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肾毒性研究领域在全球范围内近10年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10月1日有关抗感染药物相关肾毒性的文献。应用VOSviewer软件对...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肾毒性研究领域在全球范围内近10年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10月1日有关抗感染药物相关肾毒性的文献。应用VOSviewer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国家、作者、机构和期刊的发文量以及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应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并对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069篇,其中美国(1113篇),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Li Jian教授团队(51篇)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Monash University(71篇)和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146篇)分别是该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机构和期刊。进一步的关键词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研究多围绕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和β-内酰胺胺类这4类抗感染药物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机制展开。结论近10年抗感染药物相关AKI研究的被引频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氧化应激、凋亡等分子信号通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铁死亡、坏死等分子机制以及早期肾毒性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的研究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和主要方向。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头孢噻肟/他唑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布情况,评估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不同给药方案下%fT>MIC≥50%达标率,为该药临床给药方案的筛选及优化提供参考。方法...目的:探讨头孢噻肟/他唑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布情况,评估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不同给药方案下%fT>MIC≥50%达标率,为该药临床给药方案的筛选及优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头孢噻肟单药、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他唑巴坦固定质量浓度4μg·mL^(-1))及头孢噻肟/他唑巴坦(6:1)对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值,计算MIC50及MIC90,并统计MIC的分布情况。运用蒙特卡洛模拟(MCS)计算不同给药方案下头孢噻肟/他唑巴坦达目标PK/PD靶值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相比与单药头孢噻肟,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他唑巴坦固定质量浓度4μg·mL^(-1))及头孢噻肟/他唑巴坦(6:1)对于实验菌株的MIC50和MIC90均明显降低。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他唑巴坦固定浓度4μg·mL^(-1))所有给药方案下的CRF均大于90%;头孢噻肟/他唑巴坦(6:1)仅3.0g q8h静滴4 h和6 g q24h持续静滴给药方案下CRF大于90%。当MIC≤2μg·mL^(-1)时,头孢噻肟/他唑巴坦所有给药方案均能使PTA>90%。当MIC≤8μg·mL^(-1)时,q8h及24 h持续静滴方案下的PTA>90%。结论:对于国内产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头孢噻肟/他唑巴坦钠(6:1)的配伍明显提高了头孢噻肟对产ESBL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作用。对于肾功能正常患者,当MIC≤2μg·mL^(-1)时,可以选择头孢噻肟/他唑巴坦2 g q12h给药方案,对于高MIC菌株,日剂量不变时,q8h方案比q12h方案更具优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肾毒性研究领域在全球范围内近10年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10月1日有关抗感染药物相关肾毒性的文献。应用VOSviewer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国家、作者、机构和期刊的发文量以及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应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并对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069篇,其中美国(1113篇),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Li Jian教授团队(51篇)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Monash University(71篇)和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146篇)分别是该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机构和期刊。进一步的关键词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研究多围绕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和β-内酰胺胺类这4类抗感染药物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机制展开。结论近10年抗感染药物相关AKI研究的被引频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氧化应激、凋亡等分子信号通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铁死亡、坏死等分子机制以及早期肾毒性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的研究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和主要方向。
文摘目的:探讨头孢噻肟/他唑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布情况,评估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不同给药方案下%fT>MIC≥50%达标率,为该药临床给药方案的筛选及优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头孢噻肟单药、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他唑巴坦固定质量浓度4μg·mL^(-1))及头孢噻肟/他唑巴坦(6:1)对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值,计算MIC50及MIC90,并统计MIC的分布情况。运用蒙特卡洛模拟(MCS)计算不同给药方案下头孢噻肟/他唑巴坦达目标PK/PD靶值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相比与单药头孢噻肟,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他唑巴坦固定质量浓度4μg·mL^(-1))及头孢噻肟/他唑巴坦(6:1)对于实验菌株的MIC50和MIC90均明显降低。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他唑巴坦固定浓度4μg·mL^(-1))所有给药方案下的CRF均大于90%;头孢噻肟/他唑巴坦(6:1)仅3.0g q8h静滴4 h和6 g q24h持续静滴给药方案下CRF大于90%。当MIC≤2μg·mL^(-1)时,头孢噻肟/他唑巴坦所有给药方案均能使PTA>90%。当MIC≤8μg·mL^(-1)时,q8h及24 h持续静滴方案下的PTA>90%。结论:对于国内产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头孢噻肟/他唑巴坦钠(6:1)的配伍明显提高了头孢噻肟对产ESBL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作用。对于肾功能正常患者,当MIC≤2μg·mL^(-1)时,可以选择头孢噻肟/他唑巴坦2 g q12h给药方案,对于高MIC菌株,日剂量不变时,q8h方案比q12h方案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