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酉酬水电站机组转轮裂纹分析研究
1
作者 戴旭东 樊湖 +4 位作者 李勇 夏海洋 何海 冉晓波 李金伟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20年第1期28-30,38,共4页
介绍了重庆酉酬水电站2号机组转轮裂纹情况,通过对转轮材质、焊接工艺、稳定性试验结果、历年运行水头和运行平均负荷进行分析,得出了转轮出现裂纹的主要原因,并对机组后续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水电站 机组 转轮 裂纹 稳定性试验 运行水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改性的CuO/Al_2O_3-MgO催化剂结构及其超低浓度甲烷催化燃烧性能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艳容 李浩杰 +1 位作者 杨仲卿 樊湖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2-128,共7页
采用普通浸渍和超声改性的方法分别制备了CuO/Al2O3-MgO催化剂,用于超低浓度甲烷的催化燃烧,并利用SEM、XRD、XPS、H2-TP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超声改性作用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相... 采用普通浸渍和超声改性的方法分别制备了CuO/Al2O3-MgO催化剂,用于超低浓度甲烷的催化燃烧,并利用SEM、XRD、XPS、H2-TP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超声改性作用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相比,在超声改性的CuO/Al2O3-MgO催化剂上,甲烷的转化率得到提高,燃烧特征温度降低。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和超声功率的增加,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催化剂制备的最佳超声工况为功率150 W、时间20 min。超声改性可使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增大,表面催化活性较高的Cu+浓度增加,活性组分CuO由晶相向非晶相转变、分散度增大,晶粒粒径变小、分布更均匀;这使得甲烷催化燃烧的表观活化能下降、催化剂活性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改性 CuO/Al2O3-MgO 超低浓度甲烷 催化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与煤矸石在循环流化床内混烧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陈艳容 张力 +1 位作者 冉景煜 樊湖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74-1378,共5页
针对影响煤层气与煤矸石循环流化床内混合高效燃烧关键因素(混烧比R、二次风率r2、过量空气系数α)进行试验,研究这3种运行参数对炉内温度场以及燃烧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纯烧煤矸石相比,采用煤层气/煤矸石混烧可使炉内温度场分... 针对影响煤层气与煤矸石循环流化床内混合高效燃烧关键因素(混烧比R、二次风率r2、过量空气系数α)进行试验,研究这3种运行参数对炉内温度场以及燃烧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纯烧煤矸石相比,采用煤层气/煤矸石混烧可使炉内温度场分布更加均匀,提高燃烧效率.当混烧比R=0.2时,炉内温度场比较均匀,燃烧效率相对较高;随着r2的增加,燃烧效率先升高后降低;随着过量空气系数α增大,炉膛密、稀相区的温度均降低,燃烧效率先升高后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R=0.2,r2=0.3,α=1.3综合燃烧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煤矸石 循环流化床 混烧 温度场分布 燃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器布置方式对循环流化床炉内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艳容 张力 +1 位作者 冉景煜 樊湖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1,共6页
以采用混合燃烧的循环流化床(CFB)锅炉为研究对象,利用Simple算法对其炉内气固流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炉内颗粒的速度和体积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双侧布置二次进料口的方式优于单侧布置方式;对冲布置方式下,燃烧器布置位... 以采用混合燃烧的循环流化床(CFB)锅炉为研究对象,利用Simple算法对其炉内气固流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炉内颗粒的速度和体积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双侧布置二次进料口的方式优于单侧布置方式;对冲布置方式下,燃烧器布置位置h/Z为0.145、二次风速为35 m/s时,炉内的气固混合比较强烈,流动状态较稳定,能够形成密相区之外的二次高浓度颗粒流,是较为合理的布置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混合燃烧 气固流动特性 燃烧器布置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气流布置方式对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艳容 张力 +2 位作者 王炯 冉景煜 樊湖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31-1334,共4页
煤层气和煤矸石CFB混烧中,由于喷入的是可燃气体,燃烧所需的空气量及配风方式需要改变,必然会对炉内的气固流动特性产生影响。本文在煤层气和煤矸石某一混烧比下,确定所需的配风量和配风方式,通过改变混合气流的布置方式,对CFB炉内气固... 煤层气和煤矸石CFB混烧中,由于喷入的是可燃气体,燃烧所需的空气量及配风方式需要改变,必然会对炉内的气固流动特性产生影响。本文在煤层气和煤矸石某一混烧比下,确定所需的配风量和配风方式,通过改变混合气流的布置方式,对CFB炉内气固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布置方式可使炉内的气固混合较好,流动较稳定,且混合气流布置在两层二次风之间时,炉内密相区大部分颗粒速度较高,气固相间混合充分;密相区固体颗粒浓度较其它两种布置方式高,稀相区则相反,是比较合理的布置方式。研究结果对CFB混烧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混合气流 布置方式 流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B炉内煤层气/煤矸石混合燃烧特性研究
