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梗死X线、CT及低场强MRI影像学表现(附11例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左东红 周涛 张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1375-1376,共2页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骨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累及20个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和MRI检查。结果:11例共累及20个部位,股骨下端10个,股骨上端1个,胫骨上端7个,胫骨下端1个,肱骨上段1例。X线片及C...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骨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累及20个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和MRI检查。结果:11例共累及20个部位,股骨下端10个,股骨上端1个,胫骨上端7个,胫骨下端1个,肱骨上段1例。X线片及CT表现为骨质疏松或环形、斑片状高密度影。MRI依据病变发病时间,不同分期病灶特点和信号不同,地图样和双线样改变是特征性改变。结论:X线平片可以满足中晚期骨梗死的诊断,CT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MRI检查对早期骨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坏死/诊断 放射摄影术/方法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方法 磁共振成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脊椎结核疾病炎性水肿的影像学诊断价值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贾红卫 张军 李新胜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12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检查技术在早期脊椎结核炎性水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接治的63例脊椎结核疑似患者,均行X射线、CT和MRI检查,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将患者的影像诊断结果分别设为X射线组、CT组和MRI组,每组影像资料均...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检查技术在早期脊椎结核炎性水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接治的63例脊椎结核疑似患者,均行X射线、CT和MRI检查,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将患者的影像诊断结果分别设为X射线组、CT组和MRI组,每组影像资料均为63例。对比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下脊椎结核疾病和早期脊椎结核炎性水肿的诊断真阳性率、真阴性率和准确率。结果:在脊椎结核疾病的诊断方面,CT组和MRI组的真阳性率、真阴性率及准确率结果优于X射线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真阳性率=14.592、x2=23.251,x2真阴性率=5.250、x2=7.337,x2准确率=19.722、x2=30.406;P<0.05),CT组和MRI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早期脊椎结核炎性水肿的诊断方面,CT组和MRI组的真阳性率、真阴性率及准确率结果优于X射线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真阳性率=10.096、x2=24.436,x2真阴性率=9.894、x2=28.233,x2准确率=18.402、x2=50.428;P<0.05),且MRI组的所有指标均优于CT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25、x2=7.265、x2=11.649;P<0.05)。结论:CT和MRI检查技术在脊椎结核疾病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早期脊椎结核炎性水肿的鉴别诊断方面,MRI是一种最准确的影像检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结核 炎性水肿 骨质破坏 椎旁脓肿 椎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与MRI在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对照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李勇毅 张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13期109-111,共3页
目的比较CT与MRI应用于多发性脑梗死(MC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MCI患者,均先行CT检查,之后行MRI检查。评价MRI与CT对本组120例MCI患者的检出率、不同梗死时间的检出率、不同梗死部位的检出情况、检查时间及对病灶大小、病灶数量... 目的比较CT与MRI应用于多发性脑梗死(MC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MCI患者,均先行CT检查,之后行MRI检查。评价MRI与CT对本组120例MCI患者的检出率、不同梗死时间的检出率、不同梗死部位的检出情况、检查时间及对病灶大小、病灶数量的检出情况。结果 MRI在发病时间<24 h、24~72 h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P<0.05)。MRI对顶叶、额叶、基底节区、丘脑梗死部位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MRI的检查时间显著长于CT(P<0.05),对病灶大小、病灶数量的检出情况显著优于CT(P<0.05)。结论 CT与MRI均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但对MCI而言,MRI较CT的检出率更为理想,特别对于早期梗死病灶、不同梗死部位、病灶大小及数量具有显著的诊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 多发性脑梗死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椎间盘与邻近椎间盘退变的MRI表现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小刚 张军 +4 位作者 周涛 左东红 贺小玲 陈富春 耿亚库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21期146-148,151,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突出椎间盘与邻近椎间盘退变的MRI表现。方法选择已行单节段LDH手术的患者80例,以年龄段进行分组,将其分为<40岁组20例、40~60岁组30例、> 60岁组30例。80例患者术前均行腰椎MRI检查,比...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突出椎间盘与邻近椎间盘退变的MRI表现。方法选择已行单节段LDH手术的患者80例,以年龄段进行分组,将其分为<40岁组20例、40~60岁组30例、> 60岁组30例。80例患者术前均行腰椎MRI检查,比较不同年龄段突出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软骨终板与椎间盘退变情况,分析突出椎间盘与邻近椎间盘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年龄段突出腰4~5椎间盘退变评分与软骨终板退变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年龄段邻近的腰3~4椎间盘退变评分与软骨终板退变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年龄段邻近的腰5~骶1椎间盘退变评分与软骨终板退变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年龄段突出腰5~骶1与邻近腰4~5椎间盘退变评分与软骨终板退变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突出腰4~5椎间盘与邻近腰3~4椎间盘的椎间盘退变评分有显著显著相关性(P=0. 000),软骨终板退变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 000)。突出腰5~骶1与邻近腰4~5椎间盘的椎间盘退变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 000),软骨终板退变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 000)。结论 LDH突出椎间盘与邻近椎间盘退变也随年龄增长而加重,通过MRI观察突出椎间盘与邻近椎间盘退变,可以为进一步预防与治疗工作提供有利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椎间盘 邻近椎间盘退变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排CT和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用于临床分组诊断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的随机对照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周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10期70-72,83,共4页
