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纳米棒在肿瘤分子影像诊断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影影 覃春霞 张永学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0-363,共4页
近年来,纳米材料及其表面修饰技术的发展,使以纳米特性为基础设计生物相容性的纳米探针并用于疾病的显像、局部治疗和药物运输成为可能。其中金纳米颗粒可以与DNA[1]、多肽[2]、抗体[3]、放射性核素[4]等相偶联,实现对肿瘤的靶向检测、... 近年来,纳米材料及其表面修饰技术的发展,使以纳米特性为基础设计生物相容性的纳米探针并用于疾病的显像、局部治疗和药物运输成为可能。其中金纳米颗粒可以与DNA[1]、多肽[2]、抗体[3]、放射性核素[4]等相偶联,实现对肿瘤的靶向检测、显像及治疗。此外,纳米颗粒在肿瘤区域具有渗透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EPR),可促进大分子物质的选择性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表面偶联 肿瘤显像 光热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素全身骨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杨辉 田辉英 +3 位作者 李文亮 李德宇 陈鸿彪 周秀华 《肿瘤影像学》 2013年第3期223-226,共4页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核素全身骨显像的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经骨髓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的骨显像表现,并与对应的X线、CT和MRI影像学检查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核素全身骨显像阳性率为91.1...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核素全身骨显像的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经骨髓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的骨显像表现,并与对应的X线、CT和MRI影像学检查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核素全身骨显像阳性率为91.1%(82/90)。多发病灶者占93.9%,主要分布于肋骨、胸骨、脊柱和盆骨,其中热区(浓聚区)病灶占87.0%,热区与冷区(减低区)共存病灶占13.0%;单发病灶者占6.1%,分布于肋骨、颅骨、髂骨、股骨。X线、CT诊断阳性率分别为64.1%(25/39)、94.9%(37/39)、97.4(38/39)。X线与CT和MRI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身骨显像诊断阳性率与CT和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骨显像、CT和MRI联合诊断阳性率为100%(39/39)。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全身骨显像阳性率高,结合MRI或CT检查可进一步提高其诊断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骨显像 多发性骨髓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低对比度SPECT图像分割算法的研究
3
作者 张战胜 李文亮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第11期9-12,共4页
目的依据临床需求提出基于高斯混合模型图像分割算法,自动识别并标记出图像中的病变区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信息。方法首先提升图像对比度,改善图像视觉效果,然后用高斯混合模型进行分割,最后采用匹配算法排除误识别区域。结果分析... 目的依据临床需求提出基于高斯混合模型图像分割算法,自动识别并标记出图像中的病变区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信息。方法首先提升图像对比度,改善图像视觉效果,然后用高斯混合模型进行分割,最后采用匹配算法排除误识别区域。结果分析比较显示该研究提出的分割算法在准确性、图像清晰度和对比度等方面明显高于其它分割算法,且平均耗时短。结论该研究提出的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图像是一种高效、可满足临床需求的图像分割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 图像分割 高斯混合模型 自动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检测甲状旁腺素治疗肿瘤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善廷 吴俊福 +4 位作者 冯露 陈德峰 赵铭 齐金星 李文亮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1360-1363,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术中检测甲状旁腺素在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12-10收治的37例功能性甲状旁腺肿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检查手段及手术方式,观察手术前后及术中... 目的:探讨肿瘤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术中检测甲状旁腺素在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12-10收治的37例功能性甲状旁腺肿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检查手段及手术方式,观察手术前后及术中甲状旁腺素的变化。结果:全部患者术前能够明确诊断,颈部彩超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为86.5%和97.6%,Tc-99m-MIBI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为97.2%和100.0%。肿瘤切除术后10min较手术切皮前甲状旁腺素下降84.9%。术后血钙下降,症状缓解。结论:肿瘤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常见症状有反复发作骨病、长期泌尿系结石、不明原因消化道症状等。颈部彩超和Tc-99m-MIBI适于甲状旁腺肿瘤定位。手术切除甲状旁腺肿瘤疗效确切,术中检测甲状旁腺素能够保证功能性甲状旁腺肿瘤手术的彻底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状旁腺肿瘤 甲状旁腺素
原文传递
^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显像对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5
