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R危机管理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徐艳 王慧 《护理学报》 2017年第2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4R危机管理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住院的2 9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1 455例和干预组(2016年1—12月)1 464例。... 目的探讨4R危机管理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住院的2 9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1 455例和干预组(2016年1—12月)1 46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跌倒管理方法 ,干预组在常规跌倒管理的基础上运用4R危机管理理论进行跌倒管理,比较2组患者跌倒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1 455例中8例发生跌倒,发生率为0.55%;干预组1 464例中1例发生跌倒,发生率为0.07%。干预组跌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R危机管理可以显著降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跌倒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R危机管理理论 神经内科 跌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情评估表在神经内科患者分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宋正新 王敏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24期173-175,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自制病情评估表对我院神经内科患者实施分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12月我院收治的2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科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2例及对照组101例。对照组患者由护理人员按照Barthel指数评定表给... 目的观察应用自制病情评估表对我院神经内科患者实施分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12月我院收治的2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科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2例及对照组101例。对照组患者由护理人员按照Barthel指数评定表给予评分,医生以该评分为主要依据评定护理等级。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医生按照自制病情评估表对患者进行神志、年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血糖、潜在并发症的监测,根据评分标准将患者病情分为轻、中、重、危四个级别,据此再结合Barthel指数评定等级下达护理等级医嘱。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等级符合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等级符合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制病情评估表能使分级护理的判定更细则化、规范化,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情评估表 Barthel指数评定表 分级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bath康复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韦静 王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9-1333,共5页
目的 探索Bobath康复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19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99例采用Bobath康复技... 目的 探索Bobath康复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19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99例采用Bobath康复技术,观察组98例采用Bobath康复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后4周、8周记录并比较2组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下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 FMA-LE)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Barthel index, 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中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hina stroke scale, CSS)、步行时空参数、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和肌肉肌电值。结果 2组治疗后4周、8周BBS评分、FMA-LE评分、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C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4周、8周BBS评分、FMA-LE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8周肌肉静态肌电值、肌肉收缩肌电值步宽、步频、步速、步长均大于治疗前,M波最大波幅、H波最大波幅小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8周肌肉静态肌电值、肌肉收缩肌电值步宽、步频、步速、步长均大于对照组(P<0.05,P<0.01),M波最大波幅、H波最大波幅小于对照组[(1.13±0.18)mV vs(1.59±0.23)mV,(1.22±0.21)mV vs(1.93±0.19)mV,P<0.01]。结论 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Bobath康复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能更好改善平衡功能和神经功能,提高下肢能力,恢复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电刺激 平衡 神经功能 Bobath康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期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余锋 赵合庆 孙永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期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并探讨TMS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TMS组及假刺激组,每组5只大鼠。TMS组和假刺激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期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并探讨TMS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TMS组及假刺激组,每组5只大鼠。TMS组和假刺激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TMS组于再灌注1h及12h分别给予1Hz200脉冲TMS(分2次完成,每次100脉冲,中间间隔1h)。缺血-再灌注24h后,检测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皮质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TMS组与假刺激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均明显增高,多巴胺、5-羟色胺、3,4-二羟基苯乙酸含量降低,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MS组去甲肾上腺素升高程度低于假刺激组,多巴胺和5-羟色胺降低程度小于假刺激组(P<0.01)。TMS组梗死灶周围皮质肾上腺素含量在正常水平,假刺激组明显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MS组5-羟吲哚乙酸含量明显低于假刺激组、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假刺激组明显高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均P<0.01。结论TMS能够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期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过量释放,从而减轻单胺类神经递质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保护脑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生物源单胺类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D监测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 被引量:3
5
作者 杨茹 王明玉 +3 位作者 任孝林 董青 籍牛 周芯羽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5135-5138,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射绝超声多普勒系统(TCD)监测颅内血流动力学对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恶化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122例脑血管病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n=43)、中度狭窄组(n=47)... 目的探讨经颅射绝超声多普勒系统(TCD)监测颅内血流动力学对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恶化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122例脑血管病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n=43)、中度狭窄组(n=47)、重度狭窄组(n=32),并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4组颅内血流动力学指标,并采用Pearson分析其与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根据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程度分为神经功能恶化组(n=55)和神经功能未恶化组(n=67),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高危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一步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对神经功能恶化的诊断效能。