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洪柳 王维 +1 位作者 胡骁宇 王世杰 《中国康复》 2024年第7期416-420,共5页
目的:探究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周围性面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共治疗4周。在治疗... 目的:探究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周围性面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分别使用Sunnybrook面部分级量表(SFGS)、面神经残疾指数量表[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面部残疾社会生活功能指数(FDI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健患侧面部温差(额温差、颧温差、口温差)对疗效进行评估。在治疗2周、治疗4周后亦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测。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SFGS、FDIP、FDIS、HAMA评分、面部两侧温差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4周后,2组患者SFGS、FDIP评分均增加(均P<0.05),FDIS评分、HAMA评分减少(均P<0.05),患侧面部额温差、口温差减少(均P<0.05),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均增加(均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SFGS、FDIP评分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FGS、FDIP评分增加,FDIS评分降低,颧温差、口温差减少,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增加(均P<0.05)。结论:联合应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和常规康复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疗效更佳,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在神经肌肉损伤疾患中的应用打开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 周围性面瘫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邢丽丽 闫洪亮 +1 位作者 佟海凤 吴思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4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MT。比较两组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上肢功能量表(FMA-UE)、改良Ashworsh痉挛量表(M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问卷(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SS、NIHSS、M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FMA-UE、ADL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镜像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镜像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3
作者 吴思 闫洪亮 +1 位作者 佟海凤 邢丽丽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0期154-156,共3页
目的:分析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 目的:分析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强制性运动疗法。比较两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肢体功能、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总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22)。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康复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强制性运动疗法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四头肌渐进性离心收缩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4
作者 闫洪亮 佟海凤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0期160-162,共3页
目的:分析股四头肌渐进性离心收缩训练(PECT)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CL重建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分析股四头肌渐进性离心收缩训练(PECT)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CL重建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股四头肌PECT。比较两组股四头肌力量对称性、膝关节活动范围、膝关节功能。结果:训练前,两组股四头肌力量对称指数(QSI)、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KAFR)、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LK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QSI、LKS评分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KAFR大于训练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四头肌PECT在ACL重建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增强股四头肌力量,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股四头肌 渐进性离心收缩训练 早期康复 膝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康复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维 王文娟 +1 位作者 仝鼎 蔡洪梅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2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媒介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医学高校康复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在2016级康复医学专业中用随机数字表方法抽取本科生2个班,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照班,每班32人。实验前统计《康复功能评定学》相关基础学科成绩并通过... 目的探讨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媒介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医学高校康复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在2016级康复医学专业中用随机数字表方法抽取本科生2个班,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照班,每班32人。实验前统计《康复功能评定学》相关基础学科成绩并通过“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和“评判性思维量表”(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TDI-CV)调查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实验班采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康复功能评定学》进行授课,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期末统计2班学生的《康复功能评定学》成绩,并再次应用“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和“CTDI-CV量表”调查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结果实验班期末的《康复功能评定学》学科成绩、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和CTDICV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班(P<0.05),且实验班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和CTDI-CV量表得分均较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班的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和CTDI-CV量表得分较教学前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媒介的翻转课堂模式对康复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专业课成绩,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网络 翻转课堂 CTDI-CV 康复 教学 学习能力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六字诀训练在痉挛型脑性瘫痪言语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6
作者 佟海凤 闫洪亮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0期145-147,共3页
