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字乡村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展望 被引量:5
1
作者 豆书龙 周静 董慧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61,共13页
以2001-2023年CNKI收录的1404篇核心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工具绘制知识图谱,对新世纪以来数字乡村理论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起始成长期稳定发展、高峰衰退期衔接过渡、再创辉煌期热度激增;空间分布上,经济学视... 以2001-2023年CNKI收录的1404篇核心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工具绘制知识图谱,对新世纪以来数字乡村理论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起始成长期稳定发展、高峰衰退期衔接过渡、再创辉煌期热度激增;空间分布上,经济学视角占据主导,科研横向合作与纵向批判继承发展存在短板,高频被引文献在整体框架建构与技术“赋能”层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主题上,主要围绕数字乡村战略背景和理论支撑、概念内涵和运行机制、实现路径和风险评估展开;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机制与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是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上,“数字乡村”与共同富裕、城乡融合、现代化转型、数字中国建设等重大目标的衔接式研究值得重点关注。后续研究亟需在数字乡村未来形态、主体转型、整合机制及理论建构等方面深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时空特征 研究脉络 未来展望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数字全球化时代学生深度学习研究转向
2
作者 李沁 李森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5,共9页
数字全球化引发学生深度学习全域变革。基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与实践论,考量数字文明新形态、数字技术更迭、数字思维转型、数字生存新境遇以及数字学习新生态下的学生深度学习研究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希冀以整体生命发展... 数字全球化引发学生深度学习全域变革。基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与实践论,考量数字文明新形态、数字技术更迭、数字思维转型、数字生存新境遇以及数字学习新生态下的学生深度学习研究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希冀以整体生命发展观、复杂性认识思想以及超学科研究方法论,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实践智慧价值体系建构,延拓时空融通的深度学习实践研究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全球化 深度学习 境遇审思 研究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据新闻实践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3
作者 陈积银 刘书彤 +1 位作者 李高 宋春妮 《新媒体与社会》 2024年第1期119-134,394,395,共18页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23年全球、中国数据新闻优秀作品进行人工编码,对比分析了全球数据新闻可视化发展现状和中国数据新闻的实践特征。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数据新闻作品整体呈现出选题紧跟时事、思想紧跟国家、有数据更有共享、有...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23年全球、中国数据新闻优秀作品进行人工编码,对比分析了全球数据新闻可视化发展现状和中国数据新闻的实践特征。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数据新闻作品整体呈现出选题紧跟时事、思想紧跟国家、有数据更有共享、有图表更有内容、有技术更有情怀、有教育更有实践的特点,但也存在国际视野不足、普惠性不强、自采集数据和多源数据交叉运用能力较弱、可视化技术应用程度参差不齐、独立呈现平台搭建与迭代困难等问题。本研究还提出,未来中国数据新闻创作与教学应该在AIGC参与提升生产效率、新闻逻辑性方面着重努力,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新闻 内容分析 趋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中考体育政策工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4
作者 刘克川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4年第8期219-221,共3页
陕西省中考体育政策工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陕西省中考体育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构建陕西省中考体育政策工具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对陕西省中考体育政策工具制定、执... 陕西省中考体育政策工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陕西省中考体育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构建陕西省中考体育政策工具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对陕西省中考体育政策工具制定、执行和绩效3个层面进行评价,是推进陕西省中考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检验、完善陕西省中考体育政策工具的有效途径;经过信、效度检验后,本文构建出包含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以及36个四级指标的陕西省中考体育政策工具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中考体育 政策工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改革探讨——以工程伦理为例
5
作者 李政大 孟阳博 周勇 《科教文汇》 2025年第3期74-78,共5页
以工程伦理为例,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首先,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理念入手,分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其次,从工程伦理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存在的... 以工程伦理为例,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首先,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理念入手,分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其次,从工程伦理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了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再次,探讨了工程伦理课程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强调了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实践创新对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发展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工程伦理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出具备伦理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课程改革 工程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战略选择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森 王雪玮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5,30,共8页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两个紧密相连的动态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由于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社会文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长期以来存...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两个紧密相连的动态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由于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社会文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长期以来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在推动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义务教育评价功利化、多主体协作浅表化、乡村文化底蕴流失、软硬件资源投入不均等困境。为解决这些困境,需要从价值引导、政策推动、文化认同和历史趋向的角度厘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路,进而搭建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逻辑架构,为我国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战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发展 城乡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进路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森 郑伟民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3期43-49,共7页