结果轻、中、重度狭窄组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及平均血流速度(MV)水平均较对照组偏低,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较对照组偏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狭窄组PSV、MV、EDV水平较轻、中度狭窄组显著偏低,PI及RI水平显著偏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SV、EDV及MV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541,0.763,0.822,均P<0.05),PI及RI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133,-0.375,均P<0.05)。神经功能恶化组平均年龄、入院GCS评分、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长等临床指标均明显高于神经功能未恶化组(P<0.05);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神经功能恶化组收缩期血流速度(FVs)、PI显著高于神经功能未恶化组,FVd、平均流速(FVm)明显低于神经功能未恶化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FVs、舒张期血流速度(FVd)、PI均是影响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Vs、FVd、FVm及PI对预测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神经功能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3、0.834、0.336、0.866(均P<0.05)。诊断效能:PI>FVd>FVs>FVm。结论应用TCD对脑血管病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监测可辅助临床评估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对此类患者发生神经功能病变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D监测 颅内血流动力学 脑血管病 颈动脉狭窄 神经功能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MMPs水平及神经功能和脑水肿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何效兵 刘忠伦 藉牛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6期455-457,共3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脑出血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脑出血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选择发病24h内的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常...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脑出血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脑出血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选择发病24h内的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d治疗14d,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中MMP2和MMP9,在发病时和2周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测定脑水肿体积。结果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脑水肿体积MMP2及MMP9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降低脑出血患者MMPS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血评分,减轻脑水肿,是脑出血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依达拉奉 基质金属蛋白酶 神经功能缺损 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PC1沉默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广慧 冯金洲 +3 位作者 郭振委 耿闪 何明利 吴方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82-785,共4页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TRPC1)沉默对脑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TRPC1沉默组(脑缺血+TRPC1沉默)和阴性对照组,以脑室内注射siRNA沉默TRPC1,以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TRPC1)沉默对脑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TRPC1沉默组(脑缺血+TRPC1沉默)和阴性对照组,以脑室内注射siRNA沉默TRPC1,以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MCAO)模型,脑缺血模型制作成功后,腹腔内注射Brdu标记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别于48 h、4 w后处死大鼠,行Brdu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双标染色(Brdu/GFAP、Brdu/Neun)观察NSC的增殖、迁移和分化情况。结果脑缺血后48 h,脑缺血组和TRPC1沉默组SVZ区Brdu阳性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1),但TRPC1沉默组Brdu阳性细胞数较缺血组低(P<0.01)。脑缺血4 w后,缺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皮质区具有更多的Brdu阳性细胞(P<0.01),同样TRPC1沉默组Brdu阳性细胞数多于假手术组,但明显低于脑缺血组(P<0.0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发现,脑缺血各组Brdu/GFAP、Brdu/Neun双阳性细胞的数量均比假手术组明显增高,但TRPC沉默组双阳性细胞显著少于脑缺血组和阴性对照组(P<0.01)。结论 TRPC1沉默显著影响脑缺血大鼠SVZ区NSC的增殖、向脑缺血区迁移及向成熟细胞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 神经干细胞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嗅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广慧 吴方荣 +2 位作者 何明利 郭振委 秦新月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4-418,共5页
目的探讨嗅球电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电刺激组、假刺激组,其中脑缺血再灌注组、电刺激组,以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 目的探讨嗅球电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电刺激组、假刺激组,其中脑缺血再灌注组、电刺激组,以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出颈内动脉;电刺激组在右侧嗅球内埋置双极电极,于MCAO再灌注后对嗅球进行电刺激,假刺激组只埋置电极,不进行电刺激;以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假手术组于术后48h、1周,脑缺血再灌注组于缺血再灌注后48h、1周,电刺激组及假刺激组于刺激后48h、1周分别行Brdu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脑室下区(SVZ)区NSC增殖情况;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电刺激组、假刺激组4组大鼠在电刺激组行电刺激后腹腔注射Brdu 50mg/kg,2次/d,连续2d,4周后处死,分别取脑切片,进行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各组NSC迁移和分化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组(37.67±1.97)、假刺激组(36.5±2.35)和电刺激组(43.67±1.63)大鼠48h后SVZ区Brdu阳性NSC细胞数较假手术组(15.5±1.52)明显增多(F=57.21,P<0.05),缺血再灌注组(41.17±2.94)、假刺激组(41.83±2.14)和电刺激组(47.67±2.34)1周后Brdu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15.5±1.52)增多(F=73.62,P<0.01),电刺激组在各时间点均较其他组Brdu阳性NSC细胞数增多(P<0.01)。缺血并注射Brdu 4周后缺血侧皮质区电刺激组Brdu阳性NSC细胞数(57.17±2.4)较缺血再灌注组(46.83±2.48)和假刺激组(45.83±2.14)增多(F=161.50,P<0.0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示电刺激组Brdu阳性NSC细胞中Brdu/神经元核抗原(Neun)双阳性细胞比例约为(74.67±3.61)%,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阳性细胞比例约为(38.83±3.36)%,与缺血再灌注组和假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刺激嗅球可能促进脑缺血大鼠SVZ区NSC增殖,并可能促进新生NSC向缺血皮质区迁移,增加缺血皮质新生神经元数量,但SVZ区新生NSC的分化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缺血再灌注 神经发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急性缺血卒中后神经功能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永进 何效兵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31期37-38,共2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胆红素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231例,在入院后进行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测定,同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表(NIHSS)进行卒中严重程度评定。结果:在231例患者中,总... 目的:回顾性分析胆红素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231例,在入院后进行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测定,同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表(NIHSS)进行卒中严重程度评定。结果:在231例患者中,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高水平组NIHSS评分均较低水平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两者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748,P<0.01;r=0.436,P=0.014)。结论:高水平的总胆红素以及直接胆红素与卒中严重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 卒中严重性 神经功能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特点:62例分析
