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2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暑期社会实践对促进免费师范生成长的探索——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彩虹桥”暑期支教实践活动为例
1
作者 袁成 《文教资料》 2015年第18期148-150,共3页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暑期社会实践重要内容的支教活动也必然对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免费师范生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彩虹桥"暑期支教实践活...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暑期社会实践重要内容的支教活动也必然对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免费师范生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彩虹桥"暑期支教实践活动为例,将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免费师范生成长的实践探索、对免费师范生成长产生意义的原因、系统优化此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期对免费师范生成长发挥更大作用三方面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暑期社会实践 免费师范生成长 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反思——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马瑞映教授
2
作者 刘洁婷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4年第4期16-18,共3页
20世纪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中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这场波及全世界的战争虽早已硝烟散尽,但仍留给我们无尽的反思。就此,我们采访了陕西师... 20世纪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中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这场波及全世界的战争虽早已硝烟散尽,但仍留给我们无尽的反思。就此,我们采访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马瑞映教授,请他对一战的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次世界大战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 教授 学院 反思 两次世界大战 人类文明
原文传递
了解之同情:历史研究的门径与方法——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赓哲教授
3
作者 刘敏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4年第8期4-5,共2页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赓哲教授撰写的《唐人张九奴的一天》一文,发表在《历史学家茶座》(2006年第3辑)上,意在通过“将唐代基层民众医疗状况用虚拟手段表现出来,尽量拣选比较典型的历史片段,缀合并浓缩为一个唐代长安普通...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赓哲教授撰写的《唐人张九奴的一天》一文,发表在《历史学家茶座》(2006年第3辑)上,意在通过“将唐代基层民众医疗状况用虚拟手段表现出来,尽量拣选比较典型的历史片段,缀合并浓缩为一个唐代长安普通居民张九奴的一天”,为我们“展现出唐代基层民众的社会生活面貌”。这篇文章在学术界反响甚好,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此,我采访了于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 教授 历史研究 学院 同情 唐代长安 历史学家
原文传递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藏甲骨文释读与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妍利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6-101,共16页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所藏甲骨共70片,其中有字者65片,大多数文字清晰,60%没有发表过。其内容广泛,涉及祭祀、天气、出行、战争、田猎、吉凶梦幻、贡纳、人名,对研究甲骨文与殷商史有一定学术价值。从字体特征和流传经过看,这些有字甲骨...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所藏甲骨共70片,其中有字者65片,大多数文字清晰,60%没有发表过。其内容广泛,涉及祭祀、天气、出行、战争、田猎、吉凶梦幻、贡纳、人名,对研究甲骨文与殷商史有一定学术价值。从字体特征和流传经过看,这些有字甲骨除三期外,其他四期都有,其中的一、二、五期可能出自小屯东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 甲骨文 释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古籍述略
5
作者 张凡 杨朝霞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9-51,共3页
位于古城西安市的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古籍文献较多 ,在西北高校图书馆中名列前茅。本文就馆藏的稀见古籍 ,在著者版本行格序跋藏印等方面略加疏说。
关键词 古籍 宋元 刻本 明刻本 清本 馆藏介绍 高校图书馆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2”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改革——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个案的分析
6
作者 崔创 窦文阳 邰静波 《长春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82-83,共2页
通过介绍我校"2+2"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政策,对照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改革措施和建议。提出了民族预科教学改革必须紧跟形势,大力做好与"通识"教育接轨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 “2+2”人才培养模式 民族预科教育教学 改革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历史教育研究2024年度报告——基于2024年《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历史教育论文的分析
7
作者 徐赐成 沈琰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3,共7页
202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发表的中学历史教育类成果,在热点问题研究上更加深入,呈现以热点研究带动基础研究的趋向。尤其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历史学科大概念教学、历史学科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与历... 202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发表的中学历史教育类成果,在热点问题研究上更加深入,呈现以热点研究带动基础研究的趋向。尤其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历史学科大概念教学、历史学科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与历史学习的融合、历史叙事课堂教学、创新课程内容及其运用方式、历史作业和试题命制、历史教科书及教学内容、史料教学和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践等问题研究上成果突出,呈现综合化、理论化的研究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历史教育研究 年度报告 综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历史教育研究2023年度报告——基于2023年《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历史教育论文的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徐赐成 沈琰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2023年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发表的中学历史教育类成果,集中反映了年度研究基本概况:历史课程功能研究具体化、历史教学理论研究实践化、历史教学改革研究综合化、历史教科书及其运用研究融通化、历史学科... 2023年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发表的中学历史教育类成果,集中反映了年度研究基本概况:历史课程功能研究具体化、历史教学理论研究实践化、历史教学改革研究综合化、历史教科书及其运用研究融通化、历史学科试题及命制研究素养化、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研究过程化、历史教育国际比较研究价值化、历史教师职业素养研究需要强化。面对未来挑战,历史教育理论、课程改革、历史学习、教师教育研究需要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学历史教育研究 年度报告 综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独白到对话:大学历史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9
