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竞合关系网络视角下城市大型商业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1
作者 王嘉溪 周庆华 王庆军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73,共8页
从商业设施间的竞合关系出发,以西安市为例,利用开源数据,通过商业引力模型、动态投影、修正余弦相似度计算等方法,叠加构建商业设施竞合关系网络,并从中心性、结构性、等级性、分布性、社区(组团)性、关联性、竞争性、稳定性等方面解... 从商业设施间的竞合关系出发,以西安市为例,利用开源数据,通过商业引力模型、动态投影、修正余弦相似度计算等方法,叠加构建商业设施竞合关系网络,并从中心性、结构性、等级性、分布性、社区(组团)性、关联性、竞争性、稳定性等方面解析该网络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竞合关系网络的宏观调控、动态预测和风险识别等特点,提出可能的商业设施布局优化策略,以期引导商业设施的有序开发和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设施 竞合关系 网络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BDT-XGBoost的西北地区制造业碳排放预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新生 李忆楠 +1 位作者 陈章政 王润周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1-143,共13页
西北地区工业发展高度依赖煤炭、石油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导致制造业碳排放量持续上升。该研究根据2000-2020年面板数据,建立基于STIRPAT模型、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以及极度梯度提升树(XGBoost)相结合的碳排放预测模型。通过排... 西北地区工业发展高度依赖煤炭、石油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导致制造业碳排放量持续上升。该研究根据2000-2020年面板数据,建立基于STIRPAT模型、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以及极度梯度提升树(XGBoost)相结合的碳排放预测模型。通过排放因子法估算碳排放量,分析西北地区碳排放现状以及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选取15项与碳排放量相关的影响因素,并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GBDT进一步筛选关键影响因素,对比5种机器学习模型。结果表明,XGBoost对数据的预测表现最优,其评价指标MSE、MAPE和R2分别为0.54%、16.78%和93.87%,且该模型在西北地区各省份的预测R2均大于90%,准确度高,证明其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制造业碳排放量,为西北地区尽早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碳排放 XGBoost模型 西北地区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次沟流域样条分区谱系建构与规划设计导控研究
3
作者 田达睿 钟琪 +1 位作者 邢晓越 杨晓丹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7-56,共10页
次沟流域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乡发展的重要潜在区域,但其狭长的沟谷空间内地形复杂、多系统复合,孕育出了复杂的人地关系,城市规划的一般经验与方法较难适用于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导致该区域规划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将“城乡空间样条... 次沟流域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乡发展的重要潜在区域,但其狭长的沟谷空间内地形复杂、多系统复合,孕育出了复杂的人地关系,城市规划的一般经验与方法较难适用于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导致该区域规划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将“城乡空间样条断面”方法引入次沟流域规划,遵循人地和谐共生理念并从“自然环境生态性、聚落建设适宜性、人居发展程度”3个维度绘制次沟流域样条分区谱系图,定义“T3-a发展成熟区、T3-b发展潜力区、T2-a适度收缩区、T2-b维持平衡区、T1-a生态治理区、T1-b生态服务区、T1-c生态保育区”7类样条分区;基于次沟流域样条分区的不同特征与问题,确定各分区的职能定位与发展导向,从聚落空间秩序、营建模式、功能设施及生态景观等方面对次沟分区规划设计提出差异化的导控规则与指标,以促进次沟流域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健康良性发展,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规划设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空间样条分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次沟流域规划 规划设计导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特色风貌营建策略探究——以宁夏平罗县为例
4
作者 罗小龙 丁子尧 +1 位作者 李杰 杨凌凡 《中国名城》 2024年第11期13-21,共9页