10
作者 蔡增林 钮晓勤 +3 位作者 吴方萍 何明利 许丽珍 薛寿儒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1期6951-6951,6981,共2页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神经功能障碍 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G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专科家庭病房中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
11
作者 蒋海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329-329,共1页
关键词 神经专科家庭病房 脑卒中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后的预测价值及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永安 庞灵恩 +2 位作者 张永刚 顾艳 何明利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2069-2073,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MRI)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预后的预测价值,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3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急性缺血性脑...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MRI)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预后的预测价值,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3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HR-VW-MRI检查,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RS)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61,mRS>2分)与预后良好组(n=85,mRS≤2分),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斑块特征,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症状性ICA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拟合出患者IS预后不良风险函数模型表达式。结果:责任血管狭窄(P=0.002)、斑块内出血(P=0.001)、斑块强化(P=0.002)是ICAS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拟合出脑梗死复发风险函数模型表达式为ln[h(t,X)/h0(t)]=-0.891X1-1.020X2-0.812X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模型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0.734(95%CI:0.60~0.817)。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血、斑块强化、责任血管狭窄与症状性ICAS患者预后不良有关,建立的症状性ICAS患者预后不良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预后 斑块出血 斑块强化 责任血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5
13
作者 谭芬叶 赵蓓 +2 位作者 陈亚男 张广慧 马亚利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75-1578,共4页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菌(MDR)感染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的发生情况及病原菌分布,并构建分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3年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98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检出MDR情况,分为MDR感染组42例、...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菌(MDR)感染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的发生情况及病原菌分布,并构建分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3年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98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检出MDR情况,分为MDR感染组42例、MDR未感染组556例,分析检出的MDR菌株分布及MDR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598例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共检出42株MDR,MDR感染发生率7.02%;高龄、留置导管、住院时间≥10 d、联合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MDR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经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有较好的拟合优度(χ^(2)=5.785,P=0.671);校准曲线结果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接近,提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校准和预测能力;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02,95%CI为0.616~0.788。模型诊断敏感度为70.00%,特异度为77.50%,提示模型区分度较好。结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MDR感染临床发生率较高,引起MDR感染危险因素较多,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为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重症监护室 多重耐药菌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原文传递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miR-140-3p、miR-223-3p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评价中的价值研究
14
作者 丁超 刘永保 +2 位作者 张春阳 张健煜 郭振委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336-1340,共5页
目的探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高分辨率MR)联合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40-3p(miR-140-3p)、微小核糖核酸-223-3p(miR-223-3p)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颈... 目的探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高分辨率MR)联合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40-3p(miR-140-3p)、微小核糖核酸-223-3p(miR-223-3p)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学确诊斑块状况将患者分为斑块易损组42例和非斑块易损组4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血清miR-140-3p、miR-223-3p表达;Kappa检验分析高分辨率MR检测与金标准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的一致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易损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高分辨率MR、miR-140-3p、miR-223-3p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结果斑块易损组血清miR-140-3p表达低于非斑块易损组,血清miR-223-3p表达高于非斑块易损组(t/P=6.033/<0.001,6.367/<0.001);2组动脉重构类型及斑块分布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显示,高分辨率MR检测与金标准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的一致性尚可(Kappa=0.60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CRP)、miR-223-3p升高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易损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685(1.051~2.702)、3.054(2.008~4.645)],miR-140-3p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752(0.616~0.918)];高分辨率MR、miR-140-3p、miR-223-3p及三者联合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易损性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0、0.860、0.884、0.981,三者联合的AUC大于高分辨率MR、miR-140-3p、miR-223-3p单独诊断的AUC(Z/P=4.537/<0.001、2.980/0.003、2.869/0.004)。结论高分辨率MR联合血清miR-140-3p、miR-223-3p检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易损性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微小核糖核酸-140-3p 微小核糖核酸-223-3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肛袋在重症监护室患者大便失禁中的应用
15
作者 高华 高朵 赵蓓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3期30-32,共3页
