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葛根素及其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屈凌波 王玲 +3 位作者 陈晓岚 袁金伟 杨冉 李萍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2417-2422,共6页
采用改造后的Atherton-Todd反应合成了葛根素的两种磷酰化异黄酮,并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葛根素及其磷酰化产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葛根素及其磷酰化产物均能与BSA发生相互作用,但磷酰化产物与蛋白的结合作用相对较... 采用改造后的Atherton-Todd反应合成了葛根素的两种磷酰化异黄酮,并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葛根素及其磷酰化产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葛根素及其磷酰化产物均能与BSA发生相互作用,但磷酰化产物与蛋白的结合作用相对较弱;三个小分子对BSA荧光的猝灭是静态猝灭过程,结合力以疏水作用力为主;依据能量转移原理求得小分子与BSA间结合距离均小于7nm.通过比较葛根素及其磷酰化产物与BSA的相互作用,初步探讨了三个小分子分子结构与其结合能力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考察了金属离子对结合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 葛根素 磷酰化 牛血清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端霉素衍生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圆二色谱测定 被引量:2
2
作者 叶勇 杨俊亮 +1 位作者 刘艳红 赵玉芬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61-1163,共3页
目的:检测生理pH值下偏端霉素衍生物与DNA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单独的配体和DNA在300~380nm区域都没有信号,向DNA液中滴加偏端霉素衍生物,在圆二色谱(CD谱)上300~370nm区域会有信号出现。利用这种方法观察核酸构象的变化。结果:在偏端... 目的:检测生理pH值下偏端霉素衍生物与DNA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单独的配体和DNA在300~380nm区域都没有信号,向DNA液中滴加偏端霉素衍生物,在圆二色谱(CD谱)上300~370nm区域会有信号出现。利用这种方法观察核酸构象的变化。结果:在偏端霉素衍生物与DNA的混合液的CD谱上观察到在300~370nm区域有特征峰。结论:偏端霉素衍生物对DNA的碱基有识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二色谱 偏端霉素衍生物 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1,3,4-噻二唑α-氨基膦酸酯的合成及其表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武现丽 高伟霞 +4 位作者 马兵 王珍 韩超 曹书霞 廖新成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429-1433,共5页
以硫代氨基脲为前体原料,合成了两种2位为不同烷硫基的5-氨基-1,3,4噻二唑,采用"一锅煮"的方法,与不同的醛及亚磷酸酯合成了一系列含1,3,4-噻二唑的α-氨基磷酸酯,所得产物均经IR,MS,1HNMR,31PNMR和元素分析确证结构.
关键词 噻二唑 Α-氨基膦酸酯 亚磷酸酯 一锅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多司坦胶囊的制备及其处方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崭 王玲 屈凌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8-101,共4页
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以溶出度与颗粒休止角为指标,进行处方筛选,制备规格为200 mg的福多司坦胶囊,并优化其制剂处方.结果显示按优化后的处方制备的福多司坦胶囊达到实验设计要求,最佳处方为每粒胶囊含福多司坦200 mg,善达(部分预胶化淀粉)... 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以溶出度与颗粒休止角为指标,进行处方筛选,制备规格为200 mg的福多司坦胶囊,并优化其制剂处方.结果显示按优化后的处方制备的福多司坦胶囊达到实验设计要求,最佳处方为每粒胶囊含福多司坦200 mg,善达(部分预胶化淀粉)12 mg,滑石粉7.2 mg,二氧化硅7.2 mg.且该胶囊制剂处方合理,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适合工业大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多司坦 正交设计 溶出度 休止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0,15-三对氯苯基-20-邻(α-氧基硬脂酸)苯基卟啉Langmuir-Blodgett膜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铁生 张素华 +2 位作者 许文俭 尚巍 吴养洁 《河南科学》 2007年第3期379-382,共4页