城市风貌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基于当前城市建设中文化传承不佳、特色风貌不显的问题,提出在城市特色风貌营建中识别、传承、表达地域文化的技术思路,并... 城市风貌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基于当前城市建设中文化传承不佳、特色风貌不显的问题,提出在城市特色风貌营建中识别、传承、表达地域文化的技术思路,并以平罗县为例开展具体应用。在提炼平罗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特征并转译为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特色风貌定位和城市格局重塑,进而针对风貌分区、重要街巷、文化地标3个维度的城市空间提出具体的特色风貌营建策略,以期重现平罗“大漠水乡,边塞古城”的城市形象,为其他地区的城市特色彰显和文化有序传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城市特色风貌 营建策略 平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本挖掘的传统村落乡土知识提取研究——以宁强县青木川村为例
5
作者 李稷 张沛 +2 位作者 张中华 王雪松 白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5-864,共10页
传统村落的乡土社会与空间中蕴含着丰富的乡土知识,是先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结晶,不仅指导着过去乡土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对未来乡村振兴发展有着较强的启示意义.然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具有较强地方性特征的乡土... 传统村落的乡土社会与空间中蕴含着丰富的乡土知识,是先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结晶,不仅指导着过去乡土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对未来乡村振兴发展有着较强的启示意义.然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具有较强地方性特征的乡土知识面临着西方现代科学知识冲击,已日渐失去话语权,边缘化态势显著.因此,以陕南传统村落青木川村与《青木川》纪实性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引入文本挖掘技术与方法,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与实地走访调查,识别文本中的乡土社会与空间特征信息,进而基于乡土实践逻辑提取乡土生态知识、乡土营建知识、乡土风俗知识与乡土治理知识,旨在为青木川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知识 传统村落 文本挖掘 青木川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都市圈城市扩张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郄海潮 马文睿 +1 位作者 李晨曦 吴国超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3期99-104,109,共7页
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用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出不同的演化特征。本文以西安都市圈为例,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西安都市圈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城市扩张进行研究,刻画西安都市圈城市扩张时序与... 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用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出不同的演化特征。本文以西安都市圈为例,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西安都市圈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城市扩张进行研究,刻画西安都市圈城市扩张时序与空间的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对西安都市圈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安都市圈核心区城市建成区在30年间,一直处于加速拓展趋势,在2010年之后,拓展速度不断加快;而拓展强度却先降后升,1990—2000年期间,拓展强度超过100%,此时是加速拓展时期,由于城市建成区面积在前期已经达到较大基数,城市扩展速度在2000年之后逐渐回落,2010—2020年期间拓展强度缓慢提升。(2)西安都市圈核心区的空间扩展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跳跃扩展阶段(2001—2005年)、圈层填充阶段(2006—2010年)、全面拓展阶段(2011—2015年)、向西跨越阶段(2016—2020年)。(3)地理探测器单因子探测分析结果显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对城乡工矿建设用地占比的交互解释度最大,为0.6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其他因子的交互解释度最大,均大于0.4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次之,均大于0.35。城乡工矿建设用地占比主要受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其他因子共同推动。本文为研究西安都市圈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西安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人居单元的概念、机制与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晓丹 周庆华 田达睿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40,共7页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具有城乡连续一体的特征,表现为“城镇—乡村—田野”的连续空间谱系。中国在经历了城乡二元发展之后,进入了“城乡中国”的区域一体化阶段。面向区域城市化的外部趋势,基于“城乡中国”的本土背景,提出“区域人居单元...