目的:分析改良六字诀训练在痉挛型脑性瘫痪言语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言语障碍患儿6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 目的:分析改良六字诀训练在痉挛型脑性瘫痪言语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言语障碍患儿6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改良六字诀训练。比较两组最长声时、最大数数能力、构音语音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最长声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最长声时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两组最大数数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大数数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构音语音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构音语音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六字诀训练在痉挛型脑性瘫痪言语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儿的发音能力、数学认知能力和构音清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六字诀 痉挛型脑性瘫痪 言语障碍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超载通过ASK1-p38通路介导的铁死亡途径抑制成骨细胞功能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恒伍 王文娟 陈胜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0-534,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的枸橼酸铁铵(FAC)对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人成骨细胞系hFOB1.19细胞培养体系,并用不同浓度(0、100、200μmol/L)的FAC对成骨细胞进行刺激。应用成骨细胞矿化染色测定成骨细胞的成骨功能,应用Western b...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的枸橼酸铁铵(FAC)对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人成骨细胞系hFOB1.19细胞培养体系,并用不同浓度(0、100、200μmol/L)的FAC对成骨细胞进行刺激。应用成骨细胞矿化染色测定成骨细胞的成骨功能,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保护素(OPG)、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p38通路蛋白的表达,应用透射电镜检测成骨细胞铁死亡现象。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0和200μmol/L FAC刺激显著降低成骨细胞OPG的表达,同时p38、ASK1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矿化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0和200μmol/L FAC刺激成骨细胞会显著降低成骨细胞的矿化能力。透射电镜结果显示,200μmol/L FAC刺激下成骨细胞出现明显的铁死亡现象。结论FAC能够显著抑制成骨细胞的成骨功能,与ASK1-p38通路的激活有关,并且增强成骨细胞的铁死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成骨细胞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p38 枸橼酸铁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电刺激联合减重跑台训练对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Rho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蔡洪梅 王维 +3 位作者 马頔 王文娟 易添 周晓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38-842,共5页
目的研究经皮电刺激联合减重跑台训练对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Rho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存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08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6组:正常组(A组)、假损伤组(B组)、损伤组(C组)、电刺激组(D组)、训... 目的研究经皮电刺激联合减重跑台训练对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Rho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存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08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6组:正常组(A组)、假损伤组(B组)、损伤组(C组)、电刺激组(D组)、训练组(E组)、电刺激+训练组(F组)。术后第5天对D、E、F组进行相应的干预治疗,在治疗前后对所有大鼠进行BBB评分,并检测治疗1、3、7、14、21、28 d后损伤脊髓处的GDNF与RhoA的表达。结果从治疗第7天开始,与C组比较,D、E、F组的BBB评分、GDNF表达都增高(P<0.05),Rho A的表达降低(P<0.05),且F组BBB评分、GDNF、RhoA表达差异更为显著(P<0.01);正常组与假损伤组比较,BBB评分、GDNF、Rho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与减重跑台训练能有效改善损伤脊髓的功能重建,其作用机制与GDNF、RhoA的表达变化有关;经皮电刺激与减重跑台训练联合应用对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更明显,并适合长时间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电刺激 减重跑台训练 完全性脊髓损伤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Rho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年男性骨量减少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
9
作者 沈炼伟 王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2期5085-5090,共6页
背景:列线图预测模型是基于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的,由各种影响因素综合得出的总分可直观计算出患者患有骨量减少的概率。目的:基于回归分析出的中年男性骨量减少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06-15... 背景:列线图预测模型是基于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的,由各种影响因素综合得出的总分可直观计算出患者患有骨量减少的概率。目的:基于回归分析出的中年男性骨量减少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06-15/07-15及2021-10-15/11-15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279名男性体检者的临床资料。使用自制《中年男性骨量调查问卷》对受试者进行调查及使用DiscoveryW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左侧髋部的骨密度值。按照收集资料的前后时段分为训练集(214名)及验证集(65名)。基于训练集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筛选骨量减少的独立影响因素,制作骨量减少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C指数验证及校准曲线初步评价模型区分度及校准度。模型的内部验证采用K折交叉验证,由验证集进行模型外部验证,采用C指数、Hosmer-Lemeshow检验及Calibration校准曲线进一步评价列线图模型表现。结果与结论:①单因素分析出训练集在吸烟、奶制品、运动、早餐等因素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查出吸烟为骨量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奶制品及运动为保护因素;②根据独立影响因素及现有理论,构建骨量减少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的C指数为0.671(95%CI:0.600-0.750),校准曲线拟合较好;③K折交叉验证得出C指数均值为0.708;验证集外部验证的C指数为0.689(95%CI:0.600-0.742),Hosmer-Lemeshow检验中P=0.09> 0.05,Calibration校准曲线拟合较好;④结果说明,该骨量减少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检验效能,有助于临床上筛查患有骨量减少的中年男性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量减少 列线图 预测模型 中年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PPPS联合PBL在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陶维 王维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16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BOPPPS联合PBL在外科教学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52例外科规培生(观察组)和2018年1月-2018年12月52例外科规培生(对照组)。观察组采用BOPPPS联合PBL教学法,对照组给予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组理论知识、实践... 目的探讨BOPPPS联合PBL在外科教学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52例外科规培生(观察组)和2018年1月-2018年12月52例外科规培生(对照组)。观察组采用BOPPPS联合PBL教学法,对照组给予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评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考核及总成绩分别为(42.86±5.32)分、(43.27±4.76)分、(86.53±5.98)分;对照组分别为(38.54±5.09)分、(39.01±4.12)分、(79.67±5.43)分;观察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考核及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对教学满意度为96.15%(50/52),对照组为75.00%(39/52),观察组对教学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BOPPPS联合P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外科规培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 BOPPPS PBL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虚拟仿真系统在普通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陶维 张佳怡 王维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4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虚拟仿真系统(DVSS)在普外科临床教学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锦州医科大学基础学院2015级五年制本科四个班级共140人,按自然班级分组,两班一组,实验组70人实行数字化虚拟仿真系统与传统外科学教学结合教学,对照... 