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友病B家系的基因测序与高危胎儿的产前诊断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庆华 史惠蓉 +3 位作者 鲁宁 江淼 赵振华 孔祥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39-642,共4页
目的:对3个血友病B家系进行凝血因子Ⅸ(F9)基因突变分析,并对家系中的4个高危胎儿行产前诊断。方法:采用PCR反应和扩增后DNA直接测序技术对3个家系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F9基因的8个外显子进行序列分析,确定先证者及携带者的基因型后取羊... 目的:对3个血友病B家系进行凝血因子Ⅸ(F9)基因突变分析,并对家系中的4个高危胎儿行产前诊断。方法:采用PCR反应和扩增后DNA直接测序技术对3个家系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F9基因的8个外显子进行序列分析,确定先证者及携带者的基因型后取羊水或绒毛进行产前诊断。结果:3个家系患者中均检出了F9基因突变,分别为G79R(c.10487G>A)、17788DelG、IVS2+4A>T(c.6493A>T)突变,其中,17788DelG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的突变。女性携带者中检测出上述位点的杂合突变。家系1和家系2中行产前诊断的男性胎儿未携带F9基因突变,家系3中女性胎儿携带有IVS2+4A>T杂合突变,出生后随访均证实产前诊断的结果。结论:F9基因G79R、17788DelG、IVS2+4A>T是3个血友病B家系的致病性突变,应用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对血友病B家系行有效的基因和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B 凝血因子Ⅸ基因 突变 产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母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的检测在产前诊断唐氏综合征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卢国荣 孔祥东 《中外医疗》 2013年第11期188-189,共2页
目的探索从孕妇外周血浆中检测胎儿游离DNA(cffDNA)在产前诊断唐氏综合征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定期产前检查2800例孕妇中唐氏筛查结果高风险的孕妇96例,抽羊水检查前抽孕母血提取胎儿游离DNA,然后进行PCR得到测序用的文库,在Hiseq2000的... 目的探索从孕妇外周血浆中检测胎儿游离DNA(cffDNA)在产前诊断唐氏综合征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定期产前检查2800例孕妇中唐氏筛查结果高风险的孕妇96例,抽羊水检查前抽孕母血提取胎儿游离DNA,然后进行PCR得到测序用的文库,在Hiseq2000的平台上进行测序,对测序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胎儿患病风险。其结果与羊水检查的胎儿染色体核型结果对照。结果 96例唐氏筛查高风险的孕妇中,3例高风险,高风险率为3/96=3.125%,3例高风险孕妇与羊穿结果符合率100%。结论该检测方法准确度高,96.875%唐氏筛查高风险的孕妇可以通过该检测方法被排除,避免了这些孕妇进行羊水穿刺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游离DNA 唐氏综合征 PCR 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α羟化酶缺乏致46XY性发育异常:13例临床分析
3
作者 王欣欣 吴军卫 +7 位作者 张颖 邱海峰 吉鸿飞 文海肖 赵勇江 孔祥东 赵倩 郭瑞霞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4年第7期512-516,524,共6页
目的:探讨社会性别为女性、染色体核型为46XY的17α羟化酶缺乏症(17OHD)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17OHD的社会性别为女性、核型为46XY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17OHD患... 目的:探讨社会性别为女性、染色体核型为46XY的17α羟化酶缺乏症(17OHD)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17OHD的社会性别为女性、核型为46XY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17OHD患者的确诊平均年龄为(16.85±7.0)岁,确诊前外院漏诊、误诊5例。46XY的17OHD典型患者临床特点为第二性征不发育、原发性高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低下性闭经、高血压、低血钾、皮质醇水平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高、肾上腺皮质增生、无子宫附件、骨龄落后于实际年龄。本研究中3例临床特征不典型患者通过P450c17(CYP17A1)基因检测确诊,1例为p.Thr329突变,1例p.Thr329和p.Thr307Ala复合突变。选择合适的糖皮质激素及性激素替代及手术可取得良好的预后。13例患者切除睾丸病理和未切除的睾丸影像学上均未发现恶性病变。结论:46XY 17OHD为罕见病,典型患者通过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不难诊断,但有些患者并不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确诊年龄较晚。提示临床医生需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对于怀疑却临床特征不典型患者可通过P450c17(CYP17A1)基因检测确诊。对于青春期前渴望延迟睾丸切术者密切随访也未必不可接受,但安全性还需更多大量标本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α羟化酶缺乏 46XY性发育异常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个眼皮肤白化病I型家系的早期产前诊断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庆华 史惠蓉 +4 位作者 刘宁 鲁宁 江淼 赵振华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7-381,共5页
