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2024年抗感染药物相关肾毒性全球研究进展与趋势可视化分析
1
作者 王鹏凯 袁芳 +2 位作者 刘粲迪 杨圆 李昕 《药学前沿》 2025年第1期97-105,共9页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肾毒性研究领域在全球范围内近10年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10月1日有关抗感染药物相关肾毒性的文献。应用VOSviewer软件对...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肾毒性研究领域在全球范围内近10年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10月1日有关抗感染药物相关肾毒性的文献。应用VOSviewer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国家、作者、机构和期刊的发文量以及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应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并对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069篇,其中美国(1113篇),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Li Jian教授团队(51篇)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Monash University(71篇)和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146篇)分别是该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机构和期刊。进一步的关键词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研究多围绕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和β-内酰胺胺类这4类抗感染药物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机制展开。结论近10年抗感染药物相关AKI研究的被引频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氧化应激、凋亡等分子信号通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铁死亡、坏死等分子机制以及早期肾毒性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的研究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和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感染药物 肾毒性 文献计量学 急性肾损伤 聚类分析 氧化应激 凋亡 铁死亡 万古霉素 多黏菌素 氨基糖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细菌生物被膜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田淼梅 李昕 +2 位作者 郭思维 李尤 颜冰倩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生物被膜主要是指细菌黏附在有生命或无生命体表面(如患者组织器官或者植入医疗设备),并被包裹在自产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基质中形成的多细菌群体,自然界超过80%的细菌都以生物被膜的状态存在。与浮游菌相比,生物被膜内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 生物被膜主要是指细菌黏附在有生命或无生命体表面(如患者组织器官或者植入医疗设备),并被包裹在自产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基质中形成的多细菌群体,自然界超过80%的细菌都以生物被膜的状态存在。与浮游菌相比,生物被膜内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提高了10~1000倍,具有强附着性、强适应性和群体感应性,能抵抗宿主免疫系统清除的特性,生物被膜所致感染病死率高、治愈率低[1-2],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本文针对目前抗生物被膜研究的策略以及生物被膜研究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细菌相关生物被膜感染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抗生物被膜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黏菌素类药物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锐 向德标 +3 位作者 袁芳 杨圆 王鹏凯 李昕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35-141,共7页
多黏菌素类药物是抗多药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保障,但是神经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文探讨多黏菌素类药物的分子结构及该类药物的神经毒性的临床表现、毒性机制、防治措施,指出已有研究对神经毒性报道的不足之处,以现有文献为基... 多黏菌素类药物是抗多药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保障,但是神经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文探讨多黏菌素类药物的分子结构及该类药物的神经毒性的临床表现、毒性机制、防治措施,指出已有研究对神经毒性报道的不足之处,以现有文献为基础,尝试将多黏菌素类药物的每日剂量和神经毒性表现进行联系,以期为临床上多黏菌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和神经毒性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菌素 多黏菌素B 分子结构 神经毒性 机制 保护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神经毒性的机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熊立广 李昕 +2 位作者 向德标 袁芳 童焕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1-391,共11页
