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注肿瘤相关性肺血管病 被引量:1
1
作者 熊长明 杜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55-858,共4页
肿瘤相关肺血管疾病包含肿瘤自身导致的肺血管损害,也包括抗肿瘤治疗所引起的肺血管病变,二者均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甚至右心衰竭。提高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赖于多学科的协作。
关键词 肿瘤 肺血管疾病 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肺组织芳香烃受体的表达及其与肺血管重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罗鹏 庞玲品 +5 位作者 吴源聪 陈普文 朱秀龙 陈强 黄石安 何建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71-975,共5页
目的: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CHD-PAH)患者肺组织是否有芳香烃受体(AHR)表达,同时探讨AHR表达量与肺血管重构是否相关。方法:入选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检查确诊的预行外科修补术的CHD-PAH患者32例。术中行肺组织活检。采用... 目的: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CHD-PAH)患者肺组织是否有芳香烃受体(AHR)表达,同时探讨AHR表达量与肺血管重构是否相关。方法:入选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检查确诊的预行外科修补术的CHD-PAH患者32例。术中行肺组织活检。采用组织免疫荧光检测肺组织标本AHR表达情况,运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肺小血管的管壁而积/管总面积(WA/TA)和管壁厚/管外径(WD/TD)2个相对比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检测AHR mRN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ARNT)mR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情况。此外,术前采集患者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AHR浓度。结果:32例患者肺组织中均有AHR表达。且肺组织AHR mRNA表达量与平均肺动脉压(mPAP)(r=0.809,P<0.001)、肺小血管WA/TA(r=-0.723,P<0.001)和WD/TD(r=-0.746,P<0.001)、HIF-1αmRNA表达量(r=0.889,P<0.001)、ARNT mRNA表达量(r=0.738,P<0.001)、VEGF mRNA表达量(r=0.822,P<0.001)呈正相关。肺组织VEGF mRNA表达量与mPAP(r=0.739,P<0.001)、WD/TD(r=-0.702,P<0.001)和WA/TA(r=0.657,P<0.001)呈正相关。血清AHR浓度与mPAP(r=0.754,P<0.001)、WD/TD(r=-0.754,P<0.001)和WA/TA(r=0.739,P<0.001)呈正相关。结论:AHR可能参与CHD-PAH患者的肺血管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 芳香烃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例呼吸疾病和(或)缺氧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高柳 柳志红 +9 位作者 赵智慧 罗勤 赵青 马秀平 张洪亮 王勇 黄智伟 唐毅 禹雪 金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研究呼吸疾病和(或)缺氧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性收集并分析2016-01至2017-01期间于阜外医院肺血管病中心住院接受右心导管检查的合并呼吸疾病和(或)缺氧的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31例(缺氧相关肺动脉高压组)和... 目的:研究呼吸疾病和(或)缺氧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性收集并分析2016-01至2017-01期间于阜外医院肺血管病中心住院接受右心导管检查的合并呼吸疾病和(或)缺氧的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31例(缺氧相关肺动脉高压组)和严重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41例(严重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缺氧相关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体重指数和血压均高于严重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缺氧相关肺动脉高压组大部分患者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这类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指数更高,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更低,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径更大,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更高,而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更短。缺氧相关肺动脉高压组中的部分患者尝试应用了靶向药物治疗、钙拮抗剂治疗或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结论:对于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应该注意筛查有无呼吸疾病尤其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呼吸系统或缺氧性疾病的基础用药外,钙拮抗剂和靶向药物能否改善此类患者预后依然需要进一步随访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肺性 缺氧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高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柳 柳志红 +9 位作者 赵智慧 罗勤 赵青 马秀平 张洪亮 王勇 黄智伟 唐毅 禹雪 金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07-1111,共5页