目的探讨酪氨酸酶基因(tyrosinase,TYR)检测用于眼皮肤白化病I型(0culocutaneous albinism type I,OCAl)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与DNA直接测序技术对7个OCAl家系的先证者及其父母的TYR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在... 目的探讨酪氨酸酶基因(tyrosinase,TYR)检测用于眼皮肤白化病I型(0culocutaneous albinism type I,OCAl)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与DNA直接测序技术对7个OCAl家系的先证者及其父母的TYR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在确定先证者或携带者的基因型后,对高危胎儿取胎盘绒毛进行产前诊断。结果7个家系中均检出了TYR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包括R76Q、C.232insGGG、R116X、R278X、R299H、c.929—930insC、IV$2-1ldelTT、Q399X和W400L共9种,其中R76Q和Q399X为尚未报道的突变。对7个家庭的胎儿行产前诊断,1名胎儿携带与先证者相同的双突变,行引产术;2名胎儿未携带TYR基因突变,4名为突变携带者。6个家庭均选择继续妊娠,随访至出生后新生儿表型均无异常。结论应用基因测序技术对TYR基因行突变分析可有效减少生育OCA1患儿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皮肤白化病I型 TYR基因 突变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一个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家系KRT9基因的突变研究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宁 史惠蓉 +2 位作者 孔祥东 吴庆华 江淼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确定一个中国汉族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epiderrnolytic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EPPK) 大家系角蛋白9(keration9,KRT9)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对该家系中已孕10周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收集该家系5例患者、8名表型正常的个体... 目的确定一个中国汉族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epiderrnolytic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EPPK) 大家系角蛋白9(keration9,KRT9)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对该家系中已孕10周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收集该家系5例患者、8名表型正常的个体和50名无亲缘关系的健康个体的外周血标本,并抽取胎儿的绒毛标本。采用PCR扩增KRT9基因的第1和第6外显子,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检测基因突变。致病突变确定后,进一步行产前诊断。结果在该家系5例患者中均检测出了KRT9基因第1外显子C.482A〉G的点突变,该突变导致第161位的天冬酰胺被丝氨酸替代(p.N161S),家系中表型正常人和50名正常对照者均未检测到此突变。胎儿检测出与患者相同的致病突变,因此判断为受累胎儿,终止妊娠后对流产物进行突变位点分析,证实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KRT9基因中c.482A〉G(p.N161S)的错义突变是该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大家系的致病原因,通过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可以有效阻止致病基因的传递,降低生育患儿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 KRT9基因 基因突变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COL7A1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宁 郭宏湘 +5 位作者 孔祥东 史惠蓉 杨昀 吴庆华 赵振华 江淼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7-282,共6页
目的 分析2个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家系致病基因COL7A1基因突变位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COL7A1基因分析用于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全基因捕获新一代测序(NGS)对2013年10月和2014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个... 目的 分析2个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家系致病基因COL7A1基因突变位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COL7A1基因分析用于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全基因捕获新一代测序(NGS)对2013年10月和2014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个DEB家系中2例先证者COL7A1基因进行全基因突变检测,获得变异序列后,针对所检出变异序列进行PCR扩增后Sanger双向测序对2个DEB家系中2例先证者及其父母和100名健康个体的COL7A1基因序列进行突变验证分析,确定致病突变后,对其中1个家系中的高危胎儿进行孕早期产前诊断.结果 共发现4种COL7A1基因突变:c.5230G >T (p.E1744X)、c.5932C >T (p.R1978X)、c.5605-10 T>G(IVS66-10 T>G)、c.8305-1G>A(IVS110-1G>A).其中p.E1744X、IVS66-10 T>G和IVS110-1G>A为国际首次报道的突变.家系1中先证者携带COL7A1基因p.E1744X和p.R1978X无义突变,父母分别为杂合突变携带者;家系2中先证者携带COL7A1基因IVS66-10T>G和IVS110-1G >A剪接区突变,父母分别为杂合突变携带者;100名健康个体未检测到上述突变.家系1中产前诊断胎儿携带与其先证者相同的突变为受累胎儿,胎儿父母选择治疗性引产术后,取胎儿标本行基因诊断,结果与产前诊断相同.结论 COL7A1基因突变是该2个DEB家系的致病原因,NGS结合Sanger测序方法可以快速且准确地进行该病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松解 大疱性 营养不良性 产前诊断 新一代测序 Sanger测序 COL7A1基因