抗菌药物作为治疗及预防细菌感染的特效药,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副作用。其中,神经毒性是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严重且易混淆的毒副作用。本文就抗菌药物神经毒性的临床症状、作用机制、危险因素以及防... 抗菌药物作为治疗及预防细菌感染的特效药,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副作用。其中,神经毒性是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严重且易混淆的毒副作用。本文就抗菌药物神经毒性的临床症状、作用机制、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及有效防治抗菌药物的神经毒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神经毒性 机制 危险因素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的肾毒性机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肖贵英 李昕 +2 位作者 邓阳 曾白霜 郭思维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79-785,共7页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以“肾毒性”问题尤为突出,不容忽视。本文归纳了抗菌药物肾毒性的临床表现、毒性机制和危险因素,以期为抗菌药物所致肾毒性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 抗菌药物 肾毒性 机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药物监测及其毒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邓阳 肖亦莎 +2 位作者 李昕 徐兵 黄珺晨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85-1092,共8页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全身性感染,包括胆道感染、骨和关节感染、尿路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等。目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分析方法有LC-MS/MS和HPLC法,其临床疗效与最高血药浓度/最低抑菌浓度比值成...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全身性感染,包括胆道感染、骨和关节感染、尿路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等。目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分析方法有LC-MS/MS和HPLC法,其临床疗效与最高血药浓度/最低抑菌浓度比值成正相关。由于氨基糖苷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强的耳、肾毒性等,常选择较低的给药剂量,可能导致其达不到临床疗效。同时,该类药物毒性主要与氧化应激有关,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本文综述该类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特点、常用检测方法及其耳、肾毒性机制和减毒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合理用药及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治疗药物监测 耳毒性 肾毒性 药动学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19年长沙市第三医院介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彭佳 刘丽华 +1 位作者 王阳洋 李昕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7期1460-1464,共5页
目的回顾性调查分析2018—2019年长沙市第三医院介入治疗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性,了解其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以进一步规范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长沙市第三医院2018—2019年介入... 目的回顾性调查分析2018—2019年长沙市第三医院介入治疗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性,了解其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以进一步规范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长沙市第三医院2018—2019年介入手术病例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结果1967例患者中,37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1.88%,总体合理率为99.44%。诊断性介入手术预防使用率为零,符合要求,治疗性介入手术中存在11例不合理,2例为无适应症用药,4例为药物选择不适宜,6例预防使用疗程偏长(1例同时存在两种不合理)。结论2018—2019年长沙市第三医院介入手术患者预防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合理,进一步加强医院专项整治和临床药师干预,提高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介入手术 围手术期 品种选择 用法用量 用药疗程 合理用药
原文传递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老年患者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王阳洋 何鑫 +2 位作者 刘丽华 彭佳 李昕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年第7期826-829,共4页
目的:了解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导致老年患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基本情况,探讨可能增加肾毒性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并收集2019—2020年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静脉滴注治疗感染的老年住院患者资料,... 目的:了解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导致老年患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基本情况,探讨可能增加肾毒性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并收集2019—2020年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静脉滴注治疗感染的老年住院患者资料,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对用药前后肌酐等检验数据和主要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得出老年患者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导致AKI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2669例老年患者,其中有141例出现AKI,AKI发生率为5.28%,以1级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7个因素与AKI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用药疗程、联合用药、酸碱失衡、贫血及用药合理性为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发生AKI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医务人员应了解老年患者发生AKI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适当措施,加强用药过程监测,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急性肾损伤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吡肟/阿维巴坦M-H肉汤中浓度测定方法学建立及在体外动态PK/PD模型中的应用
