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援鄂医护人员心理应激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蒋春凤 李朝祥 +9 位作者 石任重 张为华 方清永 邱海棠 邓梅 吴清培 冉江峰 杜莲 罗庆华 翟健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第13期2253-2257,共5页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重庆市援鄂医护人员心理应激严重程度及其与睡眠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应用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自评量表、自制简易睡眠情况问卷对重庆市676名援鄂医护人员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重庆市援鄂医护人员心理应激严重程度及其与睡眠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应用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自评量表、自制简易睡眠情况问卷对重庆市676名援鄂医护人员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676名医护人员中存在急性心理应激症状者463名,发生率为68.49%;229名医护人员存在睡眠不足,302名医护人员自觉睡眠欠佳。医护人员为女性、由区县医疗机构派出、睡眠质量差、睡眠质量欠佳者更易发生心理应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庆援鄂医护人员心理应激症状发生率较高,性别、派出机构地域、睡眠质量与之相关,应针对相关因素对医护人员尽早进行相应心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医护人员 心理应激 睡眠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动力取向治疗 被引量:13
2
作者 邓梅 冉江峰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9-410,共2页
目的介绍对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采取动力取向治疗的过程和方法。方法对符合CCMD-3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的患者采取动力取向治疗。结果采用动力取向治疗对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有较好的理解和疗效。结论在治疗有... 目的介绍对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采取动力取向治疗的过程和方法。方法对符合CCMD-3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的患者采取动力取向治疗。结果采用动力取向治疗对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有较好的理解和疗效。结论在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中,动力取向治疗值得应用和进一步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动力取向治疗 精神病性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型人格障碍在心理门诊中的临床困境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邓梅 余雪芹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6期3684-3685,共2页
目的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常见的临床困境及对策。方法报道在心理门诊接受动力性心理治疗的3例边缘型人格障碍,讨论其临床特点及动力性心理治疗特征。结果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复杂,治疗艰巨,心理治疗师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目的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常见的临床困境及对策。方法报道在心理门诊接受动力性心理治疗的3例边缘型人格障碍,讨论其临床特点及动力性心理治疗特征。结果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复杂,治疗艰巨,心理治疗师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论心理治疗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完善自身人格,寻求专业团队力量,才能胜任患者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型人格障碍 心理门诊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结合抗抑郁药与单纯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邓梅 冉江峰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836-1837,共2页
目的观察认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方法将56例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认知结合抗抑郁药组(n=28)及单纯抗抑郁药组(n=28),治疗12周内每周随访1次,以后每月随访1次,共随访6个月。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分别在治疗前... 目的观察认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方法将56例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认知结合抗抑郁药组(n=28)及单纯抗抑郁药组(n=28),治疗12周内每周随访1次,以后每月随访1次,共随访6个月。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4、8、12周及6个月后进行测评。结果 12周治疗结束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6个月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末两组抑郁症状的改善程度相似,两组HAMD评分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12周及6个月后,认知结合抗抑郁药组患者的HAMD评分分值明显低于单纯抗抑郁药组(P<0.05)。4周内两组CGI评分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8、12周以及6个月后认知结合抗抑郁药组患者CGI评分分值明显低于单纯抗抑郁药组(P<0.05)。结论认知结合抗抑郁药对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一抗抑郁药治疗,从远期效果上看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治疗 药物治疗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伏沙明联合氯硝西泮治疗失独者躯体化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罗建军 罗捷 廖宗铃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年第4期403-404,408,共3页
目的:探讨氟伏沙明联合氯硝西泮治疗失独者躯体化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躯体化障碍失独者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氟伏沙明联合氯硝西泮治... 目的:探讨氟伏沙明联合氯硝西泮治疗失独者躯体化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躯体化障碍失独者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氟伏沙明联合氯硝西泮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氟伏沙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omatic self-rating scale,SSS)及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抗焦虑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及8周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HAMA评分、躯体性焦虑因子评分及SSS总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HAMA评分、躯体性焦虑因子评分及SSS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TESS评分分别为(5.1±1.2)、(4.3±1.5)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8%(8/26)、23.1%(6/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伏沙明联合氯硝西泮治疗失独者躯体化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氟伏沙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独者 躯体化障碍 氟伏沙明 氯硝西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精神病药与帕罗西汀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孙江涛 王吉春 +2 位作者 冉江峰 雷玲 傅蓉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5年第3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联合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价值,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将我院精神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92例精神分裂症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抗精神病药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近采用抗精神病药治...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联合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价值,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将我院精神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92例精神分裂症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抗精神病药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近采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8周和12周的临床疗效和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8周、12周后的PANSS评分及阴性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的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联合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 帕罗西汀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