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兼具理论逻辑与现实观照,多年来聚焦提质增效、更好实现法治育人效果,呈现出教育目标从“法制”到“法治”转变、教育内容从“德育为先”到“德法相济”转型、教育范式从“单向... 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兼具理论逻辑与现实观照,多年来聚焦提质增效、更好实现法治育人效果,呈现出教育目标从“法制”到“法治”转变、教育内容从“德育为先”到“德法相济”转型、教育范式从“单向”到“系统”转向的基本特征。但是,囿于政策保障与实际执行偏离、职权分工与责任边界不明、教育目标与具体操作脱节,青少年法治教育还面临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开发不足、教育效果评价缺失等困境。为此,需要立足现实基础,遵循“大教育观”,做到:精准施策,充实专兼结合的法治教育师资力量;统筹协同,聚合分工协作的法治教育资源开发;守正创新,构建科学完备的法治教育考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法治教育 高质量发展 大教育观 课程资源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逻辑、堵点与路向 被引量:7
8
作者 韩飞 郭广帅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新质生产力布局前沿、着力未来,并以新技术注力、新产业变革和新人才提质,为国家科技、教育及经济的革新奠定了基础。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职业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使新质生产力在数字化、智能化新时代为职业教育的... 新质生产力布局前沿、着力未来,并以新技术注力、新产业变革和新人才提质,为国家科技、教育及经济的革新奠定了基础。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职业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使新质生产力在数字化、智能化新时代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赋能,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更是时代发展的吁求。基于协同理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须摒弃传统观念、培育工匠精神及对接现代产业,深化校企合作。文章认为,为消解职业教育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梗阻,应从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功能,即形成创新理念、加快新型数据融合与渗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等3个维度出发,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 赋能 协同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高校经管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韩飞 孙国伟 肖淑敏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年第1期183-185,189,共4页
经管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对民族地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高校经管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民族地区高校经管专业为依托,明晰经管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为民族地区高校经... 经管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对民族地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高校经管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民族地区高校经管专业为依托,明晰经管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为民族地区高校经管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新路径,为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经管专业 创新创业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生物学逆向教学设计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芳园 王琛 +1 位作者 李晨 刘杨 《中学生物学》 2024年第5期68-71,共4页
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78篇文献为例,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生物学逆向教学设计”领域的发展进程和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并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示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近年来该领域的发文量不断增长;研究热点聚焦生物学学科核心素... 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78篇文献为例,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生物学逆向教学设计”领域的发展进程和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并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示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近年来该领域的发文量不断增长;研究热点聚焦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概念学习、单元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前沿集中于单元教学、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 逆向教学设计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版与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11
作者 王碧梅 郭怡睿 张琦 《基础教育参考》 2024年第10期36-49,共14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教学的核心依据,而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法,深入分析《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教学的核心依据,而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法,深入分析《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发现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继承了2017年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30个学习内容,合并了10个,表述上精简了11个,新增了18个,概念描述上进行精准修改的有14个,调整了学习内容所属概念的有15个,删除了39个,知识上体现进阶的有31个。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版课标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难度上,2022年版相较于2017年版有所提升。因此科学教育人才培养可以从核心概念统帅大单元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加强核心素养教学,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推进跨学科主题教学,以实现深度学习的基本要求;教学突出探究实践,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教育 内容结构 核心素养 核心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与未来发展
12
作者 韩飞 胡宇 《中州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8-33,共6页
新质生产力描述的是一种以提升生产力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多种途径推动的新型生产方式。它专注于新模式、新技术以及新产业的融合与发展。首先从内涵、现状、挑战和原因四个维度对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进... 新质生产力描述的是一种以提升生产力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多种途径推动的新型生产方式。它专注于新模式、新技术以及新产业的融合与发展。首先从内涵、现状、挑战和原因四个维度对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科技支撑、产业载体和人才保障三个关键的实践路径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流程,更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人才培育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增长的关键,通过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背景的人才,可以实现持续增长;产业载体则通过促进跨界合作和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模式 新技术 新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英高等化学教育课程设置对比研究
13
作者 张诗雨 蔡靖 +1 位作者 侯欣然 周青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11期397-405,共9页
以大学化学专业为例,对比每学年中英两国课程设置的差异,分析中英两国化学教育理念的异同,促进我国化学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发展。中英两国化学专业具有相似的专业课内容,却以不同的方式向学生开设。不同的培养目标以及授课方式都为中国... 以大学化学专业为例,对比每学年中英两国课程设置的差异,分析中英两国化学教育理念的异同,促进我国化学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发展。中英两国化学专业具有相似的专业课内容,却以不同的方式向学生开设。不同的培养目标以及授课方式都为中国高等教育化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提供参考。本文研究为国内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改革提供了参考,并从大学教育角度为培养我国化学学科优秀科学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化学 课程设置 中英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创新研究