9
作者 颜冰倩 郭思维 +4 位作者 李尤 田淼梅 徐兵 蒋蓉 李昕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目的:建立头孢吡肟和阿维巴坦在Mueller-Hinton(M-H)肉汤中浓度测定方法,并于头孢吡肟/阿维巴坦体外动态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模型中进行初步应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M-H肉汤中头... 目的:建立头孢吡肟和阿维巴坦在Mueller-Hinton(M-H)肉汤中浓度测定方法,并于头孢吡肟/阿维巴坦体外动态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模型中进行初步应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M-H肉汤中头孢吡肟进行测定;采用液质联用法(LC-MS/MS)对M-H肉汤中阿维巴坦进行测定。建立头孢吡肟/阿维巴坦2.5 g q8 h给药方案下体外动态PK/PD感染模型,进行头孢吡肟/阿维巴坦抗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抗菌作用研究。结果:头孢吡肟和阿维巴坦在0.5~120μg/mL和0.1~25μg/mL线性关系良好(r=0.999),定量下限浓度为0.5、0.1μg/mL,肉汤培养基中头孢吡肟和阿维巴坦的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8.0%~101.7%和90.9%~95.2%。日内、日间RSD均小于5.2%。在体外PK/PD模型中,头孢吡肟和阿维巴坦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实测浓度在理论浓度的±20%范围内。对于MIC=8μg/mL和MIC=16μg/mL的CRKP,头孢吡肟阿维巴坦2.5gq8h的给药方案在24 h时菌落分别下降2.783 Log10 CFU/mL、1.325Log10CFU/m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头孢吡肟及阿维巴坦在肉汤中浓度测定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体外动态PK/PD模型显示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常规给药下对MIC≤8μg/mL的CRKP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吡肟 阿维巴坦 HPLC LC-MS/MS 体外动态PK/PD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PD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昕 张菁 施毅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6年第5期394-402,共9页
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重症感染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将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参数与体外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参数结合起来的 PK/PD 在提高抗菌药物疗... 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重症感染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将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参数与体外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参数结合起来的 PK/PD 在提高抗菌药物疗效、阻断细菌耐药性产生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抗菌药物的 PK/PD 特点,就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药物选择和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药性 多种 细菌 抗菌药 药代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 治疗方案
原文传递
基于全血稳定性研究的利奈唑胺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采样流程建立
11
作者 乔勇 徐兵 +4 位作者 童焕 邓阳 向德标 袁芳 李昕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707-2711,2717,共6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利奈唑胺浓度,完善其全血稳定性研究并制订临床采样流程,以期为利奈唑胺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及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促进抗感染药物TDM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方法:...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利奈唑胺浓度,完善其全血稳定性研究并制订临床采样流程,以期为利奈唑胺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及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促进抗感染药物TDM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方法:血浆样品加入内标物(头孢哌酮)经乙腈(含0.1%甲酸)沉淀蛋白,取上清液-水(1∶1,V/V)稀释后进样;以50m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含0.05%甲酸)-乙腈(75∶25,V/V)为流动相,经Shim-pack GIST C_(18)(4.6 mm×250 mm,5.0μm)分离,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柱温:40℃,分别考察利奈唑胺全血、血浆样本在不同温度、不同采血管等条件下的稳定性,基于全血稳定性结果制订临床采样及送检流程,并应用于临床TDM。结果:利奈唑胺在0.59~23.4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定量下限为0.59μg·mL^(-1),低、中、高浓度的萃取回收率在95.97%~111.35%范围内,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8.72%;肝素钠采血管的全血样本于室温(18~23℃)、4℃冰箱24 h内稳定,优于同等放置条件下EDTA-K_(2)采血管(12 h内稳定),血浆质控样品经预处理后于自动进样器(6℃)24 h稳定,血浆质控样品于4℃冰箱、室温(18~23℃)24 h、–80℃冻存65 d、–80℃反复冻融3次均稳定。结论:建立的利奈唑胺TDM方法及临床采样流程能确保利奈唑胺的稳定性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利奈唑胺的TDM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治疗药物监测 全血稳定性 临床采样流程 高效液相色谱
