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节苷脂GM1阻抑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再灌注损害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郑永玲 胡常林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3期129-133,共5页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脂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自体血栓塞大脑中动脉造成的大脑中动脉梗塞 (MCAO)动物模型。测定缺血对照组、处理组 (2 0 mg/ kg,缺血 5分钟尾静脉给药 )缺血 2 h再灌 2 4 h、 4 8h血清和脑组织中 NSE...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脂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自体血栓塞大脑中动脉造成的大脑中动脉梗塞 (MCAO)动物模型。测定缺血对照组、处理组 (2 0 mg/ kg,缺血 5分钟尾静脉给药 )缺血 2 h再灌 2 4 h、 4 8h血清和脑组织中 NSE、 MDA的含量 ,观察有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并测定 HSP70和 TGF-β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对照组 MDA、 NSE较 GM1处理组显著性升高 ,而 GM1处理组 HSP70和 TGF-β的表达较缺血对照组显著性增加 ,且表达提前。结论 :GM1能阻抑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再灌注损害的氧自由基产生过多的损害 ,且减少了脑出血的发生 ,增强HSP70、 TGF-β的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 脑缺血 溶栓治疗 再灌注损伤 急性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AKT信号通路与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 被引量:22
2
作者 韩彩萍 胡长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6年第1期88-91,共4页
PI3K/AKT信号通路是重要的细胞存活信号通路,对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就该信号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信号转导 细胞凋亡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 被引量:9
3
作者 吴文斌 吴景芬 胡长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年第9期57-59,共3页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神经系统并发症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兰-巴雷综合征和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的温度觉及震动觉定量测定 被引量:2
4
作者 毛思中 董为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 了解定量感觉检查 (QST)评价吉兰 巴雷综合征 (GBS)及多发性神经病 (PNP)患者感觉功能的作用。方法 用温度觉分析仪 (TSA 2 0 0 1)及震动觉分析仪 (VSA 6 0 0 3)、以Limits法测定GBS、PNP及正常人左侧肢体四个部位的温度觉阈值 ... 目的 了解定量感觉检查 (QST)评价吉兰 巴雷综合征 (GBS)及多发性神经病 (PNP)患者感觉功能的作用。方法 用温度觉分析仪 (TSA 2 0 0 1)及震动觉分析仪 (VSA 6 0 0 3)、以Limits法测定GBS、PNP及正常人左侧肢体四个部位的温度觉阈值 (TT)及震动觉阈值 (VT) ,GBS及PNP患者同时测了感觉传导速度 (SCV)。结果 GBS及PNP患者四肢远端存在冷、温觉阈值、震动觉阈值增大 ;QST比临床检查及SCV更敏感。GBS患者VT与SCV有显著相关性。PNP患者各部位的TT、VT与SCV无显著性相关。 2例尿毒症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有矛盾性热感觉。结论 QST对于周围神经感觉功能的评价是一敏感而可靠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多发性神经病 温度觉 震动觉 定量感觉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酒精中毒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周培建 高霞 胡长林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2期17-18,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类型、诊断与治疗。方法对43例慢性酒精中毒神经系统损害病人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于饮用高度白酒半年以上,酒量>250ml/d者。其中大脑损害者...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类型、诊断与治疗。方法对43例慢性酒精中毒神经系统损害病人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于饮用高度白酒半年以上,酒量>250ml/d者。其中大脑损害者居首位,继发小脑变性者次之,周围神经损害发生率较低。结论戒酒与早期诊治是治疗关键。有长期饮高度酒史,不能以其他疾病解释的精神症状,特别人格改变应考虑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损害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酒精中毒 神经系统损害 临床分析 临床表现 类型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发生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蔺心敬 胡长林 +2 位作者 李吕力 钟维章 王铁建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4期235-236,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nmentia,VaD)发生机制。方法:制备VaD大鼠模型,并对其行为进行检测,同时对大鼠海马ACh含量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有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而且海马ACh含量较对照组持续明显降低(P<0.05)。结...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nmentia,VaD)发生机制。方法:制备VaD大鼠模型,并对其行为进行检测,同时对大鼠海马ACh含量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有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而且海马ACh含量较对照组持续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鼠海马ACh含量的持续降低,可能是VaD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大鼠 动物模型 乙酰胆碱 记忆障碍 学习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系统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 被引量:17