作者 刘真真 卢振铎 +5 位作者 张恒伟 杨辉 刘慧 李连方 李文亮 崔树德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44-546,共3页
目的研究^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亲肿瘤显像在叮于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拟行新辅助化疗的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进行^99Tc^m-MIBI显像,采集10和180min两时相的平面像,计算放射性清除率... 目的研究^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亲肿瘤显像在叮于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拟行新辅助化疗的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进行^99Tc^m-MIBI显像,采集10和180min两时相的平面像,计算放射性清除率,分析清除率勺化疗疗效和患者无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65例乳腺癌患者^99Tc^m-MIBI显像的放射性清除率为(17.4±6.8)%。新辅助化疗达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52例,疾病稳定8例,疾病进展1例,有效率为86.2%。新辅助化疗有效组和无效组的放射性清除率分别为(15.5±5.0)%和(29.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清除率组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率(53.1%)显著低于低清除率组(75.8%,P=0.046)。结论^99Tc^m-MIBI显像清除率可用于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并具有一定的预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放射性核素显像 新辅助化疗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预后
原文传递
SPECT肺灌注显像在优化NSCLC放疗计划中的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冯潇 葛红 +5 位作者 程志垚 杨辉 于金明 叶柯 杨成梁 张成辉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7-290,共4页
目的 应用SPECT肺灌注检查,探讨放疗计划功能剂量学参数与放射性肺损伤之间的关系,并探索运用SPECT优化放疗计划的优势.方法 2014—2015年入组23例NSCLC患者,全部患者放疗前行SPECT肺灌注检查,生成功能剂量体积直方图fDVH,对比fVx(接受... 目的 应用SPECT肺灌注检查,探讨放疗计划功能剂量学参数与放射性肺损伤之间的关系,并探索运用SPECT优化放疗计划的优势.方法 2014—2015年入组23例NSCLC患者,全部患者放疗前行SPECT肺灌注检查,生成功能剂量体积直方图fDVH,对比fVx(接受≥xGy照射功能肺组织占全部功能肺组织体积百分比)与RP发生的相关性.优化放疗计划,对比优化后放疗计划与常规放疗计划中的剂量学参数.采用χ2检验、ROC曲线分析应用,常规放疗计划的DVH及fDVH参数与回顾性优化后放疗计划DVH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双肺fV13与≥2级RP发生率相关性最高.优化放疗方案后fV10、fV13、f V20、fV25、fV40明显降低(P=0006、0007、0010、0036、0035),CI较原放疗方案增加(P=0040).结论 SPECT可优化放疗计划,fV13可能与RP发生率和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单光子发射型 肺灌注显像 放射性肺损伤 剂量体积直方图
原文传递
PsTg联合淋巴结转移率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31)I治疗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贾朝阳 李德宇 +6 位作者 王森 杨光 陈恺 王丽君 樊卫 杨辉 李文亮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07-411,共5页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联合淋巴结转移率(LNR)在预测^(131)I治疗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131)I治疗的PTC患者共178例[男4...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联合淋巴结转移率(LNR)在预测^(131)I治疗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131)I治疗的PTC患者共178例[男47例、女131例;年龄(43.2±12.6)岁],根据^(131)I治疗后的疗效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疗效满意(ER)组和非ER组。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U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OC曲线计算psTg及LNR预测治疗反应的最佳界值及AUC,采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131)I治疗反应的因素。结果ER组118例(66.3%,118/178),非ER组60例(33.7%,60/178),2组患者的N分期(χ^(2)=11.15,P=0.004)、^(131)I治疗剂量(χ^(2)=12.65,P<0.001)、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初始风险分层(χ^(2)=15.25,P<0.001)、转移淋巴结数目(χ^(2)=22.63,P<0.001)、LNR(U=1506.00,P<0.001)及psTg(U=919.00,P<0.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sTg、LNR预测^(131)I治疗反应的最佳界值分别为3.97μg/L、0.29,AUC分别为0.870、0.787。PsTg[比值比(OR)=10.88,95%CI:4.67~25.36,P<0.001]、LNR(OR=5.30,95%CI:1.85~15.23,P=0.002)是影响PTC患者^(131)I治疗反应的独立因素;当psTg≥3.97μg/L时,LNR(OR=9.40,95%CI:2.06~42.92,P=0.004)是影响PTC患者^(131)I治疗反应的独立因素。结论PsTg、LNR是影响PTC患者^(131)I治疗反应的独立因素,当psTg≥3.97μg/L时,LNR可作为预测^(131)I治疗反应的补充因素,二者联合能够较好地预测PTC患者的^(131)I治疗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肿瘤转移 淋巴结 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甲状腺球蛋白 预后