原文传递
阿司匹林对人卵巢癌组织和SKOV3细胞SOX7表达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根豪 刘俊文 +1 位作者 苏利沙 刘红春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0-243,共4页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人卵巢癌组织和SKOV3细胞SOX7表达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0例卵巢癌组织和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SOX7、β-catenin和Cyclin D1 mRNA的表达;0、0.5、1.0、2.0和3.0 mmol/L...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人卵巢癌组织和SKOV3细胞SOX7表达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0例卵巢癌组织和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SOX7、β-catenin和Cyclin D1 mRNA的表达;0、0.5、1.0、2.0和3.0 mmol/L阿司匹林体外作用SKOV3细胞4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细胞SOX7、β-catenin和Cyclin D1 mRNA的表达;MTT法检测0、0.5、1.0、2.0和3.0 mmol/L阿司匹林对SKOV3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卵巢癌组织中SOX7 mRNA表达降低(t=3.614,P=0.001),β-catenin和Cyclin D1 mRNA表达升高(t=13.651和5.967,P<0.001)。0、0.5、1.0、2.0和3.0 mmol/L阿司匹林作用48 h后,SKOV3细胞中SOX7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F=12.151,P<0.001),而β-catenin和Cyclin D1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F=6.214和4.903,P<0.05)。阿司匹林浓度依赖性地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F=20.481,P<0.001)。结论:阿司匹林可能通过上调人卵巢癌中SOX7的表达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X7 卵巢癌 SKOV3细胞 阿司匹林 WNT/Β-CATENIN CYCLIN 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连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一家系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吴庆华 史惠蓉 +4 位作者 刘宁 江淼 鲁宁 赵振华 孔祥东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51-854,共4页
目的确定患儿已故的疑为X-连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1家系成员IL2RG基因突变类型,探索采用DNA测序进行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采集已故患儿的父母外周血标本及妊娠11周时的胎儿绒毛标本,常规提取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采... 目的确定患儿已故的疑为X-连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1家系成员IL2RG基因突变类型,探索采用DNA测序进行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采集已故患儿的父母外周血标本及妊娠11周时的胎儿绒毛标本,常规提取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采用双向直接测序方法,检测IL2RG基因8个外显子编码区及旁侧非编码区序列突变。结果已故患儿母亲携带IL2RG基因c.690C〉T(R226C)杂合突变,再次妊娠时行产前诊断确定为男性胎儿,未携带该突变;第三次妊娠又行产前诊断,确定妊娠一女性胎儿,且为杂合突变携带者,2名胎儿出生后1年随访结果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IL2RG基因c.690C〉T(R226C)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测序分析结合性别鉴定可对患者已故的X-连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家系行有效的携带者筛查及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X-连锁 IL2RG基因 基因突变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家系IDS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宁 史惠蓉 +2 位作者 孔祥东 吴庆华 江淼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 对1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家系的IDS基因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并对家系中的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2012年3月收集1例MPSⅡ先证者,应用PCR扩增和直接双向测序技术对其MPSⅡ家系中的2例患者(包括先证者)及其母亲和5例表型... 目的 对1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家系的IDS基因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并对家系中的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2012年3月收集1例MPSⅡ先证者,应用PCR扩增和直接双向测序技术对其MPSⅡ家系中的2例患者(包括先证者)及其母亲和5例表型正常家系成员的IDS基因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基因突变确定后,对家系中的孕11周胎儿抽取绒毛标本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家系中的2例患者均检测出IDS基因第344碱基对缺失了A(c.344delA)缺失突变,患者母亲携带IDS基因c.344delA杂合缺失突变;正常表型家系成员未检出此突变.胎儿携带IDS基因c.344delA杂合缺失突变,为女性携带者.结论 IDS基因c.344delA缺失突变是该MPSⅡ家系的致病原因,通过产前诊断避免此类患儿出生是目前预防该病发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累积病Ⅱ型 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 突变 产前诊断 系谱
