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文化创意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美学效用 被引量:25
1
作者 李西建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11,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旅游利用,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它甚至成为新时代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而如何在科学保护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和精神的非遗资源的基础上,使其得...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旅游利用,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它甚至成为新时代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而如何在科学保护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和精神的非遗资源的基础上,使其得到有效的利用、活化和充分发展,则是需要学界深入探讨和解决的一个综合性课题。据此,本文提出的思路及基本观点是:以文化创意激活非遗资源的旅游美学效用,无疑是在当前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满足大众对美好休闲生活的消费需求,大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提升旅游消费的多元审美需要和供给品质的背景下,可积极尝试并大力推进的一种生态文化策略及路径。这一构想不仅从根本上契合了旅游文化作为审美体验形态的本体内涵,也彰显和突出了非遗资源内在的文化特质与本质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美学 文化创意 激活 文化产业发展 科学保护 旅游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数字化时代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陕西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清潮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87-92,共6页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进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顶层设计、分享意识、非遗标准化研究、专项资金支持等方面的缺失,制约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发展。陕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进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顶层设计、分享意识、非遗标准化研究、专项资金支持等方面的缺失,制约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发展。陕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现阶段,陕西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应从提高认识,增强危机感,大力建设发展数字博物馆、数字景区、特色数据库和数字地方文献长廊等方面入手,以提高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与利用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续力解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口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智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6,共1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且历久弥新,客观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存续力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非遗,是萌蘖于遥远的“过去”,并在当下活态“在场”的传统文化精髓,自然成为存续力最佳的解析切口。沿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且历久弥新,客观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存续力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非遗,是萌蘖于遥远的“过去”,并在当下活态“在场”的传统文化精髓,自然成为存续力最佳的解析切口。沿着此切口,首先解析出存续力是一种使其持续存活的能力,源于中华民族特别优化的文化基因。继而从非遗有序的传承性、有机的结构性、有方的流动性、有限的变异性与有效的价值性5种基本属性切入,解析出重复力、连贯力、扩增力、规范力、内聚力、外联力、吸纳力、弥散力、交互力、自愈力、创造力、耦合力12种存续参量。上述存续参量形成了一种自组织存续系统,它们同频共振,相涵互促,最终内生为一种非遗存续的宏伟“合力”持续发挥着维生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存续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研究稿约
4
《丝绸之路》 2014年第12期F0004-F0004,共1页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中心、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联合开发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研究”专栏,