7
作者 吴文斌 吴景芬 胡长林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1期74-76,31,共4页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并发症 诊断 系统 急性肾功能衰竭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上消化道出血 病因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唐玲 胡长林 +1 位作者 曾远明 余强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动态观察重症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征和规律。方法:对42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进行连续7天的TCD检测,20例正常人TCD检测数据作为正常组。结果: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速度减慢。血管阻力参数值(Pl、Rl)增大,病程的3~5天各... 目的:动态观察重症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征和规律。方法:对42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进行连续7天的TCD检测,20例正常人TCD检测数据作为正常组。结果: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速度减慢。血管阻力参数值(Pl、Rl)增大,病程的3~5天各指标变化达高峰。结论:根据脑血流动力学的特征性改变,表明重症脑梗死在病程早期就有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水肿发生,进展迅速,多在病程的3—5天达高峰:TCD用于床旁连续监测,可通过动态观察TCD参数变化,评价颅内压变化、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水肿 T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巴比妥对丙戊酸鼠血、脑组织浓度及肠肝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陈阳美 沈鼎烈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5年第6期336-338,共3页
本文研究了苯巴比妥(PB)对丙戊酸(VPA)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急性实验中,PB对其无显著影响。慢性实验中,PB使VPA血与脑组织的半衰期分别下降31%、39%;消除速度常数分别升高29%、40%;总清除率分别升高54... 本文研究了苯巴比妥(PB)对丙戊酸(VPA)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急性实验中,PB对其无显著影响。慢性实验中,PB使VPA血与脑组织的半衰期分别下降31%、39%;消除速度常数分别升高29%、40%;总清除率分别升高54%、52%;2~12小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下降40%、52%。PB对VPA的游离部分无明显影响。因此,临床上合用PB与VPA时应做血浓度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巴比妥 丙戊酸 抗癫痫药 肠肝循环 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永玲 吴文斌 胡常林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2期128-128,F003,共2页
关键词 基因遗传学 肌萎缩侧索硬化 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硬化病人早期应重视免疫治疗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文斌 郑永玲 胡常林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年第5期317-318,共2页
关键词 早期多发性硬化 免疫治疗 发病机制 MRI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在多发性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秀 胡长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6年第6期543-546,共4页
树突状细胞(DC)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具有启动免疫应答,调节T细胞反应的功能。在多发性硬化免疫病理反应过程中,脑脊液内DC具有摄取髓鞘抗原迁移至外周,激活外周初始型T细胞作用;而脑实质内DC可激活T细胞产生持续性损伤。同时,不成熟DC... 树突状细胞(DC)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具有启动免疫应答,调节T细胞反应的功能。在多发性硬化免疫病理反应过程中,脑脊液内DC具有摄取髓鞘抗原迁移至外周,激活外周初始型T细胞作用;而脑实质内DC可激活T细胞产生持续性损伤。同时,不成熟DC、某些亚型DC和经不同处理DC参与诱导多发性硬化的免疫耐受。因此,DC在多发性硬化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多发性硬化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b-cAM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脊髓束可塑性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13
作者 陈艳 李长清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1-93,共3页
目的:研究双丁酸环腺苷酸(db-cAM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结构可塑性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 目的:研究双丁酸环腺苷酸(db-cAM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结构可塑性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参照Montoya设计的"楼梯测试"对大鼠运动功能进行定量评定,BDA顺行性示踪方法观察皮质脊髓束可塑性变化。结果:大鼠运动功能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BDA顺行性示踪见颈膨大处跨过脊髓中线支配患侧前角的纤维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db-cAMP能够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结构可塑性的改善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丁酸环腺甘酸 皮质脊髓束可塑性 运动功能恢复 BDA顺行性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脑缺血时脑钠、钾及水含量变化的动态观察