原文传递
^(131)I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甲状旁腺素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文亮 杨辉 王森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4-557,共4页
目的研究^(131)I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患者的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的影响。方法收集了初始PTH(基线PTH)和血钙正常并接受^(131)I治疗的353例(男性121例,女性232例)DTC患者的临床数据... 目的研究^(131)I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患者的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的影响。方法收集了初始PTH(基线PTH)和血钙正常并接受^(131)I治疗的353例(男性121例,女性232例)DTC患者的临床数据,询问患者^(131)I治疗后是否有手足抽搐、四肢麻木或感觉异常等。比较^(131)I治疗前后的PTH、血钙和血磷的变化。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分期、服碘剂量和残留甲状腺组织,进一步分析PTH的变化在其中的影响。采用配对t检验和Pearsonχ^(2)检验进行统计。结果所有患者在^(131)I治疗后均未出现手足抽搐、四肢麻木或感觉异常等低血钙症状。在^(131)I治疗后,PTH明显下降[(39.83±16.94)μg/L对(36.98±16.31)μg/L,P<0.01],血钙轻微下降[(2.30±0.12)mmol/L对(2.27±0.14)mmol/L,P<0.01]。PTH变化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AJCC分期、服碘剂量和残留甲状腺组织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TC患者在^(131)I治疗后PTH轻度下降,并无低血钙症状发生。PTH的变化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AJCC分期、服碘剂量和残留甲状腺组织没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碘 分化型甲状腺癌 甲状旁腺素
原文传递
首次131I治疗前刺激性Tg对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9
9
作者 丁献敏 丁颖 +6 位作者 王森 杨光 张富强 李德宇 李强 李文亮 杨辉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61-664,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预测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3月至2017年12月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1例在甲状腺全切术及颈淋巴结清扫术后拟行131I治疗的儿童及青少年DTC患者...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预测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3月至2017年12月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1例在甲状腺全切术及颈淋巴结清扫术后拟行131I治疗的儿童及青少年DTC患者[男20例,女31例,年龄8~18(13.5±3.0)岁],其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正常。将患者分为无转移组(M0)和转移组(M1),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psTg的差异,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sTg与DTC转移的关系,推算诊断界值。结果M0组(20例)与M1组(31例)的psTg水平分别为5.76(3.38,18.51)μg/L和280.46(37.66,470.0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1,P<0.05)。psTg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4(95%CI:0.869~0.999),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0.6%(25/31)、100%(20/20)和88.2%(45/51),诊断界值为31.98μg/L。结论首次131I治疗前psTg对儿童及青少年DTC术后转移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肿瘤转移 甲状腺球蛋白 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儿童 青少年
原文传递
PsTg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功能性淋巴结转移患者^(131)I最佳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丽君 李文亮 +6 位作者 李德宇 王森 丁颖 丁献敏 陈恺 杨光 杨辉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患者^(131)I最佳治疗反应(ER)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间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双... 目的:探讨^(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患者^(131)I最佳治疗反应(ER)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间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双侧叶全切+淋巴结清扫术后首次行^(131)I治疗时确诊为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的PTC患者72例[男22例、女50例,年龄14~76(46.5±14.4)岁;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均正常]。根据治疗反应评估体系将患者分为ER组和非ER组。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psTg、转移淋巴结大小(短径)对ER的预测价值。 