原文传递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家系BTK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孔祥东 莫桂玲 +2 位作者 刘宁 田培超 陈敏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405-1408,共4页
目的对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个XLA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标本,应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对3例xLA患者进行Bruton酪氨酸激酶(BT... 目的对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个XLA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标本,应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对3例xLA患者进行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基因测序,分析BTK基因外显子区和剪切区DNA序列改变情况,采用PROVEN、PolyPhen-2和Clusta10软件对新发现的错义突变进行功能预测。在确定每个家系基因型后,对家系2和家系3中的2个高危胎儿抽取绒毛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家系1中,先证者及其母亲携带BTK基因c.1117C〉A(p.L3731)错义突变,采用功能预测软件分析为致病突变的可能性大;家系2中,先证者及其母亲携带BTK基因c.126T〉G(P-Y42X)无义突变;家系3中,先证者及其母亲携带c.1679delC(p.P560fsX10)缺失突变。3个XLA家系发现的3种BTK基因突变为新突变,100名健康个体BTK基因相应区域测序,未发现有上述同样序列改变。对明确致病突变的家系2和家系3胎儿行孕早期产前诊断,家系2胎儿为p.Y42X女性杂合突变携带者,家系3胎儿为男性未携带突变基因者,2对夫妇均选择继续妊娠,胎儿娩出后随访结果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发现3个BTK基因新变异,BTK基因p.Y42X和p.P560fsX10突变是家系2和家系3患者的致病原因,BTK基因p.L373I突变可能是家系1患者致病的主要原因,但需要功能验证。对于有XLA生育史的夫妇再次生育时,应用基因测序技术行产前BTK基因突变分析可以有效地预防患儿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缺乏血症 遗传性疾病 X-连锁 突变 产前诊断 基因 BTK
原文传递
IL2RG基因新突变致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二例及产前诊断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孔祥东 刘宁 +4 位作者 徐学聚 吴庆华 赵振华 白巧玲 孟静静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227-1231,共5页
目的 对2个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SCID)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个X-SCID家系中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对2... 目的 对2个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SCID)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个X-SCID家系中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对2个X-SCID家系成员进行白细胞介素2受体基因IL2RG基因测序,分析IL2RG基因外显子区和剪切区DNA序列改变情况,同时选择100名健康对照个体进行IL2RG基因序列分析.在确定每个家系基因型后,对家系1中的高危胎儿抽取绒毛进行产前诊断.对家系1中可疑女性进行携带者检测.结果 2个X-SCID家系分别发现1种IL2RG基因新突变.家系1中,患者及其母亲携带IL2RG基因c.361-363delGAG(p.E121del)突变;家系2中,先证者母亲携带IL2RG基因c.510-511insGAACT(p.W173X)杂合突变.c.361-363delGAG(p.E121del)和c.510-511 insGAACT(p.W173X)突变均为新发现的突变,100名健康个体X-SCID基因相应区域测序,未发现有上述同样序列改变.对明确致病突变的家系1中胎儿行孕早期产前诊断,胎儿为女性,未携带致病突变,家系1夫妇选择继续妊娠,胎儿娩出后随访结果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对家系1中可疑女性Ⅱ-3行携带者检测,证实为非携带者.结论 发现2个IL2RG基因新变异,IL2RG基因p.E121del和p.W173X突变是家系1和家系2患者的致病原因;有X-SCID生育史的夫妇再次生育时,应用基因测序技术行产前IL2RG基因突变分析可以有效地预防患儿出生,并且可进行可疑女性的携带者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联合免疫缺陷疾病 突变 产前诊断 基因 IL2RG
原文传递
Wiskott-Aldrich综合征家系WASP基因突变分析与产前诊断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宁 史惠蓉 +5 位作者 孔祥东 吴庆华 徐学聚 白巧玲 冯银 赵振华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62-666,共5页