目的探讨数字化虚拟仿真系统(DVSS)在普外科临床教学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锦州医科大学基础学院2015级五年制本科四个班级共140人,按自然班级分组,两班一组,实验组70人实行数字化虚拟仿真系统与传统外科学教学结合教学,对照组70人只进行传统外科学教学。比较两组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及对外科手术的认知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两种教学方式的评价。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学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学生教学评价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虚拟仿真系统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普外科临床教学及技能培训中的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虚拟仿真系统 普通外科 临床 教学 技能 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痉挛肌低频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姜雪婷 王维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52-55,共4页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联合痉挛肌低频治疗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42名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4例):痉挛肌低频治疗组,r TMS组和联合组,...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联合痉挛肌低频治疗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42名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4例):痉挛肌低频治疗组,r TMS组和联合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 w、8 w后进行评定,通过比较改良Barthel指数(MBI),肘屈肌改良Ashworth评分(M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ULFMA),MEP潜伏期判定治疗效果。结果 3组患者MBI、肘屈肌MAS、ULFMA、MEP潜伏期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于治疗4 w后及治疗8 w后MBI、ULFMA明显高于治疗前;肘屈肌MAS、MEP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8 w后较治疗4 w后效果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中提示联合组MBI、ULFMA明显高于痉挛肌低频治疗组和r TMS组,肘屈肌MAS、MEP潜伏期明显低于另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r TMS联合痉挛肌低频治疗能增强患侧大脑皮层兴奋性,缓解肘屈肌痉挛,改善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联合治疗效果优于r TMS治疗或痉挛肌低频治疗的单一治疗,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痉挛肌低频治疗 脑卒中 上肢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波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仝鼎 王维 《医学与哲学(B)》 2018年第1期26-29,共4页
观察冲击波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在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治疗中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42例脑卒中恢复期伴有腓肠肌痉挛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电刺激组、冲击波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4例。三组均以接受脑卒中常规康复训练为基础,... 观察冲击波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在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治疗中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42例脑卒中恢复期伴有腓肠肌痉挛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电刺激组、冲击波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4例。三组均以接受脑卒中常规康复训练为基础,联合治疗组对患侧腓肠肌应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ESWT)并对患侧胫前肌应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TENS);电刺激组给予患侧胫前肌TENS治疗;冲击波治疗组给予患侧腓肠肌rESWT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4周后患者的踝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腓肠肌综合痉挛量表评分(CSS)和胫神经H反射H波峰值与M波峰值比值Hmax/Mmax。与治疗前相比,三组PROM、CSS均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PROM、CSS均优于电刺激组及冲击波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ax/Mmax比值仅联合治疗组和电刺激组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两组治疗后Hmax/Mmax差异不显著(P>0.05),冲击波治疗组治疗前后Hmax/Mmax则无明显变化(P>0.05)。冲击波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较单一治疗对于痉挛的缓解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 经皮神经电刺激 腓肠肌 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训练联合冲击波治疗产后腰背肌筋膜炎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頔 王维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64-68,共5页
目的探究呼吸训练联合冲击波治疗对产后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将70例产后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冲击波组(A组)、呼吸组(B组)、联合组(C组),A组、C组各23例,B组24例。A组予放散式冲击波治疗,B组予呼吸训练,C组予联合治疗。经过4、8、... 目的探究呼吸训练联合冲击波治疗对产后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将70例产后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冲击波组(A组)、呼吸组(B组)、联合组(C组),A组、C组各23例,B组24例。A组予放散式冲击波治疗,B组予呼吸训练,C组予联合治疗。经过4、8、12 w治疗后,比较3组患者疼痛、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脊柱活动度、生存质量。结果3组组内治疗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各指标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 w时脊柱活动度、躯体健康总测量评分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8 w时,疼痛、腰椎功能障碍指数、心理健康总测量评分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C组与A、B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呼吸训练联合冲击波治疗产后腰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背肌筋膜炎 放散式冲击波治疗 呼吸训练 产后 腰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可视化联合临床路径在外科教学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陶维 王维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10期50-52,共3页
目的 探讨多模态可视化联合临床路径在外科教学的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62例外科规培生作为对照组,2018年1月—2018年12月62例规培生作为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多模态可视化联合临床路径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比... 目的 探讨多模态可视化联合临床路径在外科教学的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62例外科规培生作为对照组,2018年1月—2018年12月62例规培生作为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多模态可视化联合临床路径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比较两组学生对教学模式、学习效率、教学成果的满意度及学生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和现场答辩的得分.结果 观察组对教学模式、学习效率和教学成果满意度分别为85.48%(53/62)、90.32%(56/62)、91.94%(57/62);对照组分别为61.29%(38/62)、62.90%(39/62)、64.52%(40/62).观察组对教学模式、学习效率和教学成果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考核和现场答辩得分分别为(88.37±4.96)分、(87.26±4.32)分、(84.27±5.37)分,对照组分别为(82.58±4.72)分、(84.37±4.21)分、(81.46±5.1)分,观察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考核和现场答辩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模态可视化联合临床路径有利于提高外科规培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对教学成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 多模态可视化 临床路径 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 教学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