结果:ER组44例,非ER组28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术后转移淋巴结个数和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2, χ^(2)值:0.16~2.60,均 P>0.05);而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初始风险分层( χ^(2)=33.38)、转移淋巴结大小( U=296.50)和psTg( U=11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Tg[比值比( OR)=0.047, 95% CI: 0.004~0.500, P=0.011]和转移淋巴结大小( OR=0.146, 95% CI: 0.032~0.666, P=0.013)是影响ER的独立因素,而ATA初始风险分层不是独立因素( OR=0.266, 95% CI: 0.051~1.390, P=0.116)。PsTg、转移淋巴结大小的ROC AUC分别为0.904、0.873;当psTg以20.05 μg/L为界值时,其预测E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6.4%(27/28)和75.0%(33/44);当转移淋巴结大小以0.75 cm为界值时,其预测E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8.6%(22/28)和81.8%(36/44)。 结论:PsTg可以较好地预测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患者^(131)I疗效,转移淋巴结大小对疗效也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肿瘤转移 淋巴结 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甲状腺球蛋白 预测
原文传递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首次血清刺激性Tg水平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丁颖 李文亮 +7 位作者 李强 李德宇 张富强 丁献敏 王丽君 陈鸿彪 贾建敏 杨辉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9年第4期308-313,共6页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首次血清预先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首次行131I治疗的113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81例,年龄15~68(44.85±12.01)...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首次血清预先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首次行131I治疗的113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81例,年龄15~68(44.85±12.01)岁。将患者分为无远处转移(M0)组和远处转移(M1)组。所有患者在未服或停服左旋甲状腺素4周后,行甲状腺功能与抗体水平等检测,行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Rx-WBS)和局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对比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比较2组之间ps-Tg水平的差异;非参数法建立ps-Tg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最佳诊断界值点(DCP)。结果M0组(85例)与M1组(28例)的病理类型、颈部淋巴转移情况及131I治疗剂量均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88、12.588、12.581,P=0.003、0.003、0.002);而性别、年龄、肿瘤分期、手术至首次检测ps-Tg的时间、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ps-Tg水平的M(P25~P75)分别为1.95(0.70~6.98)ng/mL和95.05(6.98~278.47)ng/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17.5,P=0.000)。ps-Tg水平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 (95%CI:0.713~0.936),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1.4%、91.8%和86.7%,DCP为28.80 ng/mL。结论DTC术后首次血清ps-Tg水平对预测DTC远处转移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甲状腺球蛋白 碘放射性同位素 肿瘤转移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原文传递
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突变特点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献敏 王丽君 +5 位作者 周斯 李汝平 陈恺 李强 李文亮 杨辉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03-305,共3页
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发病率近年来不断上升。与成人甲状腺癌类似,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主要的病理组织学亚型也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但2种年龄患者的患病特点、淋巴结转移、治疗及预后等差异很大。美... 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发病率近年来不断上升。与成人甲状腺癌类似,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主要的病理组织学亚型也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但2种年龄患者的患病特点、淋巴结转移、治疗及预后等差异很大。美国甲状腺学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ATA)在2015年颁布了专门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DTC)的管理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及青少年 分化型甲状腺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 治疗及预后 患病特点 甲状腺结节 管理指南 组织学亚型
原文传递
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用于低中危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后评估:Ⅰ期临床研究报告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岩松 杨辉 +10 位作者 李小毅 武力卿 张滨 张迎强 陈恺 慕转转 贾建敏 牛娜 孙迪 张鑫 贺宝霞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4-89,共6页