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具有城乡连续一体的特征,表现为“城镇—乡村—田野”的连续空间谱系。中国在经历了城乡二元发展之后,进入了“城乡中国”的区域一体化阶段。面向区域城市化的外部趋势,基于“城乡中国”的本土背景,提出“区域人居单元”概念,从文化地理学视角分析区域人居单元的驱动因子和形成机制,围绕单元系统、单元区划、风貌特色,揭示区域人居单元的基本特征,该概念可以为区域国土空间设计明确具体的实践对象,在区域尺度上为解决“千城一面”问题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中国 区域人居单元 空间谱系 分形同构 城乡风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EMD-SSA-ELM方法的建筑业碳排放预测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新生 任明月 陈章政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3-39,88,共8页
针对碳排放数据的波动性和非线性问题,为了更精准预测建筑业碳排放量,提出了结合互补经验模态分解(CEEMD)、麻雀搜索算法(SSA)和极限学习机(ELM)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模型。首先,根据IPCC公布的计算方法计算1995—2020年我国建筑业碳排... 针对碳排放数据的波动性和非线性问题,为了更精准预测建筑业碳排放量,提出了结合互补经验模态分解(CEEMD)、麻雀搜索算法(SSA)和极限学习机(ELM)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模型。首先,根据IPCC公布的计算方法计算1995—2020年我国建筑业碳排放量,使用灰色关联分析验证所选影响因素的合理性;然后使用CEEMD将原数据分解为多个平稳序列和一个残差项,以缓解碳排放数据的波动性。其次,应用ELM对每个分解结果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并使用SSA优化模型参数。最后,将预测结果集成汇总,并对比分析CEEMD-SSAELM、SSA-ELM、CEEMD-ELM和ELM预测结果。结果显示:CEEMD-SSA-ELM的均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决定系数分别为2 928.43万吨、2 255.73万吨、1.158%和0.948,均优于其他三个模型,是一种更适用于建筑业碳排放量的预测方法,为我国建筑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碳排放预测 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麻雀搜索算法 极限学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与自然融合的传统村落景观韧性评估与提升——以陕南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稷 张沛 +1 位作者 张中华 刘赫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1期133-140,共8页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遭受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干扰,加之“重文化、轻自然”的保护思想较为普遍,导致传统景观难以维持平衡状态而出现破碎化、异化与衰败等问题。本文基于文化与自然融合理念,系统解析传统村落景观韧...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遭受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干扰,加之“重文化、轻自然”的保护思想较为普遍,导致传统景观难以维持平衡状态而出现破碎化、异化与衰败等问题。本文基于文化与自然融合理念,系统解析传统村落景观韧性内涵与机理,并构建景观韧性评估模型,以陕南地区的12个传统村落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陕南传统村落样本景观韧性综合得分平均为55.282,处于景观韧性一般水平,最高为青木川村,凤镇街村、营梁村与云镇村得分均高于60,处于韧性较强水平,得分最低为西坝村处于韧性较弱水平;第二,指标准则层中文化景观韧性得分最高,是影响陕南传统村落景观韧性水平的主导因素,依次是生态环境韧性与社会网络韧性;第三,一级指标中陕南传统村落样本得分情况差异较大,主要受到自然环境、旅游开发、人口流失与移民搬迁政策等因素影响。最后,基于景观韧性评价结果与文化与自然融合理念,从增强抵御干扰力、提升适应恢复力、优化学习发展力等入手,提出传统村落景观韧性分类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景观韧性评估 文化与自然融合 陕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基因视角下乌兰浩特市城市历史轴线的传承与发展
10
作者 蒋蕾莉 邹宜彤 王致远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第S02期161-162,共2页
随着文化自信战略的加强,为探求城市自身文化特色,延续当地文脉成为城市规划领域重要的课题,文化基因作为文化研究模型,能够深入全面地对地方文脉进行梳理,而城市轴线作为城市文化物化的载体,是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因此,通过城市格局... 随着文化自信战略的加强,为探求城市自身文化特色,延续当地文脉成为城市规划领域重要的课题,文化基因作为文化研究模型,能够深入全面地对地方文脉进行梳理,而城市轴线作为城市文化物化的载体,是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因此,通过城市格局、城市结构、空间肌理3个方面提取乌兰浩特市历史轴线的文化基因,并在梳理城市建设历史地图、识别文化基因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整合城市轴线、再现山水格局,重塑美化开敞空间、延续文化内涵,提升完善人居环境、激发老城活力等策略,延续和深化城市文化基因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基因 历史轴线 传承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文饰:一种以题名创作升华风景意境的本土营造方法