目的研究16排CT和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临床分组中诊断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0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16排CT检查(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80例)作为研... 目的研究16排CT和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临床分组中诊断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0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16排CT检查(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80例)作为研究组,以手术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组临床确诊情况。结果手术证实80例结石患者,对照组确诊60例,研究组确诊75例,研究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检查直径在0.8cm以下的无胆总管扩张的结石患者42例,对照组31例,研究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中,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较16排CT确诊率高,特别是在对直径相对低于0.8cm、无胆总管扩张的结石诊断中,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排CT 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胆囊结石 肝外胆总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MRI及MRA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价值探讨 被引量:8
6
作者 周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708-709,共2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MRI及MRA影像表现,以及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均行CT及MRI平扫、MRA检查。结果:CT及MRI平扫显示:患侧海绵窦扩大8例,眼上静脉扩张8例,不同程度眼球突出8例,眼外...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MRI及MRA影像表现,以及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均行CT及MRI平扫、MRA检查。结果:CT及MRI平扫显示:患侧海绵窦扩大8例,眼上静脉扩张8例,不同程度眼球突出8例,眼外肌增粗6例,球后脂肪浑浊3例,伴有颅脑损伤7例,其中CT显示颅底骨折7例。8例MRA原始图像及MIP图像可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口的位置,以及增粗的眼上静脉,部分患者可见眼下静脉、岩上窦、岩下窦、海绵间窦扩张,并可显示侧支循环情况。结论:CT、MRI平扫结合MRA检查没有创伤,无需对比剂,安全可靠,可以完成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方法 磁共振成像/方法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谭鑫 赵芳芳 《贵州医药》 CAS 2022年第12期1983-1984,共2页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用于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疑似脑血管患者60例,均先后开展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将血管造影结果当作金标准,统计并比较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准确度、...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用于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疑似脑血管患者60例,均先后开展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将血管造影结果当作金标准,统计并比较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情况,并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的脑血管病患者特征。结果血管造影显示阳性49例,阴性11例;多层螺旋CT显示阳性39例,阴性21例;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阳性47例,阴性13例。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多层螺旋CT(P<0.05)。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47例脑血管病患者中,脑出血14例(29.79%),脑梗死18例(38.30),脑梗病灶直径>18 mm 4例(22.22),脑梗病灶直径≤18 mm 14例(77.78%),颅内动脉瘤15例(31.91%)。47例患者均存在程度不一脑动脉狭窄,包含大脑前动脉狭窄12例(25.53%);大脑中动脉狭窄15例(31.91%);大脑后动脉狭窄20例(42.55%)。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用于脑血管病患者能提升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给临床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出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血管病疾病 准确度 敏感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患者CT灌注成像参数与黏蛋白1、存活蛋白及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高鹏飞 李娜 景引军 《癌症进展》 2022年第2期148-150,173,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CT灌注成像(CTPI)参数与黏蛋白1(MUC1)、存活蛋白(survivin)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选取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接受CTPI检查,取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和至少15 mm处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UC1...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CT灌注成像(CTPI)参数与黏蛋白1(MUC1)、存活蛋白(survivin)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选取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接受CTPI检查,取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和至少15 mm处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UC1、survivin的表达情况及MVD。CTPI灌注参数[总肝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AI)、门静脉灌注量(HPP)]与MUC1、survivin、MVD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肝癌组织中HPP、TLP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HAP、HAI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MUC1、survivin阳性表达率和MVD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AP与survivin、MUC1、MVD均呈正相关(P﹤0.01);HPP、TLP与survivin、MUC1、MVD均无相关性(P﹥0.05);HAI与MVD呈正相关(P﹤0.01),但与MUC1、survivin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肝癌患者肝脏CTPI灌注参数与MUC1、survivin及MVD可能有关,可为肿瘤血管生成及相应生物学行为提供实时、无创的评价,为早期诊断、治疗方案拟订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CT灌注成像 黏蛋白1 存活蛋白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联合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结节的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高鹏飞 李娜 景引军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17期2237-2240,共4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肝脏良恶性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8月于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96例肝脏良恶性结节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临床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组...