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院内皮肤撕裂伤现患率及流行特征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29
1
作者 蒋琪霞 江智霞 +12 位作者 郑美春 郭艳侠 吴越香 唐永利 付红英 陈丽娟 李玉红 封海霞 陈玉盘 沈定玉 潘迎春 贾静 朱亚君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5期631-636,共6页
目的:调研医院内皮肤撕裂伤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4所三级甲等医院参与多中心横断面调研,964名受训合格护士使用一致的调研工具、方法和流程,在同一时间内对住院时间≥24h、年龄≥18岁并知情同意的患者从头到脚检... 目的:调研医院内皮肤撕裂伤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4所三级甲等医院参与多中心横断面调研,964名受训合格护士使用一致的调研工具、方法和流程,在同一时间内对住院时间≥24h、年龄≥18岁并知情同意的患者从头到脚检查皮肤,判断皮肤撕裂伤严重度分级、部位和损伤原因。结果:共获得18 806例有效资料,皮肤撕裂伤现患率为1.06%(199/18 806),均为院内获得,男性高于女性(P<0.05),≥60岁者高于<60岁者(P<0.05);住院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P<0.05),有发生压疮的危险、低蛋白血症、贫血以及有撕裂伤史者发生率较高(P<0.05)。严重度以3级为主,占48.74%。结论:医院内皮肤撕裂伤均发生于住院期间,有发生压疮的危险、撕裂伤史以及营养不良、老年和住院时间较长者是重点预防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撕裂伤 横断面研究 现患率 发生率 流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EGFP/hVEGF_(165)转染兔成骨细胞条件的优化
2
作者 陈国武 孟纯阳 +1 位作者 蒋电明 胡侦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621-3624,共4页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提高骨细胞的增殖能力,促进骨折局部血管发生,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优化重组真核质粒pEGFP/hVEGF165转染兔成骨细胞的条件,为构建新型组织工程骨种子细胞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分...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提高骨细胞的增殖能力,促进骨折局部血管发生,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优化重组真核质粒pEGFP/hVEGF165转染兔成骨细胞的条件,为构建新型组织工程骨种子细胞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并鉴定兔成骨细胞。分别应用0.8,1.0,1.2μg的质粒和1.5,2.0,2.5,3.0μL脂质体两两组合,通过脂质体法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EGFP/hVEGF165转染入兔成骨细胞,转染48h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测定转染率。结果与结论:随着脂质体剂量的增加,成骨细胞死亡增多。转染48h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质内发绿色荧光的小颗粒成弥散分布,或在核周浓集成块状。其中,脂质体2.5μL和质粒1.2μg条件下的转染率最高,可达56%。说明质粒与脂质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够显著影响转染率,脂质体2.5μL和质粒1.2μg是转染兔成骨细胞的最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质粒 脂质体 成骨细胞 转染 组织工程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上区域置钉安全范围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谭山 高仕长 +1 位作者 张安维 陈剑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目的探究髋臼上区域螺钉的进钉位置、角度以及安全范围。方法收集男女骨盆CT数据各50例,利用Mimics软件重建髋臼上置钉区域三维模型(髂前下棘至髂后上棘方向)。同一横断面上,通道狭窄处中点连线方向确定为螺钉方向,沿该方向每2.5 mm... 目的探究髋臼上区域螺钉的进钉位置、角度以及安全范围。方法收集男女骨盆CT数据各50例,利用Mimics软件重建髋臼上置钉区域三维模型(髂前下棘至髂后上棘方向)。同一横断面上,通道狭窄处中点连线方向确定为螺钉方向,沿该方向每2.5 mm为一层,逐层测量安全范围相关指标。在1/2高度层面放置中心钉,测量中心钉进钉点与髂前下棘的位置关系及螺钉方向,在水平面和矢状面上移动钉尖,测量安全倾角范围。结果髋臼上骨通道存在前、后两狭窄点,不同层面其宽度不同,从下至上,前狭窄由窄变宽再变窄,后狭窄逐层增宽。螺钉通道中间层较宽,上下层较窄;中心通道宽度90%的男、女性分别大于7 mm和6 mm;进钉约50 mm至前狭窄,70 mm至坐骨大切迹顶上方,100 mm至后狭窄,全程长约130 mm;螺钉为内倾、头倾方向,与矢状面和横断面的夹角均约为30°;97%的进钉点位于髂前下棘中心外侧,其中外下方占71%。结论髋臼上螺钉的进钉点主要位于髂前下棘外方,内倾、头倾方向,与矢状面和横断面的夹角均约为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上固定 骨盆骨折 髂前下棘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带线锚钉微创治疗股骨大转子骨折2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剑 林洪伟 倪卫东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4年第7期946-946,948,共2页