关键词 文化资源开发 《丝绸之路》 产业研究 经济带 陕西师范大学 稿约 西北师范大学 总书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人王若虚掊击司马迁《史记》的学术渊源——以班固、刘知几、苏轼、朱熹之批驳《史记》为中心
5
作者 任竞泽 《晋阳学刊》 2021年第5期47-57,共11页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文学的经典,虽成就卓绝,但由于政治历史、思想哲学、文学文化等时代背景和立场视域不同,对其攻伐指摘的学者可以说代不乏人,其中以金人王若虚最为犀利辛辣,以致认为司马迁《史记》“以绳准律之,殆百孔千疮”...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文学的经典,虽成就卓绝,但由于政治历史、思想哲学、文学文化等时代背景和立场视域不同,对其攻伐指摘的学者可以说代不乏人,其中以金人王若虚最为犀利辛辣,以致认为司马迁《史记》“以绳准律之,殆百孔千疮”。王若虚掊击迁史有其学术渊源,主要受班固、刘知几、苏轼、朱熹等不喜司马迁《史记》的影响,其特点是继承并融合各家指责迁史之一端而更加不遗余力。我们通过比较诸家不喜迁史之同异以见王若虚掊击迁史在“史记学”史上的关键链条作用,同时结合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并放在宋、金、元这一广阔的多朝代多民族思想文化背景中进行透视,深入挖掘其严厉批驳迁史背后的深层原因,当有助于全面观照王若虚在宋、金、元史学史、思想史、批评史及其“史记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虚 不喜史记 班固 刘知几 苏轼 朱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工坊纵横论
6
作者 刘智英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非遗工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从扶贫扶志抓手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究其根本,一方面得益于步步为营的政策制定,环环相扣的工作部署,久久为功的项目实施;另一方面得益于完善的顶层设计,高效的中层贯彻,扎实的基层践行。在由... 非遗工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从扶贫扶志抓手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究其根本,一方面得益于步步为营的政策制定,环环相扣的工作部署,久久为功的项目实施;另一方面得益于完善的顶层设计,高效的中层贯彻,扎实的基层践行。在由昔至今的横向发展中与自上而下的纵向贯彻下,非遗工坊在合纵连横中实现了思想与实践、时代与人民、道德与利益的统一。回溯成绩,展望未来,在“十五五”期间,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现实践行,非遗工坊将呈现出从数量化向质量化推进的趋势,体现为精益化、生态化、现代化与复合赋能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工坊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高质量充分就业 “十五五”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文才”论内蕴与生成背景管窥
7
作者 李悦诚 任竞泽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8-92,共5页
“才”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自先秦至魏晋,“才”这一术语逐步由论人到评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文才观,主要包括“才源天授,才主学辅”“骋才驭奇,修德为器”“因性练才”三个方面。文学场中的才性论中杂糅着诸多社会因... “才”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自先秦至魏晋,“才”这一术语逐步由论人到评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文才观,主要包括“才源天授,才主学辅”“骋才驭奇,修德为器”“因性练才”三个方面。文学场中的才性论中杂糅着诸多社会因素,魏晋时期奉命创作与即兴创作使“文才”受到追捧,作者地位与交际圈影响了才名的评价与传播。刘勰以“才”论文,重视文才的观念符合魏晋时期逐渐兴起的崇才思潮和文学场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才 社会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工坊发展的问题审视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智英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7-104,共8页
通过对陕西省首批省级非遗工坊的调研发现,当前非遗工坊主要存在滞后性、机械性、片面性、低端性、失焦性与脆弱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开展系统性保护、构建协同化体系、优化全产业链条、培养传承人队伍、建立创造新机制五方面,提... 通过对陕西省首批省级非遗工坊的调研发现,当前非遗工坊主要存在滞后性、机械性、片面性、低端性、失焦性与脆弱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开展系统性保护、构建协同化体系、优化全产业链条、培养传承人队伍、建立创造新机制五方面,提出设立地方手工艺资源数据库、建立区域非遗“大工坊”空间集聚体、形成以市场为目标的“政校协企网”五方平台协同化合作等具体举措,为非遗工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工坊 传统手工艺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形象主题口号的话语修辞与品牌营销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许加彪 王博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7-141,共5页