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肝脏良恶性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8月于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96例肝脏良恶性结节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临床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组(n=71)和恶性组(n=25),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资料,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DWI、MSCT单独及联合检查对肝脏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性组患者的表面通透性(PS)、血容量(BV)和血流量(BF)分别为(2.05±0.61)mL/(min·100 g)、(1.37±0.41)mL/100 g、(11.07±3.06)mL/(min·100 g),明显小于恶性组的(18.20±5.89)mL/(min·100 g)、(5.17±1.42)mL/100 g、(31.46±7.88)mL/(min·100 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平均通过时间(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患者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2.14±0.43)×10^(-3) mm^(2)/s,明显大于恶性组的(1.39±0.35)×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诊断肝脏良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5.92%、95.31%、86.46%;DWI诊断肝脏良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7.32%、95.38%、87.50%;MSCT和DWI联合诊断肝脏良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1.55%、97.01%、91.67%。结论DWI和MSCT均可准确反映肝脏结节的良恶性,联合诊断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度,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良恶性结节 扩散加权成像 多层螺旋CT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CT灌注成像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鑫 赵芳芳 《贵州医药》 CAS 2022年第11期1811-1813,共3页
目的分析脑CT灌注成像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间段本院收治的轻型颅脑外伤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均开展脑CT灌注成像,对比两组不同部位脑血容量(CBV)、脑血流灌注率(CBF)及平... 目的分析脑CT灌注成像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间段本院收治的轻型颅脑外伤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均开展脑CT灌注成像,对比两组不同部位脑血容量(CBV)、脑血流灌注率(CBF)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后结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分成预后良好组、预后较差组,比较两组CBV、CBF及MTT差异,分析各项指标和GOS评分的关系。结果观察组额叶、顶叶、脑干和基底节的CBV及CBF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额叶、顶叶、脑干和基底节的MTT均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较差组的CBV、CBF低于预后良好组,MTT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CBV、CBF和GOS评分之间为正相关关系,MTT和GOS评分之间为负相关关系。结论脑CT灌注成像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CT灌注成像 重型颅脑损伤 脑血容量 脑血流灌注率 平均通过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肺动静脉瘘的CT表现及诊断(附4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1
作者 左东红 周涛 +1 位作者 张军 乔磊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1382-1383,共2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肺动静脉瘘的CT增强扫描、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MSCTPA)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肺动静脉瘘患者的CT平扫、增强及MSCTPA征象;结果:2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一侧两处病灶,1例为双肺四处病灶,共计8个病灶,其中位... 目的:探讨先天性肺动静脉瘘的CT增强扫描、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MSCTPA)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肺动静脉瘘患者的CT平扫、增强及MSCTPA征象;结果:2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一侧两处病灶,1例为双肺四处病灶,共计8个病灶,其中位于下肺5个病灶,左上肺2个病灶,右肺中叶及下叶后基底段各1个病灶。CT平扫病灶可表现为位于肺野内条带状、圆形、分叶状及团块状的高密度灶,增强扫描及MSCTPA示4例大小病灶均可见输入的动脉血管、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注入左心房。结论:肺动静脉瘘CT平扫形态表现多样,可以发现病变,但无特征性;CT轴位增强扫描结合计算机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部血管三维成像,可将供血肺动脉与引流静脉两者的空间关系及其解剖结构明确的显示出来,能够准确、直观的观察肺动脉及静脉的走行、数目、直径,达到定性、定位诊断目的,是首选的非侵袭性影像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方法 @肺血管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多排螺旋CT平扫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涛 张小刚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1559-1559,共1页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由内膜破口进入中层,导致中层沿长轴分离,使主动脉形成真假双腔的一种病理状态。未及时治疗的病人,最初的48h内病死率高达每小时1%-2%。所以,主动脉夹层及时准...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由内膜破口进入中层,导致中层沿长轴分离,使主动脉形成真假双腔的一种病理状态。未及时治疗的病人,最初的48h内病死率高达每小时1%-2%。所以,主动脉夹层及时准确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结核杆菌Hsp10检测和MRI诊断脊柱结核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军 张小刚 +2 位作者 周涛 陈富春 白正发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35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Hsp10)水平检测和核磁共振(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67例可疑脊柱结核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包括确诊的43例脊柱结核患者和24例非脊柱结核患者,另选取3... 目的探讨血清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Hsp10)水平检测和核磁共振(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67例可疑脊柱结核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包括确诊的43例脊柱结核患者和24例非脊柱结核患者,另选取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实施结核菌素(PPD)试验;检测三组受试者静脉血结核杆菌Hsp10水平;并对观察组患者分别进行CT、MRI影像诊断,然后对其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脊柱结核组血清结核杆菌Hsp10水平明显高于非脊柱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而非脊柱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结核杆菌Hsp10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81.40%,特异度为70.83%,均高于PPD试验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62.79%)和特异度(54.17%)。CT、MRI检查对骨质椎间盘损伤、椎旁损伤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MRI检查对硬膜囊肿、脊膜强化、韧带扩散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CT检查对钙化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查(P<0.05)。MRI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93.02%,特异度为87.50%,均高于CT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44.19%)和特异度(79.17%)。结论血清结核杆菌Hsp10水平检测和MRI对脊柱结核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若能够将两者联合则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对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 核磁共振 结核菌素试验 脊柱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