原文传递
多黏菌素B治疗药物监测LC-MS/MS方法探索及临床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邓阳 徐兵 +3 位作者 李昕 郭思维 罗细林 李尤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249-1254,共6页
目的建立液质联用法(LC-MS/MS)测定人血浆中多黏菌素B(polymyxin B,PMB,主要活性成分PMB1和PMB2)的血药浓度,结合其全血稳定性研究制定临床采样流程,并应用到治疗药物监测(TDM)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方法血浆样品经乙腈(含甲酸6.67%)蛋... 目的建立液质联用法(LC-MS/MS)测定人血浆中多黏菌素B(polymyxin B,PMB,主要活性成分PMB1和PMB2)的血药浓度,结合其全血稳定性研究制定临床采样流程,并应用到治疗药物监测(TDM)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方法血浆样品经乙腈(含甲酸6.67%)蛋白沉淀,取上清加水稀释后进样分析;色谱柱为Shim-pack GIST C_(18)(2.1 mm×100 mm, 3μm,岛津公司);流动相为水(含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1,柱温40℃;分别考察全血/血浆中PMB1和PMB2在不同温度、不同采血管等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 PMB1和PMB2在(0.033~18.816)和(0.034~19.872)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定量下限浓度为0.033和0.034μg·mL-1,低、中、高浓度的萃取回收率在97.2%~110.6%,基质效应在91.8%~101.1%。日内、日间RSD均小于8.2%。EDTA-K2管和肝素钠管中的PMB能在室温下稳定10 h、2~6℃冰箱保存19 h;血浆样本室温下22 h、-40℃冻存115 d或-40℃反复冻融3次均稳定。结论建立的TDM临床采样流程能确保PMB药物的稳定性及分析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满足临床血药浓度监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黏菌素B 全血稳定性 治疗药物监测 液质联用法 临床采样流程
原文传递
肾功能亢进患者美罗培南药动学/药效学达标情况及谷浓度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沈珏 李昕 +3 位作者 伍敏益 刘丽华 何鑫 李美云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6,共5页
目的 探讨肾功能亢进患者美罗培南药动学(PK)/药效学(PD)达标情况及谷浓度影响因素,为肾功能亢进患者合理使用美罗培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某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使用美罗培南并监测浓度的肾功能亢进患者的资料,... 目的 探讨肾功能亢进患者美罗培南药动学(PK)/药效学(PD)达标情况及谷浓度影响因素,为肾功能亢进患者合理使用美罗培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某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使用美罗培南并监测浓度的肾功能亢进患者的资料,分析美罗培南PK/PD达标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美罗培南谷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58例患者纳入研究,谷浓度为1.35[0.23,1.86]μg·mL^(-1),以100%fT>最低抑菌浓度(MIC)为PK/PD靶值,达标率为20.69%;日剂量<3 g·d^(-1)的达标率为8.70%,≥3 g·d^(-1)的达标率为31.43%。当MIC为0.5、1、2、4、8μg·mL^(-1)时,PK/PD达标率分别为62.07%、48.28%、20.69%、8.62%、0。多因素分析显示日剂量是美罗培南谷浓度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肾功能亢进患者美罗培南PK/PD达标率较低,即使MIC≤0.5μg·mL^(-1),常规剂量也难以达理想PK/PD,临床应尽早识别肾功能亢进,尽早行治疗药物监测,以指导肾功能亢进患者美罗培南的用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肾功能亢进 血药浓度 药动学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罗培南治疗药物监测的HPLC方法探索及其临床采样流程建立 被引量:9
14
作者 邓阳 徐兵 +5 位作者 李昕 肖亦莎 周广青 郭思维 罗细林 李尤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34-1338,共5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美罗培南的血药浓度,结合其稳定性研究制定临床采样流程,并应用到治疗药物监测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方法: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取上清加水稀释后进样分析;色谱柱为Venusil HILIC(4.6 mm×250 mm,5.0...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美罗培南的血药浓度,结合其稳定性研究制定临床采样流程,并应用到治疗药物监测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方法: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取上清加水稀释后进样分析;色谱柱为Venusil HILIC(4.6 mm×250 mm,5.0μm);流动相为50 mmol·L^-1磷酸二氢钾含0.05%甲酸-乙腈(30∶70,V/V);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99 nm;柱温40℃;分别考察美罗培南全血、溶血样本在不同温度、不同采血管等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美罗培南在0.38~71.3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定量下限为0.38μg·mL^-1,低、中、高浓度的萃取回收率在101.87%~107.89%,日内、日间RSD均小于2.81%;以EDTA-K2为最佳的临床采血管,EDTA-K2管和肝素钠管中的美罗培南能在室温(19~22℃)下稳定4 h;溶血样本在2~6℃冰箱存放7 h稳定,但相对于EDTA-K2管和血浆质控,肝素钠管会使美罗培南检出率偏高;血浆样本在室温(19~22℃)、2~6℃冰箱内6 h、-40℃冻存20 d、-40℃反复冻融3次均稳定。结论:建立的TDM临床采样流程充分考虑了临床采样的实际情况并能确保美罗培南药物的稳定性及分析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满足临床血药浓度监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全血稳定性 治疗药物监测 高效液相色谱 临床采样流程