目的:观察肺动脉高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6-04至2016-08期间,对我院肺血管病中心住院接受右心导管检查的65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睡眠呼吸监测,记录患者的临床常规检查、睡眠呼吸监测和右心导管指标... 目的:观察肺动脉高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6-04至2016-08期间,对我院肺血管病中心住院接受右心导管检查的65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睡眠呼吸监测,记录患者的临床常规检查、睡眠呼吸监测和右心导管指标。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诊断OSA,对比分析有无OSA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6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41.98±15.26)岁,其中72.31%(47/65)的患者为女性。65例患者中有26例(40%)存在OSA,平均AHI为18.12±13.40。与无OSA患者比,有OSA患者年龄、男性患者比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比例、肺部疾病或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比例、AHI、呼吸暂停指数(AI)、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o AI)、夜间低氧时间>10%患者比例、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90%时间、体重指数(BMI)、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Ⅲ级患者比例、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均升高;平均血氧饱和度、最低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Pa O2)、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6MWD)、心指数(CI)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无OSA患者的用药谱是相似的。结论:夜间低氧和OSA常见于肺动脉高压患者,高龄、高BMI和男性是肺动脉高压患者合并OSA的危险因素。合并OSA的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氧分压尤其是夜间血氧分压更低,低氧时间更长且心功能损害较无OSA患者更严重。因此,对于肺动脉高压患者应进行睡眠呼吸监测,了解有无睡眠呼吸暂停以及低氧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肺性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炎单纯累及肺动脉一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曾绮娴 熊长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7-287,共1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9岁,因"反复发热、干咳、胸痛、气短11个月"入院。患者自2015-12开始出现反复发热、干咳,伴胸痛、气短。外院就诊查红细胞沉降速度(ESR)63~93 mm/h,C反应蛋白(CRP)16.75~76.87 mg/L;肺部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9岁,因"反复发热、干咳、胸痛、气短11个月"入院。患者自2015-12开始出现反复发热、干咳,伴胸痛、气短。外院就诊查红细胞沉降速度(ESR)63~93 mm/h,C反应蛋白(CRP)16.75~76.87 mg/L;肺部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可见左肺中上叶斑片状密度增高影(治疗后吸收)、双侧胸膜增厚、左肺沿胸膜下分布斑片实变影;风湿科相关抗体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大动脉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临床诊疗新进展 被引量:24
6
作者 诸葛瑞琪 周荣 倪新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7-310,共4页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是指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存在的有心肌缺血或微循环病变证据。在过去的20年中,大量研究显示微循环结构与功能异常既可以出现在非闭塞性冠脉疾病但具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群中,也可出现于心肌病、闭...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是指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存在的有心肌缺血或微循环病变证据。在过去的20年中,大量研究显示微循环结构与功能异常既可以出现在非闭塞性冠脉疾病但具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群中,也可出现于心肌病、闭塞性冠脉疾病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因此成为重要的治疗靶点。目前其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此文对近年来有关不同临床类型的CMD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新进展给予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微血管性心绞痛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诊断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标志物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7
作者 晏露 李欣 柳志红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9年第5期687-692,共6页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是临床上的急危重症,其症状多为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易与其他心血管急症相混淆,在急诊室如何快速诊断并评估患者危险分层以指导临床治疗尤为重要,而其中生物标志物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最常用的生物标志物有D...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是临床上的急危重症,其症状多为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易与其他心血管急症相混淆,在急诊室如何快速诊断并评估患者危险分层以指导临床治疗尤为重要,而其中生物标志物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最常用的生物标志物有D-二聚体、脑钠肽、肌钙蛋白等。此外,近年研究发现脂肪酸结合蛋白、microRNA也有助于肺栓塞的危险分层和评估预后。一些炎症指标也有助于肺栓塞的预后评估。随着可用于监测的生物标志物的增加,如何合理选用生物标志物并正确分析其内涵尚缺乏系统性的认识。现主要对生物标志物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肝病相关性肺血管病的认识 被引量:1
8
作者 熊长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8期2984-2987,共4页
肝病相关性肺血管疾病是指由肝实质性或肝血管性疾病引起的肺循环结构或功能改变,主要包括以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肝肺综合征,以肺动脉高压为特征的门脉性肺动脉高压,以及以心排量增高、肺动脉高压为特征的肝血管分流性疾病,这种疾病需... 肝病相关性肺血管疾病是指由肝实质性或肝血管性疾病引起的肺循环结构或功能改变,主要包括以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肝肺综合征,以肺动脉高压为特征的门脉性肺动脉高压,以及以心排量增高、肺动脉高压为特征的肝血管分流性疾病,这种疾病需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肝病,早期进行肝移植评估,可以明显改善预后。此外,有必要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加强多学科合作,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肺综合征 门静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