作者 焦杰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156-158,共3页
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思维不够活跃,视野不够开阔,高分低能。针对这些弊端,要对传统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进行改革,教学目的要以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主,在教学... 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思维不够活跃,视野不够开阔,高分低能。针对这些弊端,要对传统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进行改革,教学目的要以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上进行改造,营造一种氛围平等民主的教学模式,在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中,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学生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物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保强 《文教资料》 2016年第12期191-192,共2页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提倡多种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认为博物馆资源可以丰富中学历史课程内容,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学科素养。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提倡多种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认为博物馆资源可以丰富中学历史课程内容,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学科素养。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的图片或者模型,合理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有条件的学校应努力与博物馆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课程资源 博物馆资源 陕西历史博物馆 有效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大同地区墓葬壁画中的乐器与文化交流
11
作者 李彦颉 《克拉玛依学刊》 2025年第1期113-120,共8页
山西大同地区北魏、辽金时期的墓葬壁画既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各自文化的特点与传统,又吸收、融合了中原的文化风尚。作为多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的典范,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壁画艺术内容。文章基于对大同地... 山西大同地区北魏、辽金时期的墓葬壁画既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各自文化的特点与传统,又吸收、融合了中原的文化风尚。作为多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的典范,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壁画艺术内容。文章基于对大同地区北魏到辽金墓葬壁画图像资料的梳理、分析,系统地对大同地区出土壁画中的乐器进行考证;分析“平城—西京”在文化交流上的区域位置特殊性,进而探究北魏至辽金中外音乐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过程,并通过文献的记载探讨其音乐的影响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壁画 乐器 丝绸之路 大同地区 北魏 辽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时期陕西民谣中的旱灾书写及灾民应对
12
作者 吴俊 成雪敏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3-69,共7页
传统农耕时代,旱灾始终是威胁陕西各地百姓生存的灾害之一。作为记录大众文化的民间歌谣,不仅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陕西各地旱灾发生规模,更折射出灾民在旱灾来临时的各种心理状态。随着旱灾规模的扩大,陕西各地灾民的心理状态也经历了从... 传统农耕时代,旱灾始终是威胁陕西各地百姓生存的灾害之一。作为记录大众文化的民间歌谣,不仅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陕西各地旱灾发生规模,更折射出灾民在旱灾来临时的各种心理状态。随着旱灾规模的扩大,陕西各地灾民的心理状态也经历了从顺应天时、接受现实到运用祈雨仪式进行自我拯救的变迁。对各类民谣中所蕴含的祈雨歌谣分析后发现,晚清民国时期的陕西灾民祈雨仪式中,存在着地主阶层前往王朝中央政府敕封的庙宇祈雨与普通灾民利用石狮就地祈雨的两种应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国时期 陕西民谣 旱灾书写 灾民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佛教文化层累现象与实践过程
13
作者 焦树峰 《克拉玛依学刊》 2025年第1期98-103,共6页
贺兰山在中晚唐至西夏时期是重要的佛教道场,经过数百年的层累与实践,贺兰山成为一处佛教圣地。其成为佛教“圣地”的层累主要要素有三:一、安史之乱后,肃宗于灵武即位,唐朝政治中心暂时西移,给贺兰山地区佛教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二... 贺兰山在中晚唐至西夏时期是重要的佛教道场,经过数百年的层累与实践,贺兰山成为一处佛教圣地。其成为佛教“圣地”的层累主要要素有三:一、安史之乱后,肃宗于灵武即位,唐朝政治中心暂时西移,给贺兰山地区佛教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二、增忍等高僧的神异事件加速了其成为“圣地”的速度;三、西夏王朝的崇佛政策是贺兰山成为佛教“圣地”的决定因素。西夏时期贺兰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五台山”起到佛教道场作用,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中心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贺兰山 历史层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都西安的发展变迁及其与历史文化嬗变之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士光 肖爱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3-89,共7页
西安在从西周初被建为国都迄今300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在其前2000年作为周、秦、汉、唐等16个王朝与政权的都城,对国内外历史与都邑营建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其后的由唐末至清末的1000年间,虽不再为都,仍是中国西北,乃至西部的重要都会;在... 西安在从西周初被建为国都迄今300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在其前2000年作为周、秦、汉、唐等16个王朝与政权的都城,对国内外历史与都邑营建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其后的由唐末至清末的1000年间,虽不再为都,仍是中国西北,乃至西部的重要都会;在近100年之民国与共和国时期,经历了向近代化转化,现正向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目标迈进。推进这一历史演变过程的思想、精神要素是内涵丰富传存不绝的中华文化。今后仍需要借重中华文化中保护历史文脉、实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等理念来建成既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特色,又具有国际化都市品位的新西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都西安 城市形态 城市结构 城市功能 历史文化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仿真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大伟 黄薇 段汉明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79-83,102,共6页
