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膀胱癌根治术治疗高级别T1期膀胱癌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张静琦 周晓洲 +5 位作者 季惠翔 郑霁 刘沙 王力伟 丁华 陈志文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995-999,1003,共6页
目的分析膀胱癌根治术治疗高级别T1期(HGT1)膀胱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2月至2018年8月于陆军军医大学泌尿外科行膀胱癌根治术的HGT1期患者90例,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RFS)、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 目的分析膀胱癌根治术治疗高级别T1期(HGT1)膀胱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2月至2018年8月于陆军军医大学泌尿外科行膀胱癌根治术的HGT1期患者90例,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RFS)、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及总生存期(OS),并采用Log-Rank法对生存曲线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对RFS、CSS及OS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Kaplan-Meier法结果表明HGT1期患者1年、2年及5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3.2%、81.8%及70.9%,1年、2年及5年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9.2%、79.5%及68.5%,1年、2年及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8.2%、77.4%及66.7%;单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淋巴结阳性和术前血红蛋白(HGB)为影响RFS、CSS及OS的因素,肿瘤最大直径≥3cm仅为O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和淋巴结阳性为RFS、CSS及OS的独立危险因素,HGB为RFS、CSS及OS的独立保护因素,肿瘤最大直径≥3cm仅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行膀胱癌根治术的HGT1期患者中,年龄和淋巴结阳性为RFS、CSS及OS的独立危险因素,HGB为RFS、CSS及OS的独立保护因素,肿瘤最大直径≥3cm仅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根治术 膀胱癌 高级别T1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郎琅 周晓洲 +3 位作者 王浩宇 张宇 阎晓初 陈志文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590-595,600,共7页
目的探讨膀胱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罕见肿瘤的认识。方法对5例膀胱PEComa进行组织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遗传学检测,并结合文献报道的病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与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 目的探讨膀胱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罕见肿瘤的认识。方法对5例膀胱PEComa进行组织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遗传学检测,并结合文献报道的病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与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新报道5例膀胱PEComa,结合检索文献获得的36例进行总结分析显示:41例患者年龄16~78岁,平均(40±14)岁;男性15例,女性26例,男女比例为1∶1.7;肿瘤最大径0.6~14 cm,平均(4.2±2.3)cm。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类似于膀胱癌,可表现为血尿或腹部不适、腹胀、腹痛等。尽管膀胱PEComa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但由于罕见,对其认识不足,术前膀胱镜活检诊断困难。目前该肿瘤的治疗方案多样,包括部分膀胱及肿瘤切除术(19/38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0/38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明确诊断后再行部分膀胱切除术(4/38例)以及膀胱全切除术(3/38例)等。31例患者具有随访结果,随访时间3~266个月,复发率、转移率、死亡率分别为9.7%、9.7%、6.5%。结论膀胱PEComa非常罕见,其临床表现与膀胱癌相似,术前诊断困难;加强对该肿瘤的认识有助于避免漏诊或误诊。膀胱PEComa的生物学行为尚有不确定性,对局限性病变建议行部分膀胱及肿瘤切除术,术后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全体腔内与体外原位新膀胱的对照研究
3
作者 闫兵 刘苑 +4 位作者 周晓洲 刘洋 李雨威 李雪梅 陈志文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93-898,共6页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RC)中行全体腔内原位新膀胱(ICNB)与体外原位新膀胱(ECNB)的围手术期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RARC+原位新膀胱的265例患者的病例...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RC)中行全体腔内原位新膀胱(ICNB)与体外原位新膀胱(ECNB)的围手术期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RARC+原位新膀胱的26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ECNB组107例,ICNB组158例。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根据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新辅助化疗(NAC)、腹部手术史和肿瘤特征对两组进行1:1匹配。本研究中共186例患者配对,每组各93例。ICNB组男91例,女2例;中位年龄64(55,68)岁;BMI为23.54(22.39,25.39)kg/m^(2);临床分期≤T_(2)期91例;NAC25例ASA分级≥Ⅲ级15例。ECNB组男91例,女2例;中位年龄63(52,67)岁;BMI为23.31(20.76,24.80)kg/m^(2);临床分期≤T_(2)期90例;NAC12例;ASA分级≥Ⅲ级8例。ECNB组在完成RARC和盆腔淋巴结清扫后,采用传统的下腹部切口,将肠管牵拉至体外完成新膀胱制备后再还纳至盆腔吻合。ICNB组由机器人辅助下在体腔内完成原位新膀胱的重建。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等的差异。结果ICNB组和ECNB组的中位手术时间分别为302(261,350)min和337(285,397)min(P=0.003),中位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225,500)ml和500(300,650)ml(P<0.01),围术期输血率分别为4.3%(4/93)和14.0%(13/93)(P=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90d内ICNB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CNB组[38.7%(36/93)与61.3%(57/93),P=0.002]。术后90d内两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8/93)与16.1%(15/93),P=0.119]。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术后90 d内总并发症相关的因素是手术时间(OR=1.004,95%CI1.000~1.007,P=0.040),手术方式(OR=2.248,95%CI1.220~4.141,P=0.009),年龄(OR=1.036,95%CI1.002~1.072,P=0.037);与术后90d内严重并发症相关的因素是手术时间(OR=1.008,95%CI1.004~1.013,P<0.01)、新辅助化疗(OR=0.198,95%CI0.059~0.663,P=0.009)和ASA分级(OR=0.167,95%CI0.044~0.634,P=0.009)。结论在RARC术中,ICNB技术是安全可行的。与体外重建相比,ICNB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机器人 尿流改道 原位新膀胱 全体腔内