目的 分析4个Wiskott-Aldrich综合征家系致病基因WASP基因突变位点,探讨WASP基因分析用于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PCR扩增后直接双向测序方法,对4个Wiskott-Aldrich综合征家系中3例先证者和4例母亲及100名正常个体的WASP基因的外显... 目的 分析4个Wiskott-Aldrich综合征家系致病基因WASP基因突变位点,探讨WASP基因分析用于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PCR扩增后直接双向测序方法,对4个Wiskott-Aldrich综合征家系中3例先证者和4例母亲及100名正常个体的WASP基因的外显子区及侧翼序列进行突变分析,确定致病突变后,对其中2个家系中的高危胎儿进行孕早期产前基因诊断.结果 共发现4种WASP基因突变,c.91A >G (p.E31K),c.665C >T (p.R211X),c.397G>A(p.E133K),c.952-953 delCC(p.P317fsX18),其中c.952-953delCC为首次报道的突变(novel).家系1中先证者携带WASP基因p.E31K错义突变,母亲未携带相应突变,该家系先证者突变为新生突变;家系2中先证者携带WASP基因p.R211X无义突变,母亲为该突变的杂合携带者;家系3中先证者携带p.E133K错义突变,母亲为相应致病突变的杂合携带者;家系4有家族史但先证者已故,先证者母亲携带c.952-953delCC杂合突变;100名正常个体未检测到上述突变.2个产前诊断家系中胎儿均为男性,家系2中胎儿携带与其先证者相同的突变推测为患者可能性大,胎儿父母选择治疗性引产术后取胎儿流产物标本行基因诊断,结果与产前诊断相同;家系3中胎儿未携带与其先证者相同的突变,生后随访至6个月,新生儿各项检查结果均正常.结论 WASP基因突变是Wiskott-Aldrich综合征4家系的致病原因,c.952-953delCC(p.P317fsX18)为首次报道的新突变,通过产前诊断避免此类患儿出生是目前预防该病发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SKOTT-ALDRICH综合征 免疫缺陷综合征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核性白内障家系的CRYBB1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庆华 史惠蓉 +4 位作者 刘宁 鲁宁 江淼 赵振华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探索采用DNA测序对河南1个5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核性白内障家系候选致病基因进行突变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采集该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选择与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发生相关的4个晶状体蛋白基因(CRYBA1/A3、... 目的探索采用DNA测序对河南1个5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核性白内障家系候选致病基因进行突变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采集该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选择与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发生相关的4个晶状体蛋白基因(CRYBA1/A3、CRYBB1、CRYBB2和CRYGD)作为候选基因,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候选基因的外显子及其侧翼的非编码区序列,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寻找突变位点。通过孕早期绒毛采样对1名高危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该家系中先证者及患者CRYBBl基因第4外显子发生c.387C〉A杂合突变,导致其编码的晶状体GB1蛋白第129位氨基酸由丝氨酸转变为精氨酸(P.S129R),行产前诊断的胎儿未携带该突变,出生后随访证实为1名健康个体。结论CRYBB1基因C.387C〉A(P.S129R)突变为该核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突变,本研究完成了CRYB脚基因突变所致核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产前基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CRYBB1基因 基因突变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基因突变分析及孕早期产前诊断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宁 史惠蓉 +2 位作者 吴庆华 江森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7-409,共3页
目的对1个中国汉族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进行了基因突变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家系中已孕11周的胎儿进行了产前诊断,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扩增和直接双向测序对1个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2例患者及6名正常成员的GJB... 目的对1个中国汉族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进行了基因突变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家系中已孕11周的胎儿进行了产前诊断,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扩增和直接双向测序对1个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2例患者及6名正常成员的GJB6基因(Cx30基因)的全编码区序列进行突变分析。在确定突变后,取胎盘绒毛活检样本进一步行产前诊断。结果在该家系的2例患者中检测出GJB6基因c.31G〉A的点突变,该突变导致了GJB6蛋白N-末端区域第11垃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p.G11R),6名正常家系成员均未检测到该突变。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也携带有GJB6基因c.31G〉A突变。在终止妊娠后,流产物突变分析的结果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GJB6基因c.31G〉A(p.G11R)错义突变是该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的致病原因,通过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可以有效阻止致病基因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 GJB6基因 DNA测序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马凡综合征一家系的FBN1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2
