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痛绿色通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分析
1
作者 顾迎东 王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5年第3期162-165,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使用胸痛绿色通道院前急救的救治效果。方法8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以随机抽样法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4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院前急救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使用胸痛绿色通道...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使用胸痛绿色通道院前急救的救治效果。方法8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以随机抽样法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4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院前急救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使用胸痛绿色通道院前急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满意度、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急救2h效果、临床指标及急救效率指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0.91%)高于常规组(72.73%),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97.73%)高于常规组(81.82%),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27%,低于常规组的15.91%,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常规组的63.64%、50.00%、52.27%相比,研究组急救2 h的ST段回落率84.09%、胸痛缓解率72.73%、心肌酶谱回落率75.00%更高,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诊反应时间(1.02±0.14)min、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1.38±0.31)min、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66.48±5.71)min、急救总时间(10.38±2.10)min、住院时间(5.85±1.06)d均短于常规组的(2.94±0.45)min、(5.84±1.13)min、(117.56±10.74)min、(18.82±3.16)min、(9.22±1.47)d,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常规组的(6.25±0.48)、(9.93±0.97)、(16.83±1.93)、(17.64±1.94)min相比,研究组入院至完成预检分诊时间(3.44±0.14)min、接触医疗至接受心电图检查时间(6.34±0.45)min、接触医疗至接受肌钙蛋白检测时间(5.38±0.61)min、接触医疗至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时间(2.15±0.03)min均更短,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胸痛绿色通道院前急救措施,可以改善患者临床指标,提升急救效率,减少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绿色通道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外固定在多发性创伤伴骨折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虎 张玉涛 顾迎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5期72-75,共4页
目的分析简易外固定在多发性创伤伴骨折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140例接受抢救的多发性创伤伴骨折患者,根据抢救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抢救方式)和试验组(采用简易外固定联合常规抢救),每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抢救前后的抑郁自... 目的分析简易外固定在多发性创伤伴骨折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140例接受抢救的多发性创伤伴骨折患者,根据抢救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抢救方式)和试验组(采用简易外固定联合常规抢救),每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抢救前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满意度、急救结果。结果抢救后,试验组患者SAS评分(40.37±2.57)分、SDS评分(41.76±2.50)分、VAS评分(1.98±0.52)分均低于常规组的(70.34±3.18)、(47.67±2.53)、(2.86±0.65)分(P<0.05)。试验组患者总满意度98.57%高于常规组的90.00%(P<0.05)。试验组症状改善率97.14%高于常规组的87.14%,再出血发生率1.43%、二次损伤发生率2.86%,均低于常规组的12.86%、18.57%(P<0.05)。结论多发性创伤伴骨折患者实施简易外固定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疼痛问题,提高患者满意度,优化抢救结果,在临床中实践中可行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意度 抢救结果 简易外固定 多发性创伤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拉地尔在高血压危象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家龙 顾迎东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6期45-47,共3页
目的 观察乌拉地尔在高血压危象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连云港市急救中心出车抢救高血压危象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乌拉地尔组和硝酸甘油组,各59例。在常规院前急诊治疗基础上,乌拉地... 目的 观察乌拉地尔在高血压危象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连云港市急救中心出车抢救高血压危象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乌拉地尔组和硝酸甘油组,各59例。在常规院前急诊治疗基础上,乌拉地尔组予以乌拉地尔治疗,硝酸甘油组予以硝酸甘油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急救前后血压、心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乌拉地尔组总有效率为96.61%,高于硝酸甘油组的84.75%(χ^(2)=4.912,P=0.027)。急救后,2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低于治疗前,且乌拉地尔组低于硝酸甘油组(P均<0.01)。乌拉地尔组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烦躁不安、呼吸困难、胸闷心悸改善时间均短于硝酸甘油组(P<0.01);乌拉地尔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47%,低于硝酸甘油组的22.03%(χ^(2)=4.196,P=0.041)。结论 高血压危象患者行院前急救时予以乌拉地尔治疗效果较硝酸甘油更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和心率,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危象 院前急救 乌拉地尔 硝酸甘油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4
作者 王虎 张乐 张玉涛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8期87-89,95,共4页
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院前救治过程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经连云港市急救中心转运救治的169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院前救治期间患者前后两次CT出血... 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院前救治过程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经连云港市急救中心转运救治的169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院前救治期间患者前后两次CT出血量的比较分为血肿扩大组(42例)和血肿未扩大组(12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结果血肿扩大组患者入院时的收缩压、血肿体积差均高于血肿未扩大组,降压药、脱水药的使用比例低于血肿未扩大组,转运时间长于未扩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使用降压药(OR=48.526,95%CI:7.778~302.737,P=0.001)、未使用脱水药(OR=12.330,95%CI:3.084~49.2%,P=0.001)、入院时收缩压(OR=1.157,95%CI:1.082~1.238,P=0.001)是HICH患者急救转运途中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首次出血量(OR=0.893,95%CI:0.849~0.938,P=0.001)可能是血肿扩大的保护因素。结论HICH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未控制的高血压及较长的转运时间是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血肿扩大 院前急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内外一体化急救模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金立贝 赵发桐 +2 位作者 赵林 潘宝权 顾迎东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1143-1144,共2页