原文传递
全体腔内原位新膀胱重建技术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闫兵 陈志文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81-884,共4页
随着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发展,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是对于膀胱重建环节,大部分术者仍采用经腹部切口的开放体外重建方式。近年来,已有部分医学中心探索机器人辅助全体腔内重建原位新膀胱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随着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发展,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是对于膀胱重建环节,大部分术者仍采用经腹部切口的开放体外重建方式。近年来,已有部分医学中心探索机器人辅助全体腔内重建原位新膀胱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本文通过分析相关重要文献,从开放与全体腔内技术对比、全体腔内重建原位新膀胱技术路线、手术并发症及功能学预后、学习曲线、目前存在的争议及不足等方面对机器人辅助全体腔内原位新膀胱重建技术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 体腔内尿流改道 可控性膀胱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女性根治性膀胱切除全腹腔内原位回肠W形新膀胱术的初步疗效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晓洲 郑霁 +3 位作者 刘洋 张静琦 李雪梅 陈志文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96-600,共5页
【摘要】目的探讨女性膀胱癌患者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RARC)后全腹腔内手工重建原位回肠w形新膀胱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5例女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1~68岁,平均62.2岁;体重指... 【摘要】目的探讨女性膀胱癌患者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RARC)后全腹腔内手工重建原位回肠w形新膀胱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5例女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1~68岁,平均62.2岁;体重指数13.6~22.8kg/m^2,平均18.1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1~3分,平均2分。术前明确病理诊断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均行RARC+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全腹腔内原位回肠w形新膀胱重建。切除标本从阴道取出,全腹腔内截取40cm回肠,去肠管化,纯手工构建W形新膀胱。嘱患者术后第2天下床活动,术后3d进食,术后12d拔除双侧上尿路单J管,术后14d拔除尿管。结果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55~428min,平均384.2min;术中估计出血量150~1800ml,平均620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0一,20个,平均15个。术后腹部除套管切口外无其他切口。l例患者拔除尿管后出现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瘘,予留置尿管2周后瘘口愈合。1例患者术后3周出现小肠梗阻,保守治疗后恢复。术后随访4—7个月,中位时问5.5个月。5例均日间尿控良好,1例夜间仍有尿失禁。术后复查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影像学检查示上尿路及新膀胱形态良好。结论女性膀胱癌患者行RARC后全腹腔内手工重建原位回肠w形新膀胱,避免了腹部长切口,术后并发症少,尿控恢复满意,安全、可行,但肿瘤学指标仍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女性 机器人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全腹腔内原位回肠新膀胱
原文传递
前列腺多形性巨细胞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
6
作者 郎琅 何鹏 +4 位作者 周晓洲 吴友莉 段光杰 阎晓初 陈志文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16-521,共6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多形性巨细胞腺癌(PGC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加强对该罕见变异型的认识。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383例Gleason评分为8~10分的前列腺腺癌病理样本,通过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组... 目的探讨前列腺多形性巨细胞腺癌(PGC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加强对该罕见变异型的认识。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383例Gleason评分为8~10分的前列腺腺癌病理样本,通过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组织形态筛选PGCA。进一步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GCA前列腺特异标志物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聚合酶链式反应-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并结合文献报道的病例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3例PGCA患者,年龄分别为68、63、71岁。例1术前3个月有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和口服比卡鲁胺治疗史。3例均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术后予内分泌治疗、放疗和/或化疗,分别于术后18、23、10个月死亡。3例肿瘤组织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Gleason评分9~10分的普通型前列腺腺癌和具有间变特征的多形性巨细胞成分,后者占比分别为90%、10%、20%。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示上述两种成分均不同程度表达上皮性标志物(CK、CK8/18)和前列腺特异性标志物(NKX3.1、PSA、P504S),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MLH1、PMS2的表达均无缺失。3例样本经显微切割分离获取的普通型前列腺腺癌和PGCA成分均未检测出MSI。结合文献报道的10例,共13例PGCA,平均年龄66(45~81)岁,中位年龄66岁。随访时间3~36个月,7例复发/转移,6例在诊断后23个月内死亡,其中4例在1年内死亡。结论PGCA是一种新认识的罕见变异型前列腺腺癌,目前报道的所有病例均伴有Gleason评分9~10分的高级别普通型前列腺腺癌,但其在病理形态和临床表现上均有别于高级别普通型前列腺腺癌。PGCA侵袭性强、预后差,对常规的内分泌治疗、放化疗不敏感。准确诊断前列腺PGCA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和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多形性巨细胞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诊断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