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结果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1
作者 魏润哲 薄征 +1 位作者 李帆 李玉龙 《测绘技术装备》 2024年第2期153-158,共6页
为了更好地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实现陕西省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本文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结果为基础,从自然地理格局、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生态环境条件、作物熟制和耕地利用现状6个层面选取10个指标对陕西省耕地资... 为了更好地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实现陕西省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本文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结果为基础,从自然地理格局、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生态环境条件、作物熟制和耕地利用现状6个层面选取10个指标对陕西省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进行分析,为陕西省耕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陕西省耕作条件整体较优,但强碱性土壤占比较大,生物多样性整体一般,需对不同质量特性的土地实施差别化管控;陕西省耕地保护与利用主要方向是绿色发展,发展目标是提高耕地质量,因此,应构建智慧耕地管理平台,实现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的新型耕地保护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 耕地地类 耕地保护 恢复地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困境及对策建议——以陕西省为例
2
作者 许新利 马金晶 +2 位作者 李龙 黄晓燕 刘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9-45,共7页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提高我国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率、解决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等问题的重要发展政策,在推动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陕西省近十年城乡...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提高我国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率、解决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等问题的重要发展政策,在推动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陕西省近十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项目实施情况,总结了2011—2020年期间陕西省增减挂钩项目的特点:(1)项目数量多,规模大,覆盖全.(2)政策驱动强,农民积极性高.(3)地块较集中,项目落实易实施.并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所面临的困境:(1)复垦范围缩小,拆旧潜力不高.(2)实施程序冗长,基层意愿不强.(3)未预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影响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最后,提出了适当扩大政策范围、简化审查程序、预留发展区面积、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等相关政策优化建议,以期为增减挂钩政策实施及项目实践操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 增减挂钩政策 拆旧复垦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推进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军红 《地下水》 2022年第2期218-220,共3页
陕西省黄河流域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65%和67%,当前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是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措施之一... 陕西省黄河流域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65%和67%,当前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是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措施之一,为使治理措施研究有针对性,依据地形地貌及功能将陕西省黄河流域分为五个大区,分析各区基本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八大工程。通过精准施策,持续努力,定会使陕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得以极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整治 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修复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以陕西段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孔德豪 薄征 +1 位作者 王军红 卫新东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7期86-92,共7页
生境质量是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的重要表征,深入分析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探析汉江流域(陕西段)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本研究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2... 生境质量是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的重要表征,深入分析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探析汉江流域(陕西段)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本研究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2000—2020年流域生境质量,利用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明确了其集聚状况,剖析了流域内生境质量空间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汉江流域(陕西段)生境质量空间分异明显,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态势,以较高和中等生境质量为主,但整体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汉江流域(陕西段)生境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正相关性,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存在高-高、低-低集聚特征;土地利用、海拔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流域内生境质量贡献较大,土地利用/覆被和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热点分析 地理探测器 汉江流域(陕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塌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策研究 ——以彬州市义门镇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月帅 王军红 +2 位作者 王锐 张秀红 席敏涛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0期183-187,197,共6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发展时期,该项工作开展已成为土地整治的重要抓手。采煤塌陷区具有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的需求,该区域的保护与发展更应与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发展时期,该项工作开展已成为土地整治的重要抓手。采煤塌陷区具有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的需求,该区域的保护与发展更应与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本文基于社会调研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方法,对彬州市义门镇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探究采煤塌陷区周边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路径,提出“民生为重、产业强基、生态为本”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建议,以期为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方案编制与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区 土地综合整治 陕西彬州 义门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陕西段耕地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6
6
作者 卫新东 关嘉敏 +4 位作者 冯小龙 王筛妮 赵彦斌 张宇 孔德豪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0-361,共12页
为深入研究秦岭耕地资源环境变化规律,基于动态度模型、区位指数、重心迁移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采用陕西省2005~2019年1∶10000县级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以及统计年鉴数据,探究秦岭陕西段6个市、39个县(市、区)、353个乡镇的... 为深入研究秦岭耕地资源环境变化规律,基于动态度模型、区位指数、重心迁移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采用陕西省2005~2019年1∶10000县级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以及统计年鉴数据,探究秦岭陕西段6个市、39个县(市、区)、353个乡镇的耕地质量时空变化格局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在时间上,秦岭陕西段在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19年间耕地资源数量有所减少,且年平均减少率分别为0.45%、0.12%、0.20%,耕地数量变化趋于平稳,耕地质量等别平均值为10.98,相比陕西省耕地质量等别平均值(11.34)略高,相比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平均值(9.96)还处于较低的水平;②在空间上,2005~2019年秦岭陕西段耕地质量呈现出靠近关中平原的北线与西南线以及中部较高,东部、西部较低的分布格局;从区位指数变化来看,自然地理条件较好的西安市和渭南市耕地质量等别较高且为高等地的聚集区,处于陕南地区的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耕地质量较差,中等地、低等地的聚集程度较高;从重心迁移角度来看,高等地重心由周至县迁移至西安市鄠邑区,中等地重心由宁陕县迁移至镇安县,低等地重心由安康市汉滨区迁移至柞水县,然后再迁移至镇安县,坐标迁移量从大到小为低等地、中等地、高等地;③秦岭陕西段耕地质量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活动,各驱动因子交互作用后解释力增强,共同影响秦岭陕西段耕地质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质量 时空变化 驱动力 耕地保护 秦岭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生态修复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陕西省为例
7
作者 苏波 邓树杰 《中国土地》 2025年第2期56-58,共3页
