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压疮预防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3
1
作者 汪丽珍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18期344-344,共1页
目的:对神经外科昏迷患者进行压疮的风险评估,根据结果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预防压疮发生。方法:对126例昏迷患者采用我院压疮危险因素评估情况登记表进行评分,评分范围均在18—29分,我们根据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 目的:对神经外科昏迷患者进行压疮的风险评估,根据结果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预防压疮发生。方法:对126例昏迷患者采用我院压疮危险因素评估情况登记表进行评分,评分范围均在18—29分,我们根据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结果:126例昏迷患者住院期间无。1例压疮发生。结论:对危重患者入院进行压疮风险评估,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地预防压疮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昏迷患者 压疮 预防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体会
2
作者 王利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17年第12期00154-00154,共1页
分析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对神经外科护理的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是从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的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观察组患者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予以对照组常规... 分析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对神经外科护理的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是从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的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观察组患者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予以对照组常规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经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3.7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为79.17%,两组数据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的开展能够对神经外科的护理产生非常好的效果,对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依从性都有很大的提升,因此这种护理方式非常值得在神经外科进行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经颞体表定位双靶点穿刺引流对TH并发脑积水的疗效
3
作者 王松 苏菲 周西广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5年第1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超早期经颞体表定位双靶点穿刺引流对丘脑出血(TH)并发脑积水的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间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TH并发脑积水患者共120例,根据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5例,常规手术治疗)和研究组(75例,超... 目的探讨超早期经颞体表定位双靶点穿刺引流对丘脑出血(TH)并发脑积水的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间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TH并发脑积水患者共120例,根据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5例,常规手术治疗)和研究组(75例,超早期经颞体表定位双靶点穿刺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血清生化指标、术后28天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血肿清除率较高,脑室引流时间较短(P<0.05);研究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颅内感染、分流依赖型脑积水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预后良好率较高(P<0.05)。结论超早期经颞体表定位双靶点穿刺术联合脑室穿刺引流术在治疗TH并发脑积水具有确切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出血 脑积水 穿刺引流术 碱性磷酸酶 同型半胱氨酸 乳酸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宋纪宁 杨利辉 +7 位作者 高海晓 石素真 郭雪钗 尹保强 祖兴旺 李鑫 曹明善 薛振生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24-127,133,共5页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破裂动脉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的保护机制。方法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90例。治疗组患者从术后第1 d开始给予EPO皮下注射,连用3 d;对照组患者应用生理...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破裂动脉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的保护机制。方法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90例。治疗组患者从术后第1 d开始给予EPO皮下注射,连用3 d;对照组患者应用生理盐水代替,其余治疗相同。对比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当天和术后7 d、14 d、21 d、28 d、35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术后7 d、14 d、21 d、28 d、35 d的脑缺血体积缩小的比率。检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 d、4 d、7 d、10 d、14 d的脑脊液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术后第21 d、28 d、35 d的NIHSS评分分别为8.8±1.6、8.2±1.5、7.2±1.3,对照组分别为11.4±2.1、10.5±2.0、10.3±2.0;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脑缺血体积缩小比率比较,治疗组术后第21 d、28 d、35 d的脑缺血体积缩小(20.6±3.7)%、(29.1±6.0)%和(31.7±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7±3.0)%、(19.0±3.4)%、(19.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术后第7 d、10 d、14 d的脑脊液NSE和IL-6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EPO能促进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缩小脑缺血体积,降低脑脊液炎性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促红细胞生成素 术后并发症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蹼的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3
5