原文传递
多学科协同 推进我国肺动脉高压规范化诊治体系建设 被引量:7
9
作者 翟振国 熊长明 王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0,共4页
近年来,肺动脉高压(PH)越来越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由于肺血管结构或功能改变,可导致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的升高,继而进展为右心衰竭甚至死亡。PH的诊断涉及多学科,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其治疗不规范也较普... 近年来,肺动脉高压(PH)越来越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由于肺血管结构或功能改变,可导致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的升高,继而进展为右心衰竭甚至死亡。PH的诊断涉及多学科,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其治疗不规范也较普遍。这些年,我国在PH的临床诊治及研究领域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其诊治及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我们呼吁进一步加强肺动脉高压领域的多学科协作,全面推进我国肺动脉高压的规范化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规范化体系建设
原文传递
肿瘤相关性肺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杜雪 熊长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9期2317-2320,共4页
肿瘤相关肺血管疾病不仅包括抗肿瘤治疗所引起的肺血管病变,也包含肿瘤自身导致的肺血管损害,二者均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甚至右心衰竭,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需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全面认识和重视。本文将主要针对肿瘤... 肿瘤相关肺血管疾病不仅包括抗肿瘤治疗所引起的肺血管病变,也包含肿瘤自身导致的肺血管损害,二者均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甚至右心衰竭,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需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全面认识和重视。本文将主要针对肿瘤相关肺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肺血管疾病 肺动脉高压
原文传递
修改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带来的争议及其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熊长明 翟振国 王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684-1687,共4页
2018年第六届世界肺动脉高压大会上专家提出了修改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广泛争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国内专家也有困惑。本文详细解析了肺动脉高压的定义、诊断标准的变迁、修改诊断标准的必要性及其带来的... 2018年第六届世界肺动脉高压大会上专家提出了修改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广泛争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国内专家也有困惑。本文详细解析了肺动脉高压的定义、诊断标准的变迁、修改诊断标准的必要性及其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应对修改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诊断标准
原文传递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生物学标志物 被引量:6
12
作者 缪冉 张萌 +1 位作者 陶新曹 柳志红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6期2815-2817,共3页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是内科急重症之一,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急性PTE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CT肺动脉造影、肺通气灌注扫描等。近年应用的生物学标志物,如D-二聚体、肌钙蛋白(Tn)、肌红蛋白、脑...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是内科急重症之一,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急性PTE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CT肺动脉造影、肺通气灌注扫描等。近年应用的生物学标志物,如D-二聚体、肌钙蛋白(Tn)、肌红蛋白、脑利钠尿肽(BNP)、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和肽素等在急性PTE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和预测预后中有重要意义。血浆微小RNA(miR)在急性PTE的临床诊断中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对这些生物学标志物在急性PTE中的临床应用简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生物学标志物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CT肺动脉造影 临床诊断 临床应用 利钠尿肽 内科急重症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可逆性病理学评价指标的选择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莉 黄丽 +7 位作者 陈果 黄石安 刘超 王红月 段雪晶 王清峙 赵然旭 何建国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性肺动脉高压肺活检组织内肺血管病理学改变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如何选择和应用评价肺动脉高压可逆性的病理指标。方法收集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术前平均肺动脉压力(MPA... 目的通过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性肺动脉高压肺活检组织内肺血管病理学改变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如何选择和应用评价肺动脉高压可逆性的病理指标。方法收集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术前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术后1年MPAP等。对照组选用肺癌患者远离肿瘤的肺组织。根据手术后1年MPAP是否≥25 mmHg(1 mmHg=0.133 kPa)将患者分为肺动脉高压可逆组和肺动脉高压不可逆组。