目的探讨院内外一体化急救模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连云港市急救中心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院内外一体化急救模式的院前急救记录、抢救记录及住院病历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 目的探讨院内外一体化急救模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连云港市急救中心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院内外一体化急救模式的院前急救记录、抢救记录及住院病历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院内外一体化救治后,成功率94.8%(91/96),死亡率2.1%(2/96)。结论院内外一体化急救模式可以缩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转运及治疗时间,真正地实现院内外无缝衔接,提高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一体化急救 急诊绿色通道 无缝衔接 救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意外院前急救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潘洪显 赵林 《中国医药导刊》 2013年第6期928-929,共2页
目的:比较院前急救和自行来院的急性脑血性意外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院前急救必要性的认识。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经院前急救的12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作为观察组,该时间段自行来院的90例急性血性意外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由... 目的:比较院前急救和自行来院的急性脑血性意外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院前急救必要性的认识。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经院前急救的12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作为观察组,该时间段自行来院的90例急性血性意外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由家属或朋友送到医院,均无实施急救措施,观察组急救中心接到120调度后进行电话指导救治、现场抢救、转运与途中处理。结果:两组患者自救反应时间(26.67±12.34)minVS(30.45±11.56)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急救时间(40.12±13.56)min、院外救治时间(52.34±14.85)min、住院时间(14.34±5.28)天、住院费用(0.98±0.22)万元小于对照组的(162.56±33.45)min、(162.56±33.45)min、(19.34±6.23)天、(1.22±0.34)万元(P<0.05);观察组死亡3.33%、伤残20.83%也少于对照组的10.00%、37.78%(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最大程度抢救患者的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重视与加强院前急救与转运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急性脑血管意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17例交通事故伤的急救救援体会 被引量:6
7
作者 毕强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47-1048,共2页
2006—11—02上午,同三高速公路连云港段因大雾造成35辆汽车连环相撞,造成17人受伤,其中1人死亡。我中心立即启动高速公路应急预案,先后出动4辆救护车展开急救救援。除1例现场复苏失败以外,其余16例经120急救、院内抢救,已全部治... 2006—11—02上午,同三高速公路连云港段因大雾造成35辆汽车连环相撞,造成17人受伤,其中1人死亡。我中心立即启动高速公路应急预案,先后出动4辆救护车展开急救救援。除1例现场复苏失败以外,其余16例经120急救、院内抢救,已全部治愈,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0急救 交通事故伤 救援 高速公路 应急预案 现场复苏 院内抢救 连云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中的价值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金立贝 吴振业 +2 位作者 骆继业 李昕睿 潘宝权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第26期213-214,216,共3页
目的: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救治的64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按照1:1选取同期由64例家属护送采用常规院内急救模式救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急救时间、NIHSS评分... 目的: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救治的64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按照1:1选取同期由64例家属护送采用常规院内急救模式救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急救时间、NIHSS评分及Barthe指数。结果:观察组转运时间(22.10±6.67)min、确诊时间(34.60±9.45)min、确诊至溶栓时间(73.45±14.65)min、急救总时间(130.10±22.56)min、全部短于对照组的(38.23±8.65)min、(40.76±10.03)min、(97.80±16.48)min、(182.34±29.34)min(P<0.05)。就诊时两组NIHSS、Barthe无差异(P<0.05),溶栓后1周观察组NIHSS(8.31±2.87)低于对照组的(10.42±2.98),差异显著(P<0.05),溶栓后3月Barthe观察组(72.96±8.56)高于对照组的(66.85±7.82),差异显著(P<0.05)。结论:无缝隙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的有效运用,可实现急性脑梗死转运、确诊、溶栓时间,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院内 一体化 急救模式 急性脑梗死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预防性应用胺碘酮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常志 张玉涛 +1 位作者 顾迎东 金立贝 《中国处方药》 2023年第9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预防性应用胺碘酮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6月院前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利多卡因组与胺碘酮组各74例,在常规院前急救的基础上分别应用利多卡因及胺碘酮。观察心电监护结...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预防性应用胺碘酮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6月院前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利多卡因组与胺碘酮组各74例,在常规院前急救的基础上分别应用利多卡因及胺碘酮。观察心电监护结果、除颤次数及住院时间,不良反应,预后及复发情况。结果现场抢救前心电监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运送抵达医院时胺碘酮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低于利多卡因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利多卡因组(P<0.05);胺碘酮组除颤次数(1.48±0.52)次,住院时间(10.22±1.67)d少于利多卡因组(2.89±0.83)次,(11.53±1.90)d(P<0.05);胺碘酮组患者抢救成功率91.89%高于利多卡因组78.39%(P<0.05),心肌梗死复发率5.41%低于利多卡因组16.22%(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2.70%低于利多卡因组16.22%(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预防性应用胺碘酮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心肌梗死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胺碘酮 预防性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现场急救与转运对预后的影响——附90例报道