作者 马克杰 申晓平 +2 位作者 李俊青 王彦 宋志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63-769,共7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蹼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阐述关于颈动脉蹼治疗方案及预后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6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且经病理证实为颈动脉蹼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包括性别、... 目的探讨颈动脉蹼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阐述关于颈动脉蹼治疗方案及预后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6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且经病理证实为颈动脉蹼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本次入院病因、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表现、责任血管、静脉溶栓、机械取栓、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入院后7 d NIHSS评分]、颈动脉蹼的神经影像学资料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情况。术后每3个月于门诊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再狭窄及颈动脉蹼复发情况,并随访是否存在卒中复发。结果6例患者中,2例为无症状;4例以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起病的症状性患者平均NIHSS评分为13.25分,梗死灶分布符合栓塞性特点。4例症状性患者中,1例行静脉溶栓治疗,2例行静脉溶栓后桥接取栓治疗,均恢复良好(mTICI分级为2b~3级)。6例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提示存在颈动脉蹼,其中4例症状性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中,3例提示存在颈动脉蹼伴血栓形成,1例提示伴斑块形成;2例无症状患者中,1例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1例合并颈动脉夹层。6例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与术后病理相同。6例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均成功。在术后平均10.17个月的随访中,均无卒中及颈动脉蹼复发,其中1例出现轻度再狭窄。结论颈动脉蹼远端存在血液瘀滞导致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栓塞性脑梗死。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助于颈动脉蹼的诊断及随访。在急性期采取静脉溶栓或桥接介入取栓治疗可能是获益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能是降低颈动脉蹼相关卒中复发风险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蹼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神经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 被引量:12
6
作者 郝进敏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6年第10期38-39,43,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88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Hunt-Hess分级,Ⅰ级16例,Ⅱ级23例,Ⅲ级27例,Ⅳ级13例,Ⅴ级9例。入院后均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88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Hunt-Hess分级,Ⅰ级16例,Ⅱ级23例,Ⅲ级27例,Ⅳ级13例,Ⅴ级9例。入院后均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31例,后交通动脉瘤37例,大脑中动脉瘤16例,脉络膜前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位动脉瘤2例。所有动脉瘤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h内行显微外科手术并随访4~12个月,生存质量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结果88例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均获夹闭。根据ADL结果评分Ⅰ~Ⅱ级77例(87.50%),Ⅲ~Ⅳ级5例(5.68%),Ⅴ级3例(3.41%)。死亡3例(3.41%)。结论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提高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前循环 早期动脉瘤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脑动脉瘤破裂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宋纪宁 杨利辉 +6 位作者 石素真 郭雪钗 尹保强 祖兴旺 李鑫 曹明善 薛振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8年第2期99-100,共2页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脑动脉瘤破裂行夹闭或者介入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脑动脉瘤破裂行夹闭或者介入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170例,依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85例。EPO组在常规治...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脑动脉瘤破裂行夹闭或者介入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脑动脉瘤破裂行夹闭或者介入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170例,依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85例。EPO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EPO皮下注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检测并且比较2组在入院当天及治疗后7、14、21、28、35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的神经功能、利用DWI技术测量的脑血管痉挛后脑缺血面积。检测并且比较2组患者术后1、4、7、10、14 d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EPO组治疗后21、28、35 d 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脑缺血面积缩小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PO组治疗后7、10、14 d血清NSE及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PO治疗脑动脉瘤破裂行夹闭或者介入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能降低NIHSS评分,增加脑缺血面积缩小百分率,通过降低血清NSE及IL-6水平等多种机制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外科学 促红细胞生成素 术后并发症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miR-181c联合神经损伤标志物对脑出血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后疗效及认知功能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甄文剑 苏建龙 +1 位作者 孙宇婷 郝进敏 《东南国防医药》 2023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miR-181c联合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对脑出血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后疗效及认知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568例脑出血接受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脑出血患者术后... 目的探讨血清miR-181c联合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对脑出血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后疗效及认知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568例脑出血接受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脑出血患者术后疗效分为无效组52例和有效组516例,比较各组研究对象血清miR-181c、神经损伤标志物[血清铁蛋白(S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水平。运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并分析其与血清miR-181c、SF以及GFAP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三者水平对术后认知功能的诊断价值。结果术后血肿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血清miR-181c、SF、GFAP水平呈降低趋势,其中有效组各指标显著低于无效组(P<0.001)。术后1个月,185例(32.57%)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平均MMSE评分为(21.35±2.10)分,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miR-181c、SF、GFAP表达水平均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性(r=-0.641,-0.498,-0.536;P<0.05)。