目的:评价我国自主研发的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rhTSH)在辅助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前后动态评估中的作用。方法:该Ⅰ期研究采用剂量递增设计,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及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24例DTC... 目的:评价我国自主研发的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rhTSH)在辅助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前后动态评估中的作用。方法:该Ⅰ期研究采用剂量递增设计,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及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24例DTC患者(男5例、女19例,中位年龄41岁),根据国产rhTSH(简称rhTSH)使用方法分为4个剂量组[0.9 mg×1 d(A组),0.9 mg×2 d(B组),1.8 mg×1 d(C组),1.8 mg×2 d(D组)],每组6例。每例患者接受2个阶段自身对照研究,依次为rhTSH阶段及停用甲状腺激素(THW)阶段。评估rhTSH的安全性、耐受性、患者生活质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症状体征积分、简式心境状态量表(POMS)]、药效学[促甲状腺激素(TSH)及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诊断性全身显像(Dx-WBS)]及药代动力学(达峰时间、峰浓度)特征。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个剂量组均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事件、严重不良事件或≥3级的不良事件。rhTSH阶段的生活质量相关评分明显优于THW阶段:甲减症状体征积分[-53.00(-53.00,-53.00)与-39.50(-47.00,-23.00)分;S=119.50,P<0.001];简式POMS评分[(91.92±12.06)与(99.67±19.13)分;t=0.95,P=0.025]。rhTSH末次给药后24 h血清TSH水平从基线的0.04(0.02,0.11)mU/L升至150.00(105.20,173.31)mU/L;随着rhTSH剂量增加,各组TSH呈增高趋势。在THW阶段,患者需经中位时间23 d的THW方达TSH≥30 mU/L水平,THW阶段TSH水平为73.51(57.22,106.22)mU/L;Tg在rhTSH给药后从基线[0.10(0.10,0.41)μg/L]逐渐升高,48 h达峰值[0.85(0.12,3.01)μg/L],THW阶段Tg水平为0.88(0.15,8.04)μg/L;2个阶段诊断性全身显像结果一致率为95.8%(23/24)。结论:在辅助DTC术后评估中,国产rhTSH对患者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患者生活质量较好;其可有效升高患者TSH水平,并快速刺激Tg分泌及残余甲状腺摄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促甲状腺素α 促甲状腺素 甲状腺球蛋白 放射性核素显像
原文传递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富强 李德宇 +1 位作者 丁献敏 杨辉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568-571,共4页
目的评估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63例晚期胰腺癌的患者资料(男48例,女15例),所有患者均在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术,术后定期随访资料完整。... 目的评估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63例晚期胰腺癌的患者资料(男48例,女15例),所有患者均在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术,术后定期随访资料完整。所有患者随访3~36个月,评估临床疗效,包括比较治疗前后癌肿体积、肿瘤标志物CA199及腹痛、黄疸等并发症变化情况,记录患者生存状况。结果63例患者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癌肿完全缓解9例(14.3%),部分缓解33例(52.4%),稳定15例(23.8%),疾病进展6例(9.5%),总有效率为67.7%。治疗后3个月癌肿体积(31.92±14.93)cm3较治疗前(44.88±16.19)cm3显著性减小(t=6.79,P<0.01)。治疗后3个月血清CA199(77.21±58.69)U/ml较治疗前(327.76±110.42)U/ml显著性降低(t=16.56,P<0.05)。^(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平均生存期(13.04±0.92)个月,中位生产期11个月。57例腹痛症状患者中49例较前好转,疼痛缓解率为85.9%。42例黄疸症状患者中31例较前好转,黄疸缓解率为73.8%。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125)I粒子植入治疗可安全、有效地治疗晚期胰腺癌,缓解腹痛、黄疸等相关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碘 胰腺癌 放射性粒子 近距离放疗
原文传递
术中甲状旁腺素快检联合^(99)Tc^(m)-MIBI SPECT双时相显像对疑似甲状旁腺肿物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富强 刘善廷 +5 位作者 王超 李德宇 周斯 杨光 李汝平 杨辉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53-357,共5页
目的探讨^(99)Tc^(m)-MIBI SPECT双时相显像联合术中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快检对甲状腺癌合并疑似甲状旁腺肿物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状腺外科76例彩超或CT检查发现甲状腺癌合并颈部疑似... 目的探讨^(99)Tc^(m)-MIBI SPECT双时相显像联合术中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快检对甲状腺癌合并疑似甲状旁腺肿物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状腺外科76例彩超或CT检查发现甲状腺癌合并颈部疑似甲状旁腺肿物的患者资料,其中男28例,女48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周行^(99)Tc^(m)-MIBI SPECT双时相平面加局部断层显像,术前抽血检测PTH,术中钳夹肿物血管后快检PTH,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各种诊断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一致性分析。