10
作者 潘洪显 赵林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7期574-575,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现场急救与转运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现场急救处理及安全转运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途中转运距离平均(11.34±4.23)km,90例院前现场救护中89例送往医院按AMI继...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现场急救与转运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现场急救处理及安全转运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途中转运距离平均(11.34±4.23)km,90例院前现场救护中89例送往医院按AMI继续常规治疗,转运途中1例死亡;院前现场救护及转运平均(18.34±9.12)min。同期自行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距离平均(10.98±4.50)km;死亡9例;就诊时间(49.78±12.78)min。两组距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施院前现场救护就诊短,病死率低(t=7.34,χ2=6.45,P<0.05)。结论采取正确急救措施及安全转运,缩短急性心肌梗死就诊时间,降低了病死率低,提高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现场急救 转运 预后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例重型交通事故性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体会 被引量:4
11
作者 英义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12期86-87,共2页
颅脑损伤是交通事故中最为常见的伤害类型,是造成患者重伤或死亡的主要致伤形式。目前临床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方法较多,但其死亡率及致残率仍很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院前急救处理不到位,没有一个系统的院前急救体系及规范管理模式... 颅脑损伤是交通事故中最为常见的伤害类型,是造成患者重伤或死亡的主要致伤形式。目前临床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方法较多,但其死亡率及致残率仍很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院前急救处理不到位,没有一个系统的院前急救体系及规范管理模式,尤其在交通事故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时,往往在院前急救方面耽搁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导致预后很差。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非常重要,通过积极有效地院前急救可以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现筛选出2012年1月~12月本人院前急救的18例重型交通事故性颅脑损伤,分析、总结,就重型交通事故性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体会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院前急救处理 交通事故 颅脑损伤患者 院前急救体系 神经功能损伤 伤害类型 管理模式
原文传递
江苏省院外急救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2
12
作者 毕强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2年第3期265-266,共2页
江苏省四级急救机构网络建设截止到2009年底,江苏省有13个地级市、106个县(县级市、区)、1243个乡镇。建有急救中心(有固定建筑物、急救车、固定急救人员、有急救分站)或急救指挥中心(仅有调度指挥功能,本身不出车、
关键词 院外急救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院前急救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家龙 陈欢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第2期60-62,共3页
目的探究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院前急救急性左心衰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60例,均经院前一体化急... 目的探究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院前急救急性左心衰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60例,均经院前一体化急救,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行静脉注射呋塞米、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等常规抗心力衰竭院前急救治疗)与试验组(30例,行常规抗心力衰竭院前急救与无创正压机械通气联合治疗),治疗2 h后,分析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 h后呼吸频率、心率及PaO_(2)、SaO_(2)、PaO_(2)/FiO_(2)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0.00%;与治疗前比,治疗2 h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2 h后两组患者PaO_(2)、SaO_(2)、PaO_(2)/FiO_(2)水平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将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应用于院前急救急性左心衰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抢救效果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左心衰 院前急救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 血气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据2010年AHACPR&ECC指南对22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院外急救实践 被引量:1
14
作者 英义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2年第8期782-783,共2页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年AHACPR&ECC指南,以下简称2010指南)由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和美国心脏协会(AHA)于2010年10月18日发表。本指南与2005指南相比又有了很大进展及亮点。作为一线急救人员,在...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年AHACPR&ECC指南,以下简称2010指南)由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和美国心脏协会(AHA)于2010年10月18日发表。本指南与2005指南相比又有了很大进展及亮点。作为一线急救人员,在本中心的组织下,及时进行了学习并将其付诸于实践。本文总结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随救护车参与抢救的22例心肺复苏患者,并作临床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跳呼吸骤停 院外急救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舒氧在院前中、重度CO中毒急救中的应用
15
作者 周燕玲 樊继芒 +3 位作者 匡友成 赵发桐 冯艳 范益芹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5期568-569,共2页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静舒氧(医用自动输氧器)对中、重度CO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 2例确诊为中、重度CO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 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高浓度吸氧、脱水、皮质激素、能量、纳洛酮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的基础上...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静舒氧(医用自动输氧器)对中、重度CO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 2例确诊为中、重度CO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 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高浓度吸氧、脱水、皮质激素、能量、纳洛酮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的基础上加用静舒氧。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在血氧饱和度的回升上效果显著。结论:静舒氧能显著提高中、重度CO中毒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舒氧 中毒急救 医用自动输氧器 血氧饱和度 重度CO中毒 中毒患者 高浓度吸氧 纳洛酮治疗 对照组 治疗组 院前急救 治疗效果 皮质激素 效果显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间转送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