肺活检组织切片应用肺动脉高压病理学四级分级法进行分级,应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肺小动脉中膜厚度、中膜面积百分比和肺小动脉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内转胶蛋白和细丝蛋白A的表达。结果28例患者中24例为肺动脉压力可逆组,4例为肺动脉压力不可逆组。病理学观察显示28例肺活检中肺血管及肺组织学正常者13名,肺动脉病变Ⅰ级10例,肺动脉病变Ⅱ级3例,肺动脉病变Ⅲ级2例。肺动脉高压可逆组中肺动脉病变0级13例(54.2%,13/24)、Ⅰ级9例(37.5%,9/24))和Ⅱ级2例(8.3%,2/24)。不可逆组中肺动脉病变Ⅰ级者1例(1/4)、Ⅱ级者1例(1/4)和Ⅲ级者2例(2/4)。统计学分析表明,肺动脉高压可逆组术前与术后MPAP均高于不可逆组[(53.3±23.4)mmHg比(34.1±12.7)mmHg,P=0.020和(35.0±8.8)mmHg比(17.8±3.9)mmHg,P〈0.01]。病理学为肺动脉压力Ⅱ和Ⅲ级者,术前MPAP与肺动脉压力0级和Ⅰ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MPAP则显著增高(P〈0.05或0.01)。肺动脉高压可逆组及不可逆组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和中膜面积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不可逆组中膜厚度亦明显高于可逆组(P=0.001)。通过相关分析表明术前MPAP和术后MPAP与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和中膜面积百分比呈直线相关,而与血管密度无直线相关关系。肺动脉高压是否可逆与肺组织病理学分级无关。转胶蛋白和细丝蛋白A在肺动脉高压不可逆组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呈强阳性表达,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和可逆组(P〈0.05)。结论肺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依然是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判断分级、评估肺动脉高压是否可逆的金标准。定量测量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和中膜面积百分比亦有助于评估预后。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相关蛋白转胶蛋白和细丝蛋白A可以作为肺动脉高压不可逆性评估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高血压 肺性 组织学 比较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临床路径与实施规范 被引量:6
14
作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临床路径与实施规范》工作组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11 位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 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 季颖群 翟振国 王辰 杨媛华 熊长明 胡成平 柳志红 陈耀龙 夏磊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6-351,共16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住院患者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尤其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一旦发生,会导致患者的非预期死亡风险显著增加。近年来,国际已发布系列相关权威指南及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工作组也于近期联...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住院患者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尤其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一旦发生,会导致患者的非预期死亡风险显著增加。近年来,国际已发布系列相关权威指南及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工作组也于近期联合国内外VTE防治、重症救治、循证医学领域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基于此,工作组在指南的基础上对目前临床实践中亟需关注的13个临床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明确了标准化的操作路径,如:COVID-19住院患者的VTE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不同严重程度的COVID-19住院患者以及合并妊娠、恶性肿瘤、基础疾病或脏器功能不全、服用抗病毒及抗炎药物、血小板减少等特殊人群的VTE预防和抗凝管理,COVID-19患者出院后的VTE预防及抗凝管理,COVID-19患者住院期间并发VTE的抗凝管理,正在进行VTE治疗且合并COVID-19患者的抗凝管理,COVID-19住院患者出血危险因素、临床分型及相应处理等。特别是参照了国际最新指南及研究证据,对于COVID-19住院患者如何准确把握标准预防剂量抗凝和治疗剂量抗凝也给出了明确的实施建议,期望能为医护人员针对COVID-19住院患者的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提供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实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栓塞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预防 抗凝 临床路径
原文传递
右心漂浮导管检查操作流程专家共识 被引量:7
15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组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 +4 位作者 全国肺动脉高压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专家组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肺栓塞与肺血管病专家委员会 万钧 熊长明 翟振国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55-864,共10页
右心导管检查(right heart catheterization,RHC)是将导管经外周静脉送入右心及肺动脉,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检测的技术。其中使用Swan-Ganz导管进行检查的技术称之为右心漂浮导管技术。右心漂浮导管检查在肺动脉高压诊断与评估... 右心导管检查(right heart catheterization,RHC)是将导管经外周静脉送入右心及肺动脉,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检测的技术。其中使用Swan-Ganz导管进行检查的技术称之为右心漂浮导管技术。右心漂浮导管检查在肺动脉高压诊断与评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右心导管操作水平、尤其在肺动脉高压患者诊断、评估中的规范性,特制定本操作流程,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肺动脉高压诊疗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导管检查 诊疗工作 右心漂浮导管 临床指导 肺动脉高压 血流动力学 重症患者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