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科院校系统设置人文社科课程之必要与可能 被引量:2
1
作者 蒋冬梅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1998年第5期61-64,共4页
近几年来,为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创新能力,各工科院校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关活动,但现状却不令人乐观。足见积重难返,须从根本处着手,难点突破,问题才能解决。我们认为,目前在总的课程体系中系统设置... 近几年来,为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创新能力,各工科院校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关活动,但现状却不令人乐观。足见积重难返,须从根本处着手,难点突破,问题才能解决。我们认为,目前在总的课程体系中系统设置人文社科类课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科院校 系统设置 人文社科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材施教辨正 被引量:2
2
作者 蒋冬梅 《教育学术月刊》 1998年第1期50-53,共4页
因材施教辨正蒋冬梅自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始,因材施教便是为人熟知和公认的教学原则了。宋代大儒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语由此而来。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教育界在50年代和80年代对它展开过较为集中的讨... 因材施教辨正蒋冬梅自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始,因材施教便是为人熟知和公认的教学原则了。宋代大儒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语由此而来。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教育界在50年代和80年代对它展开过较为集中的讨论。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它仍持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目的 个别差异 个性特点 《高等教育研究》 主体性 教学原则 教学模式 受教者 教育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演讲、辩论之教育资源的开发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贤珍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104-107,共4页
演讲与辩论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资源 ,这种资源在很多方面都有助于德育目的的实现。对演讲与辩论活动中蕴藏的教育资源及如何开发这些资源进行了详实的讨论。
关键词 演讲 辩论 教育资源 综合能力 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新的形势,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
4
作者 廖忠双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8-13,共6页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两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们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输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领会马列主义的精神实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两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们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输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领会马列主义的精神实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充满活力的'两课'教师队伍。从我院具体情况来看,'两课'教师队伍离这一要求有较大距离。为此,我们根据发展了的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课 高校教师 教师队伍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马列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质量 青年教师 教学目标 师资队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在党的思想路线形成和确立过程中的贡献
5
作者 魏钢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58-63,共6页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时,曾反复地强调,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马列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时,曾反复地强调,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马列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革命 确立过程 马克思主义 马列主义 从实际出发 相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国的理由
6
作者 蒋冬梅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19-21,共3页
人们常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这实际是说,有理性的人类的情感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无论对任何事物的爱与恨都是有原因的。自然,人们爱国也会有爱国的理由。为什么要爱国?显然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在对大... 人们常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这实际是说,有理性的人类的情感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无论对任何事物的爱与恨都是有原因的。自然,人们爱国也会有爱国的理由。为什么要爱国?显然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所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之一。因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 理性思考 祖国 根本问题 历史阶段 大学生 组织形式 合理性 爱与恨 理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
7
作者 胡静昆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39-41,79,共4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6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社会 物质文明建设 历史条件 高度重视 两手都要硬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重要目标 重要保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对真理:人类真理性认识的逻辑终点
8
作者 蒋冬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15-18,共4页
作为与“相对真理”相对的概念,“绝对真理”是不应摒弃的;作为人类真理性认识的逻辑终点.“绝对真理”有其存在的独特功用。首先,“绝对真理”是说明和理解相对真理的前提条件;其次.“绝对真理”反衬出人们把握的真理都是有待发... 作为与“相对真理”相对的概念,“绝对真理”是不应摒弃的;作为人类真理性认识的逻辑终点.“绝对真理”有其存在的独特功用。首先,“绝对真理”是说明和理解相对真理的前提条件;其次.“绝对真理”反衬出人们把握的真理都是有待发展的相对真理;第三,绝对真理标志着相对真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 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 认识 逻辑终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伪科学及其泛滥的根本原因——《伪科学曝光》读后
9
作者 蒋冬梅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02-107,共6页
论伪科学及其泛滥的根本原因———《伪科学曝光》读后收稿日期:1997-03-05何祚庥.伪科学曝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第一版蒋冬梅(重庆邮电学院社科系重庆630065)勿庸讳言,伪科学及其活动近些... 论伪科学及其泛滥的根本原因———《伪科学曝光》读后收稿日期:1997-03-05何祚庥.伪科学曝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第一版蒋冬梅(重庆邮电学院社科系重庆630065)勿庸讳言,伪科学及其活动近些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已泛滥成灾,这不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科学 科学 泛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本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0