11
作者 杨晓丹(图/文) 李小龙(图/文) +1 位作者 杨凌凡(图/文) 林予欣(图/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风景文饰”中国本土风景营造善于在物质空间建设的基础上,注入一番人文意涵,升华一地人居意境。在实践中,往往将寓于空间之内的审美意趣、历史典故、先贤事迹等进行精华萃取和诗文凝练,采用匾额、楹联、碑刻、砖雕等形式进行“... 1.何谓“风景文饰”中国本土风景营造善于在物质空间建设的基础上,注入一番人文意涵,升华一地人居意境。在实践中,往往将寓于空间之内的审美意趣、历史典故、先贤事迹等进行精华萃取和诗文凝练,采用匾额、楹联、碑刻、砖雕等形式进行“题名”,补充和升华空间本体所不能传达之意蕴,“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文”。由此累代形成“风景文饰”的优秀营造传统,历史文献亦作“景题”“品题”“题咏”“点题”等之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空间 历史典故 审美意趣 文饰 空间本体 历史文献 题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城际合作共建园区的发展与制度创新
12
作者 罗小龙 杨凌凡 唐蜜 《城市学刊》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下,不断丰富完善的新发展格局战略使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城市合作迎来新局面。合作共建园区作为中国城市合作中的重要制度创新,肩负着进一步促进区域产业链分工合作、优化区域创新协同制度供给的重要使命。立足新发... 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下,不断丰富完善的新发展格局战略使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城市合作迎来新局面。合作共建园区作为中国城市合作中的重要制度创新,肩负着进一步促进区域产业链分工合作、优化区域创新协同制度供给的重要使命。立足新发展格局下合作共建园区转型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与方向,从新发展格局对合作共建园区制度创新的核心诉求出发,从搭建土地发展权转移制度、创新收益分配机制、应对行政区经济影响、完善治理体制降低行政成本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当前城际合作共建园区进一步优化提升的关键问题;提出弹性可变的土地发展权转移制度改革、基于综合收益清单的利益共享机制创新、多层级引导的实施监管体系搭建、城市间合作的相关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合作共建园区 城市合作 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转型路径与机制——基于“同质多形”视角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凌凡 罗小龙 +2 位作者 唐蜜 丁子尧 顾宗倪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9-390,共12页
合作共建园区的转型发展作为重要区域治理现象在学术界备受关注。本文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援引“同质多形”理论视角并构建研究框架,尝试从尺度、网络、领域等多个维度揭示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转型的内在动力及其新发展趋势... 合作共建园区的转型发展作为重要区域治理现象在学术界备受关注。本文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援引“同质多形”理论视角并构建研究框架,尝试从尺度、网络、领域等多个维度揭示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转型的内在动力及其新发展趋势。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多维特征处于动态演化中,资本需求与行政治理困境共同构成最为关键的演化动力。园区经历了以企业转移为目标的早期形成阶段、2010年后的波折发展阶段以及2016年后以多元伙伴议程为导向的创新转型阶段,园区的转型发展由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需求与行政治理困境共同推动。②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治理方式从政府间协同转向多元主体网络行动,使园区的尺度、网络、领域特征从早期迁出地主导的单中心治理方式向多元化发展。③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的建设从突出专业化经济优势转向囊括创新、生产、居住等要素的综合性整体系统转变,是当前区域治理日趋复杂的缩影,国家到地方、政府到市场的不同行动主体都参与其中。总之,本文揭示了合作共建园区治理的新趋势,并强调同质多形框架在认识与推动当前合作共建园区新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共建园区 “同质多形”理论 尺度 网络 领域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景成径:一种风景游径的本土营造理念
14
作者 李琢 李小龙 +1 位作者 蒋苑 张曼希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联景成径”中国本土风景营造素来葆有一种强烈的整体意识和人文关怀,强调风景创造要与人的“游观”体验实感紧密融合,注重依托和塑造特色游径,整合景群、串景成链,使人们在往来行走中、登山临水间,能够有主线、有节奏、连续性... 1.何谓“联景成径”中国本土风景营造素来葆有一种强烈的整体意识和人文关怀,强调风景创造要与人的“游观”体验实感紧密融合,注重依托和塑造特色游径,整合景群、串景成链,使人们在往来行走中、登山临水间,能够有主线、有节奏、连续性地体验一地风景特色,建立对风景格局的整体意象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意识 塑造特色 游径 人文关怀 连续性 风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识别 被引量:9