城市形象主题口号是展现城市资源、理念与品牌之特色的话语表达,应该高度凝练且易于识记。城市形象主题口号的生产机制是市民、政府与商业三者之间互动的平衡:政府主导、民众动员、商业优先。通过对中国省、地市285条城市形象主题口号... 城市形象主题口号是展现城市资源、理念与品牌之特色的话语表达,应该高度凝练且易于识记。城市形象主题口号的生产机制是市民、政府与商业三者之间互动的平衡:政府主导、民众动员、商业优先。通过对中国省、地市285条城市形象主题口号的话语修辞分析,发现口号句式多以对偶为主,内容主打美魅景色,语言风格力求生动活泼。策划恰当的城市形象宣传口号,能够满足城市品牌营销与城市识别的内在需求,体现城市传播的资源整合与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传播 话语修辞 主题口号 营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哲学视角下机器人新闻生产的伦理审视 被引量:25
10
作者 许加彪 韦文娟 高艳阳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9-91,99,共4页
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传媒生态的变革,传统的新闻编辑室工作模式必然转向人工智能的深度参与。但人—机关系的高度交互性不可避免地滋生技术伦理争议,一边是技术主义的赞歌,一边是人本主义的固守。在新闻传播系统重构中,秉持折衷互济的新闻... 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传媒生态的变革,传统的新闻编辑室工作模式必然转向人工智能的深度参与。但人—机关系的高度交互性不可避免地滋生技术伦理争议,一边是技术主义的赞歌,一边是人本主义的固守。在新闻传播系统重构中,秉持折衷互济的新闻生态观将是一种可替代性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机器人新闻 新闻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中国古代辨体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978~2018) 被引量:3
11
作者 任竞泽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9-90,共12页
作为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核心理论范畴,"辨体"批评研究在近4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学界还没有进行全面综述总结。文章对总成果进行量化统计和分类分析的基础上,从辨体、破体、尊体和以文为诗、以诗为词类文体辨析两个板块... 作为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核心理论范畴,"辨体"批评研究在近4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学界还没有进行全面综述总结。文章对总成果进行量化统计和分类分析的基础上,从辨体、破体、尊体和以文为诗、以诗为词类文体辨析两个板块分别述评,回顾取得的成就,反思存在的问题,进而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为今后辨体理论批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体 破体 尊体 以文为诗 以诗为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诗话的文体观念 被引量:2
12
作者 任竞泽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2期113-119,共7页
元代诗话中蕴含丰富的文体史料和系统的文体学思想,尤其是其中鲜明的文体史观念在"诗话学"和"文体学"上具有独特地位和理论意义,主要包括唐宋诗之争与唐体宋体之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与一代有一代之文体、文如其人... 元代诗话中蕴含丰富的文体史料和系统的文体学思想,尤其是其中鲜明的文体史观念在"诗话学"和"文体学"上具有独特地位和理论意义,主要包括唐宋诗之争与唐体宋体之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与一代有一代之文体、文如其人与人体之喻、偏长兼善与诗文难易、诗派体派与辨别家数、自成一体与创体创新等诸多方面。纵观魏晋以来历朝文体学的研究态势,元代文体学无疑最为薄弱。我们通过元代诗话的文体史料勾稽和文体观念研究,期望以此作为研究元代文体学的一个窗口和契机,使得这一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上的重要一环得以补足和加强,同时也为元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研究提供一个别样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诗话 唐宋诗之争 一代有一代之文体 人体之喻 诗派体派 诗文难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诗学中的辨体破体论与文体通变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竞泽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1-168,共8页
历代诗话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理论的渊薮。虽然元代诗话的文体史料和文体观念不如宋明清那样丰富系统,但是作为中国古代文体批评史上的重要一环,其在“诗话学”和“文体学”上的理论链条意义仍旧不容忽视。在通读元代全部诗话著作的基础上... 历代诗话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理论的渊薮。虽然元代诗话的文体史料和文体观念不如宋明清那样丰富系统,但是作为中国古代文体批评史上的重要一环,其在“诗话学”和“文体学”上的理论链条意义仍旧不容忽视。在通读元代全部诗话著作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相关典籍中的诗学辨体文献,全面辑录元代诗学中的文体史料并系统构建其文体学思想体系,同时与宋代诗学辨体观念进行比较,以见其在宋元文体学及其古代文体批评史上的理论意义和地位影响。元代诗学的文体观念主要包括“文章以体制为先”的辨体论、“以文为诗”与“以诗为词”的破体论、“变而不失其正”的文体通变观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诗话 体制为先 辨体 破体 以文为诗 以诗为词 变而不失其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四十年(1978—2018)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14
