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型露天矿区生态修复植被碳储量研究——以重庆铜锣山为例
1
作者 刘江 严有龙 +8 位作者 马磊 李成 应凌霄 朱冬雪 王琛 余西游 王科 司洪涛 钟小华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4年第6期754-761,共8页
大型露天矿区生态修复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等系列工程往往有助于重构区域碳库,特别是植被碳库,但现阶段针对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研究尚存在不足。以重庆市渝北区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原损毁矿坑为... 大型露天矿区生态修复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等系列工程往往有助于重构区域碳库,特别是植被碳库,但现阶段针对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研究尚存在不足。以重庆市渝北区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原损毁矿坑为例,基于GF-6 PMS卫星影像与地面实测数据,通过多种回归模型模拟构建大型露天矿区生态修复植被碳汇模型,对矿区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进行估算,探讨不同修复模式与修复年限的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F-6 PMS卫星影像提取植被指数,结合野外实地采样数据可以完成大型露天矿区植被地上碳储量的估算,而且基于归一化绿波波段差值植被指数(GNDVI)构建的二次方程模型相关性较好;铜锣山矿区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84 t C/hm^(2),植被碳储量为408.68 t C,且不同修复模式与修复年限的植被碳储量存在差异,工程修复、自然恢复与关闭未治理矿区的植被平均碳密度分别为2.54、2.09、0.88 t C/hm^(2),工程修复完成1~3年的矿区植被平均碳密度分别为2.75、2.45、2.38 t C/hm^(2),说明工程修复可增加植被固碳效益;不同矿坑类型与修复模式对植被平均碳密度的影响显著,且矿坑类型、修复模式、修复年限均与植被平均碳密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研究建立的模型具有一定可靠性,可辅助大尺度植被碳平衡以及评价工作,对于推动中国自主高分卫星数据在生态修复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 植被地上生物量 植被碳储量 西南山地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F算法的矿山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模型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素伟 周川 +8 位作者 巫长悦 谭利丽 李春利 王力 杨赟 罗冬 杨欢 文敏 刘凯 《煤炭科技》 2024年第1期1-5,10,共6页
为了客观评估矿山生态修复效果,设计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RF)算法的评估模型。该模型根据矿山生态用地面积、群落垂直结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周边地类一致性等17个评价指标,采用信息量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已... 为了客观评估矿山生态修复效果,设计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RF)算法的评估模型。该模型根据矿山生态用地面积、群落垂直结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周边地类一致性等17个评价指标,采用信息量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已修复矿山图斑进行分类。通过五折交叉验证(CV),检验了指标的合理性和模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重庆市已完成生态重建类矿山的修复成效,契合度可达80%,修复2年后的矿山图斑契合度可高达92%及以上。本文提出的基于随机森林(RF)算法的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可为重庆丘陵山区以及其他区域的矿山生态修复评估和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生态修复 成效评估 模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丘陵山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研究
3
作者 司洪涛 朱冬雪 +7 位作者 严有龙 刘江 马建忠 李鑫 钟小华 彭小东 王科 王琛 《绿色矿冶》 2024年第5期75-80,共6页
西南丘陵山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诱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威胁矿山企业生产安全,导致人民生产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地区经济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本文介绍了西南丘陵山区典型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从监测对象与方法、政策、制度与技术手段等... 西南丘陵山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诱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威胁矿山企业生产安全,导致人民生产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地区经济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本文介绍了西南丘陵山区典型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从监测对象与方法、政策、制度与技术手段等方面分析了西南丘陵山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制定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总体目标与体系框架,提出了监测体系构建实施路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可为西南丘陵山区矿山企业系统化监测、矿山安全生产动态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丘陵山区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监测体系 地质安全 地下水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石灰岩矿边坡植物配置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石灰岩矿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惠敏 高建梅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1年第12期34-36,共3页
本文选取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简称石柱县)大歇镇龙王村水泥用石灰岩矿的三个典型高陡边坡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边坡配置不同比例、不同种类的乡土植物,运用实验室和实地两种萌发试验,采用喷播的方式对矿山边坡植被恢复进行试验。结... 本文选取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简称石柱县)大歇镇龙王村水泥用石灰岩矿的三个典型高陡边坡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边坡配置不同比例、不同种类的乡土植物,运用实验室和实地两种萌发试验,采用喷播的方式对矿山边坡植被恢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先锋物种∶后期物种为2∶1的配置模式有较高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可推广应用于类似工程中;白车轴草和一年生黑麦草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可对其他植物产生抑制作用,应在理论播种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配置 边坡 喷播 石灰岩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露天矿山修复对植被与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
5