miR-181c以1.23为诊断截断值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4(95%CI:0.764~0.865);血清SF以325.36为诊断截断值时,AUC为0.681(95%CI:0.616~0.747);血清GFAP以10.25为诊断截断值时,AUC为0.634(95%CI:0.567~0.701);三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886(95%CI:0.761~0.932),显著高于各单项检测(P<0.05)。结论脑出血后认知功能受损患者血清miR-181c、SF以及GFAP水平显著升高,其表达水平与病情转归密切相关,可作为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且三者联合检查可提高脑出血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后认知功能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改良大骨瓣减压术 微小RNA miR-181c 神经损伤标志物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术后中药汤剂鼻饲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甄文剑 李娜 +1 位作者 王金果 高海晓 《四川中医》 2017年第9期91-93,共3页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后运用中药汤剂鼻饲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丘脑出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5年11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后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4...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后运用中药汤剂鼻饲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丘脑出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5年11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后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汤剂鼻饲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1月内存活率以及术后两周内清醒率,对两组术后1天、1周、2周、3周血肿消失情况进行比较,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1月内存活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观察组两周内清醒率为67.50%,显著高于对照组(52.50%),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周、2周血肿消失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天、第3周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ACT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术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可行方法,术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血肿体积,恢复神经功能的同时提高存活率,值得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术 中药汤剂鼻饲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型放疗对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TNF-α,IL-6,PTN水平的影响
10
作者 庞智寅 杨颖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12期46-49,共4页
探讨和分析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型放疗对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TNF-α,IL-6,PTN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全部病人均采用替莫唑胺化疗实施治疗,根... 探讨和分析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型放疗对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TNF-α,IL-6,PTN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全部病人均采用替莫唑胺化疗实施治疗,根据病人接受的放疗方式的不同对患者实施分组。其中接受调强放疗的31例病人设定为研究组,接受三维适型放疗的31例病人设定为参考组;就患者的相关治疗指标展开对比分析,主要包括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以及患者治疗前后的TNF-α,IL-6,PTN水平,评估并对比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另外总结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4.52%和61.29%,组间无显著差异,且TTP、PFS、OS,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病人治疗后的血清TNF-α,IL-6,PTN水平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治疗1月后、3月后的MMSE评分显著高于参考组患者,P<0.05。另外,研究组病人的不良反应率6.45%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 对于恶性胶质瘤病人的治疗,无论是调强放疗还是三维适型放疗都具有相对较好的临床疗效,整体上来看两种治疗方式无太差异;然而调强放疗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较小,并且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TNF-α,IL-6,PTN水平,有利于对患者脑细胞的保护,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强放疗 三维适型放疗 脑胶质瘤 TNF-Α IL-6 PTN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节苷酯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探究
11
作者 苏建龙 甄文剑 孙宇婷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7期41-44,共4页
讨论借助神经节苷酯配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产生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2019年5月-2020年6月直接接受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80名进行分析。并将这些患者直接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名。给予对照组患者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每次服用100ml... 讨论借助神经节苷酯配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产生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2019年5月-2020年6月直接接受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80名进行分析。并将这些患者直接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名。给予对照组患者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每次服用100ml,每天限定服用1次。同时在给予常规治疗时纠正患者的其他基础类疾病,同时配合依拉奉达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直接采用神经节配合苷酯进行治疗,在配置溶液时可以将100ml的神经节苷酯注射液再混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每天使用1次,对照组和观察组都连续治疗10天。并直接借助各类评分来分析治疗的效果。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内部的40名患者在治疗前后不同患者的评分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治疗1周和1个月之后对照组的评分要高很多,所以观察组的恢复情况并不好。从表2的内容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好。结论 神经节苷酯结合依达达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会更好,这样不仅可以改变患者脑部血流量的状况,更可以缓解患者脑部缺血的症状,并直接提升患者的疗效和日常生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酯 依达拉奉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临床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颅手术与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12
作者 贾宝铭 李兴 +4 位作者 王双豹 闫建敏 张卫民 贾亚楠 冯国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7期45-45,共1页
