 张丽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4-670,共7页
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和氮肥量配施对辽西北半干旱区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可为固碳减排和黑土地保护计划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本试验主区设置3个秸秆还田水平,分别为3000(S_(1))、6000(S_(2))和9000 kg·hm^(-2)(S_(3),秸秆全... 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和氮肥量配施对辽西北半干旱区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可为固碳减排和黑土地保护计划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本试验主区设置3个秸秆还田水平,分别为3000(S_(1))、6000(S_(2))和9000 kg·hm^(-2)(S_(3),秸秆全量还田);副区设置3个氮肥施用水平,分别为105(N_(1))、210(N_(2),常规施氮量)和420 kg N·hm^(-2)(N_(3)),另设置不施氮肥不添加秸秆的对照处理(CK),共10个处理。采集定位试验4年后玉米田间土壤,通过培养试验,探究不同处理对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及CO_(2)排放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关系。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均会促进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并随秸秆还田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氮肥施用是促进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的最主要因素;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通过促进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并加剧DOC消耗来促进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MBC和DOC含量显著刺激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且主要受两者培养前期含量的影响。从保障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同时减少CO_(2)排放的角度考虑,210 kg N·hm^(-2)常规施氮量与6000 kg·hm^(-2)秸秆还田配合施用(N_(2)S_(2))是本试验条件下辽西北半干旱区最有潜力的田间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_(2)排放 玉米秸秆 氮肥 溶解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黑土地
原文传递
风沙区林草生态种植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
9
作者 冯良山 +13 位作者 杨宁 魏忠平 张哲 田红 杜桂娟 杨姝 张树彬 陈军典 张剑 马凤江 史胜南 蔡倩 李开宇 杨光 《中国科技成果》 2020年第22期76-77,共2页
我国是世界上风沙危害尤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风沙区是我国沙化严重的地区之一.风蚀沙化又称沙质荒漠化,是我国荒... 我国是世界上风沙危害尤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风沙区是我国沙化严重的地区之一.风蚀沙化又称沙质荒漠化,是我国荒漠化的一种主要类型,危害也特别严重,土地沙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植树造林种草是世界普遍采用的生态治理技术,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该项目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为目标,围绕辽西等风沙区土壤侵蚀和经济效益低等林草业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在探明区域气候资源环境要素与土壤侵蚀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林草生态种植增效技术途径,探明林地土壤碳氮分布和更新迹地植物多样性演替规律、牧草耐荫机制,引进筛选适宜的特色林果和牧草品种,突破林草生态种植关键技术和林草产后利用关键技术,构建了林草复合生态模式,并集成技术体系,实现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三生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生态种植 风沙区 牧草品种 生态模式 生态产业 特色林果 风蚀沙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