本文结合陕西省矿山生态修复实践,探索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分为生态保护补偿、资源配置交易、生态载体溢价、生态产业开发等四类,并提出了完善配套保障制度、建立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机制、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本文结合陕西省矿山生态修复实践,探索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分为生态保护补偿、资源配置交易、生态载体溢价、生态产业开发等四类,并提出了完善配套保障制度、建立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机制、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配置 对策建议 成效评估 生态产业 溢价 价值实现路径 矿山生态修复 生态保护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推进全域土地整治的几点思考
8
作者 柏荐钟 《区域治理》 2021年第22期48-49,共2页
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本文主要从全域土地整治的形成过程、对当前全域土地整治试点工作的几点认识和当前推进全域土地整治应注意的问题3个维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综合整治 生态治理 乡村发展 土地 全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省级核查流程与方法
9
作者 薄征 吕慧玲 +1 位作者 苏波 李梦莹 《测绘标准化》 2024年第2期135-140,共6页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了掌握真实、准确的耕地后备资源,其调查评价数据成果的质量直接影响数据的价值和应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成果质量控制中,省级核查至关重要。本文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省级核查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了掌握真实、准确的耕地后备资源,其调查评价数据成果的质量直接影响数据的价值和应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成果质量控制中,省级核查至关重要。本文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省级核查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设计,提出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省级核查的技术方法与工作流程,总结了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省级核查的关键技术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果和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省级核查 工作流程 技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耕地产能核算研究
10
作者 薄征 王军红 +1 位作者 苏玉琴 魏润哲 《地理科学研究》 2024年第1期70-80,共11页
为了科学合理测算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耕地自然质量和利用成果的基础上,以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为例,通过调查样点指定作物粮食单产,采用回归模型法,分别建立指定作物标准粮理论单产和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可实现... 为了科学合理测算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耕地自然质量和利用成果的基础上,以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为例,通过调查样点指定作物粮食单产,采用回归模型法,分别建立指定作物标准粮理论单产和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可实现单产和利用等指数的线性回归函数模型,测算了理论、可实现和实际三个层次的单产、产能、利用强度、利用潜力,提出了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提高农用地产能的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分等 产能核算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木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生态问题定量诊断 被引量:14
11
作者 卫新东 林良国 +4 位作者 冯小龙 王晓峰 孔德豪 蔺康莉 杨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94,共13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的国家战略,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生态问题定量诊断是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的最基本单元。以神木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电路理论构建神木市生态安全格局,将识别出的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和低质量生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的国家战略,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生态问题定量诊断是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的最基本单元。以神木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电路理论构建神木市生态安全格局,将识别出的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和低质量生态空间作为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其次,通过构建生态问题指标体系,在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内定量化诊断现存生态问题;最后,通过生态问题指数(EPI)测算结果划定生态修复分区。研究表明:(1)神木市生态源地面积为411.64km^(2),以草地为主,主要分布在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源间生态廊道共63条,总长度约610.71km,中部地区的生态廊道较东南部密度大。(2)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的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包括生态夹点415个,面积达30.55km^(2);生态障碍点341个,面积共计25.72km^(2);低质量生态空间面积为1043.73km^(2)。(3)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内土壤侵蚀主要以微度侵蚀为主;地质灾害多发于采矿区以及黄土丘陵沟壑区;水源涵养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低质量生态空间;林地和草地的退化程度呈现东部较中部和西南部低的分布特征;耕地破碎化程度则呈现东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和西南部较低的特征;荒漠化指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低质量生态空间的沙地;部分河流、湖泊和湿地以及植被随着时间变化向非生态用地转变。(4)根据EPI测算结果,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可再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区、重点控制区和重点修复区,未来应结合各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现状,开展针对性的生态修复。研究结果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问题定量化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对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关键区域识别 生态问题诊断 生态修复分区 神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矿山生态修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常俊杰 刘乐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2年第3期107-109,共3页
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之一,基于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采用生物、工程等措施对矿山开发过程中导致环境破坏的问题进行修复,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到原先状态,趋于生态平衡的过程。文章对基于自然解决方案... 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之一,基于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采用生物、工程等措施对矿山开发过程中导致环境破坏的问题进行修复,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到原先状态,趋于生态平衡的过程。文章对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矿山生态修复的工程技术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分析了绿化植被的选取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矿山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气候对生态系统及生态修复工程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常俊杰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2年第21期63-65,70,共4页
极端气候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而全面、准确认识极端气候对生态系统及生态修复工程的影响,是最有效地降低极端气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方式之一,也是影响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转变。文章基于陕西省常见的四种极端气候,分析极... 极端气候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而全面、准确认识极端气候对生态系统及生态修复工程的影响,是最有效地降低极端气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方式之一,也是影响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转变。文章基于陕西省常见的四种极端气候,分析极端气候对生态系统、生态修复的影响,对极端气候提出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极端气候的生态修复工程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2000—2020年生态用地格局变化与分异趋势 被引量:18
14
作者 卫新东 张健 +3 位作者 王筛妮 蔺康莉 王宁 刘永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424-3435,共12页
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下的生态用地格局变化和分异趋势对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黄河流域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模型、生态状况指数模型等方法,探... 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下的生态用地格局变化和分异趋势对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黄河流域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模型、生态状况指数模型等方法,探讨了近20年黄河流域生态用地的数量、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不同生态用地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基础性生态用地占比最大(60.98%),保全性生态用地占比最少(4.77%),基础性和保全性生态用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辅助性生态用地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生态用地之间的转化呈明显的分异趋势,上中游以生态用地的内部转化为主,下游则以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为主,非生态用地扩张主要来源于耕地;生态用地的空间稳定性相对较高,但有下降趋势,整体上生态用地朝规模减小的趋势变化;黄河流域3个年份生态状况指数分别为60.98、61.66、60.29,生态质量呈波动式下降且有明显的梯度分异特征,上游地区生态质量最好,下游地区生态质量最差。研究结果对黄河流域各省制定生态用地管护措施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格局 生态质量 空间分异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