作者 任竞泽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26,共9页
文体观念是一种内蕴丰富的思想系统及理论范型,其在涉及文体学之方方面面的同时,更关注文体观念的形成发展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及文学思潮的关系之揭示,从而对中国古代文体衍生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影响作出深度阐释。目前... 文体观念是一种内蕴丰富的思想系统及理论范型,其在涉及文体学之方方面面的同时,更关注文体观念的形成发展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及文学思潮的关系之揭示,从而对中国古代文体衍生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影响作出深度阐释。目前文体观念研究还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的一个较为薄弱环节,尚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论著,故而中国古代文体观念史研究可以适时地弥补这一学术缺憾。在对新时期四十年以来中国古代文体学、文体观念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与综述的基础上,全面探究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这一学术论题的研究方法、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进而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形成论题的内容框架和结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观念史 回顾与反思 学术价值 内容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场感对虚拟旅游参与者情感体验的影响——基于时间失真的中介作用和视觉感知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馨 白凯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5-174,共20页
虚拟旅游为潜在旅游者提供了在真实旅游中不能获得的难忘体验。文章以情感体验这一衡量虚拟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指标为因变量,考察了虚拟旅游临场感、时间失真、视觉感知与虚拟旅游参与者情感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虚拟旅游中的... 虚拟旅游为潜在旅游者提供了在真实旅游中不能获得的难忘体验。文章以情感体验这一衡量虚拟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指标为因变量,考察了虚拟旅游临场感、时间失真、视觉感知与虚拟旅游参与者情感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虚拟旅游中的临场感为二阶因子模型,其二级构成维度由空间临场感和自我临场感组成,且空间临场感会对自我临场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虚拟旅游中的临场感会正向影响参与者的情感体验,并且相较于空间临场感,自我临场感对虚拟旅游参与者情感体验的影响更大。(3)情感打分结果显示,虚拟旅游参与者的情感表达主要集中在Q1(HVHA)和Q4(HVLA)两个区域,突出表现为高效价的积极情感。(4)时间失真在临场感与虚拟旅游参与者的情感体验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视觉感知则会调节临场感对虚拟旅游参与者情感体验的影响。文章拓展了临场感在虚拟旅游情境中的适用范畴,深入解释了虚拟旅游情境下个体情感体验的前端影响机理,也为旅游目的地的虚拟旅游场景设计、情感服务升级和创意营销实践等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场感 情感体验 时间失真 视觉感知 虚拟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记忆对红色旅游动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康晓媛 白凯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8-91,共14页
记忆是动机产生的内在源泉,但鲜有文献揭示红色记忆对红色旅游动机的影响与作用机制。为此,文章运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的方法,采取两个连续的研究设计,探索了红色记忆与红色旅游动机的潜在关联。具体而言,研究一探讨并验证了红色... 记忆是动机产生的内在源泉,但鲜有文献揭示红色记忆对红色旅游动机的影响与作用机制。为此,文章运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的方法,采取两个连续的研究设计,探索了红色记忆与红色旅游动机的潜在关联。具体而言,研究一探讨并验证了红色记忆的结构维度与理论模型,研究二明晰了红色记忆对红色旅游动机的差异化影响。具体研究发现为:(1)红色记忆具身建构高阶模型由符号记忆、情感记忆、实践记忆3个主范畴,以及自我关联符号记忆、社会象征符号记忆、归属认同情感记忆、怀旧反思情感记忆、习惯记忆和模仿记忆6个副范畴组成;(2)红色记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验证了质性研究所提出的红色记忆理论模型;(3)红色记忆显著影响红色旅游动机的产生,其子维度对不同红色旅游动机存在差异化影响。该研究明晰了红色记忆的动机功能与作用机制,为红色记忆实践和红色旅游营销提供了科学管理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记忆 集体记忆 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言何以相感:春秋赋诗的内在理路及辨体观念