作者 廖忠双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42-45,共4页
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与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其思想内核是一致的 ,但在具体提法上和怎样实现这一目标的探索方面却有所不同。系统地考察这些思想 ,对我们加深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理解 。
关键词 毛泽东 邓小平 社会主义经济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抵押权的价值化
11
作者 刁胜先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20-24,共5页
本文就抵押权价值化这一现象进行阐释 ,认为抵押物的交换价值、代位价值、附加价值均是抵押权作为价值权的本质展露 ,是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必然表现。所以 ,抵押权实质上是以抵押物之价值为中心 ,物之价值载体多样化 (表现为物、权利... 本文就抵押权价值化这一现象进行阐释 ,认为抵押物的交换价值、代位价值、附加价值均是抵押权作为价值权的本质展露 ,是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必然表现。所以 ,抵押权实质上是以抵押物之价值为中心 ,物之价值载体多样化 (表现为物、权利、赔偿金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加价值 抵押权 交换价值 抵押物 流通 价值化 经济社会 担保权 赔偿金 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工科院校“两课”改革的出路
12
作者 蒋冬梅 《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8年第7期62-63,共2页
工科院校现有的“两课”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如果说苏式的专业模式及历史、政治的原因,使学生(不仅是学生)对文科及人文课程偏见严重,那么,中学的政治课和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则强化了他们的偏见,使他们产生了对人文社科课程的厌... 工科院校现有的“两课”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如果说苏式的专业模式及历史、政治的原因,使学生(不仅是学生)对文科及人文课程偏见严重,那么,中学的政治课和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则强化了他们的偏见,使他们产生了对人文社科课程的厌倦和反感心理,既厌倦“两课”的抽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科院校 “两课”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全文增补中
“真的”不等于“真理”——也论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
13
作者 蒋冬梅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12-15,共4页
近两年来,“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这个问题反复被人们提出来讨论,有人主张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是真理,有人认为正确的感性认识也是真理。从双方的争辩中可注意到,致使双方争执不下的原因在于流行的教科书及一些工具书上有关... 近两年来,“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这个问题反复被人们提出来讨论,有人主张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是真理,有人认为正确的感性认识也是真理。从双方的争辩中可注意到,致使双方争执不下的原因在于流行的教科书及一些工具书上有关真理问题的论述是不一致的,而双方的实质分歧则在于没有明确“真的”与“真理”的根本区别,“真的事理”才是真理,因此,正确的感性认识虽然是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认识 真的 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的“中体西用”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维伦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1-4,19,共5页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 ,以王新命为代表的中国本位文化派 ,以贺麟为代表的抗战时期的新儒家以及 50年代以后的港台新儒家 ,他们的文化主张 ,虽然都没有明确提出“中体西用”论 ,甚至反对“中体西用”论。但本文认为 ,这些文化主...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 ,以王新命为代表的中国本位文化派 ,以贺麟为代表的抗战时期的新儒家以及 50年代以后的港台新儒家 ,他们的文化主张 ,虽然都没有明确提出“中体西用”论 ,甚至反对“中体西用”论。但本文认为 ,这些文化主张无论在方法论上 ,还是在具体的内容上都没有从根本上脱离“中体西用”的模式 ,相反却是“中体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文化主张 “中体西用”
全文增补中
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促进西部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15
作者 魏钢 廖忠双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15-17,45,共4页
教育与经济是紧密联系的。西部开发需要有大批的高层次人才 ,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则对西部开发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实行高等教育的产业化 。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产业化 西部开发
全文增补中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与措施
16
作者 钟离离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52-56,共5页
在稳定农村现行基本政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而适度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将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客观要求 集体经济组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生产力 农业产业化 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学世界图景的变换及其比较
17
作者 冉启锋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1999年第5期19-23,共5页
本文从物质构成观念、宇宙结构观念、看待物理对象的方式以及世界图景的变换过程和接受过程等方面讨论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世界图景、牛顿力学世界图界、电磁理论世界图景、狭义相对论世界图景和量子物理世界图景的变换,并作比较分析。
关键词 物理学 世界图景 观念 变换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经济的兴起与科教兴国战略
18
作者 杨雯 《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33-36,共4页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在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 ,施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并且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 ,努力发展教育事业 ,才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在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 ,施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并且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 ,努力发展教育事业 ,才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知识经济时代 挑战 科技 施行 第一生产力 事业 发展教育 教育体制改革 科教兴国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材施教的重新辨析
19
作者 蒋冬梅 《上海高教研究》 CSSCI 1997年第10期46-49,共4页
因材施教的重新辨析□蒋冬梅蒋冬梅/重庆邮电学院社科系讲师硕士(重庆630065)自春秋时期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始,因材施教便是为人熟知和公认的教学原则。宋代大儒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语由此而来。新... 因材施教的重新辨析□蒋冬梅蒋冬梅/重庆邮电学院社科系讲师硕士(重庆630065)自春秋时期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始,因材施教便是为人熟知和公认的教学原则。宋代大儒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语由此而来。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教育界在50年代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材施教 中国 教育事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