以钳夹肿物血管后测定甲状旁腺浓度较术前减少比例a值绘制ROC曲线。结果^(99)Tc^(m)-MIBI SPECT双时相显像联合术中PTH快检诊断疑似甲状旁腺肿物的灵敏度、准确率为(96.5%、93.4%),优于^(99)Tc^(m)-MIBI SPECT双时相显像法(77.6%、78.9%)和术中快检方法(86.2%、82.8%),且与病理检验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1。两种方法联合对疑似甲状旁腺肿物检出率显著高于^(99)Tc^(m)-MIBI SPECT双时相显像法、术中快检法,而^(99)Tc^(m)-MIBI SPECT双时相显像法和术中快检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钳夹肿物血管后减少比例a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标准误差为0.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5%CI 0.631~0.918);根据ROC所得结果,以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性-1)为纵坐标、a值为横坐标作图,得到约登指数最大为0.584,该点对应的a值为0.52。0.52为DCP值,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86.2%、72.2%、82.9%。结论^(99)Tc^(m)-MIBI SPECT双时相显像联合术中PTH快检对甲状腺癌合并疑似甲状旁腺肿物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与病理诊断有完全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肿瘤 甲状腺癌 ^(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 甲状旁腺素
原文传递
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对放射性碘治疗后s-Tg的影响
16
作者 张小燕 王森 +5 位作者 丁颖 李文亮 杨光 陈鸿彪 贾建敏 杨辉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679-684,共6页
目的探讨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其对PTC患者放射性碘(RAI)治疗后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手术且... 目的探讨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其对PTC患者放射性碘(RAI)治疗后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手术且病理证实为PTC并行BRAF基因检测的2647例患者[男性599例、女性2048例,年龄8~84(45.00±11.70)岁]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BRAF^(V600E)基因是否突变,将患者分为突变组(2230例)和野生组(417例),分析2组间年龄、性别、肿瘤长径和淋巴结转移的差异。选取接受过2次RAI治疗的PTC患者86例[男性28例、女性58例,年龄13~77(42.72±15.69)岁)],同样分为突变组(57例)和野生组(29例),分析2组间在行RAI治疗前后的s-Tg水平差异。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ney U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评价s-Tg水平与BRAF^(V600E)突变之间的关系。结果2647例PTC患者的BRAF^(V600E)突变率为84.2%(2230/2647)。突变组的年龄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野生组[(45.29±11.51)岁对(43.43±12.53)岁,t=5.28,P=0.022;48.39%对41.97%,χ^(2)=5.81,P=0.016]。在接受2次RAI治疗的86例PTC患者中,第2次RAI治疗前,突变组的s-Tg水平明显高于野生组[(61.16±90.95)ng/mL对(18.56±37.77)ng/mL,Z=−2.41,P=0.003];与突变组相比,野生组患者第1次和第2次RAI治疗前的s-Tg水平差值明显下降[(−1.61±37.18)ng/mL对(−24.00±30.00)ng/mL,t=−2.81,P=0.006]。结论BRAF^(V600E)突变的PTC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初始RAI治疗后生化指标s-Tg改善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乳头状 BRAF^(V600E)突变 淋巴结转移 碘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疗法 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
原文传递
多种方法联合探测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
17
作者 杨辉 丁献敏 +5 位作者 李文亮 李德宇 张富强 李强 陈鸿彪 周秀华 《中国实用医刊》 2013年第21期35-37,共3页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术前99mTc-SC SPECT/CT断层融合淋巴显像、术中γ探针与蓝染法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患者141例的临床资料,术前行99mTc-S...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术前99mTc-SC SPECT/CT断层融合淋巴显像、术中γ探针与蓝染法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患者141例的临床资料,术前行99mTc-SC SPECT/CT断层融合淋巴显像、术中应用γ探针与蓝染法(术中探测)联合探测前哨淋巴结(SLN),记录相关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1例患者成功检出前哨淋巴结(SLN) 141例,其中术前99mTc-SC SPECT/CT断层融合淋巴显像、术中探测及二者联合对早期乳腺癌SLN的检出率、灵敏度、准确性及假阴性率分别为:59.57%、100%、100%,80.56%、93.48%、95.74%,91.86%、97.87%、98.58%,19.44%、6.52%、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SPECT/CT断层融合淋巴显像与术中探测二者联合法能检出更多的SLN,假阳性率为0%,假阴性率明显降低.结论 术前SPECT/CT断层融合淋巴显像与术中探测二者联合法具有较高的SLN检出率、灵敏度及准确率,假阳性率0%,假阴性率较低,临床实践中应尽量采用联合法进行SLN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 淋巴显像 99mTc-SC SPECT 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