17
作者 崔德全 任竞泽 《北方论丛》 2023年第6期122-130,共9页
春秋赋诗,是春秋时人在多种不同场合,主要是在外交宴享盟会上,以微言相感,借赋诗来表达志向、实现潜在目的的言语行为。“微言”,实际上包含委婉曲折的言辞、隐晦的言辞、精妙的言辞和简略中包蕴大意的言辞等多个方面的含义。春秋赋诗... 春秋赋诗,是春秋时人在多种不同场合,主要是在外交宴享盟会上,以微言相感,借赋诗来表达志向、实现潜在目的的言语行为。“微言”,实际上包含委婉曲折的言辞、隐晦的言辞、精妙的言辞和简略中包蕴大意的言辞等多个方面的含义。春秋赋诗作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实际上是赋诗者的志向、目的间接实现的过程。他们在表面的酬酢、客套之下,掩藏着或求援、或结盟等的真实目的。赋诗者意图或目的的顺利实现,是在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比如得体的言说方式、对《诗》的熟知熟用和对语境的深切体察等。春秋赋诗是中国人言说方式的普遍象征,它对后世中国文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在深层次的思维方式上,歌诗必类的赋诗原则也与后世文章辨体间存在着相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赋诗 微言相感 内在理路 歌诗必类 文章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路文学视域下的历代慈恩寺大雁塔诗论纲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竞泽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6-21,共6页
在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背景下,作为“丝绸之路世界遗产”陕西段遗址点的地标性建筑及其“丝路学”和“丝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慈恩寺大雁塔诗歌的多学科研究意义重大。近四十年来关于慈恩寺大雁塔文艺研究成果丰硕,涉及到文学、... 在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背景下,作为“丝绸之路世界遗产”陕西段遗址点的地标性建筑及其“丝路学”和“丝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慈恩寺大雁塔诗歌的多学科研究意义重大。近四十年来关于慈恩寺大雁塔文艺研究成果丰硕,涉及到文学、宗教、历史、考古、书法、绘画、艺术、美学等诸多学科,但是相关的古代文学研究却颇为寥落,且角度也不够多维宏阔,而系统的慈恩寺大雁塔诗研究专著还没有,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本论纲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从丝路学及其丝路文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路文学 慈恩寺 大雁塔 诗歌论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论“以文为诗”看钱钟书的文体观念
19
作者 任竞泽 崔德全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113-118,共6页
文体观念是钱钟书文学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以文为诗”破体现象的文献载录和文体批评最为代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文为诗”的文体源流及态度倾向。他在极力称赏韩愈之以文为诗的基础上,追溯“以文为诗”的文体源流及... 文体观念是钱钟书文学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以文为诗”破体现象的文献载录和文体批评最为代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文为诗”的文体源流及态度倾向。他在极力称赏韩愈之以文为诗的基础上,追溯“以文为诗”的文体源流及其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二是《宋诗选注》所论宋人“以文为诗”。体现了钱钟书对于宋诗有别于唐诗的瘦硬生新风格的肯定,这一宋诗风格的形成与欧阳修、王安石、杨万里、黄庭坚等继承陶渊明、韩愈以来“以文为诗”的创作原则和破体理论息息相关。三是“同光体”与清代“以文为诗”。涉及“同光体”与清初宋诗派及其吕留良的渊源、论“同光体”成员及其与“桐城派”的关系以及论“同光体”所谓“学人之诗”的特征及源流等。四是论“以文为诗”之“革故鼎新”和“演变之原”的发展规律。涉及钱钟书为何肯定“以文为诗”,其原因在“文体递变”的文体发展规律;《中国文学小史序论》所论“以文为诗”,可见他的文学史发展观念;称“艺术之宫是重楼复室、千门万户,绝不仅是一大间敞厅”,体现了他的文体通变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以文为诗 韩愈 宋诗选注 谈艺录 同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同名诗文作家补考
20
作者 王伟 《中国诗歌研究》 2020年第1期184-198,共15页
唐代文人同名而人异者甚夥,古今学人对之颇有关注,然研究重心多置于诗内人物之名讳、行第、行实,而忽视作为创作主体之作家因同名而产生的歧误。本文借助传统文献与石质文献,对数十位同名文人予以辑考,其中颇多政坛建有卓著勋绩或文坛... 唐代文人同名而人异者甚夥,古今学人对之颇有关注,然研究重心多置于诗内人物之名讳、行第、行实,而忽视作为创作主体之作家因同名而产生的歧误。本文借助传统文献与石质文献,对数十位同名文人予以辑考,其中颇多政坛建有卓著勋绩或文坛享有盛誉之文人。对同名诗文作家的考订,不仅有助于准确、深入地释读唐代经典诗文,而且对唐代政治活动与事件研究、历史史实的钩稽亦具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质文献 同名诗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