目的:分析带线锚钉微创治疗股骨大转子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大转子骨折21例,观察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8~12个月,平均9个月,未见骨折不愈合;采用 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 目的:分析带线锚钉微创治疗股骨大转子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大转子骨折21例,观察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8~12个月,平均9个月,未见骨折不愈合;采用 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18例,良3例。结论带线锚钉微创治疗股骨大转子骨折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线锚钉 股骨大转子骨折 微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开放性伤口的细菌学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为华 倪卫东 宋昭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骨科开放性伤口的细菌学特点及其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调查2008年11月-2011年5月收治的骨科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情况,并分析感染患者的细菌学特点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 目的调查分析骨科开放性伤口的细菌学特点及其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调查2008年11月-2011年5月收治的骨科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情况,并分析感染患者的细菌学特点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有54例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细菌培养阳性患者共39例,细菌检出率为72.2%;共培养出9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6株占58.9%,革兰阳性球菌39株占41.1%;伤口感染病原菌的检出率由高至低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137%、137%、11.6%、8.4%、8.4%、7.4%、6.3%、6.3%。结论骨科开放性伤口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对多种抗菌药物明显耐药;医务工作者应重视开放性创口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使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骨折 创口感染 细菌学分析 抗菌药物
原文传递
三级医院中皮肤撕裂伤预防现况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蒋琪霞 郭艳侠 +12 位作者 江智霞 郑关春 吴越香 唐永利 付红英 陈丽娟 李玉红 封海霞 陈玉盘 沈定玉 潘迎春 贾静 朱亚君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年第24期3410-3414,共5页
目的:分析三级医院住院患者皮肤撕裂伤的预防现况,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入选14所三级医院参与横断面调研,964名培训合格的护士采用便利抽样,在统一时间内使用一致的调研工具、方法和流程对住院≥24 h、年龄≥18岁并签署知... 目的:分析三级医院住院患者皮肤撕裂伤的预防现况,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入选14所三级医院参与横断面调研,964名培训合格的护士采用便利抽样,在统一时间内使用一致的调研工具、方法和流程对住院≥24 h、年龄≥18岁并签署知情同意的患者实施从头到脚检查,并调查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结果共获得有效资料18806例,发现皮肤撕裂伤199例238处,医院内发生率1.06%。风险评估和补充营养与水分落实率分别为3.92%和10.35%,预防跌倒和坠床落实率分别为51.58%和47.20%,使用辅助工具和润肤剂分别占28.23%和2.69%。采取适当移动技巧和穿长袖长裤或长袜分别占8.07%和6.95%。教学医院、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之间的皮肤撕裂伤发生率、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落实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14所三级医院皮肤撕裂伤风险评估和预防现况均不理想,不同类型医院的预防措施不一致。今后需培训护士强化风险评估和预防意识,提高预防措施的执行率和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撕裂伤 预防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7
作者 刘豪 刘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63-65,共3页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我国80岁以上的女性中OVCFs的患病率高达38.1%。OVCFs常表现为突发的腰痛伴活动受限,不伴明确...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我国80岁以上的女性中OVCFs的患病率高达38.1%。OVCFs常表现为突发的腰痛伴活动受限,不伴明确的外伤史;体格检查的主要表现为骨折对应节段的压痛、叩击痛。需要拍摄胸、腰椎x线平片来诊断,并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来评估骨折原因、判断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和进一步鉴别诊断。MRI是区别急性或慢性OVCFs的首选方法。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如药物、支具和物理治疗;也可考虑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来缓解症状。同时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以预防再发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