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完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82例资料。年龄2个月~14岁,完全性肠梗阻60例,不全性肠梗阻22例。先于脐缘左侧开放直视下置5 mm trocar和光源,腹腔镜下...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完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82例资料。年龄2个月~14岁,完全性肠梗阻60例,不全性肠梗阻22例。先于脐缘左侧开放直视下置5 mm trocar和光源,腹腔镜下探查粘连程度(决定是否需要中转开腹),腔镜监视下于左侧腹直肌外缘上下各置5 mm trocar,进无损伤抓钳和超声刀。小心松解粘连索带及粘连的肠管,解除梗阻,游离肠管,明确并处理梗阻原因。结果术后诊断Meckel憩室并发肠梗阻15例,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5例,阑尾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17例,腹内疝并发肠梗阻8例,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7例。术中1例肠粘连松解时肠管损伤,行肠吻合术。手术时间120~240 min,(172.2±24.1)min,出血量5~15 ml。术后1~3天可自行排便,术后5~8天出院,无切口愈合不良。随访3个月~5年3个月,中位数34个月,生长发育正常,2例再次发生不全性肠梗阻。结论完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安全可行。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诊治新生儿阑尾炎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8月腹腔镜诊治的17例新生儿阑尾炎资料。脐缘左侧切口置入3 mm trocar和30°腹腔镜探查,于左下腹、右下腹各置入3 mm trocar进无损伤抓钳、电...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诊治新生儿阑尾炎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8月腹腔镜诊治的17例新生儿阑尾炎资料。脐缘左侧切口置入3 mm trocar和30°腹腔镜探查,于左下腹、右下腹各置入3 mm trocar进无损伤抓钳、电钩,松解粘连,暴露阑尾,电凝离断阑尾动脉及阑尾系膜,结扎阑尾根部后距根部0.5 cm处剪断阑尾,阑尾经trocar内取出,清除残余脓苔、积液,酌情放置引流管。结果行肠粘连松解术13例,术中见阑尾穿孔9例,放置引流管14例。手术时间35~95 min,平均57 min。术中出血量<5 ml。病理诊断坏疽性阑尾炎9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例,单纯性阑尾炎2例。术后1~3 d自行排便,术后7~15 d出院,无明显并发症,无切口愈合不良。中位随访29个月(2~56个月),无粘连性肠梗阻、阑尾残株炎、残端漏等发生,生长发育同同龄儿。结论腹腔镜技术诊治新生儿阑尾炎安全可靠。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小儿胆总管囊肿微创治疗围手术期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国内14家医疗中心手术治疗的小儿胆总管...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小儿胆总管囊肿微创治疗围手术期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国内14家医疗中心手术治疗的小儿胆总管囊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儿外科医学大数据多中心分析平台(www.cbdps.com)进行前瞻性的随机分组(ERAS组和对照组)、数据收集和处理。ERAS组按照ERAS模式进行围手术期管理,对照组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围手术期管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Fisher's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儿术后住院时间、首次饮水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全量进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0 d再入院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患儿255例,其中ERAS组127例,对照组128例。ERAS组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6.42±0.77)d比(9.97±3.34)d,P<0.001]。ERAS组术后首次饮水时间[(15.70±6.25)h比(70.38±30.84)h]、术后首次进食时间[(60.06±24.04)h比(88.67±31.93)h]、首次排便时间[(2.07±0.35)d比(3.25±0.61)d]、引流管拔除时间[(3.95±1.11)d比(6.12±2.11)d]、全量进食时间[(5.21±0.86)d比(7.55±2.32)d]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ERA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0 d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RAS管理模式在小儿胆总管囊肿微创治疗围手术期的实施是安全可行的,能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完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82例资料。年龄2个月~14岁,完全性肠梗阻60例,不全性肠梗阻22例。先于脐缘左侧开放直视下置5 mm trocar和光源,腹腔镜下探查粘连程度(决定是否需要中转开腹),腔镜监视下于左侧腹直肌外缘上下各置5 mm trocar,进无损伤抓钳和超声刀。小心松解粘连索带及粘连的肠管,解除梗阻,游离肠管,明确并处理梗阻原因。结果术后诊断Meckel憩室并发肠梗阻15例,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5例,阑尾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17例,腹内疝并发肠梗阻8例,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7例。术中1例肠粘连松解时肠管损伤,行肠吻合术。手术时间120~240 min,(172.2±24.1)min,出血量5~15 ml。术后1~3天可自行排便,术后5~8天出院,无切口愈合不良。随访3个月~5年3个月,中位数34个月,生长发育正常,2例再次发生不全性肠梗阻。结论完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安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