15
作者 范晓鹏 庞鹏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4-264,共11页
伴随着西安城市服务辐射功能的不断加强,周边咸阳、渭南、铜川的相关区县已与西安形成紧密的经济、人口联系.本文从交通等时圈、城市吸引力、城镇人口密度、历史文化资源密度等4个角度出发,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GIS)、导航、人口经... 伴随着西安城市服务辐射功能的不断加强,周边咸阳、渭南、铜川的相关区县已与西安形成紧密的经济、人口联系.本文从交通等时圈、城市吸引力、城镇人口密度、历史文化资源密度等4个角度出发,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GIS)、导航、人口经济统计等多源数据,采用多维定量计算的方法,考虑都市圈的发展能级、内部联系及空间集聚特征,以区县为单元进行测算,确定西安都市圈核心区、综合界定的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通过对西安都市圈空间特征提取与规律挖掘,首先运用交通等时圈法划定西安都市圈空间分析范围,其次通过城市引力模型初步定量测算西安都市圈核心圈层和扩展圈层,用经济社会数据计算研究区内各区县的综合实力,结合城市引力模型计算核心城区的吸引力范围,最后计算各区县的人口密度和历史文化资源密度,辅助调整西安都市圈核心圈层范围.结果表明基于多源数据源综合界定的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更加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范围 西安都市圈 多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安都市圈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思洁 李稷 +1 位作者 刘科伟 赵丹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5,共11页
基于陕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区位熵、人口集聚度、空间自相关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向... 基于陕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区位熵、人口集聚度、空间自相关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向都市圈核心圈层集聚的特征,经济和交通是主要影响因素,住房、公共服务和制度是次要影响因素,其原因主要有中心外围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户分离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西安都市圈
原文传递
基于LASSO-GWO-KELM的工业碳排放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新生 魏志臻 +1 位作者 陈章政 韩轶伟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1-149,共9页
针对工业碳排放系统的总量预测问题,建立基于套索回归(LASSO)、灰狼优化算法(GWO)和核极限学习机(KELM)相结合的模型提高碳排放量预测精度。首先根据IPCC公式法与电热分摊法核算2000—2020年工业直接与间接碳排放量,运用STIRPAT模型选... 针对工业碳排放系统的总量预测问题,建立基于套索回归(LASSO)、灰狼优化算法(GWO)和核极限学习机(KELM)相结合的模型提高碳排放量预测精度。首先根据IPCC公式法与电热分摊法核算2000—2020年工业直接与间接碳排放量,运用STIRPAT模型选取国内生产总值、能源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然后通过灰色关联分析、LASSO回归模型筛选出7个显著影响因素;再接着对工业碳排放系统的参数数据进行预处理并输入至KELM模型,使用GWO算法优化KELM正则化系数(C)和核函数参数(γ);最后将预测结果集成汇总,并对比分析LASSO-GWO-KELM、LASSO-SSA-KELM、LASSO-SFO-KELM、LASSO-KELM和LASSO-ELM预测结果。结果显示:LASSO-GWO-KELM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拟合,其均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02%、1.09%、1.33%和1.17%,均优于其他模型,证明该模型能够更为准确地预测工业碳排放量,为我国尽早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套索回归 核极限学习机 灰狼优化算法 碳排放预测
原文传递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的逻辑机理、现实困境与改善路径
18
作者 李勇 赵彬 《决策咨询》 2025年第2期14-19,37,共7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呈现样态,其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不仅重塑了农文旅产业升级路径,也促进了农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机理,主要遵循创新引领、融合协同、生态支撑、需求塑造和共...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呈现样态,其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不仅重塑了农文旅产业升级路径,也促进了农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机理,主要遵循创新引领、融合协同、生态支撑、需求塑造和共享保障这一新发展理念;但也存在数字技术落地难、产业融合与协同成本高和市场需求与人力资本挑战多等多重现实困境;最终可通过科技持续创新、业态深度融合和补足发展短板等措施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文旅融合 逻辑机理 改善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