原文传递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评价头孢噻肟/他唑巴坦对产ESBL肠杆科细菌不同给药方案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思维 徐兵 +4 位作者 邓长辉 李尤 何开大 李元 李昕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2536-2540,共5页
目的:探讨头孢噻肟/他唑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布情况,评估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不同给药方案下%fT>MIC≥50%达标率,为该药临床给药方案的筛选及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目的:探讨头孢噻肟/他唑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布情况,评估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不同给药方案下%fT>MIC≥50%达标率,为该药临床给药方案的筛选及优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头孢噻肟单药、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他唑巴坦固定质量浓度4μg·mL^(-1))及头孢噻肟/他唑巴坦(6:1)对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值,计算MIC50及MIC90,并统计MIC的分布情况。运用蒙特卡洛模拟(MCS)计算不同给药方案下头孢噻肟/他唑巴坦达目标PK/PD靶值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相比与单药头孢噻肟,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他唑巴坦固定质量浓度4μg·mL^(-1))及头孢噻肟/他唑巴坦(6:1)对于实验菌株的MIC50和MIC90均明显降低。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他唑巴坦固定浓度4μg·mL^(-1))所有给药方案下的CRF均大于90%;头孢噻肟/他唑巴坦(6:1)仅3.0g q8h静滴4 h和6 g q24h持续静滴给药方案下CRF大于90%。当MIC≤2μg·mL^(-1)时,头孢噻肟/他唑巴坦所有给药方案均能使PTA>90%。当MIC≤8μg·mL^(-1)时,q8h及24 h持续静滴方案下的PTA>90%。结论:对于国内产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头孢噻肟/他唑巴坦钠(6:1)的配伍明显提高了头孢噻肟对产ESBL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作用。对于肾功能正常患者,当MIC≤2μg·mL^(-1)时,可以选择头孢噻肟/他唑巴坦2 g q12h给药方案,对于高MIC菌株,日剂量不变时,q8h方案比q12h方案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噻肟/他唑巴坦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蒙特卡罗模拟 PK/PD
原文传递
重症医学科重症感染患者美罗培南血药浓度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沈珏 胡杰 +4 位作者 李昕 刘丽华 何鑫 周广青 李美云 《中国药师》 CAS 2022年第6期1017-1020,共4页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ICU)重症感染患者美罗培南血药浓度达标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优化ICU重症感染患者美罗培南的给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某院ICU 2017年1月-2020年12月使用美罗培南并监测浓度的病例资料,统计...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ICU)重症感染患者美罗培南血药浓度达标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优化ICU重症感染患者美罗培南的给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某院ICU 2017年1月-2020年12月使用美罗培南并监测浓度的病例资料,统计美罗培南血药浓度(C_(min))分布情况,目标浓度达标情况,分析血药浓度影响因素。结果:123例血样C_(min)为(9.43±8.56)μg·ml^(-1),以C_(min) 8μg·ml^(-1)为目标,血药浓度达标率为50.61%;不同剂量、肌酐清除率及尿量患者的C_(min)及目标浓度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美罗培南日剂量和肌酐清除率是ICU患者美罗培南C_(min)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ICU重症感染患者美罗培南血药浓度达标率较低,给药剂量、肌酐清除率对C_(min)有显著影响,有必要行药物浓度监测来优化ICU重症感染患者美罗培南的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美罗培南 血药浓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治疗药物监测的重症患者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K/PD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思维 李昕 +3 位作者 徐兵 周广青 朱应群 李元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702-1705,共4页
目的:探索临床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重症感染患者首次治疗药物监测(TDM)后的峰谷浓度及PK/PD参数达标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哌拉西林血药浓度,以本研究组建立的简易数学模拟法为基础,分别计算fT>MIC≥50%及100%的... 目的:探索临床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重症感染患者首次治疗药物监测(TDM)后的峰谷浓度及PK/PD参数达标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哌拉西林血药浓度,以本研究组建立的简易数学模拟法为基础,分别计算fT>MIC≥50%及100%的比例,并分析不同MIC值下各PK/PD目标值的达标情况。结果:58例患者的首次谷浓度为(31.68±44.33)μg·mL^(-1),峰浓度为(206.59±101.37)μg·mL^(-1),有5例(8.6%)患者首次谷浓度超过5 MIC,患者个体间变异较大;fT>MIC≥50%及100%的达标率分别为62.07%和36.21%。58例患者中7例确认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病原菌感染(MIC≥128μg·mL^(-1)),当按耐药菌的最低MIC值(128μg·mL^(-1))计算时,其fT>MIC≥50%及100%的达标率仅为28.57%和0。结论:有必要在重症感染患者中开展基于TDM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治疗药物监测 药动学/药效学