为了探讨当前城市规划中远期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问题,将自组织理论与元胞自动机模型结合,在一定的时空区域,构建了一个城市增长仿真模型.将元胞自动机模型应用于西安市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中,形成自下而上的规划模型.元胞自动机模... 为了探讨当前城市规划中远期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问题,将自组织理论与元胞自动机模型结合,在一定的时空区域,构建了一个城市增长仿真模型.将元胞自动机模型应用于西安市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中,形成自下而上的规划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对于西安回民区的空间发展城市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的模拟具有一定的原真性和时效性,在时空中能反应当前的空间格局.元胞自动机在城市规划的预测中具有图式与范式结合的特点,在中长期的预测中形成符合城市规划发展战略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 自组织 历史文化特色街区 空间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唐塔遗存考实及历史地理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克礼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7-86,共10页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的全面中国化和鼎盛时代。与佛教理论发展同步,唐代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塔建造的高峰,由中国高台楼阁建筑与印度率堵波结合的中国式佛塔遍及南北大地。由于建筑材料上的原因,唐代所建的大量木塔已消失殆...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的全面中国化和鼎盛时代。与佛教理论发展同步,唐代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塔建造的高峰,由中国高台楼阁建筑与印度率堵波结合的中国式佛塔遍及南北大地。由于建筑材料上的原因,唐代所建的大量木塔已消失殆尽,仿木建筑的砖石塔也在历次地震、战争等天灾人祸中纷纷倒塌,因此,能够保留到今日的唐塔,弥足珍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价值研究 历史地理 遗存 陕西 中国历史 佛教理论 建筑材料 天灾人祸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历史饥荒统计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袁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17,共6页
陕西历史饥荒的发生频率具有频繁性、严重性、局部性、增长性 ;有着准 3年、7年、15年、2 2年发生周期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大约每 10 0年有 4个高发阶段。这些特征与旱灾等自然灾害有着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 陕西 统计规律 饥荒历史 自然灾害 阶段分析 周期分析 资料搜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辛亥革命历史地位与特点的再认识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华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2,共8页
陕西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并取得成功的省份,又是北方诸省中第一个光复的省份,还是辛亥革命独立各省中坚持军事斗争时间最长的省份,直到清廷退位,南北统一,陕西方面还在与最顽固的封建势力升允等血战。陕西革命的成功,不仅仅将辛亥革命的... 陕西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并取得成功的省份,又是北方诸省中第一个光复的省份,还是辛亥革命独立各省中坚持军事斗争时间最长的省份,直到清廷退位,南北统一,陕西方面还在与最顽固的封建势力升允等血战。陕西革命的成功,不仅仅将辛亥革命的浪潮扩展至西北地区,壮大了革命的声势和力量,而且还牵制了西北清军主力,吸引了河南清军西向,从侧面减轻了武昌前线革命军的压力,支援了湖北地区,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陕西独立影响辛亥革命的全局,在辛亥革命中有着独特鲜明的历史地位。西安新军起义,陕西光复是陕西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大事件之一,是陕西进入20世纪以来的第一件震撼事件。与其他省相比,陕西辛亥革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自身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西安新军起义 陕西光复 陕西近代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西安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GIS数据库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8
19
作者 肖爱玲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9-332,338,共5页
目的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西安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古都西安的国际文化地位。方法采取历史文献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对西安老城区文化遗产资源、遗址和文化价值进行基于GIS的量化分析评... 目的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西安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古都西安的国际文化地位。方法采取历史文献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对西安老城区文化遗产资源、遗址和文化价值进行基于GIS的量化分析评价,同时能及时监控、管理和控制外界急剧或累积的变化对古建筑、古遗址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GIS支持下制定近期和远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并能适时进行监督检查和修改。结论 GIS可以将历史建筑、古遗址等西安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空间位置数据和属性数据展现在二维电子地图或遥感影像上,实现照片、工程图、文档等多媒体信息的连接。另外,GIS与其他相关技术结合,实现不同学科领域间的沟通,以满足文物保护对多方面学科知识和利用各种不同信息资源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老城区 历史文化资源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交融的五代辽金元时期历史编纂的文化取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耀明 施建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111,共6页
历史发展生生不息,历史长河前后相续。如何看待历史传承,它不仅涉及到各封建王朝对正统地位的诉求问题,还关乎到文化取向上的抉择判断。可以说有目的地撰写国史和前朝史的意识表明10—13世纪,沙陀、契丹、女真、蒙古等各少数民族建立的... 历史发展生生不息,历史长河前后相续。如何看待历史传承,它不仅涉及到各封建王朝对正统地位的诉求问题,还关乎到文化取向上的抉择判断。可以说有目的地撰写国史和前朝史的意识表明10—13世纪,沙陀、契丹、女真、蒙古等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将自己与以往汉族政权的历史自觉地连在一起,也就是用一种自觉意识将各民族贯穿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纽带上加以反映,因而超出了纯粹政治上的策略考量,而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选择,这正是中国历史由分裂最终走向统一,由各民族相互纷争最终走向民族融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融 五代辽金元时期 历史编纂 文化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