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双牵开摆动式椎间盘镜下单纯融合器置入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的中长期评估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春霖 尚利杰 +3 位作者 严旭 曹争明 邵成龙 冯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5-341,共7页
背景: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发病人数逐年增高,可引起患者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或者下肢区域性感觉麻木等症状,近年来学者们不断尝试各种微创治疗术式,如何进一步减小手术的创伤及并发症,提高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是... 背景: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发病人数逐年增高,可引起患者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或者下肢区域性感觉麻木等症状,近年来学者们不断尝试各种微创治疗术式,如何进一步减小手术的创伤及并发症,提高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的:探讨后路双牵开摆动式椎间盘镜下经单侧入路单纯膨胀式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临床试验于2012至2014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采用后路椎间盘镜下单侧椎板小开窗减压并置入双枚膨胀式融合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5例。试验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单节段者6例,二节段者20例,三节段者9例,共73个椎体间行融合,随访60-85个月,平均(70.17±5.40)个月;②35例患者手术时间35-75 min,平均(53.49±9.13)min,术中出血量50-250m L,平均(114.86±54.23)m L;③1例术中发生硬脊膜破裂,术后出现低颅压性头痛,给予补液及止痛治疗3 d后头痛消失。切口愈合不良1例,给予负压封闭引流1周后愈合;④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6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病变椎间隙高度均明显降低。术后6个月复查时31个(42.5%)椎间隙达到坚固融合,25个(34.2%)达到可能融合,17个(23.3%)未融合;术后1年复查时51个(69.9%)椎间隙达到坚固融合,22个(30.1%)达到可能融合;术后2年复查时57个(78.1%)椎间隙达到坚固融合,16个(21.9%)达到可能融合;末次随访复查时62个(84.9%)椎间隙达到坚固融合,11个(15.1%)达到可能融合;⑤末次随访时发现融合器移位1例,因无症状嘱患者定期复查;⑥结果提示,椎间盘镜下单纯膨胀式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具有较好的中长期疗效,是一种较为可靠的微创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失稳症 椎间盘镜 单侧入路 双侧减压 膨胀式融合器 椎间融合 中长期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颈融合术后Takami枕颈角与下颈椎曲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根锋 廖文胜 +2 位作者 高延征 朱忠培 吴研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89-293,共5页
目的:分析枕颈融合术后Takami枕颈角(Takami′s occipitocervical angle,TOCA)与下颈椎曲度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术中枕颈固定合适的TOCA范围。方法:收集50例无颈部畸形、颈椎退变、颈部外伤史及手术史的成人(对照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TOC... 目的:分析枕颈融合术后Takami枕颈角(Takami′s occipitocervical angle,TOCA)与下颈椎曲度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术中枕颈固定合适的TOCA范围。方法:收集50例无颈部畸形、颈椎退变、颈部外伤史及手术史的成人(对照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TOCA及C2-C7 Cobb角。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行后路枕颈融合手术并成功获得随访的17例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患者(BI组),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TOCA及C2-C7 Cobb角,并以术后即刻TOCA为依据,参考正常组TOCA大小,将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TOCA<83°;B组TOCA为83°~89°;C组TOCA>89°),收集A、B、C三组中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TOCA与C2-C7 Cobb角大小,以及正常组中TOCA与C2-C7Cobb角大小,进行t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TOCA平均为86.2°±2.7°,C2-C7 Cobb角平均为17.4°±3.9°;对照组及BI组术前、末次随访时TOCA与C2-C7 Cobb角均呈正相关(P<0.05)。A组中C2-C7Cobb角术前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但A组中C2-C7 Cobb角均值由术前15.4°±3.5°减至末次随访时11.7°±2.6°;B组中术前C2-C7 Cobb角(20.0°±4.5°)与末次随访时(21.8°±4.7°)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中术前C2-C7 Cobb角(21.6°±2.3°)与末次随访时(30.0°±4.3°)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底凹陷症患者行枕颈融合术中TOCA固定在83°~89°能够减少对下颈椎曲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Takami枕颈角 C2-C7 Cobb角 下颈椎曲度 枕颈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颅底凹陷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段寒 谭洪宇 +3 位作者 张杨 杨科荣 张博文 周嘉辉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4-18,共5页
目的评价经颈前咽前路松解结合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与单纯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颅底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9-06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颅底凹陷患者的临床资料,按... 目的评价经颈前咽前路松解结合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与单纯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颅底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9-06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颅底凹陷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经颈前咽前路松解结合枕颈融合内固定术组(前后路联合组)和单纯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组(单纯后路组),各16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临床指标。记录手术前后钱氏线(CL)、枕大孔线(ML)、寰齿间距(ADI)、斜坡椎管角(CCA)、脊髓活动空间(SAC)影像学参数。