目的分析一次性肛袋在重症监护室患者大便失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本院治疗的50例重症监护室大便失禁患者予以分组研究,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一次性尿垫护理,观察组制... 目的分析一次性肛袋在重症监护室患者大便失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本院治疗的50例重症监护室大便失禁患者予以分组研究,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一次性尿垫护理,观察组制作一次性肛袋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失禁性皮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大便次数少于对照组,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brade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监护室患者大便失禁,应用一次性肛袋干预后,可以更好地降低失禁性皮炎的发生率,利于改善大便情况,也能降低压疮风险,改善不良情绪,降低护理工作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性肛袋 重症监护室患者 大便失禁 失禁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IVIM序列与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预后相关性分析
16
作者 辛奕 薛明琛 +2 位作者 张亚运 周胜利 周芯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6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序列与单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所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ACI)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80例单侧MCA闭塞所致大面积AC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IVIM检查,所有患者出院后90天进行随访管理,通过mRS...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序列与单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所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ACI)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80例单侧MCA闭塞所致大面积AC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IVIM检查,所有患者出院后90天进行随访管理,通过mRS评分进行预后评估,比较不同预后患者IVIM检查参数(ADC值、f值、D值、D^(*)值),分析IVIM检查参数(ADC值、f值、D值、D^(*)值)与ACI预后的关联性。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发病至MRI检查用时、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高血脂、糖尿病、房颤、高血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入院时NIHSS分值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预后患者D^(*)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ADC值、f值、D值低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检验证实,D^(*)值与ACI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0.05),ADC值、f值、D值与ACI预后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磁共振IVIM序列相关检查参数与单侧MCA闭塞所致ACI具有密切关联性,可通过IVIM检查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诊断评估,从而指导临床开展后续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序列 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徐丙超 周芯羽 +2 位作者 王轩 籍牛 董万利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3660-3663,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选择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6年4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选择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6年4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4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ivgtt,qd。7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14 d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P-选择素、GFAP和VEGF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14 d时的NIHSS评分、血清P-选择素和GFAP水平均明显下降,血清VEGF水平明显上升,且治疗14 d时指标水平(NIHSS评分除外)均明显优于同组治疗7 d时,观察组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GFAP水平,提高VEGF水平,促进神经缺损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 P-选择素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频脑电图和磁共振成像对继发性癫痫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3
18
作者 徐丙超 周芯羽 +4 位作者 籍牛 苗重昌 何明利 王新一 董万利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1-554,共4页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和磁共振成像(MRI)对继发性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7例完善了V-EEG及头部MRI检查的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V-EEG、MRI检出率行相关分析,对发作形式、病因等作对比,并比较致痫灶和病例灶之间...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和磁共振成像(MRI)对继发性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7例完善了V-EEG及头部MRI检查的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V-EEG、MRI检出率行相关分析,对发作形式、病因等作对比,并比较致痫灶和病例灶之间的关系,分析V-EEG、MRI对继发性癫痫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患者MRI结果阳性时,V-EEG检出率为93.38%;MRI结果阴性时V-EEG检出率为76.1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7例患者中,V-EEG监测出异常痫样放电的患者有143例,其中颅内感染、颅内出血、颅内肿瘤V-EEG检查阳性率分别为95.24%、92.31%、95.00%,明显高于其他病因的检出率。157例继发性癫痫患者中,85例患者病理灶和致痫灶具有一致性,两者符合率为54.14%。V-EEG诊断继发性癫痫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继发性癫痫患者V-EEG、MRI检查结果呈正相关;V-EEG检查对继发性癫痫有很高的诊断价值,颅内感染、颅内出血、颅内肿瘤等病因V-EEG检出率较高;MRI检查是继发性癫痫病因病因诊断的重要手段;致痫灶和病理灶常大部分具有一致性,将V-EEG和MRI相结合可提高继发性癫痫患者定位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癫痫 视频脑电图 磁共振成像 病理灶 致痫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陶爱华 王蓓 +5 位作者 钮小勤 姜建东 李世滢 胡萍 张天艳 朱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9年第1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颈动脉和椎动脉的形态、结构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58例TIA患者颈动脉和椎动脉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TIA组颈动脉和椎动脉内中膜增厚,内膜面粗糙...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颈动脉和椎动脉的形态、结构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58例TIA患者颈动脉和椎动脉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TIA组颈动脉和椎动脉内中膜增厚,内膜面粗糙,见斑块37处,平均血流速度减慢,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增高,颈动脉内径增大,椎动脉内径狭窄,血流量下降,提示TIA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和椎动脉硬化,平均血流速度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徐艳 王霞 +1 位作者 胡维 胡晓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分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的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患者除接受常规护理外,还接受三期... 目的探讨分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的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患者除接受常规护理外,还接受三期十步法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分别在入院时、干预1周和干预2周后进行资料收集,并运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分析。结果 2组患者NIHSS、Barthel指数评分在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2周后2组的NIHSS评分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的Barthel指数在干预1周、2周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期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显著促进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分期康复护理 三期十步法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