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责任担当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李传义
丁增锋
-
机构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
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6期37-39,共3页
-
基金
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17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李传义
-
文摘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我的责任担当是新时代矛盾变化的外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责任的内在追求和教育者教育责任的社会需求,也是教育者个体自我价值的展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责任担当教育的路径是:强化新时代意识,呼唤高职大学生直面问题的责任担当;弘扬新时代榜样,引领高职大学生树立责任担当的正确价值取向;重塑社会责任主体意识,以劳动尊严观教育引领高职生成为未来社会合格劳动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高职生在积极政治认同中乐于为社会奉献;以文化人,使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教育中形成新时代合格人格。
-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工作者
责任担当
-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responsibility undertake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观察和思考:构建基层社区治理新体系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房晓梅
李小颖
-
机构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
出处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08-110,共3页
-
文摘
社会治理关乎社会发展,良好的社会治理是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基层社区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社区治理是否良好,影响社区发展好坏。因此,要推进国家社会治理的良好发展及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势必要重视基层社区治理,进一步完善基层社区治理制度,多层面多角度促进基层社区治理新体系建设。
-
关键词
构建
基层社区
治理新体系
-
分类号
D625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党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路径研究
- 3
-
-
作者
张虹
-
机构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
出处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9-12,42,共5页
-
基金
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路径研究”(2021SJB0917)。
-
文摘
针对党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存在诸多教学重点与难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调动主观能动性,依托红色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采取社会协同合作方法、党史访谈口述法、党史情景剧教学法等手段讲好红色故事,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关键词
党史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路径
-
Keywords
Party history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basic law course
teaching path
-
分类号
G711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
-
题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明建设机制探析
- 4
-
-
作者
殷成洁
范丽
-
机构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南京传媒学院思政部
-
出处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2年第6期93-95,共3页
-
基金
连云港市社科基金项目(21LKTZ0002)
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政专项项目(21SZC-116)。
-
文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引领”及“引领过程”探讨入手,致力于回答“如何引领”这一现实问题,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明建设的机制和路径,即建立引领常态化机制,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引领长效机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引领联动机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引领渗透机制,引导民间舆论场域以及建立引领反馈机制,保证互动交流畅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明建设的实效性提供有益的参考。
-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
社会文明建设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解释学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审视与治理路径
被引量:2
- 5
-
-
作者
徐怀志
范成龙
-
机构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社科部
-
出处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88-91,96,共5页
-
基金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2020SJA1728)
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0JSSZYB35)。
-
文摘
从解释学视角看,当前影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因素包括青年大学生的前见、青年大学生与网络舆情之间的间距以及青年大学生的语言。青年大学生的"伪前见"限制了他们的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间距易导致理解过程中的误解,失范的语言表达易消解网络舆情的积极意义。从解释学视角寻求网络舆情治理之道,要求高校正视前见的存在,教育青年大学生超越自我意识;保持合理的间距,引导青年大学生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协商解读;规范青年大学生的语言表达,构建和谐网络语言空间。
-
关键词
解释学
高校
网络舆情
治理
-
Keywords
hermeneutics
college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