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1
作者 熊坚 黄小刚 +5 位作者 赵惠芳 凌发样 郑倩华 王姿雯 齐文川 梁繁荣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94,共16页
目的应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对中英文发表的针灸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领域发展现状、动态趋势和前沿热点,以期为今后研究开展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 目的应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对中英文发表的针灸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领域发展现状、动态趋势和前沿热点,以期为今后研究开展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发表的针灸治疗心肌I/R损伤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发表趋势、作者、机构、国家、期刊、关键词和引用等进行分析并绘制图谱和表格,展现领域发展现状并分析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结果针灸治疗心肌I/R损伤研究中英文文献发表均呈现上升趋势,是当前极具潜力的学术热点之一;中文文献方面:严洁是发文量最多的学者,湖南中医药大学是高产机构代表,载文量最多期刊为《针刺研究》;英文文献方面:以lu sheng-feng为代表性高发文量学者,南京中医药大学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是载文量最多的期刊。领域内作者机构间合作交流较弱,研究主要来自中国,国际化协作交流少;当前针灸治疗心肌I/R损伤涵盖了特异性腧穴、分子生物机制和临床研究3个方面,主要围绕7个热点展开研究。结论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直观地展示了针灸治疗心肌I/R损伤研究现状、热点和前沿趋势;未来需要加强国际协作,促进学者机构间交流合作,推动多中心、大样本高水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表;同时进一步从新分子生物机制途径、新干预措施和取穴等角度探讨效应机制,并开展临床转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心肌缺血再灌注 VOSviewer 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慢性炎性疼痛模型的艾灸抗炎镇痛介入时机研究
2
作者 周蕊竹 何柳萱 +3 位作者 侯帅 杨莎 尹海燕 余曙光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2,共6页
目的基于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疼痛模型,对比分析不同艾灸介入时间的抗炎镇痛效应差异,探寻艾灸抗炎镇痛的适宜介入时机,为艾灸抗炎镇痛的基础研究探寻规范的干预方案。方法实验分为三部分,... 目的基于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疼痛模型,对比分析不同艾灸介入时间的抗炎镇痛效应差异,探寻艾灸抗炎镇痛的适宜介入时机,为艾灸抗炎镇痛的基础研究探寻规范的干预方案。方法实验分为三部分,分别在造模后第4、7、10天开展艾灸介入时间的研究。每部分研究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艾灸介入组,每组各8只。通过小鼠右侧足底注射20μL完全弗氏佐剂建立慢性炎性疼痛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4、7、10天给予“足三里”穴艾灸干预30 min,连续干预7天。于造模前和造模后以及艾灸治疗第1、4、7天检测热辐射刺激缩爪潜伏期评价痛阈,检测足容积评价足趾肿胀度。结果与空白组比,模型组痛阈均降低(P<0.0001),足容积均增高(P<0.0001)。与模型组比,造模后第4、7、10天艾灸介入组痛阈升高(P<0.05,P<0.0001);第4天艾灸介入组足容积反而升高(P<0.0001),第7、10天艾灸介入组足容积降低(P<0.0001)。第4、7、10天各艾灸介入组组间比较,第7天艾灸介入组痛阈升高显著(P<0.05,P<0.0001),第7、10天艾灸介入组足容积降低显著(P<0.0001)。结论综合艾灸镇痛和抗炎两方面效应来看,造模后第7天可能是艾灸发挥抗炎镇痛效应的适宜介入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介入时机 慢性炎性疼痛
原文传递
战国秦汉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演变史考略
3
作者 陈晓红 刘德坤 +3 位作者 张瑞斌 曾雅涵 杨莎 余曙光 《中国针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0-287,共8页
梳理战国秦汉时期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演变过程,以揭示其发展规律和价值。通过分析历史文献,特别是《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老官山汉简和经穴髹漆人像等资料,探讨经脉与脏腑理论的萌芽、发展和成熟阶段。在战国秦汉时期... 梳理战国秦汉时期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演变过程,以揭示其发展规律和价值。通过分析历史文献,特别是《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老官山汉简和经穴髹漆人像等资料,探讨经脉与脏腑理论的萌芽、发展和成熟阶段。在战国秦汉时期,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转变。早期文献如《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展示了经脉与脏腑理论的初步联系,主要关注足三阴脉与脏腑的生理联系和病候;老官山汉简和经穴髹漆人像进一步明确了手足阴脉与五脏的生理联系和相关病候,并发展了经脉-脏腑的诊断和治疗理论;到了《灵枢·经脉》,经脉循行与脏腑生理联系的描述多达31次,标志着经脉“环形”流注体系及脏腑表里沟通联系的构建,同时丰富了经脉-脏腑的病候、诊断和治疗内容,标志着经脉-脏腑理论体系的成熟。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演变梳理有助于补充和完善早期经脉-脏腑理论的发展史,进一步认识其规律与价值。这一理论体系的成熟,不仅串联了经脉与五脏六腑,而且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脉-脏腑理论 简帛文献 经脉 脏腑 针灸学 医学史
原文传递
基于fNIRS技术的不同针刺补泻手法中枢响应特征研究
4
作者 曹静雅 瞿玉竹 +9 位作者 陈丽 刘天宇 郭静 龚玉来 田子雷 熊静 林贞仿 杨馨 尹涛 曾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17-2422,共6页
目的:采用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对比平补平泻法、提插补法、提插泻法3种不同针刺补泻手法中枢应答模式的异同。方法:35名健康受试者按照随机顺序分别接受3种针刺手法并同时进行fNIRS扫描。采用基于一般线性模型的激活分析方法... 目的:采用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对比平补平泻法、提插补法、提插泻法3种不同针刺补泻手法中枢应答模式的异同。方法:35名健康受试者按照随机顺序分别接受3种针刺手法并同时进行fNIRS扫描。采用基于一般线性模型的激活分析方法与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探讨3种针刺手法的中枢响应特征。结果:3种针刺手法均可显著引起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变化,并显著增强脑区间功能连接(PFDR<0.05)。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及左侧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1)是不同针刺手法激活模式差异的脑区(PFDR<0.05)。结论:双侧DLPFC及左侧额顶网络(FPN)是不同针刺补泻手法共同作用的脑区。双侧DLPFC及左侧S1可能是不同针刺补泻手法作用差异的潜在靶点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补泻手法 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 中枢响应 大脑皮层激活 功能连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