14
作者 陈杜昊 《世纪桥》 2024年第10期50-52,共3页
高职院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在“三进”实践中仍面临教学素材更新慢、教学形式单一、评估体系不完善等挑战。为了应对这些困难,... 高职院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在“三进”实践中仍面临教学素材更新慢、教学形式单一、评估体系不完善等挑战。为了应对这些困难,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丰富教学素材,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扩展教学形式,依托数字化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评估,以此来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形成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进”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基于对S高校14名青年教师的深度访谈
15
作者 纪燕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4年第6期141-144,共4页
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文章以高校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视角,通过对S高校的14名青年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存在职业压力较大、自我效能感不高、人际互动较弱等现实困境,并分析了造成这些问... 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文章以高校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视角,通过对S高校的14名青年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存在职业压力较大、自我效能感不高、人际互动较弱等现实困境,并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优化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旨在厘清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受阻困境及原因,以便对症施策,构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良性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青年教师 教师职业发展 自我决定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困境与对策
16
作者 纪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7期0050-0054,共5页
高校女教师已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聚焦“高校青年女教师”这一群体,系统剖析其职业地位、角色特征、发展路径与成就等,以及面临的制度环境制约、个体现实阻碍和社会文化影响等多维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性... 高校女教师已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聚焦“高校青年女教师”这一群体,系统剖析其职业地位、角色特征、发展路径与成就等,以及面临的制度环境制约、个体现实阻碍和社会文化影响等多维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性别敏感制度设计到公平公正评价体系构建、职业规划指导与工作生活平衡深度融合、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并构建全方位支持平台等策略创新。旨在为其创造更为广阔、公正、包容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释放高校青年女教师的职业潜能,助推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发展 女教师 青年教师 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17
作者 王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25年第12期148-152,共5页
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关乎育人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现实困境,基于高职学生特点,转变教学理念,优化理论教学实施,创新实践教学形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打造一体化思政课教学新范式,是陶行知... 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关乎育人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现实困境,基于高职学生特点,转变教学理念,优化理论教学实施,创新实践教学形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打造一体化思政课教学新范式,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的延伸。模式构建了“教、学、做、创”完整教学闭环,让学生在讲授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体验后感悟,在感悟后行动。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契合思政课改革理念,有力促进了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 “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劳动力重塑: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路径
18
作者 韩飞 韩迪 张源源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9-14,共6页
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正引领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革。这一进程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也对劳动力技能、教育体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劳动力重塑面临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教育与培训滞后、社会保... 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正引领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革。这一进程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也对劳动力技能、教育体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劳动力重塑面临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教育与培训滞后、社会保障覆盖面不足、存在数据泄露与安全风险、与伦理和法律的冲突和全球竞争与合作关系挑战等现实堵点。文章针对上述堵点,提出了推行技能再培训与终身学习、推进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推动社会保障的适应性、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意识、建立伦理规范与法律框架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等措施,以期促进劳动力市场的顺利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 数字时代 劳动力市场 教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学“读悟做”教学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
19
作者 刘波 李高峰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36,共7页
开展生物学“读悟做”教学,让学生在批判与重构中深化生物学理科属性与科学本质的体认,在统整与扩展中促进结构化学习方式的联结与迁移应用,在具身与系统中实现跨学科学习的转向。设计和开展生物学“读悟做”教学时,教师应以大概念主题... 开展生物学“读悟做”教学,让学生在批判与重构中深化生物学理科属性与科学本质的体认,在统整与扩展中促进结构化学习方式的联结与迁移应用,在具身与系统中实现跨学科学习的转向。设计和开展生物学“读悟做”教学时,教师应以大概念主题为统领,开展单元与课时整合的“读悟做”教学;以学科实践活动为依托,在科学实践中变革学习方式;以社会性科学议题为情境,实现社会性科学推理能力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读悟做”教学 学会学习素养 学科实践 结构化学习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检视与提升策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萌 王怡 《未来与发展》 2023年第11期93-97,共5页
“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力量,是满足应用型高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需要、适应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专门要求,体现了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的特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 “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力量,是满足应用型高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需要、适应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专门要求,体现了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的特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检视我国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内涵理解争议、高校执行偏差、制度保障不健全等问题,深入分析“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内涵演变,借鉴国外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先进经验,从战略层面提出拓宽教师来源、从战术层面优化任职资格、从学科建设层面开展分类培养的对策建议,进而优化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