原文传递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彭佳 何鑫 +1 位作者 王阳洋 李昕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年第5期590-594,599,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电子数据库,纳入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电子数据库,纳入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组患儿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或西咪替丁单一治疗),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19年12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纳入18篇文献,共1613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复方甘草酸苷或西咪替丁单一治疗比较,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可以显著提高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OR=5.58,95%CI=3.88~8.03,P<0.00001),并明显缩短紫癜症状消失时间(MD=-3.87,95%CI=-4.26~-3.48,P<0.00001)、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MD=-2.97,95%CI=-3.53~-2.41,P<0.00001)和住院时间(MD=-4.70,95%CI=-7.29~-2.12,P=0.0004),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0.60~1.77,P=0.92)。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缩短紫癜症状消失时间、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较好。受纳入研究质量所限,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 西咪替丁 儿童过敏性紫癜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他啶与头孢吡肟治疗药物监测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探索及其临床采样流程建立 被引量:2
19
作者 邓阳 徐兵 +5 位作者 李昕 齐琼 周广青 郭思维 罗细林 黄珺晨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120-2125,共6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及其临床采样流程,并应用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方法:采用CAPCELL PAK C18(4.6 mm×250 mm,5.0μm)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及其临床采样流程,并应用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方法:采用CAPCELL PAK C18(4.6 mm×250 mm,5.0μm)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流动相A为50 m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流动相B为混合有机相(乙腈∶甲醇∶水=7∶2∶1),A∶B(V/V,93∶7),流速1.0 mL·min-1,波长为254 nm,盐酸雷尼替丁为内标,以ACP-1去蛋白剂沉淀蛋白,旋涡离心后进样30μL分析,同时考察全血中两药在不同抗凝管、不同温度下放置不同时间的稳定性。结果: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血浆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是0.57~267.34μg·mL-1、0.54~208.49μg·mL-1,低、中、高质控样品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萃取回收率分别为90.9%~95.4%、88.6%~97.7%;全血稳定性试验中,以EDTA-K2管采血的头孢他啶与头孢吡肟血浆在6℃及24℃下均能稳定48 h,37℃下稳定10 h;而以肝素钠管采血的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血浆在6℃及24℃下能稳定24 h,37℃下能稳定4 h。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并根据全血稳定性结果建立了一套临床采样流程,为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TDM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他啶 头孢吡肟 高效液相色谱 治疗药物监测 全血稳定性 临床采样流程
原文传递
36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沈珏 李昕 +2 位作者 刘丽华 何鑫 张明香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670-674,共5页
目的:分析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PTZ)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特点,为临床早期准确判断及处理不良反应(ADR)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某院2018~2019年使用PTZ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计算发生率,分析年龄、性别、用药情况、临... 目的:分析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PTZ)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特点,为临床早期准确判断及处理不良反应(ADR)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某院2018~2019年使用PTZ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计算发生率,分析年龄、性别、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及转归等相关因素。结果:共调查5 320例患者,36例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0.68%;严重ADR 12例,发生率为0.23%。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在1~5 d内的23例(63.89%),血小板计数最低值(51~100)×109·L-1(88.89%);使用PTZ日剂量13.5 g的17例(47.22%);23例联用其他可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4例患者(11.11%)有出血症状,均为严重ADR。严重ADR病例中1~5 d内发生的有9例,血小板计数最低值≤50×109·L-1有6例,PTZ日剂量13.5 g的有6例;9例联用了其他可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结论:应重视PTZ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早期监测血常规,早发现早处理,避免严重ADR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血小板减少症 药品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