6
作者 杨仲卿 唐强 +2 位作者 张力 周家平 樊湖 《电站系统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4-36,共3页
用煤层气作为循环流化床的给煤风和播煤风,与煤矸石一起按热值比2:8送入炉膛密相区下部,会使煤矸石的着火更快,并在循环流化床密相区中部形成局部高温区,利于保持密相区的温度,使煤矸石的燃烧更稳定。
关键词 煤层气 煤矸石 循环流化床 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能源化高效清洁利用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淑强 冉景煜 +3 位作者 张力 蒲舸 唐强 樊湖 《电站系统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共4页
对我国煤矸石的能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煤矸石能源化高效清洁利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领域。
关键词 煤矸石 劣质燃料 燃烧技术 高效清洁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腔内CH_(4)/H_(2)O/O_(2)自热催化重整及积碳特性研究
8
作者 樊湖 陈艳容 +1 位作者 李浩杰 李景辉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2期38-42,共5页
基于详细基元反应机理,针对微细腔燃烧器内Ni催化CH_(4)自热重整进行数值研究,重点考查了H_(2)O/CH_(4)摩尔比、入口速度、壁温等因素对微反应器中甲烷反应特性和对催化壁面积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i催化剂下,由于O_(2)的高反应性,CH... 基于详细基元反应机理,针对微细腔燃烧器内Ni催化CH_(4)自热重整进行数值研究,重点考查了H_(2)O/CH_(4)摩尔比、入口速度、壁温等因素对微反应器中甲烷反应特性和对催化壁面积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i催化剂下,由于O_(2)的高反应性,CH_(4)首先与O_(2)发生反应,然后与H_(2)O发生重整反应。增大H_(2)O/CH_(4)摩尔比,CH_(4)转化率和H_(2)生成量增加。当H_(2)O/CH_(4)摩尔比大于0小于1时,增大H_(2)O/CH_(4)摩尔比,催化壁面积碳生成减少,H_(2)O/CH_(4)摩尔比大于1时,增大H_(2)O/CH_(4)摩尔比,催化壁面积碳生成变化不明显。混合气体入口速度的提高将引起甲烷转化率的降低,H_(2)生成量下降,主反应发生段往出口方向推移。壁温升高,甲烷催化重整、氧化反应的时间发生改变,气体生成物产生的轴向距离发生改变。催化壁面的积碳量随壁面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腔燃烧器 甲烷 催化重整 反应特性 积碳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浅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夏海洋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年第2期132-133,共2页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很多领域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使自动化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与其它技术相比,其优势更加明显,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电子技...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很多领域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使自动化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与其它技术相比,其优势更加明显,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运用在合理控制、编程、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技术 计算机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器配风方式对低热值煤层气燃烧影响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艳容 李浩杰 +1 位作者 杨仲卿 樊湖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0-735,823-824,共6页
对一种燃气旋流的低热值煤层气燃烧器的不同配风方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单级旋流配风、内直流外旋流双级配风、单级直流配风3种配风方式对燃烧区域的温度场、速度场、浓度分布特性的影响,并获得最优的配风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单级旋流配... 对一种燃气旋流的低热值煤层气燃烧器的不同配风方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单级旋流配风、内直流外旋流双级配风、单级直流配风3种配风方式对燃烧区域的温度场、速度场、浓度分布特性的影响,并获得最优的配风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单级旋流配风方式混合效果好,着火快,但温度衰减快且射流后期速度衰减快,射流刚性不足;内直流外旋流双级配风方式的混合效果较单级直流配风方式好,温度衰减慢,高温区域分布广;两种配风方式射流速度衰减都比较慢且无明显差别;对于燃气管内加装导流叶片的燃气旋流燃烧器,采用两个空气环腔,配风方式为内直流外旋流的双级配风方式时,既可提高空气和燃气的混合效果,又保持了很好的射流刚性,更适合于低热值煤层气的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热值煤层气 燃烧器 配风方式 燃烧特性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