研究了具有双亲性的5,10,15-三对氯苯基-20-邻(α-氧基硬脂酸)苯基卟啉(TSPP)在气-液界面上的成膜性能,制备了不同层数的TSPP LB膜.利用UV-vis分光光度计,小角x射线衍射,原子力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膜的表面形貌及卟啉分子在膜中的排列... 研究了具有双亲性的5,10,15-三对氯苯基-20-邻(α-氧基硬脂酸)苯基卟啉(TSPP)在气-液界面上的成膜性能,制备了不同层数的TSPP LB膜.利用UV-vis分光光度计,小角x射线衍射,原子力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膜的表面形貌及卟啉分子在膜中的排列取向及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双亲性的5,10,15-三对氯苯基-20-邻(α-氧基硬脂酸)苯基卟啉(TSPP)在气液界面上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制备的单层和多层LB膜性能稳定并具有良好的纵向均匀性和结构周期性.在旋转涂得的薄膜上,TSPP分子以聚集体的形式分散分布,未聚集的TSPP分子形成的薄膜,表面分布着大量针孔状的缺陷;LB膜表面平整均匀,TSPP分子的环平面紧密地排列在一起以羧基为支撑点垂直“站立”在基片平面上,分子侧链与基片平面成52.3°角排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卟啉 Langmuir-Blodgett(LB)膜 原子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甲基-8-(9,9-二丁基芴)-3,5,7-三炔-2-辛醇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6
作者 李铁生 张磊 +3 位作者 高胜利 吴养洁 中西八郎 崗田修司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350-353,共4页
合成了一种新颖的乙炔衍生物,2-甲基-8-(9,9-二丁基芴)-3,5,7-三炔-2-辛醇(6a),并利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核磁(NMR),质谱(MS)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红外光谱(IR)和紫外光谱(Uv)对其拓扑固相聚合... 合成了一种新颖的乙炔衍生物,2-甲基-8-(9,9-二丁基芴)-3,5,7-三炔-2-辛醇(6a),并利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核磁(NMR),质谱(MS)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红外光谱(IR)和紫外光谱(Uv)对其拓扑固相聚合性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在加热和紫外光照射条件下都能够发生固相聚合,但得到的是结构复杂的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二乙炔 拓扑固相聚合 非线性光学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纳米LB膜的制备及其光刻性能研究
7
作者 曾国良 李铁生 +4 位作者 许文俭 张素华 王筠 赵娜 吴养洁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281-284,共4页
合成并表征了N-十六烷基丙烯酰胺(HDA)和对叔丁基苯酚甲基丙烯酸酯(BPhMA)的共聚物p(HDA-BPhMA)s。当HDA含量较高时,共聚物可在气,液界面上形成稳定,排列紧密的单分子薄膜,并可以Y型膜的方式沉积在各种固体基片上,形成多层... 合成并表征了N-十六烷基丙烯酰胺(HDA)和对叔丁基苯酚甲基丙烯酸酯(BPhMA)的共聚物p(HDA-BPhMA)s。当HDA含量较高时,共聚物可在气,液界面上形成稳定,排列紧密的单分子薄膜,并可以Y型膜的方式沉积在各种固体基片上,形成多层均匀的Langrnuir-Blodgett(LB)膜。这种LB膜被成功地应用于光刻,获得了分辨率为0.5μm的LB膜图形。以该图形为抗蚀层,可将图形进一步转移至金属薄膜上,得到分辨率较高的金属图形,在图形转移的过程中,这种LB膜显示出较高的抗蚀性,有望作为纳米抗蚀薄膜材料在亚微米刻蚀领域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gmuir-blodgett(LB)膜 光刻 聚合物 刻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炔基锌与醛的催化不对称加成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高伟 王晓娟 +3 位作者 赵文献 郭保国 郑昕 王敏灿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92-1304,共13页
光学活性的炔丙醇是一类很重要的手性合成砌块,而末端炔对醛的不对称亲核加成是合成手性二级炔丙醇非常有效的方法.以手性配体的结构类型为依据,综述了炔基锌试剂对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不对称合成 炔丙醇 炔基化
原文传递
碘取代含杂环的二茂铁亚胺异环环钯化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被引量:1
9
作者 赵雪梅 赵海沨 +2 位作者 牛俊龙 宋毛平 吴养洁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1-285,共5页
利用卤素置换反应合成了4种含杂环的二茂铁亚胺碘桥键异环环钯化合物2及4种碘代含杂环的二茂铁亚胺异环环钯化合物3,其中化合物3的结构经元素分析、1H NMR及IR确证,3a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这些化合物在空气中稳定。
关键词 含杂环的二茂铁亚胺异环环钯化合物 卤素置换反应 三苯基膦 单晶结构
原文传递
芳胺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分子内重排缩合反应
10
作者 赵雪梅 郝新奇 +1 位作者 宋毛平 吴养洁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01-704,共4页
利用简便易得的N-取代苄基芳胺的汞化产物,经亚硝化反应得到8种N-取代苄基-N-亚硝基-2-乙酸汞基芳胺,并通过分子内缩合合成了一种苯并咪唑衍生物,其结构经元素分析、1HNMR、IR及X射线单晶衍射确证。此方法为合成咪唑类化合物提供了一条... 利用简便易得的N-取代苄基芳胺的汞化产物,经亚硝化反应得到8种N-取代苄基-N-亚硝基-2-乙酸汞基芳胺,并通过分子内缩合合成了一种苯并咪唑衍生物,其结构经元素分析、1HNMR、IR及X射线单晶衍射确证。此方法为合成咪唑类化合物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内重排缩合 汞化合物 苯并咪唑 单晶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