15
作者 白莹 刘宁 +4 位作者 阚全程 杨昀 吴庆华 赵振华 孔祥东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5-146,共2页
先证者男,36岁,身材瘦高,身高1.95m,主动脉扩张,已做过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眼晶状体半脱位,临床诊断为马凡综合征(Marian syndrome,MFS,MIM#154700);先证者女儿,6岁半,身材瘦高,身高1.43m,手指细长,眼睛和心脏未发现... 先证者男,36岁,身材瘦高,身高1.95m,主动脉扩张,已做过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眼晶状体半脱位,临床诊断为马凡综合征(Marian syndrome,MFS,MIM#154700);先证者女儿,6岁半,身材瘦高,身高1.43m,手指细长,眼睛和心脏未发现异常,家系患者均来自于中国河北省(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基因突变分析 产前诊断 家系 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致病 晶状体半脱位 主动脉扩张
原文传递
以PBL+CBL+TBL为主的急诊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杨宇霞 朱长举 +3 位作者 王正斌 高艳霞 张岩 孔祥东 《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6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以PBL+CBL+TBL为主,辅以RBL的教学方法应用在急诊科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培养效果,并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9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读的专业研究生学员共计51人,随机分为试验组(26人)和对照组(25人)。试验组的学员采用以... 目的探讨以PBL+CBL+TBL为主,辅以RBL的教学方法应用在急诊科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培养效果,并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9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读的专业研究生学员共计51人,随机分为试验组(26人)和对照组(25人)。试验组的学员采用以PBL+CBL+TBL为主的教学法,对照组沿袭传统LBL教学模式。培养结束时对两组学员进行临床综合能力测评,比较考核结果。此外,对两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员对两种教学方法认可度。结果试验组平均临床综合能力和平均问卷调查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PBL+CBL+TBL为主的教学法运用于急诊科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相比于传统LBL教学法可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教学 教学方法 轮转 专业研究生 PBL CBL TB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家系IDS基因变异分析与产前诊断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宁 孔祥东 +1 位作者 吴庆华 江森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90-294,共5页
目的对8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Ⅱ,MPSII)家系艾杜糖-2-硫酸酯酶(iduronate-2-sulfatase,IDS)基因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并对其中3个家系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避免MPSⅡ患儿出生。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 目的对8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Ⅱ,MPSII)家系艾杜糖-2-硫酸酯酶(iduronate-2-sulfatase,IDS)基因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并对其中3个家系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避免MPSⅡ患儿出生。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应用Sanger测序及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方法,对MPSⅡ家系中先证者及其母亲的IDS基因外显子序列及侧翼内含子区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对家系中高危胎儿抽取绒毛/羊水细胞培养,测定其IDS酶活性;并抽取基因组DNA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IDS基因变异检测。结果8个家系中共检测出8种1DS基因变异,分另0为p.Asp46Asn、p.Arg88Cys、p.N115fs*15、P.Gin121Arg、P.Trp153Arg、IVS4+1G〉C、IVS6-1G〉A及E4~6大片段缺失,其中p.Asp46Asn、p.Trpl53Arg和IVS4+1G〉C为新变异。2例胎儿羊水细胞IDS酶活性均明显下降,基因测序均发现IDS基因变异半合子,性别为男性,家属选择终止妊娠;另1例胎儿为IDS基因变异携带者,性别为女性,生后未见异常。结论胎儿羊水/绒毛细胞IDS酶活性测定结合IDS基因变异分析是一种准确、可靠的产前诊断方法,可避免MPSⅡ患儿的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累积病Ⅱ型 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 突变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儿童脂蛋白肾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8