统计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路联合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后路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单纯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纯后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枕颈关节植骨均获良好融合,植骨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2组患者的ADI、CL、ML、CCA、SAC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其中前后路联合组的CL、ML、CCA、SAC改善情况优于单纯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A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2组患者的VAS、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颅底凹陷,虽然影像学参数改善效果不如经颈前咽松解结合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但患者的体征及症状改善效果与之相仿,并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尤其适用于手术耐受性差的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复性 寰枢椎脱位 颅底凹陷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融合术和枕颈融合术对齿状突骨折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4
作者 周嘉辉 杨科荣 +3 位作者 张杨 张博文 段寒 谭洪宇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1-14,共4页
目的 探讨两种术式对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上颈椎不稳的手术方式及评价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01—2019-01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8例齿状突骨折合并上颈椎不稳患者的资料,依据... 目的 探讨两种术式对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上颈椎不稳的手术方式及评价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01—2019-01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8例齿状突骨折合并上颈椎不稳患者的资料,依据术式分为寰枢椎融合术(AAF)组31例和枕颈融合术(OCF)组17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O~C_(2)角、O~EA角、C_(1~2)角、C_(2~7)SVA和C_(2~7)Cobb角;并计算dO~C_(2)角、dO~EA角、dC C_(1~2)角、dSVA和dCobb角。结果 AAF组和OCF组术后C_(2~7)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小,O~C_(2)角、O~EA角、C_(2~7)SVA较术前显著增大,OCF组的dSVA和dCobb角的绝对值均显著大于AA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OCF组dO~C_(2)角与dCobb角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54,R^(2)=0.29,P<0.05),dO~C_(2)角与dO~EA角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R=0.55,R^(2)=0.30,P<0.05)。结论 后入路AAF术和OCF术均会导致下颈椎的退变。与AAF术比较,OCF术后患者下颈椎矢状面平衡退变更为严重。行OCF术时,建议术中监测枕颈角(O~C_(2)角)的固定角度,角度增加过多可能会加速下颈椎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上颈椎不稳 寰枢椎融合术 枕颈融合术 颈椎矢状面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鼠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建立及尿动力学评估 被引量:3
5
作者 贾亮花 文建国 +5 位作者 张松 骆效黎 吕宇涛 任川川 张艳莎 张艳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18-621,共4页
目的建立幼鼠高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bladder,NB)模型并对其进行尿动力学评估,为临床研究神经源性膀胱的病理生理提供一定参考。方法22只健康Wistar雌性大白鼠,体重(200±20)g,4~6周龄,随机分为NB组(n=14... 目的建立幼鼠高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bladder,NB)模型并对其进行尿动力学评估,为临床研究神经源性膀胱的病理生理提供一定参考。方法22只健康Wistar雌性大白鼠,体重(200±20)g,4~6周龄,随机分为NB组(n=14)和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n=8)。NB组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冲击损伤法50gcm)建T12脊髓损伤模型。观察对照组与NB组术后546d神经损害的表现并进行影像尿动力学评估。结果NB组大白鼠术后出现后肢瘫痪等脊髓损伤表现,对照组(n=8)无神经损伤表现。和对照组相比影像尿动力示NB组逼尿肌无收缩,膀胱最大容量[-maximumbladdercapacity,MBC,(3.93±2.03)ml比(0.081±0.247)ml,P〈0.001]和膀胱顺应性(bladdercompliance,BC,0.093±0.54kg0.022±0.01,Pd0.001)显著增加,逼尿肌漏尿点压(1eakde—trusorpressur,LDP,45.38±12.52比26±3.85,P〈0.001)显著升高。结论采用改良的Alleys法(冲击损伤法50gcm)能建立幼鼠高位脊髓损伤NB模型,尿动力学检查符合NB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神经源性 脊髓损伤 尿动力学
原文传递
甲状旁腺素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赛肖肖 王丹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990-993,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素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93例骨质疏松患者,采用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47例。对照组给予抗骨质疏松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皮下注射甲...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素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93例骨质疏松患者,采用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47例。对照组给予抗骨质疏松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皮下注射甲状旁腺激素辅助治疗,比较两组骨密度、骨生化及代谢指标、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甲状腺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腰椎(L_(2)-L_(4))、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三角骨密度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ALP、BAP、OC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T_(3)、FT_(4)均低于治疗前,TSH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FT_(3)、FT_(4)、TSH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甲状旁腺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可促进患者的骨密度、骨生化及代谢的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可改善甲状腺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甲状旁腺素 疗效 甲状腺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