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开颅手术和神经内镜治疗的方式,比较两种手举措的疗效。方法 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展开分组,给予40 例研究组患者进行神经内镜治疗,给予40 例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开颅手术治疗,比较治疗效果... 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开颅手术和神经内镜治疗的方式,比较两种手举措的疗效。方法 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展开分组,给予40 例研究组患者进行神经内镜治疗,给予40 例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开颅手术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血肿量、血肿清除率,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研究组优势于参照组(P<0.05)。结论 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神经内镜治疗的方式可以得到理想效果,相对于常规开颅手术而言预后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手术 神经内镜 高血压脑出血 疗效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内镜的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瓣开颅微创治疗的疗效观察
13
作者 贾宝铭张颜礼汪丽珍刘英彩张翡杨利辉库洪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7年第3期00031-00031,共1页
探讨基于神经内镜的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瓣开颅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观察我科38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的疗效,对手术时间,残留血肿量,手术费用,术后并发症,预后情况进行比较。样本中20例使用神经内镜辅助传统小骨瓣开颅去除血肿,18例使... 探讨基于神经内镜的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瓣开颅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观察我科38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的疗效,对手术时间,残留血肿量,手术费用,术后并发症,预后情况进行比较。样本中20例使用神经内镜辅助传统小骨瓣开颅去除血肿,18例使用传统小骨瓣开颅去除血肿。结果:对照发现加入神经内镜后手术各项指标明显优于传统小骨瓣开颅手术,且创伤少,时间短,费用低,预后优等优点值得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神经内镜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表标志定位急诊单引流管双靶点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 被引量:2
14
作者 贾宝铭 赵建凯 +5 位作者 汪丽珍 周西广 裴红莎 张颜礼 冯国强 库洪彬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目的 探讨颞部体表定位急诊单引流管双靶点丘脑血肿脑室引流术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患者223例,其中包括采取颞部体表定位急诊单引流管双靶点丘脑血肿脑室引流术的研究... 目的 探讨颞部体表定位急诊单引流管双靶点丘脑血肿脑室引流术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患者223例,其中包括采取颞部体表定位急诊单引流管双靶点丘脑血肿脑室引流术的研究组115例,以及先行急诊脑室外引流,病情稳定后再行立体定向丘脑血肿引流术的对照组108例。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的差异,评价颞部体表定位单引流管双靶点丘脑血肿脑室引流术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丘脑术后再出血率(5.2%vs.4.7%)、血肿清除率(87.5%±7.3%vs.90.2%±8.5%)、死亡率(13.9%vs.1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带管时间、术后颅内感染、分流依赖型脑积水、治疗有效、预后良好分别为(75.5±18.4)h、3.5%、19.1%、53.9%、51.3%与(130.8±22.9)h、13.9%、35.1%、38.7%、3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颞部体表定位单引流管双靶点丘脑血肿脑室引流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手术安全可靠,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脑积水 引流术 体表标志 定位 单引流管双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D脑血流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指导血压调控的应用
15
作者 王彦 李俊青 +4 位作者 郭全周 刘红霞 宋志俊 李丹 苗振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215-220,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超声多普勒系统(TCD)监测脑血流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指导血压个体化调控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40例拟行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男性74例,女性66例;年龄45~65岁,...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超声多普勒系统(TCD)监测脑血流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指导血压个体化调控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40例拟行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男性74例,女性66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7.41岁;糖尿病10例,高血压12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Ⅱ级30例,Ⅲ级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为7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段控制血压,研究组根据TCD脑血流参数指导调节血压。术中连续监测两组患者的有创动脉压力并对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进行监测。记录两组各个时刻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及外周有创动脉收缩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统计术中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发生次数及术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硝酸甘油、去甲肾上腺素用量低于对照组[(34.87±10.27)μg vs(48.56±6.92)μg、(15.97±4.54)μg vs(24.15±3.99)μg。P<0.05],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2.86%vs 19.40%。P<0.05)。在T00、T0、T3和T4时,两组间Vm值和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和T2时,研究组Vm值和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T1:(38.87±6.19)cm/s vs(44.42±4.16)cm/s,(119.84±8.12)mmHg vs(150.78±6.51)mmHg;T2:(29.46±4.58)cm/s vs(34.94±3.64)cm/s,(142.04±10.91)mmHg vs(152.23±5.84)mmHg。P<0.05]。其中两组患者在T2时Vm值显著下降[(29.46±4.58)cm/s vs(34.94±3.64)cm/s。P<0.05],收缩压值显著上升[(142.04±10.91)mmHg vs(152.23±5.84)mmHg。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14%vs 20.90%。P<0.05)。研究组CEA后颈动脉超声心动图改变或术后再狭窄<50%、50%~69%和继发血栓形成的患者数明显少于对照组(2.86%vs 11.94%、2.86%vs 13.43%、1.43%vs 8.96%、0.00%vs 5.97%。P<0.05)。结论TCD监测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对CEA麻醉中血压的调控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实现血压个体化调控,提高血压调控准确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系统 术中监测 脑血流 血压个体化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3c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郝进敏 王耀伍 +3 位作者 王志明 张鑫 梁朝辉 焦保华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真核翻译起始因子3c(e IF3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检测83例人脑胶质瘤组织及25例正常人脑组织中e IF3c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 IF3c蛋白表达与脑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人脑胶质...