作者 贾莉敏 张建江 +6 位作者 史佩佩 曾慧勤 窦文杰 曾丽娜 贾东华 陈莹华 孔祥东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脂蛋白肾病(LPG)的临床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儿童LPG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国内外报道的儿童LPG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患儿,女,9岁,以尿频起病,初次尿检提示菌尿、血尿、蛋白尿,规律抗感染治疗1周后,仍有血尿、蛋白尿,... 目的探讨儿童脂蛋白肾病(LPG)的临床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儿童LPG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国内外报道的儿童LPG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患儿,女,9岁,以尿频起病,初次尿检提示菌尿、血尿、蛋白尿,规律抗感染治疗1周后,仍有血尿、蛋白尿,血清白蛋白轻度降低,高脂血症,轻度贫血;肾脏组织活检,镜下可见肥大肾小球,扩张的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其内充以脂蛋白栓子,油红O染色阳性;电镜下多见层状或簇状"栓子"内含颗粒状脂质空泡。基因检测APOE Tokyo(Leu141-Lys143→0)。诊断为LPG,给予降脂治疗后病情明显缓解。结论儿童LPG罕见,血脂水平显著增高,激素治疗无效,肾脏穿刺活检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基因检测提示其遗传背景;降脂治疗可缓解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肾病 APOE基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家系的POMT1基因突变鉴定与产前诊断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晨 梅世月 +2 位作者 朱朝锋 任依琳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确定1个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 CMD)家系的POMT1致病基因突变,并对该家系中孕11周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收集1例CMD患者及其表型正常父母的外周血标本,抽取母亲孕11周胎儿的绒毛标本。采用PCR扩... 目的确定1个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 CMD)家系的POMT1致病基因突变,并对该家系中孕11周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收集1例CMD患者及其表型正常父母的外周血标本,抽取母亲孕11周胎儿的绒毛标本。采用PCR扩增POMT1基因的第19和第20外显子,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检测基因突变,明确致病突变来源后,进一步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先证者POMT1基因第19外显子检测到C.1939G〉A(P.Ala647Thr)杂合错义突变,来自其母亲;第20外显子检测到C.2141delG(P.Trp714Ter)杂合框移突变,导致蛋白质翻译的提前终止,该突变来自其父亲。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携带POMT1基因第19外显子c.1939G〉A杂合错义突变,推测其为与母亲相同POMn基因致病突变携带者的可能性大。结论POMT1基因第19外显子C.1939G〉A错义突变和第20外显子C.2141delG移码突变的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该CMD家系的致病原因,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通过基因产前诊断可以有效阻止致病突变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 POMT1基因 基因突变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胎儿镜下选择性胎盘血管凝结术治疗双胎输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焦智慧 孔祥东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8-21,共4页
双胎输血综合征是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妊娠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致死率高。治疗方案包括期待治疗、羊水减量术、胎儿镜下选择性胎盘血管凝结术等。胎儿镜下选择性胎盘血管凝结术在提高出生成活率、降低远期并发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双胎输血综合征是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妊娠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致死率高。治疗方案包括期待治疗、羊水减量术、胎儿镜下选择性胎盘血管凝结术等。胎儿镜下选择性胎盘血管凝结术在提高出生成活率、降低远期并发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已成为治疗双胎输血综合征的首选方案。但由于其存在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等风险,如何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成活率、降低远期并发症等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胎输血综合征 胎儿镜 胎儿镜检查 选择性胎盘血管凝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