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电图及X线胸片与CT综合诊断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冯晶 李建军 高云展 《贵州医药》 CAS 2020年第1期110-111,共2页
目的分析心电图、X线胸片、CT综合诊断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疑似肺源性心脏病患者80例,患者均行心电图、X线胸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检查。以两位医师的一致诊断结论作为金标准,对心电图、X线胸片、CT及... 目的分析心电图、X线胸片、CT综合诊断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疑似肺源性心脏病患者80例,患者均行心电图、X线胸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检查。以两位医师的一致诊断结论作为金标准,对心电图、X线胸片、CT及两两组合、三者联合诊断肺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进行计算,并比较不同方法诊断肺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1)医师综合征诊断56例为肺心病患者,心电图诊断31例,X线胸片诊断41例,CT诊断51例,心电图+X线胸片诊断44例、心电图+CT综合诊断51例、X线胸片+CT综合诊断52例,心电图+X线胸片+CT检查诊断为肺心病共54例。(2)心电图+X线胸片+CT检查敏感度、准确度和特异度最高,较其它诊断方案更具优势。结论心电图+X线胸片+CT检查综合诊断肺心病较单一诊断方案灵敏度、准确度高,对肺心病诊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源性心脏病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心电图 X线胸片检查 综合诊断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CT检查的价值(附22390例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志东 李建军 《吉林医学》 CAS 2011年第17期3399-3401,共3页
目的:分析区域内两所三级医院5年22 390例颅脑CT患者的检查目的和CT征象,探讨颅脑CT检查在临床应用的范围、价值和CT检查的适应证。方法:搜集22390例颅脑CT申请和检查资料,统计分析颅脑CT的申请目的与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根据申请的部... 目的:分析区域内两所三级医院5年22 390例颅脑CT患者的检查目的和CT征象,探讨颅脑CT检查在临床应用的范围、价值和CT检查的适应证。方法:搜集22390例颅脑CT申请和检查资料,统计分析颅脑CT的申请目的与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根据申请的部位,可分为颅脑外伤(含打架及纠纷共10213例)、颅脑疾患(5436例)、排除颅脑疾患(6409例)、体检(332例)。根据检查结果可分为脑出血(1538例)、脑梗塞(5163例)、脑肿瘤(222例)、骨折(1158例)、其他颅脑疾患(4897例)、未见异常(9412例)。结论:CT检查是诊断颅脑疾患的重要和有效手段,仍然是目前多数医院颅脑检查的常规方法,是脑出血以及颅脑外伤等疾患的首先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治疗与介入治疗肝源性脾亢80例疗效对比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恒 曾茗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17期31-32,共2页
目的分析、比较放射治疗与介入治疗肝源性脾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肝源性脾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行脾脏外照射治疗,对照组行部分脾脏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 目的分析、比较放射治疗与介入治疗肝源性脾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肝源性脾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行脾脏外照射治疗,对照组行部分脾脏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两组甲乙线、甲丙线、丁戊线比较,差异不显著,说明治疗后两组脾脏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1.37±0.64)分、发热(1.50±0.74)d,对照组疼痛评分(4.62±3.23)分、发热(4.71±6.58)d,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射治疗肝源性脾亢与介入治疗疗效相近,而且可有效降低疼痛和发热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介入治疗 肝源性脾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刘国庆 高任 宋鹏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87例,共126处病灶,所有患者均行1.5T磁共振检查(MR),给予增强扫描及DWI序列扫描。以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为""金标准&qu...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87例,共126处病灶,所有患者均行1.5T磁共振检查(MR),给予增强扫描及DWI序列扫描。以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为""金标准",观察良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MR增强扫描表现,比较增强扫描及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临床效果及良性与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ADC值。结果:(1)126处占位性病灶中恶性病变72处,良性病变54处;原发性肝癌低b值ADC值低于血管瘤、肝脓肿,中b值、高b值ADC值低于血管瘤、肝脓肿及转移瘤;转移瘤低b值、中b值、高b值ADC值均低于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低b值、中b值ADC值均低于血管瘤及肝脓肿,高b值ADC值均低于血管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WI序列扫描联合强化扫描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22%、100.00%、98.41%,单纯DWI序列扫描分别为70.83%、77.78%、73.81%,强化扫描分别为77.78%、85.19%、80.95%;DWI序列扫描联合强化扫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分别高于单纯DWI序列扫描及强化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T磁共振DWI序列有助于提高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扩散加权成像 肝脏 良恶性病变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国庆 闫龙 高任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456-458,462,共4页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1.5T磁共振腹部检查的95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序列及DWI序列扫描,以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为"金标准",观察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1.5T磁共振腹部检查的95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序列及DWI序列扫描,以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为"金标准",观察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MR表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淋巴结长径、短径及ADC值诊断效能。结果:①95例患者共检出肿大淋巴结146枚,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分别为81枚、65枚。在MR信号是否均匀及是否成簇分布方面,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转移淋巴结长径、短径均大于非转移淋巴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ADC值小于非转移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ROC曲线分析:长径、短径、ADC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14、0.505、0.866,阈值分别为1.915 mm、1.200 mm、0.750×10~3mm^2/s;ADC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9%、71.1%,显著高于长径(56.1%、47.4%)及短径(61.0%、53.3%)。结论:1.5T磁共振DWI序列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具有较高敏感度及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扩散加权成像 胃癌 淋巴结转移 特征曲线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