作者 刘江 司洪涛 +7 位作者 李成 朱冬雪 冯樊 严有龙 王科 王琛 毛铮 徐铭泽 《安徽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5-19,30,共6页
探究西南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其固碳潜力,为该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在重庆市铜锣山矿区选取修复后的露天矿坑建立固定样地,在修复后1年、3年和5年开展连续监测,以研究区内典型常绿阔叶... 探究西南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其固碳潜力,为该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在重庆市铜锣山矿区选取修复后的露天矿坑建立固定样地,在修复后1年、3年和5年开展连续监测,以研究区内典型常绿阔叶林作为参照,在样地中设置样方开展植物群落调查,测定0~10 cm、11~20 cm、21~30 cm土层的有机质、容重、石砾含量,计算不同修复年限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分析露天矿山修复的植被-土壤系统固碳效应及潜力。结果表明:露天矿山修复后植被-土壤碳密度增加缓慢,修复5年期与1年期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修复区植被各组分碳密度表征为地上生物层>根系层>枯落物层;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显著大于11~20 cm和21~30 cm土层(P<0.05),具有明显的表层聚集效应;修复后1~5年植被-土壤系统平均固碳速率为0.039 kg/m^(2)·a,固碳速率随演替呈增加趋势,土壤固碳速率为植被的1.8倍。以复垦和植被建设为主的露天矿山人工修复措施可以快速提升修复区植被和土壤碳储量,是增强矿区生态碳汇的有效途径,露天矿山修复固碳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露天矿山 植被与土壤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中暂态过程的理论与应用:进展与展望
6
作者 王言丰 黄远洋 +3 位作者 吴胜军 刘莹 马茂华 赵刚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22年第5期691-704,共14页
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一直是生态学和进化生态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经典生态学在研究系统状态转化过程时,通常是基于渐进式变化的研究假设,即状态转化过程是一个线性变化过程。但是自然界中物种种群、群落乃至生... 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一直是生态学和进化生态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经典生态学在研究系统状态转化过程时,通常是基于渐进式变化的研究假设,即状态转化过程是一个线性变化过程。但是自然界中物种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在状态转化过程中往往会呈现非渐进式的变化,表现出突然出现的临界点(Tipping Point)以及达到该临界点之前一段看似稳定的暂时变化过程,这种现象被称为暂态(Transient Dynamics)。作为系统的一种自组织过程,暂态过程也受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随机事件以及内部环境干扰所影响。本文详述了暂态过程的主要特征、衡量指标、模型模拟及生态学意义。通过文献调研表明,当前暂态过程的研究聚焦于种群尺度,理论模型研究以矩阵模型为主,重点关注在系统失稳和趋稳过程中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本文进一步以水陆交替转化过程中的河岸带为例,探讨了在其生态系统转化过程中的暂态动态特征,运用基于暂态过程的理论和方法为深入认识多因素影响下的复杂生态过程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本文也探讨了生态系统暂态过程对生态进化的潜在意义。基于暂态过程的研究应用前景广阔,可运用动态模型预测系统自组织临界点到达前的过程,在生态系统质变之前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态过程 动态过程 生态恢复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公园植被恢复动态监测及影响因素——以渝北铜锣山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马磊 李成 +4 位作者 司洪涛 李满意 王琛 毛铮 王科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120,共10页
重庆市渝北铜锣山—铜锣峡片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对该区域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该区域开展植被恢复动态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对矿山生态修复效益评价意义重大。应用铜锣山矿山公园2016—2020年的GF-2卫星遥感影... 重庆市渝北铜锣山—铜锣峡片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对该区域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该区域开展植被恢复动态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对矿山生态修复效益评价意义重大。应用铜锣山矿山公园2016—2020年的GF-2卫星遥感影像、研究区生态修复资料,采用象元二分模型提取该区域植被覆盖度,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植被覆盖度恢复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探究生态修复工程对不同区域植被恢复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6—2020年铜锣山矿山公园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走势,空间上由研究区西北、东南向中间呈递减的趋势;2)铜锣山矿山公园植被状况明显改善,改善的面积为19.708 km^(2),比例为78.78%,退化的面积为3.047 km^(2),比例为12.18%,表明研究区生态状况得到良好恢复;3)2016—2020年期间,研究区裸地面积变化最大,减少0.424 km^(2)。其次是林地面积,增加0.321 km^(2)。住宅用地增加0.102 km^(2);4)在矿山开采修复区植被恢复较快,植被覆盖度增长率为0.025,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占区域总面积比例由2016年7.14%增加至2020年的26.78%。植被恢复工程对铜锣山矿山公园植被覆盖度产生正向影响,矿山开采修复区尤为突出,矿山生态修复对植被恢复和防治水土流失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空间分布 一元线性回归 矿山 生态修复 土地利用 铜锣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山地森林流域退水规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泽华 周平 +2 位作者 黄远洋 徐卫 谭兆伟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1-489,共9页
采用水文气象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结合基于事件尺度的退水速率与流量关系分析方法,对2019—2021年典型南岭山地森林流域的退水过程变化进行识别,探索退水特征与同期土壤水分、地下水埋深、潜在蒸散发和实际蒸散发的关联程度,深入了解山地... 采用水文气象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结合基于事件尺度的退水速率与流量关系分析方法,对2019—2021年典型南岭山地森林流域的退水过程变化进行识别,探索退水特征与同期土壤水分、地下水埋深、潜在蒸散发和实际蒸散发的关联程度,深入了解山地森林流域退水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相同流量情况下,流域在枯水条件下比丰水条件退水速率更快;2)流域土壤入渗能力较强,降水能迅速补给土壤水和地下水,地下水对降水的响应较土壤水略有延迟;3)地下水埋深对流域退水有显著影响,土壤水分次之,与之相比潜在蒸散发和实际蒸散发的影响并不明显;4)地下水埋深是影响山地森林流域出口退水过程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地下水位低于河床位置,流域出口河段处于地下水补给区,因此地下水埋深越深,河道水向地下水渗失越快,从而导致流域出口退水速率加快。可见,地下水埋深是流域退水规律分析乃至枯水期径流模拟不可忽略的关键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山地 蓄泄关系 枯水期径流 土壤水分 地下水补给 蒸散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