14
作者 吴渝宪 王伟文 胡常林 《成都军区医院学报》 1999年第2期12-14,共3页
目的 进行脑缺血时脑水份、钠、钾含量变化的动态观察,旨在探索缺血时脑水肿发生发展的规律。方法 以光化学诱导制作局灶脑缺血动物模型,将大白鼠分为对照组、单光照组、单静注染料组及各时间缺血组,进行脑水份、钠、钾含量变化的动态... 目的 进行脑缺血时脑水份、钠、钾含量变化的动态观察,旨在探索缺血时脑水肿发生发展的规律。方法 以光化学诱导制作局灶脑缺血动物模型,将大白鼠分为对照组、单光照组、单静注染料组及各时间缺血组,进行脑水份、钠、钾含量变化的动态观察。结果 局灶脑缺血后12~48小时脑钠浓度达最高峰值,脑钾浓度降至最低水平,一周后脑钠逐渐下降接近正常值,脑钾仍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局灶脑缺血后脑内离子环境稳态的紊乱是继发脑水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 脑缺血 脑钠 脑钾 水含量 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脑桥出血昏迷患者的抢救及护理
15
作者 黎应兰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4年第2期151-152,共2页
关键词 脑桥出血 昏迷 抢救 护理 气管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和自主神经活性变化的动态演变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长清 董为伟 胡长林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2年第6期335-337,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变化、ECG异常的动态演变。方法 动态检测 12 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和 12 8例年龄配对对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和标准 12导联ECG ,分析不同部位出血对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和ECG的影响及...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变化、ECG异常的动态演变。方法 动态检测 12 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和 12 8例年龄配对对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和标准 12导联ECG ,分析不同部位出血对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和ECG的影响及其动态演变。结果 右侧壳核和额顶颞叶出血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和QTc延长发生率显著增加 ,左侧壳核和额顶颞叶出血患者ST段上升或下降显著增加 ;右侧壳核和额顶颞叶出血患者心率变异性高频功率谱 (HF)明显降低 ,心脏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 ;低频功率谱与高频功率谱的比值 (LF/HF)明显升高 ,心脏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增强 ;心电图异常和心率变异性变化在病程前 4天明显。结论 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和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变化主要出现在病程前 4天 ,对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应加强心电监护和心脏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演变 脑出血 心电图 自主神经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疗法 被引量:12
17
作者 胡长林 陈小宝 《卒中与神经疾病》 1999年第4期250-253,共4页
关键词 脑缺血 溶栓疗法 病理生理学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难治性癫痫与信号转导 被引量:8
18
作者 夏杰 陈阳美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4年第1期64-67,共4页
信号转导在难治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胞外信号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神经递质通过跨膜结构酪氨酸受体激酶、G蛋白偶联受体;神经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细胞直接接触都可激活胞内蛋白激酶,如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蛋自激酶C,通过调... 信号转导在难治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胞外信号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神经递质通过跨膜结构酪氨酸受体激酶、G蛋白偶联受体;神经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细胞直接接触都可激活胞内蛋白激酶,如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蛋自激酶C,通过调节神经元生长、分化、凋亡和诱导神经元重组等方式参与难治性癫痫的发病。bcl-2基因和缝隙连接蛋白介导的细胞直接联系可调节信号转导。因此,难治性癫痫的信号转导是一多因素参与、调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信号转导 发病机制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耐药
原文传递
多发性硬化病人常见症状治疗研究概况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文斌 郑永玲 胡常林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1年第5期389-392,共4页
多发性硬化病人常受强直痉挛、疼痛、震颤等多种常见症状的折磨 ,治疗颇难 ,需采取个体化原则处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症状 治疗 强直状态
原文传递
肌萎缩侧索硬化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吴文斌 吴碧华 胡常林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2年第6期380-382,共3页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致病机制 研究进展 遗传因素 自由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