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真核翻译起始因子3c(e IF3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检测83例人脑胶质瘤组织及25例正常人脑组织中e IF3c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 IF3c蛋白表达与脑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人脑胶质瘤组织中e IF3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人脑组织(χ2=57.02,P=0.00<0.01),其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有关(P<0.05)。结论 e IF3c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存在过度表达,可能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脑胶质瘤分子治疗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 胶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材质及形态的纤维素类可吸收止血材料的止血性能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郭鑫 刘民生 +4 位作者 南成睿 石云鹏 董超 宗会迁 赵宗茂 《中国医疗设备》 2023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材质及形态的纤维素类可吸收止血材料的止血性能差异。方法体外凝血实验:将纱布形态的止血材料按材质分为羧甲基氧化再生纤维素组、羟乙基纤维素(Hydroxyethyl Cellulose,HEC)组、羧基氧化再生纤维素(Carboxyl Oxidized Reg... 目的比较不同材质及形态的纤维素类可吸收止血材料的止血性能差异。方法体外凝血实验:将纱布形态的止血材料按材质分为羧甲基氧化再生纤维素组、羟乙基纤维素(Hydroxyethyl Cellulose,HEC)组、羧基氧化再生纤维素(Carboxyl Oxidized Regenerated Cellulose,CORC)组及对照组(普通纱布组),再将CORC类材料根据形态分为纱布组、纤丝组、非织布组及对照组(普通纱布组),采用SD大鼠全血进行体外凝血实验,测量各组540 nm处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动物试验:按纱布形态止血材料的材质分为HEC组、CORC组及对照组,将CORC类材料按照形态分为纱布组、纤丝组及对照组,记录各组材料在大鼠脑损伤模型上止血所用时间(T)与实验前后质量差(W)。结果体外凝血实验中各实验组OD值小于对照组(P<0.05);纱布形态的各实验组OD值无明显差异(P>0.05);纤丝组及非织布组测得的OD值均小于纱布组(P<0.05);纤丝组与非织布组OD值无明显差异(P>0.05)。动物实验中各实验组较对照组,T与W均减少(P<0.05);纱布形态的各实验组,T与W无明显差异(P>0.05);纤丝组较纱布组T与W减少(P<0.05)。结论纤维素类可吸收止血材料可促进止血;纱布形态的不同材质的纤维素类可吸收止血材料,在止血性能方面无明显差异。CORC类可吸收止血材料在非编织形态的止血性能优于纱布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止血材料 氧化再生纤维素 羟乙基纤维素 非织布 纤丝 纱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患者症状群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8
作者 胡小冬 李洋 +2 位作者 彭玉晓 杜慧姣 刘风侠 《护理管理杂志》 2020年第3期195-200,共6页
癌症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经历多种并发症状,这些症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协同作用,形成症状群,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文章对症状群的发生机制、管理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关注癌症患者症状群发生机制、积... 癌症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经历多种并发症状,这些症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协同作用,形成症状群,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文章对症状群的发生机制、管理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关注癌症患者症状群发生机制、积极开展多种模式的症状群管理、聚焦癌症患者症状群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未来症状群发展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症状群 机制 影响因素 症状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石素真 薛振生 +5 位作者 王雪霞 宋志俊 邓一洁 宋纪宁 孙夏青 杨燚 《西部医学》 2015年第7期1091-1093,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后患者知觉、记忆、语言、智能等认知功能临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认知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后患者知觉、记忆、语言、智能等认知功能临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认知护理干预,通过心理干预、认知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促使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的恢复,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MMSE评分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在认知功能恢复方面显著好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干预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加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的护理干预,可加快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缩短康复进程,减少因神经功能等造成的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功能 康复护理 颅内动脉瘤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现实技术辅助定位引流术与立体定向引流术治疗老年幕上脑出血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库洪彬 张颜礼 +3 位作者 高海晓 张卫民 孙鑫晔 库洪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16-720,共5页
目的对比利用智能手机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进行幕上脑出血引流术与传统立体定向引流术的手术时间与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老年幕上脑出血(出血量30~60 mL)引流手术治疗166例。其中研究组92例... 目的对比利用智能手机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进行幕上脑出血引流术与传统立体定向引流术的手术时间与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老年幕上脑出血(出血量30~60 mL)引流手术治疗166例。其中研究组92例,为利用智能手机简化AR技术辅助立体定位血肿引流手术患者。对照组74例,为传统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手术患者。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引流管位置准确率、血肿清除率、术后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的差异,评价利用简化AR技术辅助定位引流术在幕上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42.5±7.7)min,对照组(109.4±7.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置管准确率(94.6%vs.97.3%)、血肿清除率(87.3%±8.3%vs.89.5%±9.1%)8、术后4周mRS(2.3±1.2 vs.2.2±1.3)、术后90 d随访Barthel(Barthel index,BI)明显改善率(76.1%vs.6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智能手机简化AR技术辅助定位引流术治疗幕上脑出血,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无需专业设备、操作简便,并可取得与传统立体定向手术相同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上脑出血 增强现实 立体定位 血肿引流术 智能手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