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氘丁苯那嗪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临床应用指导建议
1
作者 刘登堂 司天梅 +4 位作者 况利 王强 郑英君 黄满丽 江开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1,共7页
氘丁苯那嗪(deutetrabenazine,DTBZ)是一种选择性的囊泡单胺转运体2(vesicular monoamine transporter 2,VMAT2)口服小分子抑制剂。其药理作用为抑制VMAT2,减少突触前多巴胺的释放,进而减轻因长期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所致的迟发性运动... 氘丁苯那嗪(deutetrabenazine,DTBZ)是一种选择性的囊泡单胺转运体2(vesicular monoamine transporter 2,VMAT2)口服小分子抑制剂。其药理作用为抑制VMAT2,减少突触前多巴胺的释放,进而减轻因长期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所致的迟发性运动障碍症状。氘丁苯那嗪较丁苯那嗪具有较长的半衰期、较低的血浆浓度峰值及较小的血浆浓度波动。临床研究显示,氘丁苯那嗪可显著改善患者异常不自主运动,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本文基于现有临床证据和实践经验,对氘丁苯那嗪的适用人群、药物剂量、治疗时间、抗精神病药联合应用、疗效评估以及特殊人群用药等临床常见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用药指导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运动障碍 氘丁苯那嗪 VMAT2抑制剂 药理学 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休克对青少年重度抑郁症BDNF和氧化应激因子的影响
2
作者 王余娜 杜宁 +4 位作者 耿丹丹 冉攀 徐何雁 郭家梅 况利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29,共7页
目的:为探究电休克(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治疗对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青少年患者的疗效,进行MDD青少年患者电休克治疗期间氧化应激水平、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 目的:为探究电休克(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治疗对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青少年患者的疗效,进行MDD青少年患者电休克治疗期间氧化应激水平、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抑郁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2023年5月至2023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8例重度抑郁症青少年患者为回顾性分析试验组(MDD组),采用问卷招募2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组。电休克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采集MDD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s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等量表评分,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BDNF水平。对照组仅采集血样和人口学数据。结果:MDD组治疗前的SOD和BDNF低于对照组(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A高于对照组(P<0.001)。经过电休克治疗后,MDD组SOD较治疗前增高(P<0.001)、BDNF较治疗前增高(P<0.001),MDA较治疗前降低(P<0.001),SOD、MDA、BDNF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AMD-17治疗后降低(P<0.001)、PDQ-D治疗后降低(P=0.004)、CFQ量表评分治疗后降低(P=0.001),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RISC、AAQ-2量表评分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电休克治疗前后的SOD、MDA、BDNF分别和治疗前后HAMD-17评分存在弱相关性。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电休克治疗前SOD水平能作为ECT治疗应答的独立影响因素,治疗前MDA、BDNF水平对HAMD-17治疗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CT治疗后,患者血清中SOD和BDNF升高、MDA降低。MDA降低,SOD和BDNF的增加与抑郁改善程度具有弱相关性,推测ECT治疗可改善MDD青少年患者抑郁症状,具体机制与SOD、MDA、BDNF改变有关,但3种指标能否成为预测电休克改善抑郁症状的独立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电休克 氧化应激 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生活习惯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徐何雁 耿丹丹 +5 位作者 王余娜 陈羽佳 石磊 杜宁 贺自强 况利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2,共9页
目的:探讨中国老年人群的生活习惯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从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报告中纳入的60岁及以上的8543例老年人。使用10项流调中心抑郁水平评... 目的:探讨中国老年人群的生活习惯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从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报告中纳入的60岁及以上的8543例老年人。使用10项流调中心抑郁水平评定量表(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评估抑郁症状,并提取吸烟、饮酒、运动、社交、夜间睡眠5个生活习惯作为自变量。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以抑郁评分为因变量,使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生活习惯与抑郁症的关联。结果:在8543例研究对象中,40.62%(3470例)存在抑郁症状。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从不饮酒(95%CI=0.290~0.875,P<0.001)、夜间睡眠<6 h(95%CI=1.655~2.261,P<0.001)、缺乏运动(95%CI=0.126~0.597,P=0.003)是抑郁的危险因素。相反,戒烟(95%CI=-0.657~0.067,P=0.110)或从未吸烟(95%CI=-0.695~0.006,P=0.054)、良好的睡眠(7~8 h)(95%CI=-0.495~0.160,P=0.054)、饮酒1月少于1次(95%CI=-0.085~0.829,P=0.110)社交行为(95%CI=-0.454~0.006,P=0.056)是抑郁的保护性因素。结论:相对于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的可干预性为老年人群的抑郁症预防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保持适量运动、适度社交和充足睡眠,是减少抑郁症状发生风险的有效手段。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的长期影响,并考虑更广泛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群 生活习惯 抑郁症 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或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MMPI结果分析