16
作者 吴振业 顾迎东 +2 位作者 金立贝 王虎 范益芹 《中国医疗设备》 2017年第S1期31-32,共2页
目的对院间转送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中心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长途转送的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急救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接受规范性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 目的对院间转送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中心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长途转送的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急救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接受规范性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急救介入时间更短、平均转运速度更快(P<0.05);转运成功率、护理总满意率更高(94.44%vs 72.22%、100.00%vs 66.67%,P<0.05),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更低(0.00%vs 11.11%、11.11%vs 27.78%,P<0.05)。结论规范性院前急救与护理可有效提高院间转送主动脉夹层患者转送成功率、提升转运速度,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间转送 主动脉夹层 院前急救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9例急性脑血管病的院前急救体会
17
作者 英义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2期127-128,共2页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急症之一,临床中常又被称为脑卒中、中风、脑血管意外。因其发病急且病情发展快,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由此当患者发病在入院前,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进一步创造条件,以此降低致残致死率[1]。临床...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急症之一,临床中常又被称为脑卒中、中风、脑血管意外。因其发病急且病情发展快,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由此当患者发病在入院前,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进一步创造条件,以此降低致残致死率[1]。临床常见的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等[2]。在我国,脑血管意外每年发病率约为15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幸存者70%以上遗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3],有效的院前急救可减少或减轻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 院前急救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意外 年发病率 病情发展
原文传递
长途转移措施应用于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
18
作者 顾迎东 王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9期101-105,共5页
目的探讨长途转移措施应用于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市急救中心2021年2月—2022年2月长途转运的4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不同的转运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1例行常规转运措施,... 目的探讨长途转移措施应用于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市急救中心2021年2月—2022年2月长途转运的4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不同的转运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1例行常规转运措施,观察组20例应用长途转移措施。观察2组转运成功率,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SAS、SDS评分有所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转运成功率为70.00%,观察组的转运成功率为1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途转移措施应用于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转运成功率,临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长途转运 成功率 影响因素 心理状态 处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节点控制模式对缺血性脑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19
作者 李松 陆思烨 顾迎东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3145-3148,共4页
目的:探究院内时间节点控制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救中的应用价值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3月1日~2023年3月31日收治的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38例,常规组采取急诊常规流程,研究组采用... 目的:探究院内时间节点控制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救中的应用价值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3月1日~2023年3月31日收治的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38例,常规组采取急诊常规流程,研究组采用时间控制节点控制模式,对比两组急救各环节耗时、急救前、后神经功能评分、预后情况及急救护理质量。结果:研究组各个急救环节耗时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溶栓后2 h、12 h、48 h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疝、偏瘫、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急救护理质量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中,应用时间节点控制模式可提高急救护理质量,缩短各环节时间,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急救 时间节点控制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120"急救车公路长途转运主动脉夹层患者研究现况 被引量:4
20
作者 申潇竹 潘宝权 +1 位作者 孙承波 毕强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0年第6期372-374,共3页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严重威胁国人生命健康的危重心血管疾病,治疗难度大,医疗水平要求高。与择期手术外聘专家来院施治不同,AD的救治刻不容缓,长途转运是目前基层及下级医院的唯一选择。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发展,居民...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严重威胁国人生命健康的危重心血管疾病,治疗难度大,医疗水平要求高。与择期手术外聘专家来院施治不同,AD的救治刻不容缓,长途转运是目前基层及下级医院的唯一选择。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发展,居民对医疗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经济负担承受能力增大,“120”急救车公路长途转运急重症的需求也愈来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途转运 主动脉夹层 择期手术 急救车 急重症 医疗水平 我国经济水平 危重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