4
作者 程丹丹 洪素 +5 位作者 陈星月 胡冰 李夏颖 查冰阳 袁子怡 况利 《重庆医学》 2025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AND)或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NAD)患者人格特质差别,为早期发现AND患者提供可能的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572例成年抑郁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一般人口... 目的探讨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AND)或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NAD)患者人格特质差别,为早期发现AND患者提供可能的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572例成年抑郁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一般人口学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MMPI)结果。将GAD-7总分≥5分的患者作为AND组(n=499),GAD-7总分<5分的患者作为NAD组(n=73)。分析两组MMPI与一般人口学资料、SDS、GAD-7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居住地、家庭子女数量、受教育时间、MMPI总分及精神病态、精神衰弱、癔病、抑郁、疑病、妄想症、精神分裂、社会内向、轻躁狂维度高分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D组SDS、GAD-7评分较NAD组高(P<0.05)。MMPI总分、精神病态、精神衰弱、癔病、抑郁、疑病、妄想症、精神分裂、社会内向、轻躁狂与SDS、GAD-7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可通过MMPI测查结果对AND患者进行早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科门诊 抑郁状态 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 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次发病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大脑表面形态改变及其与心理特征的关联分析
5
作者 邓霏 李雪 +5 位作者 马伶丽 戴林栖 郁仁强 李晓 洪素 况利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61-668,共8页
目的探讨首次发病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大脑表面形态的改变及其与心理特征的关联。方法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的48例首次发病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同期招募的本市社区3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 目的探讨首次发病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大脑表面形态的改变及其与心理特征的关联。方法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的48例首次发病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同期招募的本市社区3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 17)、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ERQ)、Barratt冲动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11,BIS-11)、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分别评估抑郁症状、情绪调节能力、冲动性水平以及心理弹性功能,并进行大脑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扫描,计算皮质厚度值、分形维数值、脑沟深度值、脑回指数值,然后采用双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及非参数统计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统计结果采用无阈值聚类增强(threshold-free cluster enhancement,TFCE)及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进行多重比较校正;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对2组差异脑区皮质厚度值、分形维数值与量表评分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临床症状对差异脑区的皮质厚度值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左侧枕叶皮质厚度减少(FDR校正,P<0.05),右侧脑岛、右侧颞上回、右侧颞横回分形维数增加(TFCE未校正,P<0.001)。相关分析显示,左侧枕叶皮质厚度值与ERQ中认知重评评分(r=0.315,P=0.029)、CD-RISC评分(r=0.366,P=0.016)、BIS-11中非计划冲动性评分(r=0.354,P=0.014)呈正相关;将年龄作为控制变量,皮质厚度值与非计划冲动性评分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仍存在线性相关(r=0.467,P=0.001);但经过Bonferroni校正后上述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健康个体,首次发病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右侧岛叶、右侧颞上回、右侧颞横回分形维数增加和左侧枕叶皮质厚度减少,并且左侧枕叶皮质厚度减少与情绪调节能力减弱及在应激过程中冲动控制能力减弱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皮质厚度 分形维数 脑沟深度 脑回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